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之甘露 第十章 習禅五階(下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與未來二者之中,當下皆無任何屢實自體存在——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住于過去或未來,而任其撥弄、欺诳:它們只不過是由我們自心所變現出來的幻象或妄想而已。不憶念過去、不期盼未來、不妄想現在,而安住于當下,如是我們的心才能一直保持寂靜,而遠離掉悔、不安,令心止靜,從而進入奢摩他之境。

  5、舍棄疑蓋

  疑有四種:疑佛、疑法、疑儈、疑己。前叁者合起來,即是疑叁寶。

  (甲)疑叁寶

  你若是對叁寶(佛、法、僧)起疑不信,尤其是對法起疑,坐禅便會遭遇大障礙。要是在某些重要的關卡處起疑,那你根本就無法屢正修定了,或者修不下去了。在對佛法的各種懷疑當中,最嚴重的一種要算是對真如本性起懷疑了。真如本性又叫佛性、或本性。此疑一起,你過去所學的一切佛法都將全部蕩然無存。何以對真如本性起疑,便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?因爲:若無佛性,則無人得以成佛;既然不信屢如,便不能信自己能成佛,則所有的勤苦修行,皆成白費;勤苦既成枉然,則何須努力修學?所以這種對屢如本性的懷疑之見,佛稱之爲邪見中之最惡者,因爲它能阻礙人追求菩提,而令人安于無明愚癡:水受輪回之擺布。

  有鑒于此,我們不僅須掃除對佛法或佛教之疑網,乃至更要如是深信:佛法定然是最上善之法,它必能引領衆生達于究竟涅槃及無上菩提,如佛所自行及教示者一般。如是信解、如是思惟,即能破除落于斷滅之疑惑。

  (乙)疑己

  疑己是指懷疑自己修行的能力;明言之,即懷疑自己是否能達到那最高的目標——最高目標是指得無上菩提而言,亦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若有任何疑己之惑,便會令我們于無上道裹足不前,我們也就無法蠍盡己力地去盡量把它做好——因爲自覺無望,因此你可能會對自己這樣說:沒辦法,我生來就不是那塊料子;不可能輪到『我』頭上來。這對我來說太高太難了!或者會這樣說:那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完美了,我怎能做得到呢!這就是缺乏自信心,無異于替自己找了一大堆可以偷懶和逃避的借口。然而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,卻是違背了佛法的第一無上教義:一切有情皆有佛性,究竟平等,終將作佛。若非如是,則佛菩薩何必自找麻煩,一而再、再而叁地來此世間,耐心地諄諄教誨我們?豈非白費功夫?一切的自疑,追溯其因,皆由無明業力而起:以無明故,而不能了知究竟實相;因不了究竟實相,故起自疑。而這無明,經我們長劫以來造作積集諸業的結果,早已變成了我們的業習;即使有意想要破除,或轉變它,我們也總會不由自主地又回到我們的無明老家。然而此疑根(無明業習)實與究竟的實相背道而馳,也大爲障礙我們修習菩提道:所以,如果我們若冀望習禅有成,則非得千方百計地想盡辦法去除掉這疑蓋的習氣不可,否則此疑根會令行者對一切修學都提不起勁來,縱有所修學,亦不牢固。因爲,且不談修道,即使一般世法也都這麼認定:自信心爲一切事業成功的根本。所以鏟除對你自己的任何懷疑——包括對你,已具的能力以及肖未發揮的潛能之懷疑——這是你一切修行中最切要的當急之務。你應如是自我教育、如是自我肯定、如是自我期許,勇猛地朝此方向去轉變你自己的思惟形態,俾能于精神上和心理上與深法相應。

  以上是行禅所應具備的第二個前方便。

  前方便叁:習行五法

  前面兩個禅定的前方便(先決條件)是名符其實的先決條件;換言之,那些條件是你在正式開始認真修定之前,所必須治妥的行頭。然而現在所要談的第叁前方便其中所規定的事項,不僅是你在正式修定之前要如是行,而且在修定當中也須時時不離、依之而行。

  1、欲願(得定之欲)

  此處所謂的欲並非五欲之欲,而是指欲求得禅定境界的意願或企圖心而舌。我們要作意將此欲願灌輪到我們的心坎裏,因爲若無想得定的願望,則根本不可能得定。惟有盡量增強證得禅定之欲念,我們才會肆力以赴。欲望愈強,則所能達到的境界也會愈高。若只有小欲小願、畫地自限,則所能達到的境界也就有限;這是因爲欲願是意志之源。倘若我們有強烈的欲願:非得定不可!我們方能如願得定。

