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卷七】
第二章 道場加行
第一節 除障(前行)
1﹒持戒除魔事障
【“阿難,汝問攝心,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;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,皎如冰霜,自不能生一切枝葉;心叁口四,生必無因。阿難,如是四事若不遺失,心尚不緣色、香、味、觸,一切魔事,雲何發生?”】
【注釋】
“入叁摩地修學妙門”:欲入叁摩地之前,須先修學之妙法門,亦即所謂“前方便”,即前面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。
“四種律儀”:“律儀”,即戒律。四律儀指四重禁。
“皎如冰霜”:“皎”潔白。即持戒清淨、有如冰霜一般潔白無瑕。
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”:“枝葉”,指無蔓、蕪雜,如禅門所說之“葛藤”。此言:若持戒清淨,則修叁摩地時,自不會橫生枝節,蕪雜的牽扯、葛滕,令菩提道樹不能順利發展。
“心叁口四生必無因”:“心叁”,心之叁毒:貪、嗔、癡。“口四”,口之四過: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。“生必無因”,便沒有生起之因。
“如是四事若不遺失”:“四事”即四種清淨明誨。“遺失”遺漏忘失。沒有遺漏,故全部奉行,稱爲“不阙戒”。沒有忘失,念念不忘不失,故無染、無壞。
“心尚不緣色、香、味、觸”:“緣”,攀緣、緣取,往外攝取之義。“色香味觸”即代表外五塵或六塵,亦攝五欲。此言,其心尚且不緣取外五欲、六塵,及諸塵所作事業。
“一切魔事雲何發生”:以魔皆讬塵而入于行者心中,而以諸塵去染壞、轉變其心,令住著于塵染,因而退墮清淨道心;此事若成,即魔事成就,而魔得遂其志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汝問” 如何“攝心”得定,“我今”則首“先”宣“說”:欲“入叁摩地” 之前先須“修學”之微“妙”法“門”;欲“求菩薩道”者,“要先持此四種律儀” 爲根本,且須奉持之令“皎”潔“如冰霜”,如是,身心之亂根即得拔除,“自”然“不能生”出“一切”蕪雜的“枝葉”;從而“心”之“叁”毒,“口”之“四”,過,其“生必無因” 可依。“阿難”,行者于“如是四”種根本清淨身心之“事,若不遺” 漏、忘“失”,則其“心”得恒住清淨界域,“尚”且“不”起一念攀“緣色”、聲、“香、味、觸”等外五塵,遠離一切諸塵之貪著雜染,如是則“一切魔事雲何”得有因緣“發生”呢?
【诠論】
蓋淫、殺、盜、妄四波羅夷爲一切大魔事生起之因,因斷即果不生;若于四種明誨敬持無缺,即斷魔因,魔事永寂。反之,若不持四種明誨,妄行四棄(四波羅夷),而自謂在修行、習禅,欲求無魔事,則有如椽木求魚,了不可得。
2. 持咒除宿業障
【“若有宿習不能滅除,汝教是人一心誦我“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。般怛啰。無上神咒”。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爲心佛從頂發輝,坐寶蓮華所說心咒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若有宿習不能滅除”:“宿習”,宿世的習氣,習氣即惑業之種子。
“一心誦我”:“一心”,有二義:一、專心不二,二、至誠虔敬。蓋以持咒若心不專注,以散亂心持之,一邊念咒,一邊攀緣外境,則成效不彰,此是持者之過,非神咒無力。再者,持咒須以至誠之心持之,不得起一念不信、或疑心,並且心理及態度皆須恭謹,不可玩忽、輕慢,否則輕法、慢法,非但持咒無效,且獲罪不小。
“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,般怛啰,無上神咒”:“佛”爲叁界中尊,故“佛頂”爲尊中之尊,于一切法門中,最爲殊勝。又佛頂,梵語爲“烏瑟尼刹”,義爲“無見”,故又稱爲無見頂,以佛頂之頂上肉髻,最上最密,一切世間、乃至聲聞、緣覺、諸大菩薩皆不得見。“摩诃”梵語,大之義。“薩怛哆”,梵語,白傘。“般怛啰”,梵語,蓋。合稱爲:大白傘蓋。“大”,表如來藏心,以如來藏絕諸對待,離于二法,是故爲大,此如來藏心是此咒之體。“白”者,清淨之義,以如來藏心離諸妄染,此是此神咒之相。“傘蓋”,能遮、能覆,如來藏心無有不包,普覆一切,此是此神咒之用,能遮止一切煩惱、魔障,蔭護一切如法受持之行者,令離熱惱之曝曬,立得清涼寂止。“無上神咒”,即指大佛頂首楞嚴咒。“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,般怛啰,無上”這些都是形容詞,用來表顯首楞嚴神咒之體、相、用。“神咒”之“神”字,表奧妙、深密、靈明、透達,非凡夫世間所能思議、蠡測。
