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

  【卷七】

  第二章 道场加行

  第一节 除障(前行)

  1﹒持戒除魔事障

  【“阿难,汝问摄心,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;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,皎如冰霜,自不能生一切枝叶;心三口四,生必无因。阿难,如是四事若不遗失,心尚不缘色、香、味、触,一切魔事,云何发生?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入三摩地修学妙门”:欲入三摩地之前,须先修学之妙法门,亦即所谓“前方便”,即前面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。

  “四种律仪”:“律仪”,即戒律。四律仪指四重禁。

  “皎如冰霜”:“皎”洁白。即持戒清净、有如冰霜一般洁白无瑕。

  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”:“枝叶”,指无蔓、芜杂,如禅门所说之“葛藤”。此言:若持戒清净,则修三摩地时,自不会横生枝节,芜杂的牵扯、葛滕,令菩提道树不能顺利发展。

  “心三口四生必无因”:“心三”,心之三毒:贪、嗔、痴。“口四”,口之四过: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“生必无因”,便没有生起之因。

  “如是四事若不遗失”:“四事”即四种清净明诲。“遗失”遗漏忘失。没有遗漏,故全部奉行,称为“不阙戒”。没有忘失,念念不忘不失,故无染、无坏。

  “心尚不缘色、香、味、触”:“缘”,攀缘、缘取,往外摄取之义。“色香味触”即代表外五尘或六尘,亦摄五欲。此言,其心尚且不缘取外五欲、六尘,及诸尘所作事业。

  “一切魔事云何发生”:以魔皆讬尘而入于行者心中,而以诸尘去染坏、转变其心,令住着于尘染,因而退堕清净道心;此事若成,即魔事成就,而魔得遂其志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汝问” 如何“摄心”得定,“我今”则首“先”宣“说”:欲“入三摩地” 之前先须“修学”之微“妙”法“门”;欲“求菩萨道”者,“要先持此四种律仪” 为根本,且须奉持之令“皎”洁“如冰霜”,如是,身心之乱根即得拔除,“自”然“不能生”出“一切”芜杂的“枝叶”;从而“心”之“三”毒,“口”之“四”,过,其“生必无因” 可依。“阿难”,行者于“如是四”种根本清净身心之“事,若不遗” 漏、忘“失”,则其“心”得恒住清净界域,“尚”且“不”起一念攀“缘色”、声、“香、味、触”等外五尘,远离一切诸尘之贪著杂染,如是则“一切魔事云何”得有因缘“发生”呢?

  【诠论】

  盖淫、杀、盗、妄四波罗夷为一切大魔事生起之因,因断即果不生;若于四种明诲敬持无缺,即断魔因,魔事永寂。反之,若不持四种明诲,妄行四弃(四波罗夷),而自谓在修行、习禅,欲求无魔事,则有如椽木求鱼,了不可得。

  2. 持咒除宿业障

  【“若有宿习不能灭除,汝教是人一心诵我“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。般怛啰。无上神咒”。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,坐宝莲华所说心咒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若有宿习不能灭除”:“宿习”,宿世的习气,习气即惑业之种子。

  “一心诵我”:“一心”,有二义:一、专心不二,二、至诚虔敬。盖以持咒若心不专注,以散乱心持之,一边念咒,一边攀缘外境,则成效不彰,此是持者之过,非神咒无力。再者,持咒须以至诚之心持之,不得起一念不信、或疑心,并且心理及态度皆须恭谨,不可玩忽、轻慢,否则轻法、慢法,非但持咒无效,且获罪不小。

  “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,般怛啰,无上神咒”:“佛”为三界中尊,故“佛顶”为尊中之尊,于一切法门中,最为殊胜。又佛顶,梵语为“乌瑟尼刹”,义为“无见”,故又称为无见顶,以佛顶之顶上肉髻,最上最密,一切世间、乃至声闻、缘觉、诸大菩萨皆不得见。“摩诃”梵语,大之义。“萨怛哆”,梵语,白伞。“般怛啰”,梵语,盖。合称为:大白伞盖。“大”,表如来藏心,以如来藏绝诸对待,离于二法,是故为大,此如来藏心是此咒之体。“白”者,清净之义,以如来藏心离诸妄染,此是此神咒之相。“伞盖”,能遮、能覆,如来藏心无有不包,普覆一切,此是此神咒之用,能遮止一切烦恼、魔障,荫护一切如法受持之行者,令离热恼之曝晒,立得清凉寂止。“无上神咒”,即指大佛顶首楞严咒。“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,般怛啰,无上”这些都是形容词,用来表显首楞严神咒之体、相、用。“神咒”之“神”字,表奥妙、深密、灵明、透达,非凡夫世间所能思议、蠡测。

  “无为心佛从顶发辉,坐宝莲华所说心咒”:“无为心”,无造作心,即无功用心、任运之心,非有为、有漏、无常之心。“心佛”,亦表本佛之义,以“心”是根本义。“从顶发挥”,从无见顶上显现之化佛。“心咒”,藕益大师说:“五会神咒乃是密诠此妙心者,故名心咒,亦名咒心。”故“心咒”是指首楞严神咒全咒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若”修行人“有宿”世之“习”气惑业种子“不能灭除,汝” 即“教是人,一心” 至诚不乱“诵我”所说之“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哆.般怛啰.无上神咒” (佛顶光明大白伞盖无上神咒),“斯是如来无见顶相”, 于大定中之“无为心佛从” 佛“顶”所“发辉”显现之化佛,“坐”于“宝莲华”中“所说”之“心咒”。

