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外道境界,不可不慎。因此,筆者不惴孤陋建議,與其侈談神通,何不求其根本,多多研求如何修習靜慮、求心得定,最好是修首楞嚴定,如此決無不良效果或副作用,亦不致誤入歧途。

  最後,關于神通,修行者有兩點須極注意的:一、不可乍現威儀;二、須能拒斥誘惑。茲分述如下。

  一、什麼叫“乍現威儀”?就是修行人于戒、定、慧等修行,若尚未證道果、得禅定等,卻裝作是有所證得的聖人、或“高僧”,或擺出很有道行的樣子,這便是戒律中所說的“乍現威儀”,是犯戒的(此屬妄語戒攝。請參見《梵網經菩薩戒彙(huì)解》:“妄語因者,起心欲诳他人,以取名利。妄語緣,行來動止、語默威儀,種種方便,以顯聖德。”)更何況實無神通而假裝有神通,或搬神弄鬼,把道場的氣氛搞得神秘兮兮的,有意讓人誤以爲他有神通,這也是“乍現威儀”所攝。這種人雖沒有親口說:“我有神通。”但他卻主動、積極的營造出很多氣氛、煙幕、或小動作,或說些深含暗示、暧昧的話,令人以爲或相信他有神通。若真修行人,對于這種事,不但不可自作,若見有人如此作時,須能辨明、了知,不爲其所诳惑,知所避忌。

  二、什麼叫“拒斥誘惑”?上面所說的乍現威儀,是彼自己主動、積極的“布局”、暗示、營造氣氛,令人覺得其有神通。此外,若修行者居于被動的立場,消極的默認,或默許他人的猜測、宣示,說他有神通。亦即:你雖沒有自己乍現威儀、或弄神弄鬼,但信徒或他人以爲、或“懷疑”你有神通,而你也就“卻之不恭”地樂得被人“誤會”,于是一傳十、十傳百,衆口爍金,于是你也就“勉爲其難”地接受了這個傳言!須知這即是修行者很難通過的一個關卡;什麼關卡呢?俗謂“英雄難過美人關”,而在修行人則是“道人難過神通關”的誘惑,不論是真有神通或沒有神通,都一樣,難以拒斥他人推測或贊揚“師父有神通”的誘惑。因爲對凡夫來說,美色是絕大的誘惑,而對修行人來說,神通則是更大的誘惑。因爲美色的誘惑只是淫欲,而神通的誘惑則很複雜,它幾乎可以包含令修行人墮落的任何因素的總集合體:名、利、恭敬、權力、威勢,乃至亦可將情色包含進去。沒有以清淨的正修行爲基礎的神通(如某些外道或邪教之通)、及易與名利等雜染挂鈎,速令修行人墮落敗德,這是指真有神通而言,更何況是沒有神通,而依衆人的誤會、附會而成的假相!須知,對任何有點修行的人來說,第一次被人“懷疑”(詢問)是否有神通時,那真有如美色當前、或財寶當前,是莫大的誘惑!若非于正法有絕大的信心及正知見,賴個人持不妄語戒的道德勇氣與力量,否則確實很難堅決而明確地當面或當衆加以否認或廓清這種“懷疑”或傳聞。因此,佛法之正修行人,必須能善了知以上所說這些自修及教他時的現象,絕勿爲神通之名所誘惑、诳騙,否則即遠離正法,而斷送自他法身慧命。

  最後,對于一般佛教信徒,關于神通,亦有叁點建議:

  第一、莫輕信現代人的神通。若聽某人說他自己有神通,或說他師父有神通,乃至敘述其種種神通境界,心中切莫悚(sǒng恐懼)動、驚怪、向往、貪著。保持開放的心,淡然處之,勿驅勿馳,則能遠離諸過:不管他是真是假,你便都能不動、不惑、不迷、不取、不著——合第一義心。

  第二、莫轉述傳聞之言。爲佛弟子,自身若不貪著,則關于神通的傳聞之言便沒有什麼值得你去傳揚的。

  第叁、莫驚異,亦即,即使真正親眼目睹有人現神通、或類似神通之境,也不用驚怪。因爲神通並非修行所求之境,而唯有悟入真如本心、如來藏性,依此如來密因,修得首楞嚴大定、或金剛叁昧,依此叁昧力,銷镕無始無明及一切垢濁隔障,因而融通身心,通達內外,徹古徹今,等虛空遍法界,來去自在,現身無量,廣度有情,而無所貪著——如是圓通境界,方爲佛法行人所應企慕追求的境界。

  第八章  揀擇圓通之根

  第一節  研判諸聖圓通

  【爾時世尊于師子座,從其五體同放寶光,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,從微塵方,來灌佛頂,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五體”:頭、雙手、雙腳,合爲五體。

  “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”:這是表圓通的總相,諸佛之光互相灌注,表示自他因果交徹。“灌頂”,表圓通之妙理爲最勝之頂法,而此頂法無二,即是一如來藏心。諸佛以此頂法入行者頂,加持行者,名爲灌頂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林木池沼皆演法音,交光相羅,如寶絲網。是諸大衆得未曾有,一切普獲金剛叁昧。即時天雨百寶蓮華,青、黃、赤、白,間錯紛糅,十方虛空成七寶色。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,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,梵呗詠歌自然敷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林木池沼皆演法音”:這一節是顯圓通的別相。此處,色與聲諸法,法法皆圓融,林木池沼等無情皆演法音,即成有情,因而有情與無情亦相融相攝,成爲一體,無有隔礙。

