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(下)

  第十章 习禅五阶(下)

  要想成就禅定,应先修习前方便如下,以便复习。

  前方便一:呵责五欲,前方便有三大项,现在将整个大纲列表

  五欲有下面两组:

  (甲)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所生之欲——较抽象的一类

  (乙)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所生之欲——较实际的一类

  这五种欲不但会妨碍我们专心修定,也会覆蔽我们的心,令失其明净。所以习禅者应呵责五欲。

  前方便二:舍弃五盖

  五盖是:

  1、贪盖(贪婪或执着)

  2、瞋盖(厌恶或憎恨)

  3、睡盖

  4、掉悔盖

  5、疑盖(对佛法怀疑不信)

  前方便三:修习五法

  五法是:

  1、欲(意愿)

  2、念(思惟、忆念)

  3、精进

  4、巧慧

  5、一心

  前方便一:呵责五欲

  上星期我们谈到呵责五欲,并且解释了五欲会如何破坏或障碍习禅者的定力。在此我再提一下,所谓呵责或谴责,其隐含之意为:要能正观五欲,亦即,洞悉五欲这帮不良分子对行者所要达成之目标是一种障凝,如是了知其过患之后,行者才会责备自己竟然有此不纯洁的欲望;或者把欲——如果有的话——当作一个拟人化的对象来谴责,以期压制将生之欲,令其不起;或逼退已生之欲,令其速灭。也就是说,不让五欲挡住我们修行的去路。现在我们来讨论习禅的第二个前方便——舍弃五盖

  前方便二:舍弃五盖

  行者当知,有五种盖能把我们的心包裹在无明黑暗之中:这五种盖是:

  贪盖

  瞋盖

  睡盖

  掉悔盖

  疑盖

  这些之所以都称为盖的原因,是因为它们能覆盖我们的心,乃至覆盖我们的本性,故名之为五盖。我们之所以会随业水漂荡而远离了自己的本性(或佛性) ,全要归咎于这五种盖。幸好,事实的真相是: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远离我们的佛性——它可是一直都跟着我们在一起的,未尝一刻暂离!本性虽然时时刻刻都与我们同在,但我们依旧是看不到它,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五种盖遮住了我们的视线。我们好比在墙的这一边,而我们的佛性就在墙的另一边,挡在我们与佛性之间的,就是这堵五盖之墙!就是这堵不透明的五盖之墙令我们觉得好像自己的佛性远在天边:而事实上,它还真是近在咫尺呢!有一点特别重要,你一定要牢牢记住:我们并未奂正远离自己的佛性或本性,而且把我们与佛性分开的那些障碍,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如今我们努力的目标,即是要除掉这些盖,以使佛性再度无遮无隔地显现出来。下面阐释一下如何观察及除盖之法:

  1、舍弃贪盖(贪婪或执着)

  这一项可说是上面所阐游之习禅的第一个前方便(呵责五欲)的总目。彼处的五欲,即是此处所称的贪盖。此贪盖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们的心里,由于旷劫以来,我们穷年累月、无有间断地积集着五欲之业,结果使得它们早已在心中巩固异常,极难动摇或拔除了。因此,在修完前方便一之后,即须继续趁胜追击,奋力冉全盘修一次,几乎像是决一死战一般,或像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一样,以确信所有躲在战壕中及城垛后的敌人(毒根)全都解决了。换句话说,这一次是把它们全了结了,一个也不准留!

  2、舍弃瞋盖(厌恶或憎恨)

  当我们喜欢上某样东西的时候,便自然会有逐渐贪着它的倾向。反之,如果我们得不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,那贪着之情就会反弹回来,摇身一变,变成瞋恚或憎恶之情。这些瞋恚之情对行禅者的危害甚大——其危险性远甚于贪着。贪着能驱策我们去做善事、恶事、或无记之事,而瞋恚或生气却只会驱使我们去做有害的事——因此瞋恚纯粹是恶的。事实上,伤害性的行为,多半是直接或间接地在愤怒、瞋恚的驱使下做出来的。因此,摒除瞋盖乃是行者刻不容缓的事。

  顺便提一下,在贪、瞋、痴三毒当中,痴才是一切不善法的始作俑者,贪爱或取着是愚痴的第一代子孙,而瞋恚或生气等则是愚痴的第二代子孙。把这些贪瞋痴的大毒、小毒全都集在一起,就构成了一个家庭——轮回之家、或轮回之大本营。

  3、舍弃睡盖

  睡眠是一种盖,因为它能把一切屡相覆盖在一团漆黑之中。当我们睡着的时候,我们对自己便完全失去了控制——完全失去意志力,而随业风飘荡。经上说,人在睡眠中的状况、与人临终之后所处的境况非常相像(尤其是死亡后与再投胎之间,四十九天的中阴身期间,梵文称之为Antara-Bhava,中有) ,因为我们死后便自然失去在生时清醒的意志力,同时我们的业力会立即接管而承办一切,替我们作一切取择,我们就这样身不由己、无可奈何地被业力引领到下一世的投生之处。

  由于过去各人所造的业不同,所以在睡时,有的人会作恶梦,有的会作好梦,而有些修行好的人,即使在梦中也会继续修行!这乍听起来似乎很奇妙,而且叫人难以置信,其实这并没什么神奇。它的实际情形是这样的—由于这些修行人平常一直都很用功地在修行,所以当他们在梦中一遭遇困难或灾难时,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称佛名号,或求助于法而诵陀罗尼(咒)等,或者做些有所肋益的对策;如是,其在梦中的困境便戛然而止、乃至消失无形。这与一般人在梦中丝毫无计可施、求助无门的情况相比,简直不能以道里计。