“無爲心佛從頂發輝,坐寶蓮華所說心咒”:“無爲心”,無造作心,即無功用心、任運之心,非有爲、有漏、無常之心。“心佛”,亦表本佛之義,以“心”是根本義。“從頂發揮”,從無見頂上顯現之化佛。“心咒”,藕益大師說:“五會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,故名心咒,亦名咒心。”故“心咒”是指首楞嚴神咒全咒。
【義貫】
“若”修行人“有宿”世之“習”氣惑業種子“不能滅除,汝” 即“教是人,一心” 至誠不亂“誦我”所說之“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哆.般怛啰.無上神咒” (佛頂光明大白傘蓋無上神咒),“斯是如來無見頂相”, 于大定中之“無爲心佛從” 佛“頂”所“發輝”顯現之化佛,“坐”于“寶蓮華”中“所說”之“心咒”。
【诠論】
由此可知,此經之大義爲:先持戒斷“現行煩惱”,再持咒斷煩惱“種子”。以“現行”依于六識,凡夫得見得知,故較易自斷;而“種子”深藏于八識,深密微細,凡夫俗眼不能知見,故必須藉如來密咒之力,方能深入八識藏中而轉化、斷除之。換言之,可思議的、粗的“現行”,即須以可思議的淨戒而對治之;不可思議的、微細的“種子”,即以不可思議的神咒而對治之。
故本經修學之大旨,其次第爲:先了妄心、明本心、見本性,而後悟了如來藏乃一切染淨之本因,以依于如來藏而起八識、及一切依正;如是覺了,得聞所成慧,及思所成慧,乃得開始發起正修;遠離六塵雜染,持清淨戒,斷現行煩惱雜染。其次依于如來神咒,一心奉持,而斷除宿習種子雜染。種、現既斷,心離一切煩惱覆蓋,即得重見如來藏本心,此時之“見”,只是遙見,而尚未得證入、未得契會;接著,由于修首楞嚴叁昧,一切陰蓋悉除,入叁摩地,即得契入如來藏心,證大圓通。茲表解如右:
【“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曆劫因緣,恩愛習氣非是一生,及與一劫,我一宣揚,愛心永脫,成阿羅漢。彼尚淫女,無心修行,神力冥資,速證無學。雲何汝等在會聲聞,求最上乘,決定成佛,譬如以塵揚于順風,有何艱險?”】
【注釋】
“曆劫因緣,恩愛習氣”:因爲前段講到,若要斷習氣,須靠如來大白傘蓋神咒(首楞嚴神咒),所以此章講阿難與摩登伽女雙墮生死之因緣,是由于彼此宿世所結恩愛之習氣種子。
“非是一生,及與一劫”:一般而言,夫妻之緣通常都不會只是一生或一劫,多半是至少五百世,也就是多生多劫的事,不會一生或一劫就能了,除非修行如來正法,乃能速了此種長劫之生死本因。佛在其他經中,亦言及阿難與摩登伽女之宿世因緣,例如:“佛言:是摩登女,先世時五百世爲阿難作婦,五百世中常相敬、相重、相貪、相愛、同于我經戒中得道,于今夫妻相見如兄如弟,如是佛道何用不爲?”(《佛說摩登女經》——《大正藏》十四、頁八九五。)
“我一宣揚,愛心永脫,成阿羅漢”:佛一宣說神咒,敕文殊持咒往護,惡咒立即銷滅;摩登伽女一聞神咒,由于咒力加持,宿習之種子即得滅除;接著見佛、聞法,于是愛河幹枯,而頓叁果。最後經文殊抉擇究竟之圓通法門後,又大悟而證四果。這是據吳興、仁嶽法師的《楞嚴經重聞記》所說。但《楞嚴正脈》評說:“四果雖由聞法,推其拔脫之力,仍當歸功于咒:非咒拔脫,何由而得聞法以至證阿羅漢哉?”此論確實的當,蓋此經始自神咒破邪,中輔以顯說、開示悟入,終依神咒起修,由咒力加持,速斷宿障而得證真。
“譬如以塵揚于順風,有何艱險?”:“塵”,比喻習氣。“順風”比喻神咒。將灰塵順風一灑,塵盡飄散;此比喻習氣若遇到神咒,悉皆飄散,有何困難、險阻呢?因爲若無如來神咒,則在修行中即慮或有境界障、煩惱障等困難險阻。
【義貫】
“且汝宿世與摩登伽,曆”無數“劫”之“因緣”,其所依之“恩愛習氣”種子,“非”只“是一生及與一劫”,乃是多生多劫所成,本難解脫,然經“我一宣揚”神咒及正法,摩登伽之“愛心”即“永”解“脫”,頓“成阿羅漢。彼尚” 且本是一介“淫女”,原“無心”于“修行”,但由于神咒不可思議之“神力冥資”,尚能“速證無學” 之果位;“雲何汝等在” 此“會”中之“聲聞”衆,既已回小向大,發心“求最上乘”,心中“決定”必定要“成佛”道;既已有心,又有如來神咒加持,欲除宿習之障,“譬如以”微“塵揚于順風”,微塵盡皆飄散,如此修行,尚“有何艱”難“險”阻?
【诠論】
末法時期,魔強法弱,故修行者,于教理之聞思修外,仍須仰仗如來真言加持,方能度諸險難。誠如長水、子璇法師雲:“前雖廣說持戒清淨皎如冰霜,既不造新,已離魔事,然有無始宿習垢障塵沙,如影隨形,與道爲妨,于修行者一切時障,或數病、數惱、多淫、多嗔,或遇邪師,或遭魔娆,諸難競起,皆是無始不善宿因、邪思業種,熏識現行,常與正道以爲冤敵。凡夫始學,道力微弱,不能排遣,故佛有妙神咒,能滅宿世惡習,令無娆惱,道力速成,不遭退屈。前說定慧破煩惱障,複明戒學但止罪業,今說神咒,能破宿殃,兼除報障。叁障苟亡,不證何持?”
又:關于摩登伽女的證道因緣,據《佛說摩登女經》雲:“佛問:“汝追逐阿難,何等索?”女言:“我聞阿難無婦,我又無夫,我欲爲阿難作婦也。”佛告女言:“阿難沙門無發,汝有發,汝甯能剃發不?我使阿難爲汝夫。”女言“我能剃頭發。”佛言:“歸報汝母,剃頭發來”……女還到佛所言:“我已剃頭發。”佛言:“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