  “交光相羅如寶絲網”:釋尊之光灌于他佛,他佛之光亦來灌釋尊,所有佛光相交。相羅織成一片,好像一張寶絲所織成的網一樣,表諸佛所證,同體不分,爲一真如法界。

  “一切普獲金剛叁昧”:這表示與會大衆因見諸佛所現妙相,由此等妙相而悟了妙性,由親見不思議事,而悟不思議究竟堅固之理。且由諸佛之光加持,無明頓除,而獲諸大士所證之金剛叁昧,不動不壞。

  “青、黃、赤、白”:蓮華之四色,表如來之四智。

  “間錯紛糅(róu混雜)”:表如來四智之行相互相涉入。

  “十方虛空成七寶色”:“虛空”,表空如來藏。“成七寶色”,表不空如來藏所成就密嚴之相。

  “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”:表自他沒有隔礙,一體圓融。

  “梵呗詠歌自然敷奏”:這表示圓通之法樂,任運而成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: “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,諸大菩薩及阿羅漢,各說最初成道方便,皆言修習真實圓通,彼等修行實無優劣、前後差別。

  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;兼我滅後,此界衆生入菩薩乘,求無上道,何方便門得易成就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彼等修行實無優劣,前後差別”:“前後”,排名前後,亦即高下。此言:這二十五聖,他們各自的修行,實在不能說何者較優、何者較劣,或是有任何高下的分別。

  “誰當其根”:“誰”,哪一種法門。“當”,適合。“其”,指阿難。“根”,根器、根性。

  “何方便門得易成就”:“方便門”,即法門。“易”,容易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在這兩段中,佛雖然說二十五聖的圓通法門都無有高下,但他還是教敕文殊菩薩予以評析、揀選,看哪一個法門比較適合阿難的根器,同時對未來的末法衆生而言,也比較容易修學、容易成就。

 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承佛威神,說偈對佛:

  【注釋】

  “承佛威神”:即使像文殊師利這樣的大菩薩,于佛會中,欲有所說,還是得“承佛威神”,方有所作,何況我輩?可見《楞伽經》說的一點都不錯:若無如來威神加持,世間乃至無有一人能修一行、或說一法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“覺海性澄圓,圓澄覺元妙,

  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

  迷妄有虛空,依空立世界,

  想澄成國土,知覺乃衆生。

  空生大覺中,如海一漚發,

  有漏微塵國,皆依空所生,

  漚滅空本無,況複諸叁有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元明照生所”:“元明”,元本之妙明。“照”,妄照,即妄起能照之用。“生所”:“生”即生出;“所”,所照。此謂,于本來妙明之性中,妄起能照之用,便妄生所照之妄境。

  “所立照性亡”:“所”,所照之妄境。“照性”,真正能鑒照之真性。此謂,所照之妄境既得妄立,真正的能鑒照的真性便亡失了。

  “迷妄有虛空”:“妄”,妄所,即所見相,亦即阿賴耶識之相分,以此相分(所見相)爲虛妄,故說是“妄所”。“虛空”,此虛空是頑空,屬于器界之空,非真理之空。本經中前面說:“瞪目發勞、空晦暗中,結暗爲色,起爲世界,靜成虛空,虛空爲同、世界爲異。”此中之虛空,即是文殊在此所說的“虛空”(頑空)之義。

  “依空立世界”:“空”,頑空,依此頑空而立世界。

  “想澄成國土”:“想”,妄想。“澄”,有二義:一、水清不流貌,二、沈齊(沈積)、沈澱。《周禮》、《釋名》《釋飲食》:“沈齊,濁滓沈下,汁清在上也。”也就是沈澱之義。此句之義:妄想沈澱後,濃重的即成爲山川國土,輕飄的即成爲虛空。

  “知覺乃衆生”:“知覺”,在此指妄知妄覺,並非真知真覺。以妄知妄覺而成就衆生之五蘊身。

  “空生大覺中”:“大覺”,真心之本覺。虛空是在真心本覺中生。

  “如海一漚發”:“海”,比喻本覺之大。“漚”,水泡,大海中之一水泡,比喻即使廣大的虛空,在本覺心海之中,也不過有如海中的一個水泡那樣小。可見本覺之心海甚大,而虛空則甚爲渺小。

  “有漏微塵國,皆依空所生”:而在這小如水泡的虛空之中,卻含有無量的微塵數佛國!因爲一切佛土皆是依空而建立的,故皆處在虛空之中——更可見佛國刹土是多麼渺小!

  “漚滅空本無,況複諸叁有”:“空”,此指頑空。因爲頑空不是真空,故有界限,因此以水泡(漚)來比喻。“叁有”,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亦即是叁界。以叁界皆是從“愛、取、有”而來,皆有生死,故稱爲“有”。此言:如果此虛空之水泡破滅了,便會顯出頑空本無所有,更何況在此水泡(虛空)中之“叁有”?

  【義貫】

  “覺海”之“性澄”湛而“圓”滿,雖“圓”含萬有“澄”湛不動,然卻是本“覺元”來之“妙”性,非是由造作而有的,若一念無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