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一段,称为“心咒”、以其内容而言,实在是名符其实,因它把“祈愿”、降伏、结界全都包含进去了,而且将一切金刚及佛顶尊的种子字亦包括进去,可见威力殊胜。因此有人说,若不能持全咒,持此心咒亦是可以。不过还是以能诵持全咒为优胜。

  附及,当今某佛学辞典中说:楞严咒之“正咒”为从“哆姪他 唵”开始,因为“哆姪他 唵”之义为“即说咒曰”,所以楞严咒之“正咒”就是最后这九句,其他则是归敬文、祈请文等。须知这说法是谬误的。首先,“哆姪他 唵”梵文原义其实并非“即说咒曰”,而是“所谓……”。再者,并非所有的咒语都有 “哆姪他 唵”,如《大悲咒》、《佛顶尊胜陀罗尼》、《宝箧印陀罗尼》等皆无“哆姪他 唵”。事实上,大部分的真言都无 “哆姪他 唵”,那么这些神咒岂非都无“正咒”?故说:“从“哆姪他 唵”开始才是楞严咒的正咒,其他部分皆非正咒”,这种说法是错误的,此其一。又,我们日常早课所诵的“准提神咒”:“稽首皈依苏悉地,头面顶礼七俱祇(qí),我今称赞大准提,唯愿慈悲垂加护,南无飒哆喃,三藐三菩陀!俱胝喃、怛姪他、唵、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。”是全文都是准提咒,并非只从“哆姪他 唵”开始,这是反证,此其二。故可知,说:“楞严咒的“正咒”是从“哆姪他 唵”开始”是错谬的说法。这种说法不但错谬,而且会造成误导的效果,而令人不持全咒。又,若楞严咒的“正咒”是从“哆姪他 唵”开始,那么,在经中阿难请佛再宣说一遍神咒,佛为何不直说“正咒”,从“哆姪他 唵”宣说起就好,为何要从“第一会”开始,此其三。又,大家都知《首楞严神咒》是《五会神咒》,汉本、梵本皆然,共有四百二十七句,并非只有九句,故说《楞严咒》的“正咒”只有九句,是与经义有违,此其四。又,此辞典之所谓“正咒”者,事实上在密教中,那九句称为“咒心”,故知其所谓“正咒”者为无据之说,此其五。以上所言,愿读者大德详审之。

  以上将大佛顶真言中字句一般的意义、以及梵本原文、拉丁拼字罗列陈现,愿此如来无上顿教法门,传之久远。(又,梵本全文,为唐朝不空三藏所传,今载于《大正藏》卷十九中)并愿学者皆能如法信受,如法受持,即易得成就。要如何受持此大佛顶真言才算如法呢?首先,最要者,不可“无师自通”,必须“从师受”,而且最好是从有正法正式传承的灌顶阿阇梨受;如若不能,则从如法出家、受持此咒的显教法师处受亦可,因为此真言虽然威力强大,但此法仍归类于“显密”(或称杂密),而非“密密”(或称纯密),故一般显教法师亦可传授此咒。然而切不可结手印,因为一切如来密印,皆必须从阿阇梨灌顶、亲授,方可受持。否则私结密印,即犯如来密教三昧耶戒,其罪甚重,有如显教中,未受大戒者偷阅出家律藏一样,为犯盗法罪,此人即不得出家受大戒。以未受传承,未得认可,即私结手印,是为盗如来密法。未受灌顶不但不可私结手印,乃至所有《大藏经》的密藏部,依佛教诫,亦不应私阅、私学。然而如今,资讯发达,很多人将密教手印制成录音带、录影带、CD、DVD贩卖,或放在网路上,都是不当的行为。为佛弟子,应信受拥护“如法行”,方能速入如来正知正见,乃至佛知佛见。如果连这点规矩都不肯守,而只想师心自用,抄小径,如何堪为无上正法之法器?愿诸同参于此留意焉。

  又,关于本咒咒文之义,历来显宗注家皆无注者(此亦合于古德译经“五不翻”之义),唯独最近坊间有一本《楞严经》之注本。于此书中赫然有《楞严咒》全部咒文的逐字解释,不过作者于书中言:这是他自己“参考各种经论”所得,然而他并未交待所参考的是什么经论。关于其对咒语的解释,笔者在此必须严正提出:其解释很多很多皆是与梵文原义完全不合,甚至南辕北辙、正好相反,或风马牛不相及,有极多处甚至是将原文扭曲、强行于不当处拆开;在此只举几个例子而言,如:“南无提婆离瑟赧  南无悉陁(陀)耶毗地耶陁啰离瑟赧” 两句:原义为:“礼敬诸天仙众,礼敬持明仙众”,而他却解作:“离瑟赧译色,悉陀耶即兜率陀,译知足天。毘地耶即四天王天。”(其实“离瑟赧”是仙,“悉陁(陀)耶”是成就,与“悉地”同一字源,但与兜率陀天完全无关;关于这一点,不知此注之原作者是怎么得来的?大概是推测“悉陁(陀)”与兜率陀的“率陁(陀)”很接近,想当然耳!)接着他说“陀啰即化乐天,离瑟赧,谓兼色界广果天。”而其实,“陀啰”是持,与前一字“毗地耶”(明)合为持明(与“四天王天”完全无关),再加下一字“离瑟赧”(仙众)成为持明仙众,这与“化乐天”、“四天王天”“广果天”有何关系?

