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业,皆是乘此佛顶咒心之威力。

  “能于十方摩顶授记”:即如来于十方为菩萨及其他众生,摩顶、加持、授记,必定成佛。

  “自果未成,亦于十方蒙佛授记”:此指尚未成佛果之大菩萨,若持此咒心,即将于十方蒙佛授记,定当作佛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“十方如来依此咒心,能于十方拔济群苦。所谓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盲、聋、喑、哑,冤(怨)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;大小诸横,同时解脱;贼难、兵难、王难、狱难,风、火、水难,饥渴、贫穷,应念销散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地狱、饿鬼、畜生”:即三恶道苦。

  “盲、聋、喑、哑”:即身分残缺苦。

  “冤(怨)憎会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”: 这四种苦,加上生、老、病、死,即成八苦。

  “大小诸横”:“横”,突发的因缘,事不顺理,冤枉的遭遇,称为横。依《药师经》,共有九横:一、病不服药,横杀众生;二、横被王法之所诛戮;三、横为非人夺其精气;四、横为火焚;五、横为水溺;六、横为恶兽所啖;七、横堕山崖;八、横为毒药、与夫厌祷咒诅、鬼害所中;九、横被饥渴所因,不得饮食。

  “应念销散”:如来为拔济众生以上苦难,若一念此咒心,一切苦难立时销散。

  【义贯】:本节从略。

  【“十方如来随此咒心,能于十方事善知识;四威仪中,供养如意;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能于十方事善知识”:指十方如来随此咒心之威力,而得到十方现应化身,事善知识,以此因缘度化有情。

  “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”:佛之应化身,示现于恒河沙其他如来的法会中,助他佛转*轮,弘扬圣教,示现堪绍如来家业,从而被推为大法王子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“十方如来行此咒心,能于十方摄受亲因,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。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;坐菩提树,入大涅槃。十方如来传此咒心,于灭度后,付佛法事,究竟住持,严净戒律,悉得清净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摄受亲因”:“摄授”摄持及教授。“亲因”,即于大乘、一佛乘及密乘有最亲近的因缘,亦即大乘根机之人,佛即以此法门而摄持、教授之。

  “令诸小乘闻秘密藏”:“秘密藏”,在此含二义,即显教之秘密藏与密教之秘密藏。显教之“秘密藏”指如来藏心。密教之“秘密藏”指佛顶神咒。承上,佛行此咒心,不但近能摄授大乘根机者,远亦能令小乘人不畏深法,渐受熏习增长。

  “于灭度后付佛法事,究竟住持”:佛灭度后,尤其是末法时期,邪魔外道炽盛,佛以传此咒心,故能敕令金刚护法,诸天鬼神,护教护人,令佛之“一大事”,无有断绝,究竟住持一切世间,拔济群伦。

  “严净戒律,悉得清净”:盖佛法之所以沉沦者,皆由于佛弟子于戒不清净;破戒、毁犯如来禁戒,故令其所行如同凡外之人,非佛弟子。末世众生有心修行正法者,若持此佛顶神咒,即能破除内外一切障难,令持戒清净,能堪进修如来无上定慧。是故能令毗尼久住,正法长存、*轮常转。

  【义贯】:本节从略。

  【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,从旦至暮,音声相联,字句中间亦不重叠,经恒沙劫,终不能尽。亦说此咒名如来顶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”:“说”,是称说、解说;这是指佛解说此咒之密义及称述其功用、威力。

  “亦说此咒名如来顶”:“如来顶”,为一切世间、出世间最高、最尊者。此咒既然也称作“如来顶咒”,可见它号为“一切咒王”,其来有自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若我”解“说”、称述“是佛顶光聚般怛啰咒”之密义及其功用威力,即使我“从旦至暮”,于我的称述中“音声相联”(一刻都不休息),而且所说的话,其“字句”彼此“中间,亦不重叠”(没有重复的言词),虽“经恒沙劫”之久,我之称述“终不能尽”(此咒之密义、功用、怎么说也说不完)。

  (以此咒有如是广大无边密义功用)故“亦说此咒名”为“如来顶”咒(佛顶咒),以其最尊、最胜、最上、且力用无尽故。

  【诠论】

  此咒之功用,连如来都赞不能尽,可知神妙无边。关于这点,有古德在注解时,曾说:“如此方元亨利贞,亦可避凶致祥矣。”今人于注解时亦有袭其说者。什么是“元亨利贞”呢?这是《易经》上乾卦的卦辞,解释《易经》乾卦的四德,其说曰:“元”为万物之肇始,“亨”为万物之增长亨通,“利”为万物之和利,“贞”为万物之正固。亦即乾卦象徵天,其沛然的阳刚之气,具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、和利、正固的功能。

  笔者按:讲解佛经,实不适宜将外道及世俗学拿来妣美佛经及如来功德,否则即有“佛儒不分”或“佛道不分”之过,亦有违三皈依。中国人历代都是以儒或道治国,因此读书人对于儒教常常有先入为主的观念,很不容易完全放下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若想一心修学佛道,对于世间法的这一点恋眷之情,似亦应予以割舍,庶几与道相应。