  然而,此種欲願絕非天生而有。這道理也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環:任何善法或善根皆是由學習、練習、修行然後才獲得的,並非生來即有。依佛的教法與佛智所見,沒有人生來就是聖人或菩薩,甚至佛也非生來不用修行即是佛。佛與菩薩都是從發願、修行、堅忍、克服障難中出生。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勞而獲的;而且目標越高,所須下的工夫也自然越大。然而,一方面由于要證得禅定乃是一件十分艱辛困難之事,另一方面也由于過去所造之不淨業所致,使我們動辄變得懶散懈怠,以少爲足,甚至常常只得到一點點境界便驕矜自滿。所以我們的確須要鞭策一下自己,令自己對禅定的欲願不斷地增進。

  如此看來,你若想得禅定,就必須令你的願心或抱負不斷地增上再增上——不論它已有多強大,總是還有足以改進與加強的余地!我們應傾全力將這一點做好才行。

  2、念

  我們一旦發了要證得禅定的誓願之後,便須將此願時時銘記在心,念念不忘——這一點十分重要。然而要時時銘記而不忘失,卻也並非易事!由于業習力的關系,一般而舌,我們的1念力」都十分薄弱,極易忘卻——尤其是對善法,轉念即忘!可是對不善法,我們不但很容易記住,而且常能牢牢記住、久久不忘。雖然不善法我們很快就學會了,但對善法我們卻隨學隨忘,總是記不起來!

  我在這兒打個比方,舉一個在沙漠中的旅人爲例來說明這一點。有個漂泊于沙漠中的旅人,口渴至極;有一天,他終于遇到了一池水,高興萬分,立刻彎下身子想要喝水。不過在喝水之前,他得先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樹葉和殘渣、碎片等全撥開來。等他喝了一口以後.如果還想再喝第二口,就得重新再撥開那些東西——因爲它們又再聚攏來而遮住了水面。在這裏,樹葉與殘渣等是比喻我們的業垢,池水則比喻我們的本性。雖然我們的本性本身總是清淨的,但是目前還不克飲用 (亦即,還不能發揮其功用) ,要等我們撥開了浮在心表的業垢或塵穢之後,方得取用。一旦撥開了,我們即能暢飲本性之水——也就是說,本性即能全然無礙地充分發揮其潛在的能力——此時本性的能力便不會有絲毫浪費、棄置,且能盡情發揮,無有系縛,亦無有遮障——此亦即所謂解脫自在,全體起用。然而業垢猶如池面的樹葉與殘渣,他們既會一再遮障著我們的本性,我們唯有一再不停地將它們撥開,才能繼續取飲于本性之池,俾令本性發揮其用。欲使本性之水潔淨可用,我們即須不停地撥開業垢(即念念修行) 。一旦修行暫停,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失去香純可口的本性之水而不複得用。換言之,要是我們停止修行除障的工作(除去業垢) ,即使只停止一剎那頃,我們的心池(本性)也會很快回複到它原來髒亂之狀。由是觀之,要達到無上菩提的至高目標,非得時時刻刻持續不斷地努力不成,而在這努力的過程當中,念力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
  3、精進

  精進是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動力之一。就像一個努力用功的學生,會比一個懈怠不用功的學生要早些拿到學位一樣;修學佛法亦然,我們如果勇猛精進,便會比懈怠放逸者要早一點得到禅定,乃至種種果證。

  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本生故事:乃往過去久遠劫前,那時他還只是凡夫,而彌勒菩薩早在四十多劫以前就已發了大心,並且已經開始修行菩薩道了。可是,佛說:彌勒菩薩慢條斯理、從容不迫地修,並沒有爲其所訂的最高目標拼命努力。四十多劫以後,釋迦牟尼終于也發心要求無上菩提;但他一發心之後即拼命努力、勇猛精進地修行,結果釋尊竟比彌勒菩薩還早成佛,照理說彌勒菩薩應先成佛才對(因爲他比較早發心、修行) 。這意思是說:釋迦牟尼佛過去由于精進力的緣故,即超越了四十劫的生死,因而縮短了他成佛的時間,也因此令自己以及無量衆生于輪回中受苦的時間,大爲減少。可見,精進力是速疾成就菩提的一個重大因素。

  4、巧慧

  巧慧之義爲:休必須將色界禅天的種種優勝處,與我們這欲界的種種弊惡處,作一客觀的比較與認識,以便增進你對得定的欲願。欲得巧慧,修觀想法甚爲有益:你可觀想你得禅定之後其心怡悅之狀;又可觀想諸佛菩薩深入種種禅定之中,多麼自在、莊嚴、令人崇慕。所以,修巧慧的目的,是要你竭盡一切方法,來加強你誓必達到目標(得禅定)的意志。所謂:意志堅,道必顯。