  【诠论】

  由此可知,此经之大义为:先持戒断“现行烦恼”,再持咒断烦恼“种子”。以“现行”依于六识,凡夫得见得知,故较易自断;而“种子”深藏于八识,深密微细,凡夫俗眼不能知见,故必须藉如来密咒之力,方能深入八识藏中而转化、断除之。换言之,可思议的、粗的“现行”,即须以可思议的净戒而对治之;不可思议的、微细的“种子”,即以不可思议的神咒而对治之。

  故本经修学之大旨,其次第为:先了妄心、明本心、见本性,而后悟了如来藏乃一切染净之本因,以依于如来藏而起八识、及一切依正;如是觉了,得闻所成慧,及思所成慧,乃得开始发起正修;远离六尘杂染,持清净戒,断现行烦恼杂染。其次依于如来神咒,一心奉持,而断除宿习种子杂染。种、现既断,心离一切烦恼覆盖,即得重见如来藏本心,此时之“见”,只是遥见,而尚未得证入、未得契会;接着,由于修首楞严三昧,一切阴盖悉除,入三摩地,即得契入如来藏心,证大圆通。兹表解如右:

  【“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,恩爱习气非是一生,及与一劫,我一宣扬,爱心永脱,成阿罗汉。彼尚淫女,无心修行,神力冥资,速证无学。云何汝等在会声闻,求最上乘,决定成佛,譬如以尘扬于顺风,有何艰险?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历劫因缘,恩爱习气”:因为前段讲到,若要断习气,须靠如来大白伞盖神咒(首楞严神咒),所以此章讲阿难与摩登伽女双堕生死之因缘,是由于彼此宿世所结恩爱之习气种子。

  “非是一生,及与一劫”:一般而言,夫妻之缘通常都不会只是一生或一劫,多半是至少五百世,也就是多生多劫的事,不会一生或一劫就能了,除非修行如来正法,乃能速了此种长劫之生死本因。佛在其他经中,亦言及阿难与摩登伽女之宿世因缘,例如:“佛言:是摩登女,先世时五百世为阿难作妇,五百世中常相敬、相重、相贪、相爱、同于我经戒中得道,于今夫妻相见如兄如弟,如是佛道何用不为?”(《佛说摩登女经》——《大正藏》十四、页八九五。)

  “我一宣扬,爱心永脱,成阿罗汉”:佛一宣说神咒,敕文殊持咒往护,恶咒立即销灭;摩登伽女一闻神咒,由于咒力加持,宿习之种子即得灭除;接着见佛、闻法,于是爱河干枯,而顿三果。最后经文殊抉择究竟之圆通法门后,又大悟而证四果。这是据吴兴、仁岳法师的《楞严经重闻记》所说。但《楞严正脉》评说:“四果虽由闻法,推其拔脱之力,仍当归功于咒:非咒拔脱,何由而得闻法以至证阿罗汉哉?”此论确实的当,盖此经始自神咒破邪,中辅以显说、开示悟入,终依神咒起修,由咒力加持,速断宿障而得证真。

  “譬如以尘扬于顺风,有何艰险?”:“尘”,比喻习气。“顺风”比喻神咒。将灰尘顺风一洒,尘尽飘散;此比喻习气若遇到神咒,悉皆飘散,有何困难、险阻呢?因为若无如来神咒,则在修行中即虑或有境界障、烦恼障等困难险阻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且汝宿世与摩登伽,历”无数“劫”之“因缘”,其所依之“恩爱习气”种子,“非”只“是一生及与一劫”,乃是多生多劫所成,本难解脱,然经“我一宣扬”神咒及正法,摩登伽之“爱心”即“永”解“脱”,顿“成阿罗汉。彼尚” 且本是一介“淫女”,原“无心”于“修行”,但由于神咒不可思议之“神力冥资”,尚能“速证无学” 之果位;“云何汝等在” 此“会”中之“声闻”众,既已回小向大,发心“求最上乘”,心中“决定”必定要“成佛”道;既已有心,又有如来神咒加持,欲除宿习之障,“譬如以”微“尘扬于顺风”,微尘尽皆飘散,如此修行,尚“有何艰”难“险”阻?

  【诠论】

  末法时期,魔强法弱,故修行者,于教理之闻思修外,仍须仰仗如来真言加持,方能度诸险难。诚如长水、子璇法师云:“前虽广说持戒清净皎如冰霜,既不造新,已离魔事,然有无始宿习垢障尘沙,如影随形,与道为妨,于修行者一切时障,或数病、数恼、多淫、多嗔,或遇邪师,或遭魔娆,诸难竞起,皆是无始不善宿因、邪思业种,熏识现行,常与正道以为冤敌。凡夫始学,道力微弱,不能排遣,故佛有妙神咒,能灭宿世恶习,令无娆恼,道力速成,不遭退屈。前说定慧破烦恼障,复明戒学但止罪业,今说神咒,能破宿殃,兼除报障。三障苟亡,不证何持?”

  又:关于摩登伽女的证道因缘,据《佛说摩登女经》云:“佛问:“汝追逐阿难,何等索?”女言:“我闻阿难无妇,我又无夫,我欲为阿难作妇也。”佛告女言:“阿难沙门无发,汝有发,汝宁能剃发不?我使阿难为汝夫。”女言“我能剃头发。”佛言:“归报汝母,剃头发来”……女还到佛所言:“我已剃头发。”佛言:“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