  复及,唐代有人注《圆觉经》,在一开头的序文中说:“元亨利贞,乾之德也,始于一气;常乐我净,佛之德也,本乎一心。专一气而致柔;修一心而成道。心也者,冲虚妙粹、炳焕灵明、无去无来,冥通三际……”,接着洋洋洒洒七百多字的序文,以此为张本。细玩其文,则是先讲儒教或道教,再讲佛,不但将凡外之法拟于佛法,并且还将凡外之法置于佛法之先。这样注解佛经实在不是很恰当。

  总之,这问题的徵结只在于一个“信”字,如禅宗祖师所说:“信得过”或“信不过”。信什么呢?信“佛是一切智人,世间无有等”;信“佛法为最胜最上”。故若一心向佛之人,理当对于一切凡外之法皆不再眷恋,视如作日梦。以如是正信、坚信之善根,故速得出生正知、正见;以此正知正见而得勘破一切凡外邪小,故得入于佛知、佛见,于是顿“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”,登于佛地。是故欲修学如来菩提道者,于初发心之际,若即能勘破、放舍对一切凡外邪小之眷恋,即得与道相应,并且于教他之时,即得如法说法,更不致非法说法、法说非法,或曲解佛法,而误导众生。

  2·神咒利生之威德

  (1)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,方得免魔事

  【汝等有学,未尽轮回,发心至诚,取阿罗汉,不持此咒而坐道场,令其身心远诸魔事,无有是处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有学”:于声闻乘中,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前,从初果以迄三果,都称为有学。

  “未尽轮回”:以仍有分段生死,故仍在轮回中,因此轮回未尽。

  “坐道场”:坐于修证道果之场所。“坐”,为不动、不坏义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汝等”声闻乘中“有学”之人,仍未证圣道,“未尽轮回”,虽“发心至诚”,欲证“取阿罗汉”道,但若“不持此咒,而坐” 于修“道”之“场,令其身心,远诸魔事,无有是处”。

  (2)诵持、书写、佩带获益

  【“阿难,若诸世界随所国土,所有众生,随国所生桦皮贝叶,纸素白氎书写此咒,贮于香囊,是人心昏,未能诵忆,或带身上,或书宅中,当知是人尽其生年,一切诸毒所不能害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随所国土”:随所在之国土。

  “随国所生”:随其国中所生。

  “桦皮贝叶”:“桦皮”,桦树皮,若削薄,用药物处理将之弄软,可以作纸用。“贝叶”,贝多罗树之叶,可作纸用。

  “纸素白氎(dié):“素”,《形音义大辞典》云:“绢缣之属曰素”,也就是说:素是一种丝织品。古人用丝作纸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,故古诗十九首中有“中有尺素书”即是指用丝织品写的信。故在此经文中“纸”与“素”是不同的;“纸”是指一般纸浆造的纸,“素”是丝质的纸。又古人亦有用“帛”作纸,帛亦是一种丝织品。有人注解说:“纸素,纸之素者,如此方抹竹为浆(以竹作纸浆),而制成之。”此说不确。“氎”,《康熙字典》:“细毛布”。

  “是人心昏”:“昏”,闇钝。谓即使这个人心智错愦闇钝。

  “尽其生年”:尽其有生之年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若诸” 佛“世界”中,“随所”在“国土”,其中“所有”一切“众生,随”其“国”中“所生”之“桦”树“皮”所造纸、“贝”多罗树“叶”纸、一般“纸”、绢缣之“素”纸、“白氎” (白色细毛布)纸等,用以“书写此咒,贮于香囊” 之中,即使“是人心”智“昏”愦闇钝,以致“未能诵忆”全咒,他只要将此咒“或带”在“身上,或书” 写后放在家“宅中,当知是人”,承咒威神之力,“尽其”有“生”之“年,一切”内外 “诸毒所不能害”。

  【阿难,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,得大无畏,成就众生,出世间智。

  若我灭后,末世众生有能自诵,若教他诵,当知如是诵持众生,火不能烧,水不能溺,大毒小毒所不能害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,成就众生出世间智”:此咒既可令众生度世间一切苦厄,又可成就出世间无上智,是故极为殊胜,威力广大。

  “有能自诵,若教他诵”:于此咒能自修、教他,则自他两利,即能速入菩提。

  “火不能烧,水不能溺,大毒小毒所不能害”:内外之火不能烧,内外之水不能溺。内火指欲火、嗔火。内水指欲水。内毒指三毒乃至五毒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我今为汝更说此咒” 之威力,一来既可“救护世间”众生,于厄难中及魔扰时“得大无畏”,二来又可“成就”有志修学圆通三昧之“众生”以诵此咒故,速得“出世间智”,断惑证真。

  “若我灭”度“后”,于“末”法之“世众生”,以魔强法弱,多诸障难,若“有能自诵” 此咒,则能免自障,“若教他诵” 此咒者,则能令他免障;“当知如是诵持” 此咒之“众生”,内外之“火”皆“不能烧”,内外之“水”皆“不能溺”,瘟疫等“大毒”蛇蝎等之“小毒”皆以此神咒有能辟能回之力故,为一切障难病毒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