  5、一心

  一心是指攝心專注于一境,不動不搖,即所謂一心專念,念念不散亂、不遊他境之意。心若散去,則要立刻強行攝回。不過,在將心攝回之前,必須先能覺知此心已經馳散這回事。然而十之八九,我們都不能立刻覺知自心早已跑掉了!我們一旦覺知其事,當下就須趕緊驅迫它再回歸正軌。我們的心散亂外馳這個現象,會一而再、再而叁地發生,到頭來我們會發現:好像自己總是在重複做同樣的事。然而重要的是,你千萬別因此而氣餒。你的心之所以常愛外馳、任意遊蕩,純然是由于業習力所造成的。倘能不退、不厭、不斷地努力勤練,假以時日,必定會有所進步,逐漸地,你的心馳散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,到最後,你也必能住于一境,而得一心 (即是得定) 。

  總結

  禅定的前方便共有叁組,這叁組其實也就是能令人證得禅定的訣竅。現在再總結一下:這些前方便即是正修禅定之前的必備條件;也可說是專修禅定的先決條件。我們若不依此而行,則充其量只能算是玩票的禅和子。通往禅定之道沒有小徑可抄;這些前方便,即是習禅的快捷方式。

  然而快捷方式並非表示它們就是容易走的路,因爲在修道門中根本就沒有容易走的路。而且很不幸,這卻是通往禅定唯一的一條路,也是地地道道、原原本本佛所親授的禅定修習法門。此外,我們在修習禅定的同時,還有叁件事要特別注意:

  1、不爲人欺

  2、不自欺

  3、不欺人

  適叁點全都很難做到。

  第一 ,我們若不願爲人所欺蒙,自己就必須具有第一手的正確知識(聞慧)或知見,以了知禅定門中全盤事理的奂相。這是說,我們所得到的有關禅定的知識,不可經由道聽塗說而來,必須從通達、而且有經驗的師父之如實教導而來,且此師父最好是出家之儈衆。我們一定先要知道正當的習禅知識與訣竅,修行時才不會被誤導。不只西方人應如是知、如是行,東方人也是一樣。當今在臺灣、中國大陸、美國、和世界其它許多地方,都會有所謂有1神通」的1老師」傳授各式各樣的禅坐。如果只貪圖神通,而不在除斷叁毒、淨化自心或明了自性與諸法實相上用功,就很容易上1江湖郎中」招搖撞騙的當。在坐禅方面缺少聞慧的人,尤其容易受騙。

  第二,不可自欺。習禅之人常易自欺而高估自己的成就,這也是對禅坐的理與事之奂相筒未了達的緣故。我們一旦高估自己的成就,便會順理成章地欺騙了自己,接著就很容易轉而欺诳他人而不自知。此即所以當此末法時期,世上有許多人皆宣稱自己已經開悟、成佛或已證果、超凡入聖的原因。他們常擁有許多信徒,並且自創各種不同的新宗派。佛弟子必須實踐1不自欺」,才能從自心的無始無明的迷霧中解放出來,從而能勘破一切假相,以及照破種種自我膨脹、自眩自欺的幻象,並且斷除由于自我膨脹而造成對他人的誤導、侵犯及危害。若衆生能離于種種自欺的妄相,覩于真實,方能可望有朝一日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——而誰能不引領翹望此一時刻之來臨呢?

  第叁,爲了不欺人,我們須先遠離自欺,同時也要遠離對財物、名利、權勢、恭敬等諸如此類之貪著。在佛法中,無論什麼形式的修行,如果其修行本身是爲了獲得名利,那必定不是屢修行,而且最終是有害無益的。佛世尊會告誡我們說:爲了名利的目的而修行佛法,等于是隨順魔業而成爲魔子魔孫。世尊此舌兼有實際與比喻兩種含義。總而言之,要想超越此叁欺,就必須戮力求取大智慧,加是才能看透內在與外在形形色色的幻相、把戲、騙局、诳惑、與妄想。

  靜坐開始

  靜坐結束

  你可能已經覺察到:在你深深地攝心住于禅思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于要起坐之際,你根本不想開口講話。這是由于你在坐中,你的心已經安靜下來的緣故。這種得之于禅坐的寂靜,止息了你散動的心,令之安歇不動,以致于你不想爲了講話而張口或動腦筋。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在坐禅之後,須要跑香的原因之一—由于動靜調合,好讓身心回複到平常的狀態,重新再活躍起來。

  ——一九八九年五月廿七日

  講于紐約,莊嚴寺

  

《禅之甘露 第十章 習禅五階(下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