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汝愛阿難何等?”女言:“我愛阿難眼,愛阿難鼻,愛阿難口,愛阿難耳,愛阿難聲,愛阿難行步。”佛言:“眼中但有淚,鼻中但有洟(tì涕),口中但有唾,耳中但有垢,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。其有夫妻便有惡露,惡露中便有子,已有子便有死亡,已有死亡便有哭泣,于是身有何益?”女即自思念身中惡露,便自正心,即得阿羅漢道。”(惡露即是男精女血,女血即指卵子或月經之血。)
“佛知已得阿羅漢道。”即告女言:“汝起至阿難所。”女即慚而低頭,長跪于佛前言:“實愚癡故逐阿難耳。我今心已開,如冥中有燈火,如人乘船,船壞依岸,如盲人得扶,如老人持杖行;今佛與我道,令我心開。”以上即是摩登伽女的得道因緣。(《大正藏》卷十四、頁八九五)
第二節 坐道場修定慧
1﹒因戒生定
【“若有末世欲坐道場,先持比丘清淨禁戒,要當選擇戒清淨者、第一沙門以爲其師,若其不遇真清淨僧,汝戒律儀必不成就。戒成已後,著新淨衣,然香閑居,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,然後結界,建立道場;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,放大悲光來灌其頂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坐道場”:“道場”,有二義。一、修道或證道之處;二、傳道之外,即講經說法之處。這裏是佛修道之處。“坐”者,不動也。故“坐道場”即是于修道之處所身心不動;這個“不動”,並非指一直坐著不動,而且也不能說只有在靜坐時才不動,而是于道場中修道時,于行住坐臥、一切時中,身心皆不動搖;又,不動者,不爲煩惱所動,不爲內外一切境界所動,乃至一念不生,故不動;言一念不生者,爲無一妄念、惡念、邪念生起,非無善念也。若如是者,即名坐道場,故稱不動道場。
“先持比丘清淨禁戒”:法如是故: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;故先持戒,淨身語二業,再進修禅定,以禅定水洗滌心垢;垢盡心明,本智顯發。是故欲修無上法,最先須持佛戒。然而此處經文既說持比丘戒,那麼在家衆當如何?須知本經所說法門最究竟之實法,非一時權便之法,故修學者的條件當然也是要求最高的,故須出家,方能修究竟無上道。又,既然心慕如來無上道,志出生死,舍此無他,即應舍生死貪愛,如法出家,受學如來叁無漏學,方得名爲真正虔誠發心修行無上道者。至若在家衆,若至誠慕道,但爲因緣所限,尚未能出家,欲修此楞嚴法門,則或可如法受持五戒及菩薩戒,然後進修此法門,以至誠所感,或亦可入深叁昧,大發圓解,亦殊可能。
“要當選擇戒清淨者、第一沙門以爲其師”:“第一”,指德、臘俱長。“師”,指戒師。于此法門之修學,不但須要出家,且須依最清淨大德求得淨戒。
“戒成已後”:“戒”,指戒體。謂如法登戒壇,成就最清淨戒體之後。
“著新淨衣”:所著之衣,裏裏外外皆須清淨;若無新衣,即將舊衣洗淨;若有破損,須得妥爲補綴。如是內具淨戒,外著淨衣,即內外俱淨、表裏如一,爲證性相一如作因。
“然香閑居”:“然”,同“燃”。“閑”者,不忙碌、勿迫,以放下一切世俗作業,內外無事,無有外骛(wù追求),無有攀緣,故稱爲“閑”。又,“閑”即是暇,修道之人即是“有暇之身”,不同于世俗之人,忽忽遽遽(jù匆忙)來來往往、紛紛擾擾、棲棲皇皇,無一刻得暇:身無暇、意無暇、虛勞不斷;上班也忙,忙著上班;下班也忙,忙著下班;放假也忙,忙著做家務,忙著度假、忙著陪孩子老婆、忙著吃喝玩樂、忙著與親朋交際——無有一刻不忙,只是換個方式而已。故世俗之人,即是“無暇之身”。坐道場修行之人,以俱放下一切世間作業,故能“閑居”,靜坐攝心。
“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”:“一百八遍”表能滅一百零八煩惱。行者以淨戒違其現業,神咒除其宿種,種現齊修,故魔不能得便。又,先誦咒,以神咒之威神力,感得天龍八部、護戒神王、金剛明王,皆來擁護,故道場嚴淨。因此古來打禅七之道場,皆有先作“楞嚴會”以除魔事之傳統,蓋據此而來。
“然後結界”:“結界”,在建伽藍(寺院)之前,或欲設傳戒之戒場,或欲設立修道之場所,即依顯教、密教之“作法”或“儀軌”,或毗尼中所製之“羯磨法”,而定其道場之區域與界限,並清淨、加持之,稱爲“結界”。其作法所限定之地,稱爲“結界地”。結界有兩種:一、自然界,即以自然環境作界限,如山、河、湖、島、洲、林、樹、岩等爲界。二、作法界,爲以集僧作羯磨所結之界。此作法界又有攝僧界、攝衣界、攝食界叁種,這些都是方便僧衆集合、說戒、誦戒等之用。以上爲顯教之結界。密教于每次修法時,皆有結界。密教之結界有五種:地結、四方結、虛空網、火院、及大叁昧耶;並且于每次修法末了,皆須解界,又,結界即是嚴淨、守護、加持之義。凡建道場,不論永久或短期者,皆須先結界,如世間人欲開墾一塊地,須先圈定其範圍,隔除閑雜人等,以維現場安全,然後施工;建立道場修行,亦複如是。
