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去与未来二者之中,当下皆无任何屡实自体存在——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住于过去或未来,而任其拨弄、欺诳:它们只不过是由我们自心所变现出来的幻象或妄想而已。不忆念过去、不期盼未来、不妄想现在,而安住于当下,如是我们的心才能一直保持寂静,而远离掉悔、不安,令心止静,从而进入奢摩他之境。
5、舍弃疑盖
疑有四种:疑佛、疑法、疑侩、疑己。前三者合起来,即是疑三宝。
(甲)疑三宝
你若是对三宝(佛、法、僧)起疑不信,尤其是对法起疑,坐禅便会遭遇大障碍。要是在某些重要的关卡处起疑,那你根本就无法屡正修定了,或者修不下去了。在对佛法的各种怀疑当中,最严重的一种要算是对真如本性起怀疑了。真如本性又叫佛性、或本性。此疑一起,你过去所学的一切佛法都将全部荡然无存。何以对真如本性起疑,便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呢?因为:若无佛性,则无人得以成佛;既然不信屡如,便不能信自己能成佛,则所有的勤苦修行,皆成白费;勤苦既成枉然,则何须努力修学?所以这种对屡如本性的怀疑之见,佛称之为邪见中之最恶者,因为它能阻碍人追求菩提,而令人安于无明愚痴:水受轮回之摆布。
有鉴于此,我们不仅须扫除对佛法或佛教之疑网,乃至更要如是深信:佛法定然是最上善之法,它必能引领众生达于究竟涅槃及无上菩提,如佛所自行及教示者一般。如是信解、如是思惟,即能破除落于断灭之疑惑。
(乙)疑己
疑己是指怀疑自己修行的能力;明言之,即怀疑自己是否能达到那最高的目标——最高目标是指得无上菩提而言,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有任何疑己之惑,便会令我们于无上道裹足不前,我们也就无法蝎尽己力地去尽量把它做好——因为自觉无望,因此你可能会对自己这样说:没办法,我生来就不是那块料子;不可能轮到『我』头上来。这对我来说太高太难了!或者会这样说:那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完美了,我怎能做得到呢!这就是缺乏自信心,无异于替自己找了一大堆可以偷懒和逃避的借口。然而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,却是违背了佛法的第一无上教义:一切有情皆有佛性,究竟平等,终将作佛。若非如是,则佛菩萨何必自找麻烦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来此世间,耐心地谆谆教诲我们?岂非白费功夫?一切的自疑,追溯其因,皆由无明业力而起:以无明故,而不能了知究竟实相;因不了究竟实相,故起自疑。而这无明,经我们长劫以来造作积集诸业的结果,早已变成了我们的业习;即使有意想要破除,或转变它,我们也总会不由自主地又回到我们的无明老家。然而此疑根(无明业习)实与究竟的实相背道而驰,也大为障碍我们修习菩提道:所以,如果我们若冀望习禅有成,则非得千方百计地想尽办法去除掉这疑盖的习气不可,否则此疑根会令行者对一切修学都提不起劲来,纵有所修学,亦不牢固。因为,且不谈修道,即使一般世法也都这么认定:自信心为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。所以铲除对你自己的任何怀疑——包括对你,已具的能力以及肖未发挥的潜能之怀疑——这是你一切修行中最切要的当急之务。你应如是自我教育、如是自我肯定、如是自我期许,勇猛地朝此方向去转变你自己的思惟形态,俾能于精神上和心理上与深法相应。
以上是行禅所应具备的第二个前方便。
前方便三:习行五法
前面两个禅定的前方便(先决条件)是名符其实的先决条件;换言之,那些条件是你在正式开始认真修定之前,所必须治妥的行头。然而现在所要谈的第三前方便其中所规定的事项,不仅是你在正式修定之前要如是行,而且在修定当中也须时时不离、依之而行。
1、欲愿(得定之欲)
此处所谓的欲并非五欲之欲,而是指欲求得禅定境界的意愿或企图心而舌。我们要作意将此欲愿灌轮到我们的心坎里,因为若无想得定的愿望,则根本不可能得定。惟有尽量增强证得禅定之欲念,我们才会肆力以赴。欲望愈强,则所能达到的境界也会愈高。若只有小欲小愿、画地自限,则所能达到的境界也就有限;这是因为欲愿是意志之源。倘若我们有强烈的欲愿:非得定不可!我们方能如愿得定。