  又“乌摩般帝  娑醯夜耶”(十八、十九句),他说:“乌摩般帝,谓风天神;娑醯夜耶,谓火天神”,而其实,“乌摩般帝”是“大自在天后”;“娑醯夜耶”为眷属义,与火天无关;“火天”梵文为“阿祇尼”agni。又“那啰野拏耶”(二十一句),即是“那罗延天”,他却把这一个字拆开成两个字,而说“那啰耶”是水天,“拏耶”是空天(虚空神)(“水天”梵文为varunaya,空天梵文“舜若多”。)。

  又,“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”(104句),他说:““跋啰”即普贤菩萨,“槃陀”即周梨槃特伽尊者,“婆悉尼”即波斯匿王,译胜军,《仁王经》:谓月光过去龙光王佛法中,为四地菩萨。”而其实,“摩诃跋啰”是大力,与普贤无关(“普贤菩萨”梵文为Samantabhandra,三曼陀般陀罗),“槃陀啰”是白,与“周梨槃特伽尊者”毫无关系。“婆悉你”是衣,亦与“波斯匿王”丝毫没有瓜葛;两字合为白衣,此句合云:大力白衣,即白衣大士(指观音),他却把它他成:“普贤、周梨槃特伽与波斯匿王”——是否有点离谱?

  最不可思议的是“舍鸡野母那曳”(六三句),他说:““舍鸡野”,译直林,或旃檀,“母那曳”译离垢,即无垢佛、离垢佛、旃檀德佛等。”而其实,这句就是“萨迦牟尼”Sakyamuni——也就是我们的本师“释迦牟尼佛”!盖如前注所说,“舍鸡野”,“鸡野”二合,合读作“迦”;故“舍鸡野”即“舍迦”,或“萨迦”,或“释迦”。“母那曳”一词中,“那曳”二合,读作“尼”;而“母”字一般译为“牟”,故“母那曳”即是“牟尼”。因此,此句“舍鸡野母那曳”即是“释迦牟尼”的另一种音译。有这样大的误差,真令人不敢想像!又如:“帝釤萨鞞釤”(二二0句),意为:“如是众等”,他却说:““帝釤”译“威德”,以能折邪破恶故。“萨鞞釤”译“善哉”,以能摄正生善故。”像这样离谱的解释,在那本子中对此咒的解释,几乎从头到尾都是这样。

  最后,在那本子中,该作者将五会神咒,每一会都另给它起一个名字,如第一会,他安了一个名:“毘卢真法界会”;第二会:“释尊应化会”;第三会:“观音合同会”;第四会:“刚藏折摄会”;第五会:“文殊弘传会”。此外,每会中,他又分成几个细目。从上以来,显密二家注者,皆无此说,不知他这是从哪里来的?对于此作者,我所能说的,只是:“勇气可嘉”、“想像力丰富”。不过,若以此去写侦探小说或言情小说或许可以,但注经却是行不通的。

  附带必须提到,笔者曾收到一本赠阅的小书,题为《唐译密咒注疏》,其主体即是《楞严咒》,而在内容上,则与前述作者之“创作”大致相同,仅仅有些微的变动或增删,不过主体不变;(但不知谁参考谁的)。为防有人看到这两个本子,被它误导,故特提出。

  末了,古人云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矣。”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于《最上乘论》中亦诫言:“愿善知识如有写者,用心无令脱错,恐误后人。”盖注经演教乃无上圣业,因此最忌强不知以为知,否则不但未能善尽注解圣言之责任,而且会有误导众生,致令所修徒劳无功,以及淆乱正法之过错,罪咎非轻。禅宗六祖大师亦言:“自迷犹可,又谤佛经,不要谤经,罪障无数。”毁即是谤也。普愿注解佛经者,对于佛典之经文、以及读者众生,皆无轻慢、轻忽之心。

  第三节 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

   1·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

  【“阿难,是佛顶光聚、悉怛多般怛罗,秘密伽陀微妙章句,出生十方一切诸佛,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佛顶光聚、悉怛多般怛罗,秘密伽陀微妙章句”:这是大佛顶咒的全名,简称为“楞严咒”。“佛顶光聚”,因为此咒是佛顶上光中化佛所说,故称佛顶光聚。又,密教“大佛顶法”中有八大佛顶,其中第一尊即“光聚佛顶”。“悉怛多”,白。“般怛啰”,伞盖。合称为白伞盖,或大白伞盖。如来藏本妙觉心,其相离垢,故曰“白”;其可用覆盖一切,故曰“伞盖”。

  “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”:“咒心”,是指整个大咒,不是最后的小咒,以全咒显如来藏心,故称“咒心”。以此咒是如来藏之总持门,是故十方如来皆乘此咒心而成正觉。又,“咒心”更深一层之义为:摄持此咒之心;亦即心中一直摄持着、具备着此咒,这样的心,称为“此咒心”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“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,制诸外道。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,应微尘国。十方如来含此咒心,于微尘国转大*轮。十方如来持此咒心,能于十方摩顶授记。自果未成,亦于十方蒙佛授记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降伏诸魔,制诸外道”:本经从理到事,皆是以降伏魔外为主要力用。若魔外之邪见(理)、邪行(事)不除,正道即不可入,自他二利即不得圆。

  “坐宝莲华”:此密示诸佛法身之“自受法乐”境界。

  “应微尘国”:显示诸佛他受用身,应化十方微尘国土。如是事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