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然本來而有,尚且實在是由幻妄所生。

  “因緣、自然,皆是衆生妄心計度”:“因緣”,權小之法。“自然”,外道之法。是故權小之因緣法,以及外道之自然所生,皆是衆生妄心計度故現有。

  “知妄所起,說妄因緣”:“妄”,妄想。“妄因緣”,妄想生起之因緣。謂若我們真能知道妄想所起之處(知道妄想在哪裏出生的),便可說妄想是由因緣所生。

  “若妄元無,說妄因緣元無所有”:但如果妄想連自體都無(妄想本無),則所謂妄想生起的“因緣”,則更加是沒有的。換言之,亦即:連妄想本身都沒有了,哪有妄想生起之因緣?或:妄想本身既無,其因緣性豈非妄上加妄,依妄起妄?

  “何況不知,推自然者”:謂連內教權小的因緣都不離妄想,更何況外道連因緣法都不能了知,而妄推一切法無因,自然而生者?

  “五陰本因同是妄想”:五陰生起的根本之因,同是妄想;此是總相。而五陰各有不同之妄想爲其各別生因,如色陰爲堅固妄想、受陰爲虛明妄想等,詳如下述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告阿難:精”純至“真”、奧“妙明”徹之“本覺”,本自“圓”滿清“淨”,從本以來“非”曾“留”滯于界內之分段“死生及”界外“諸”微細“塵垢”之有余涅槃;是故一切生死、涅槃,“乃至”無情界之“虛空,皆因” 自心“妄想之所生起。斯”五陰等法“元”是“本覺,妙明精真” 中,一念“妄”動“以發生”見分、相分,一切有情,及“諸器世間,如演若達多”,不了唯心,“迷”失本“頭”錯“認”鏡中“影”像而狂走四方,追求本頭。

  一切“妄”相從妄而生,“元無”真“因”(以其因妄,故其體亦妄),然而如來大悲大智,爲化權小,“于妄想”所生法“中”,權“立因緣性”,此已是方便,非是實谛,更何況外道“迷因緣”法“者”,撥無因果,而“稱”五陰“爲自然”性?即使連“彼虛空”之“性”,照凡夫看,應是自然、本來而有,“猶”(尚且)“實”在是由“幻”妄所“生”;是故,權小之“因緣”生、以及外道之“自然”生論,“皆是衆生”以虛“妄心計度”而有,非有而現有。“阿難”,你若真能“知妄”想“所起”之處,你便可宣“說妄”想生起之“因緣”;但“若妄”想“元”來都“無”自體(連自體都是虛妄),則任何闡“說妄”想生起之“因緣”,實“元無所有。何況”外道人連因緣法都“不”能了“知”,而妄“推”度妄想之生起爲“自然”而無因“者”,則更是虛妄。

  “是故如來”今“, 與汝”闡“發明”示“五陰”根“本”之生“因”雖有堅固、虛明等五種差別,但它們“同是妄想”。

  叁、別答五陰根本生因

  (1)色陰之生因——堅固之妄想

  【汝體必先因父母想生,汝心非想,則不能來想中傳命。

  如我先言:心想醋味,口中涎生;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;懸崖不有,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,口水如何因談醋出?

  是故當知,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汝體必先因父母想生”:“先”,最先。“父母想”,父母之欲愛妄想。

  “汝心非想”:若你的中陰身沒有欲愛之想。

  “傳命”:傳續命根。

  “汝體必非虛妄通倫”:“體”,身體。“通倫”,通爲一倫,即同一類。謂你的身體是實體。並不是想像的(虛妄的);實在的身體與虛妄的妄想,一實一虛,必定是不同類的。

  “口水如何因談醋出”:身體是實際的東西,口水亦是實際之物,爲何實際的口水,會由于並不存在的談醋之想而流出來呢?故知虛妄的妄想,確能出生實物;因此可知,實存的色陰,也是由虛妄的妄想而生。

  “堅固”:堅實牢固。謂此身被心取著,其力甚強,堅固而不可分解。

  【義貫】

  阿難,“汝”之形“體”,最“先因”是從你自己以及“父母”之欲愛妄“想”而“生”,若“汝”中陰之“心”中,“非”有欲愛之“想,則不能來想中傳”續“命”根。

  “如我先”前(于想陰章中)“言”:只是“心想醋味”便能令“口中涎生;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”;然而那“懸崖”實“不有,醋物”亦“未來”到目前,而且“汝”現前之身“體”(色身)“必非”(一定不是)與並無實際存在的“虛妄”之物“通”爲一 “倫”(一實一虛,必非同類);並且“口水”亦是實際有的,“如何”會只“因談醋”之妄想便流“出”呢?