然而,此种欲愿绝非天生而有。这道理也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一环:任何善法或善根皆是由学习、练习、修行然后才获得的,并非生来即有。依佛的教法与佛智所见,没有人生来就是圣人或菩萨,甚至佛也非生来不用修行即是佛。佛与菩萨都是从发愿、修行、坚忍、克服障难中出生。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劳而获的;而且目标越高,所须下的工夫也自然越大。然而,一方面由于要证得禅定乃是一件十分艰辛困难之事,另一方面也由于过去所造之不净业所致,使我们动辄变得懒散懈怠,以少为足,甚至常常只得到一点点境界便骄矜自满。所以我们的确须要鞭策一下自己,令自己对禅定的欲愿不断地增进。
如此看来,你若想得禅定,就必须令你的愿心或抱负不断地增上再增上——不论它已有多强大,总是还有足以改进与加强的余地!我们应倾全力将这一点做好才行。
2、念
我们一旦发了要证得禅定的誓愿之后,便须将此愿时时铭记在心,念念不忘——这一点十分重要。然而要时时铭记而不忘失,却也并非易事!由于业习力的关系,一般而舌,我们的1念力」都十分薄弱,极易忘却——尤其是对善法,转念即忘!可是对不善法,我们不但很容易记住,而且常能牢牢记住、久久不忘。虽然不善法我们很快就学会了,但对善法我们却随学随忘,总是记不起来!
我在这儿打个比方,举一个在沙漠中的旅人为例来说明这一点。有个漂泊于沙漠中的旅人,口渴至极;有一天,他终于遇到了一池水,高兴万分,立刻弯下身子想要喝水。不过在喝水之前,他得先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和残渣、碎片等全拨开来。等他喝了一口以后.如果还想再喝第二口,就得重新再拨开那些东西——因为它们又再聚拢来而遮住了水面。在这里,树叶与残渣等是比喻我们的业垢,池水则比喻我们的本性。虽然我们的本性本身总是清净的,但是目前还不克饮用 (亦即,还不能发挥其功用) ,要等我们拨开了浮在心表的业垢或尘秽之后,方得取用。一旦拨开了,我们即能畅饮本性之水——也就是说,本性即能全然无碍地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——此时本性的能力便不会有丝毫浪费、弃置,且能尽情发挥,无有系缚,亦无有遮障——此亦即所谓解脱自在,全体起用。然而业垢犹如池面的树叶与残渣,他们既会一再遮障着我们的本性,我们唯有一再不停地将它们拨开,才能继续取饮于本性之池,俾令本性发挥其用。欲使本性之水洁净可用,我们即须不停地拨开业垢(即念念修行) 。一旦修行暂停,我们可能很快就会失去香纯可口的本性之水而不复得用。换言之,要是我们停止修行除障的工作(除去业垢) ,即使只停止一剎那顷,我们的心池(本性)也会很快回复到它原来脏乱之状。由是观之,要达到无上菩提的至高目标,非得时时刻刻持续不断地努力不成,而在这努力的过程当中,念力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。
3、精进
精进是修行佛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。就像一个努力用功的学生,会比一个懈怠不用功的学生要早些拿到学位一样;修学佛法亦然,我们如果勇猛精进,便会比懈怠放逸者要早一点得到禅定,乃至种种果证。
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本生故事:乃往过去久远劫前,那时他还只是凡夫,而弥勒菩萨早在四十多劫以前就已发了大心,并且已经开始修行菩萨道了。可是,佛说:弥勒菩萨慢条斯理、从容不迫地修,并没有为其所订的最高目标拼命努力。四十多劫以后,释迦牟尼终于也发心要求无上菩提;但他一发心之后即拼命努力、勇猛精进地修行,结果释尊竟比弥勒菩萨还早成佛,照理说弥勒菩萨应先成佛才对(因为他比较早发心、修行) 。这意思是说:释迦牟尼佛过去由于精进力的缘故,即超越了四十劫的生死,因而缩短了他成佛的时间,也因此令自己以及无量众生于轮回中受苦的时间,大为减少。可见,精进力是速疾成就菩提的一个重大因素。
4、巧慧
巧慧之义为:休必须将色界禅天的种种优胜处,与我们这欲界的种种弊恶处,作一客观的比较与认识,以便增进你对得定的欲愿。欲得巧慧,修观想法甚为有益:你可观想你得禅定之后其心怡悦之状;又可观想诸佛菩萨深入种种禅定之中,多么自在、庄严、令人崇慕。所以,修巧慧的目的,是要你竭尽一切方法,来加强你誓必达到目标(得禅定)的意志。所谓:意志坚,道必显。