“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,放大悲光,來灌其頂”:此時,由得咒力加持,及已之定心,而得住于止觀:于止觀中,求祈現在十方佛國中之如來,不違本誓,放光加持。“灌頂”,即是如來以其一切智海之水,灌行者頂,令速得如來之一切智智,此爲一切加持中之最上者。
【義貫】
“若有末世”之佛弟子,“欲坐道場”修行大定,須“先”受“持比丘”之“清淨禁戒”,且于受戒時,“要當選擇戒清淨者”,德、臘“第一”之“沙門,以爲其” 戒“師,若其不遇真” 實“清淨”大“僧,汝”所受“戒律儀必不成就”。于無漏“戒”體“成”就“已後”,即成道器,能堪修大行,魔不能壞。然後沐浴、“著新淨衣”,表裏俱淨,“然香”供佛,“閑居”靜坐攝心,接著“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”,以此咒力加持內外,“然後結界,建立道場”,于止觀中“求于十方現” 在“住”持所化“國土”諸“無上如來”,以本誓願力,“放大悲光來灌其頂”。
【诠論】
如是一切如法修行,十方如來悉知悉見,以本願力護念加持,所作修行無不果遂。
2﹒因定發慧
【“阿難,如是末世清淨比丘,若比丘尼,白衣檀越,心滅貪淫,持佛淨戒,于道場中發菩薩願;出入澡浴,六時行道,如是不寐,經叁七日;我自現身至其人前,摩頂安慰,令其開悟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白衣檀越”:此爲在家男女二衆。“檀越”爲華梵合言;“檀”,梵語,具言爲檀那(Dana),布施之義。“越”,超越,以布施能超越貧窮之苦海,故稱檀越。貧窮有兩種:財貧及法貧。施財得超越財貧,施法則得超越法貧。前段說欲修此法者須受比丘戒,此段雖許在家二衆亦可修此大法,然亦須持戒清淨,不只持在家五戒、菩薩戒、且須行梵行,如同出家,身不行淫(邪淫、正淫俱除),亦除心淫,如是方堪修此勝法,具如下說。
“心滅貪淫”:即行梵行,及特如來清淨明誨。
“持佛淨戒”:並且不論出家、在家,皆須持佛之一切淨戒。
“發菩薩願”:即是發菩薩之四弘誓願,以此四願爲一切菩薩大願之根本,須發此四大願,方具菩薩種,堪修大行,紹佛種性。
“出入澡浴”:“出入”,指若出了道場又再進來,即須沐浴以淨身,以免在外面染上不淨物,而爲惡鬼神等穢物所附,隱于道場,乘虛作怪,爲害不淺。故于專修時,“護淨”之事非常重要:身心內外不可藏納任何不淨。
“六時行道”:一日之中共有十二時,晝夜各有六時,其中六時行道,六時靜坐;行道即包含經行、禮佛、誦咒等。行道與靜坐交替而行,如子時行道、醜時靜坐、寅時行道、卯時靜坐等,如此則動靜合宜,調合昏散。然而不論是行道或靜坐,其所修皆是依于“返聞自性、入流亡所”而行。
“如是不寐”:“寐”有二義:一、昏睡,二、忘失。修道時若作短時養息,亦不可如常人昏睡不覺,須右肋而臥,心作光明想,以除無明及昏忱蓋。除此之外,于一切時中,念念之中皆不能忘失“返聞自性”,故稱不寐。
“我自現身”:于修行中,若見有佛、菩薩現身,須善了知是否爲魔事現前,或只是自心一時妄現之幻象,而並非真正佛菩薩現身;其方法即如古德所說:“若見佛像,當觀空寂,(觀諸本不生,一切諸法,自心現量),如是觀了,若是真佛,其像顯然,若是魔事,其像則滅。”
【義貫】
“阿難。如是末世” 持戒“清淨”之“比丘,若比丘尼”,或持戒之“白衣檀越”,其“心滅”除“貪淫”,行清淨梵行,且“持佛”所製一切“淨戒”,並“于道場中發菩薩” 四弘誓“願,出”道場後複“入”之時皆須“澡浴”淨身,執勤護淨,“六時行道”、六時靜坐,善攝其心,“如是”明覺不昏“不寐,經叁七日” 勤行精進,“我自現身至其人前,摩頂安慰,令其” 速得“開悟”。
第叁節 建立道場、結界軌則
【阿難白佛言: “世尊,我蒙如來無上悲誨,心已開悟。自知修證無學道成。末法修行建立道場,雲何結界,合佛世尊清淨軌則?”】
【注釋】
“末法修行建立道場,雲何結界”:于末法之時修行,由于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因此建立道場不是一件小事,須盡心盡力,如法如儀,清淨莊嚴,方能免除魔事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白佛言:世尊,我蒙如來” 的“無上”慈“悲”教“誨,心已開悟,自” 已確“知”于“修證無學道”方面定當“成”就。然而“末法”時期的衆生“修行建立道場”時,應“雲何結界”,方符“合”諸“佛世尊”所製之“清淨”儀“軌”法“則”?
1﹒淨地、結壇
【佛告阿難: “若末世人願立道場,先取雪山大力白牛,食其山中肥膩香草,此牛唯飲雪山清水,其糞微細,可取其糞,和合栴檀,以泥其地。若非雪山,其牛臭穢,不堪塗地。別于平原,穿去地皮,五尺已下取其黃土,和上栴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