  “是故當知,汝現” 前的“色身”(色陰)當體便“名爲堅”實牢“固”的“第一妄想”。

  (2)受陰之生因——虛明之妄想

  【即此所說臨高想心,能令汝形真受酸澀。由因受生,能動色體,汝今現前順益違損,二現驅馳,名爲虛明第二妄想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臨高想心”:謂光是聽到在懸崖邊緣臨高而下望,並無實際到懸崖;光是這樣憑空的思慮想像之心。

  “由因受生”:“受”,受陰。由想心爲因,故受陰生起。

  “能動色體”:能觸動色陰之形體,令真受酸澀之妄境。

  “順益違損”:“順益”,順之則益,即得樂受;故樂受稱之爲“益”。“違損”,違之則損,即得苦受;故苦受名之爲“損”。

  “二現驅馳”:“二”,苦樂二受。“驅馳”,驅馳自心。

  “虛明”:體雖虛妄卻如有所明;以受陰無體,乃虛有所明。“明”者,明白,明知。亦即明明覺得自己心中有某種感受,然而一旦深究起來,則發覺這感受卻又很空虛,並不實在,故說受是虛明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即此”經中“所說”,光是聽至懸崖“臨高”這句話,因而憑空虛“想”之妄想“心”,便“能令汝”之“形”體(足心)“真”正地感“受”到有“酸澀”之感,這是“由”于以想心爲“因”,便得令“受”陰“生”起,以致“能”觸“動色體”真正産生酸澀之妄受,是故須知“汝今現前”身中,“順”之則得“益”之樂受,“違”之則得“損”之苦受,此苦樂“二”受顯“現”有“驅馳”自心乃至形體之功能,是故受陰“名爲虛”妄卻仿如有所“明”的“第二妄想”。

  (3)想陰之生因——融通之妄想

  【由汝念慮,使汝色身,身非念倫,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,心生形取,與念相應?

  寤即想心,寐爲諸夢,則汝想念搖動妄情,名爲融通第叁妄想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使汝色身”:“使”,役使。

  “身非念倫”:“倫”,類。身與念非同一類;因爲身是色法,念是心法,故不同類。

  “種種取像”:根塵相對時,想陰亦現可取種種境像;乃至雖然根塵不偶(根不對境,亦即當前並無塵境現前),種種塵境只是自心所現時,在此情況下,想陰也會現出能緣取這些自心所現之種種相。

  “心生形取”:心中雖只是想生,而卻能以形體去取相。

  “與念相應”:如是身形如何與心念相應,而共造一事?

  “寤即想心,寐爲諸夢”:想陰于醒時即是想心,而在睡時則現爲種種夢境。

  “融通”:可知想陰能夠融通五根及前五識,因此它在色心二法之間,皆得無礙,而且不論睡時醒時,亦皆能作業不息。

  【義貫】

  阿難,“由汝”想陰(第六意識)之想“念”思“慮”,便得役“使汝”現前之“色身”,然而“身”是色法,本“非”與“念”(心法)同“倫”(同一類);身既非念類,照理即不應隨念而動,但“汝身”今以“何因”緣故,辄“隨”心“念”之“所使”而動?又“種種取像”之舉,“心”只是有想“生”卻能繼之以“形”去撷“取”諸相,如是身形又如何“與”心“念相應”。而共造一事?

  想陰于醒“寤”時“即”是“想心”,而于睡“寐”中即現“爲諸夢,則汝” 之“想念”從來不息,于寤于寐,皆會“搖動”你的“妄情”,是故想陰“名爲”能夠“融通”六根與六識的“第叁妄想”。

  (4)行陰之生因——幽隱之妄想

  【化理不住,運運密移,甲長發生,氣銷容皺,日夜相代,曾無覺悟。阿難,此若非汝,雲何體遷?如必是真,汝何無覺?則汝諸行念念不停,名爲幽隱第四妄想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化理不住”:“化理”,遷化之理,指行陰。此謂行陰遷化之理,念念不住。

  “運運密移”:“運運”,運行與運動。“密移”,秘密推移。

  “曾無覺悟”:“曾”,乃,卻。謂自古至今卻無一凡人能覺悟到此行陰的密移之相,蓋此乃聖人所證之境界,非凡夫能知能受。

  “此若非汝”:“此”,指行陰。“汝”,指汝心。謂此行陰若不是你的心的話。

  “雲何體遷”:“體”,身體。“遷”,變遷。此謂,那麼爲何你的身體竟會隨著它而變遷呢?

  “如必是真”:“真”,真汝心。謂如果說此行陰真正是你的心的一部分。

  “則汝諸行”:那麼你現前的行陰相。

  “幽隱”:其生滅相,十分幽深隱微,甚難覺察。

  【義貫】

  行陰遷“化”之“理”念念“不住”,其生住異滅四相之“運”行與“運”動乃如秘“密”一般而推“移”;如人在少壯時,“甲”之“長、發”之“生”;如年老時,“氣”漸“銷、容”漸“皺”,是誰使之然的呢?殆行陰之所爲也。此諸相之生住異滅“日夜”互“相”嬗“代”(天天都在不斷輪流發生),然而從古至今“曾無”一凡人能“覺悟”之。“阿難,此”遷流不息之行陰“若”果“非汝”心,“雲何”汝之身“體”竟會隨之而變“遷”呢?(可見此行陰並非不是你的真心。)然而“如”果此行陰“必是真”汝心,那麼“汝”雲“何”于一生中,念念皆從“無覺”知?(可見此行陰非即汝之真心。如此,是汝真心,或非汝真心,兩者皆不可定;行陰之體既無有定實,即可知行陰本自虛妄。)“則汝”現前“諸行”陰相“念念”遷流“不停”,且其生滅相幽深隱微,是故行陰“名爲幽隱” 之“第四妄想”。

  (5)識陰之生因——罔象之妄想

  【又汝精明湛不搖處,名恒常者,于身不出見、聞、覺、知,若實精真,不容習妄;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,經曆年歲,憶妄俱無,于後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之甘露 目次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