5、一心
一心是指摄心专注于一境,不动不摇,即所谓一心专念,念念不散乱、不游他境之意。心若散去,则要立刻强行摄回。不过,在将心摄回之前,必须先能觉知此心已经驰散这回事。然而十之八九,我们都不能立刻觉知自心早已跑掉了!我们一旦觉知其事,当下就须赶紧驱迫它再回归正轨。我们的心散乱外驰这个现象,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发生,到头来我们会发现:好像自己总是在重复做同样的事。然而重要的是,你千万别因此而气馁。你的心之所以常爱外驰、任意游荡,纯然是由于业习力所造成的。倘能不退、不厌、不断地努力勤练,假以时日,必定会有所进步,逐渐地,你的心驰散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,到最后,你也必能住于一境,而得一心 (即是得定) 。
总结
禅定的前方便共有三组,这三组其实也就是能令人证得禅定的诀窍。现在再总结一下:这些前方便即是正修禅定之前的必备条件;也可说是专修禅定的先决条件。我们若不依此而行,则充其量只能算是玩票的禅和子。通往禅定之道没有小径可抄;这些前方便,即是习禅的快捷方式。
然而快捷方式并非表示它们就是容易走的路,因为在修道门中根本就没有容易走的路。而且很不幸,这却是通往禅定唯一的一条路,也是地地道道、原原本本佛所亲授的禅定修习法门。此外,我们在修习禅定的同时,还有三件事要特别注意:
1、不为人欺
2、不自欺
3、不欺人
适三点全都很难做到。
第一 ,我们若不愿为人所欺蒙,自己就必须具有第一手的正确知识(闻慧)或知见,以了知禅定门中全盘事理的奂相。这是说,我们所得到的有关禅定的知识,不可经由道听涂说而来,必须从通达、而且有经验的师父之如实教导而来,且此师父最好是出家之侩众。我们一定先要知道正当的习禅知识与诀窍,修行时才不会被误导。不只西方人应如是知、如是行,东方人也是一样。当今在台湾、中国大陆、美国、和世界其它许多地方,都会有所谓有1神通」的1老师」传授各式各样的禅坐。如果只贪图神通,而不在除断三毒、净化自心或明了自性与诸法实相上用功,就很容易上1江湖郎中」招摇撞骗的当。在坐禅方面缺少闻慧的人,尤其容易受骗。
第二,不可自欺。习禅之人常易自欺而高估自己的成就,这也是对禅坐的理与事之奂相筒未了达的缘故。我们一旦高估自己的成就,便会顺理成章地欺骗了自己,接着就很容易转而欺诳他人而不自知。此即所以当此末法时期,世上有许多人皆宣称自己已经开悟、成佛或已证果、超凡入圣的原因。他们常拥有许多信徒,并且自创各种不同的新宗派。佛弟子必须实践1不自欺」,才能从自心的无始无明的迷雾中解放出来,从而能勘破一切假相,以及照破种种自我膨胀、自眩自欺的幻象,并且断除由于自我膨胀而造成对他人的误导、侵犯及危害。若众生能离于种种自欺的妄相,覩于真实,方能可望有朝一日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——而谁能不引领翘望此一时刻之来临呢?
第三,为了不欺人,我们须先远离自欺,同时也要远离对财物、名利、权势、恭敬等诸如此类之贪着。在佛法中,无论什么形式的修行,如果其修行本身是为了获得名利,那必定不是屡修行,而且最终是有害无益的。佛世尊会告诫我们说:为了名利的目的而修行佛法,等于是随顺魔业而成为魔子魔孙。世尊此舌兼有实际与比喻两种含义。总而言之,要想超越此三欺,就必须戮力求取大智慧,加是才能看透内在与外在形形色色的幻相、把戏、骗局、诳惑、与妄想。
静坐开始
静坐结束
你可能已经觉察到:在你深深地摄心住于禅思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,于要起坐之际,你根本不想开口讲话。这是由于你在坐中,你的心已经安静下来的缘故。这种得之于禅坐的寂静,止息了你散动的心,令之安歇不动,以致于你不想为了讲话而张口或动脑筋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坐禅之后,须要跑香的原因之一—由于动静调合,好让身心回复到平常的状态,重新再活跃起来。
——一九八九年五月廿七日
讲于纽约,庄严寺
《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(下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