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真法界、本自具足、“無所得”之真如本體。
二、教令護持——令識魔相、除心垢、持神咒、摧破諸魔
【此是過去先佛世尊,奢摩他中,毗婆舍那,覺明分析微細魔事。
魔境現前,汝能谙識,心垢洗除,不落邪見。陰魔銷滅,天魔摧碎,大力鬼神褫魄逃逝,魑、魅、魍、魉無複出生。直至菩提,無諸少乏,下劣增進,于大涅槃心不迷悶。
若諸末世愚鈍衆生,未識禅那,不知說法,樂修叁昧,汝恐同邪,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;若未能誦,寫于禅堂,或帶身上,一切諸魔所不能動。
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。】
【注釋】
“奢摩他中”:于定中。
“毗婆舍那”:觀。謂于定中修慧觀。
“覺明分析”:“覺明”,智覺明了。“分析”,分明辨析。
“微細魔事”:以此五十重陰魔,都是在定中所發生的現象,其相微細,凡夫俗眼無法覺察、了知,故稱“微細魔事”(並非說這些魔事很小,稱爲“微細”——微細乃與粗顯相對者。)
“心垢洗除”:“心垢”,若于定中所現之境,而“生勝解者”(自以爲殊勝),此即心垢。故《楞嚴經正脈》雲:“成害雖似由魔致,魔實因心垢。”又雲:“致魔雖由定,實乃由心。”
“陰魔銷滅。天魔摧碎”:內之陰魔若消滅,則外之天魔亦摧破粉碎。
“褫魄逃逝”:“褫”奪、黜革,解、脫。“褫魄”即喪失魂魄。
“下劣增進”:“下劣”,指願智下劣之二乘。謂此等二乘人,若依此法門而修,亦得回小向大,而于無上菩提,上上增進。
“心不迷悶”:“悶”,窒,不通。心不迷、不悶,即速能開通。
“未識禅那”:指不能識別禅中種種差別境相。蓋欲習禅,須于禅那中種種現象,事先都了知,且能分辨,靜坐才不會出差錯;有境界出現時,也才能覺知、才能對付。東瀛有人倡“只管打坐”,而于禅道、禅理毫不研求,這樣可說是硬碰硬的“土法煉鋼打坐法”,或甚而是明明有眼而不用(有經教而不看、不依),故意閉起眼來跑步,勇氣固可嘉,難免愚癡、盲修瞎練之譏。又,西人所著《禅門××》中所載,許多“某某人開悟的實例”,多是一些西洋人,于初發心,即到東洋,依彼人所教“只管打坐”所發生的種種現象(如嘔吐不止、就地打滾,乃至暈絕等);此等現象,彼書之中稱爲“開悟”的現象或前兆。然依本經,則知這些其實是諸小惡鬼神作弄行者的境界,或是行者自己業障現前的現象。嗚呼,《楞嚴》不昌,衆生愚迷,枉受辛勤,遭受魔事,還自以爲是“開悟”,且著書立說,造大妄語(妄稱開悟),誤導群生。
“不知說法”:不知佛所說之法。
“樂修叁昧”:謂對佛所說的法都不知道,卻喜歡修叁昧。當今之世,所在多有。尤其是西洋人,一提到佛法,就以爲只是打坐(meditation),其他一概不知、不學。
“汝恐同邪”:謂你若恐怕他因爲不能辨識魔境,而誤入邪網,同于邪人。“同邪”,即與邪人相同。
“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”:謂若自己的定力以及慧解不足,而不能辨魔、克服魔事;又如不識字,或學力不足,無法看經,或聽經知解,致無聞慧,愚癡暗鈍;如是之人,若想習禅,還是有辦法令他修行不爲魔所惑、所壞,即是教他一心受持大佛頂咒,依于神咒無上之威力,即令“一切諸魔所不能動”。如來最後還如是諄諄提醒,教令持咒破魔,可見此咒威神之力,實非泛泛。又,此咒稱爲“佛頂咒”,佛頂即是最上、最尊、最勝之法;而“陀羅尼”即總持義,總持者,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,即一切法義盡在其中。故知持大佛頂咒,即是總持一切法義,以是之故,威神無量。
“一切諸魔所不能動”:以此咒常有無量金剛藏王菩薩種族,並其眷屬,晝夜隨侍的緣故。
“十方如來究竟修進”:此爲十方一切如來所示究竟修進菩提之法門。
“最後垂範”:“垂範”,垂示軌範。“最後”者,蓋一切法盡粹于斯,無過于此者,故名“最後”。
【義貫】
“此是過去先佛世尊”,自于“奢摩他”(定)“中”,行“毗婆舍那” 慧觀,因此智“覺明”了、“分”明辨“析”之“微細”難覺的“魔事”現象。
若能信解奉我之所說,則當“魔境現前”之時,“汝”便“能谙識”辨別,故能令你于諸境界生勝解之“心垢洗除”,而“不落”于凡外邪小之“邪見”,因此一切魔事皆無奈你何,由是,內之“陰魔”既“銷滅”,則外之“天魔”便亦“摧”破粉“碎”,至于天魔以下之“大力鬼神”即皆喪魂“褫魄”而“逃逝”,至于“魑、魅、魍、魉” 等諸小鬼神便潛蹤匿迹,“無複出生”。如是“直至”無上“菩提”,一切功德皆得具足成就,“無諸少乏”,乃至願智“下劣”之二乘人亦能回小向大,上上“增進,于”無上“大涅槃”,其“心不迷”不“悶”(窒),速得開通。
“若諸末世愚”癡暗“鈍衆生,未”能“識”別“禅那”中種種差別境相,“不知”佛所“說”的辨魔之“法”,而卻“樂修叁昧,汝”若“恐”怕彼等未能辨識魔境,誤入魔網,以致“同”于“邪”妄之人,你當“一心勸”彼,“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;若未能誦”咒,便可“寫于禅堂”中,“或帶”在“身上”,則“一切諸魔,所不能動”。
“汝當恭”敬“欽”承“十方”一切“如來”所示之此“究竟修進”法門;此乃諸佛對于修菩提道“最後”之“垂”示軌“範”。
第叁章 尾聲(總結全經)
第一節 五陰之生滅與修斷
一、重問五陰除滅之頓漸
【阿難即從座起,聞佛示誨,頂禮欽奉,憶持無失。于大衆中重複白佛: “如佛所言,五陰相中,五種虛妄爲本想心,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。又此五陰爲並銷除?爲次第盡?如是五重,詣何爲界?惟願如來發宣大慈,爲此大衆清明心目,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眼。】
【注釋】
“五陰相中,五種虛妄爲本想心”:如佛在前面所說,五陰相中,有五種妄想以爲根本:色陰中之堅固妄想,受陰中之虛明妄想,想陰中之融通妄想,行陰中之幽隱妄想,以及識陰中之虛無妄想。
“詣何爲界”:“詣”,至。“界”,界限。謂若欲破除此五陰,須破到什麼界限,才已達到其邊際?亦即:須修到什麼地步才算完成?