  虽然方才所谈为梦中之事,但我们醒时的生活,不也有如一梦吗?这么说来,我们在夜间所作的梦,就成了梦中之梦,恰似哈姆雷特一剧中的戏中戏一般。如是,在我们一生的大梦中,也有许多夜晚里的小梦。然而,小梦易醒,大梦难觉;我们学佛的人都很想从这大梦中醒过来,那正是何以我们今天会在这儿研习佛法的原因!我们大家能聚在这儿谈论佛法,也是由于业力牵引所致。众生皆受着业力的驱策与牵引,不管你愿不愿意、或者知不知道。

  睡眠能令我们变成犹如一具死尸般,软弱无力、无堪无助。这个情况常令修行人感到十分困扰、懊丧。也正为了这原因,佛才告诫我们若要修行,便不要多睡。佛又开示说:佛法行人虽应吃得饱足,以维持修行的体力,但对睡眠却应尽量减少,睡得越少越好,因为睡眠会把一切都化为黑暗。明白地说,睡眠是习禅者的三大劲敌之一 ,另外两个劲敌是散乱与掉举。再说,当你正修得境界很好的时候,你若不论为何原因,停了下来,跑去睡觉;接着等你一觉醒来时,你便会悲痛地发觉:在睡前所修得的那些善境界怎么都不见了!这时,要想失而复得,你就得再从头修起——因为那原本持续无间的佳境,已经让睡眠这段停顿与空白给打断,或搅乱了。这有点像在公路上开车:一旦你停下车来休息一会儿,或做些其它事;当你要再启程时,就得重新发动引擎、暖车、重新加速——一切都得从头来过,才能再次上路。

  纵然睡眠有如此多的缺点,你却不应强迫自己不睡觉。若是勉强不睡,你可能会发现:到了第二天,你便会找很多好理由,反而睡得更多,以弥补前一天睡眠不足的损失——因为你下意识里会觉得由于昨夜少睡,好像自己亏待了自己一般!

 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禅定修习已经进展到了什么程度,最简单的方式,即是以你所需的睡眠量之多寡来定夺。你的禅定修行若是进行得很顺利,你便会发现你所需要的睡眠时间愈来愈少了。这听来似乎很不可思议,其实一点也不。你若从五盖的观点来看此事,即会一目了然。众生之所以需要睡眠的原因,是因为我们在搜集了一整天的五尘之后,其心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垢,所以我们打从心里觉得既疲倦、又沉重。这时是为了要把尘垢沉淀到阿赖耶识中,而让六识心恢复其清明之状,因此我们才需要睡眠;简单地说,睡眠的功用是把尘染清理到仓库中去。而正确的禅定修习,即可令我们较迅速而有效地完成此工作,因此不需那么多睡眠,便能令心恢复明净。坐禅在此时犹如一个善于经营的总管或店家老板,他把所有的进货都安置在库房中,井然有序,所以实际上他所须花在整理货品上的时间很少。此外,其店面也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、齐整明净、效率亦高。同理,由于坐禅之助,我们的心上便不再覆盖着纷乱的尘劳,因此,它便不再需要大量的睡眠来恢复其清明。其结果是:经常习禅之人会觉得异常清醒、极少困意,睡眠大为减少,而其心却能常保惺惺明觉。

  不过有些时候,你在习定之后会感觉到:不但睡眠没有减少,反而需要更多的睡眠了!这原因是:当你在修习禅定的时候,你犹如正在拂拭你那满沾业垢的心。

  拂拭业心即有如清扫满是尘垢的地板:在扫地的时候,难免会扬起一些尘埃于空中飘浮。同样地,我们借着习禅之力而清净自己的业识之时,于其清扫的过程中所扬起的心垢,飘荡在空中,似乎会反而更迷蒙了网心眼」,以致令人变得更常昏昏欲睡。在那个节骨眼,我们绝不可退缩、臣服,而被网睡眠盖」击败;我们应该奋力振作起来,以各种方便却除困意。

  4、舍弃掉悔盖

  掉悔之义类似动荡与不安之状:掉是掉举,意为心中兴奋、昂奋、高举不下;悔,又称恶作,是懊悔先前不应作而作之事,而令心沮丧难安。掉举与恶作,前者令心高举,后者令心下沉,然皆令心不安,不能安于止,故二者合称掉悔,此掉悔以能令心升沉不安,故能覆盖本心之明净觉了,而称为掉悔盖。为了能得禅定,我们必须消除心中的掉悔盖。掉悔的来源通常有三:一 、回忆过去,二、企盼未来,三、妄想现在。此三者常能让人跌入亢奋、期盼、悔恨、嗅陷、或抚今感昔、担心现在、忧虑未来、焦躁不安等的深渊之中,甚至令人投入无尽幻想的白日梦之中而不知自拔。一言以蔽之,其毛病乃出于不能将思绪一直专注于当下——此时此刻之上。因此,为除此病故,坐禅时一定耍将心专注于当下这一刻,万勿住于未来、过去、乃至现在的妄想上,我们必须了悟佛于经中所示:过去已经死亡,未来还没出生——已死的过去只是个鬼影子而已,而还没出生的未来,则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龟毛兔角;过…

《禅之甘露 第十章 习禅五阶(下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