“作將來眼”:作將來正法之眼目,而能辨識一切邪妄。
【義貫】
此時“阿難即從座起”,以“聞佛”無上開“示”教“誨”,而“頂禮欽”敬“奉”承法旨,記“憶”受“持”而“無”忘“失。于大衆中重複白佛:如佛所言,五陰相中” 以“五種虛妄”之想(妄想)“爲”根“本想心;我等平常”(平日)“未”曾“蒙如來微細開示”此五種妄想爲五陰根本。“又此五陰”之破除,“爲”一“並”頓然“銷除”?抑“爲次第”漸“盡?如是”五陰之“五重”覆蓋,若欲破除,當“詣”(至)“何爲界”限?(須修到什麼地步,才算完成?)“惟願如來發宣大慈,爲此大衆”得“清明”之“心目”,並“以爲末世一切衆生作將來”正法之“眼”目,得以辨識一切法。
二、總答五陰生滅本因:
同是妄想——妄元無因
【佛告阿難:“精真妙明,本覺圓淨,非留死生及諸塵垢,乃至虛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。斯元本覺,妙明精真,妄以發生諸器世間,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。妄元無因,于妄想中立因緣性,迷因緣者稱爲自然,彼虛空性猶實幻生。因緣、自然,皆是衆生妄心計度。阿難,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;若妄元無,說妄因緣,元無所有;何況不知,推自然者?
是故如來與汝發明,五陰本因同是妄想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本覺圓淨,非留死生”:“留”,留滯。“生死”,界內之分段生死。謂本覺本自圓滿清淨,從本以來,本覺不曾留滯于生死;以本不生滅故,生死須拘它不得。
“及諸塵垢”:“塵垢”,此指微細塵垢,亦即微細生死,也就是變易生死。易而言之,此即是界外(叁界外、出世間)之有余依涅槃。合上句:本覺本自圓淨,既不留滯世間生死中,亦不留滯在出世間涅槃裏,生死涅槃皆拘它不得。
“乃至虛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”:有情本覺既不住生死,亦不住涅槃,是故一切法,如凡夫生死、聖賢涅槃,乃至無情界的虛空,皆因妄想而生起,而現爲有。也就是說,一切皆以妄想故,非有而有。
“斯元本覺,妙明真精,妄以發生”:“斯”,這些五陰等法。“妄”,一念妄動。“發生”,發生見分、相分及一切有情、無情界。謂這些原來都是本覺的妙明精真中,一念妄動之所發生。
“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”:“迷頭”,迷失自頭。“認影”,錯認鏡中影像,以爲鏡中這頭不是我本來的頭,我本來頭已失,是故四處狂走,覓本來頭,而不知頭本不失,還在原處,只是自心錯亂認它不得,而成不認本頭,于是置本頭不顧而去找本頭。比喻衆生以自心迷,即使見了自己之本覺,也不認得,且自以爲本覺已失,因而到處奔走尋找本覺、求菩提,各色人等即各從不同途徑去“求覺”,例如有從因緣法、或世間法、或四大、六塵、六根,乃至凡外邪小種種妄想中去求“覺”,皆是迷頭覓頭之暴走族,與演若達多一般失心瘋狂。
“妄元無因”:“妄”,一切妄相,包括五陰相。“元”,原來,本來。“無因”,無真因;以無真因故成妄,若有因,即非妄矣。
“于妄想中立因緣性”:“妄想”,妄想所生法。“立”,權立。然如來爲了接引權小之機,悲智雙運,而權立“因緣性”(一切法因緣生),須知這已是方便,非爲實谛。
“迷因緣者稱爲自然”:“迷”,迷失,不解。迷失因緣法者,指外道。經因緣法雖爲權教,然仍是甚深之理,外道之人根機淺薄,不能解了,因而以自妄心忖度,而稱萬法之生因,爲自然而有。若說“自然而有”,等于是說沒有因緣而自生。
“彼虛空性猶實幻生”:“猶”,尚,尚且。“實”,實在,實際上。就連虛空這一樣東西,應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