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段,稱爲“心咒”、以其內容而言,實在是名符其實,因它把“祈願”、降伏、結界全都包含進去了,而且將一切金剛及佛頂尊的種子字亦包括進去,可見威力殊勝。因此有人說,若不能持全咒,持此心咒亦是可以。不過還是以能誦持全咒爲優勝。
附及,當今某佛學辭典中說:楞嚴咒之“正咒”爲從“哆姪他 唵”開始,因爲“哆姪他 唵”之義爲“即說咒曰”,所以楞嚴咒之“正咒”就是最後這九句,其他則是歸敬文、祈請文等。須知這說法是謬誤的。首先,“哆姪他 唵”梵文原義其實並非“即說咒曰”,而是“所謂……”。再者,並非所有的咒語都有 “哆姪他 唵”,如《大悲咒》、《佛頂尊勝陀羅尼》、《寶箧印陀羅尼》等皆無“哆姪他 唵”。事實上,大部分的真言都無 “哆姪他 唵”,那麼這些神咒豈非都無“正咒”?故說:“從“哆姪他 唵”開始才是楞嚴咒的正咒,其他部分皆非正咒”,這種說法是錯誤的,此其一。又,我們日常早課所誦的“准提神咒”:“稽首皈依蘇悉地,頭面頂禮七俱祇(qí),我今稱贊大准提,唯願慈悲垂加護,南無飒哆喃,叁藐叁菩陀!俱胝喃、怛姪他、唵、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。”是全文都是准提咒,並非只從“哆姪他 唵”開始,這是反證,此其二。故可知,說:“楞嚴咒的“正咒”是從“哆姪他 唵”開始”是錯謬的說法。這種說法不但錯謬,而且會造成誤導的效果,而令人不持全咒。又,若楞嚴咒的“正咒”是從“哆姪他 唵”開始,那麼,在經中阿難請佛再宣說一遍神咒,佛爲何不直說“正咒”,從“哆姪他 唵”宣說起就好,爲何要從“第一會”開始,此其叁。又,大家都知《首楞嚴神咒》是《五會神咒》,漢本、梵本皆然,共有四百二十七句,並非只有九句,故說《楞嚴咒》的“正咒”只有九句,是與經義有違,此其四。又,此辭典之所謂“正咒”者,事實上在密教中,那九句稱爲“咒心”,故知其所謂“正咒”者爲無據之說,此其五。以上所言,願讀者大德詳審之。
以上將大佛頂真言中字句一般的意義、以及梵本原文、拉丁拼字羅列陳現,願此如來無上頓教法門,傳之久遠。(又,梵本全文,爲唐朝不空叁藏所傳,今載于《大正藏》卷十九中)並願學者皆能如法信受,如法受持,即易得成就。要如何受持此大佛頂真言才算如法呢?首先,最要者,不可“無師自通”,必須“從師受”,而且最好是從有正法正式傳承的灌頂阿阇梨受;如若不能,則從如法出家、受持此咒的顯教法師處受亦可,因爲此真言雖然威力強大,但此法仍歸類于“顯密”(或稱雜密),而非“密密”(或稱純密),故一般顯教法師亦可傳授此咒。然而切不可結手印,因爲一切如來密印,皆必須從阿阇梨灌頂、親授,方可受持。否則私結密印,即犯如來密教叁昧耶戒,其罪甚重,有如顯教中,未受大戒者偷閱出家律藏一樣,爲犯盜法罪,此人即不得出家受大戒。以未受傳承,未得認可,即私結手印,是爲盜如來密法。未受灌頂不但不可私結手印,乃至所有《大藏經》的密藏部,依佛教誡,亦不應私閱、私學。然而如今,資訊發達,很多人將密教手印製成錄音帶、錄影帶、CD、DVD販賣,或放在網路上,都是不當的行爲。爲佛弟子,應信受擁護“如法行”,方能速入如來正知正見,乃至佛知佛見。如果連這點規矩都不肯守,而只想師心自用,抄小徑,如何堪爲無上正法之法器?願諸同參于此留意焉。
又,關于本咒咒文之義,曆來顯宗注家皆無注者(此亦合于古德譯經“五不翻”之義),唯獨最近坊間有一本《楞嚴經》之注本。于此書中赫然有《楞嚴咒》全部咒文的逐字解釋,不過作者于書中言:這是他自己“參考各種經論”所得,然而他並未交待所參考的是什麼經論。關于其對咒語的解釋,筆者在此必須嚴正提出:其解釋很多很多皆是與梵文原義完全不合,甚至南轅北轍、正好相反,或風馬牛不相及,有極多處甚至是將原文扭曲、強行于不當處拆開;在此只舉幾個例子而言,如:“南無提婆離瑟赧 南無悉陁(陀)耶毗地耶陁啰離瑟赧” 兩句:原義爲:“禮敬諸天仙衆,禮敬持明仙衆”,而他卻解作:“離瑟赧譯色,悉陀耶即兜率陀,譯知足天。毘地耶即四天王天。”(其實“離瑟赧”是仙,“悉陁(陀)耶”是成就,與“悉地”同一字源,但與兜率陀天完全無關;關于這一點,不知此注之原作者是怎麼得來的?大概是推測“悉陁(陀)”與兜率陀的“率陁(陀)”很接近,想當然耳!)接著他說“陀啰即化樂天,離瑟赧,謂兼色界廣果天。”而其實,“陀啰”是持,與前一字“毗地耶”(明)合爲持明(與“四天王天”完全無關),再加下一字“離瑟赧”(仙衆)成爲持明仙衆,這與“化樂天”、“四天王天”“廣果天”有何關系?
又“烏摩般帝 娑醯夜耶”(十八、十九句),他說:“烏摩般帝,謂風天神;娑醯夜耶,謂火天神”,而其實,“烏摩般帝”是“大自在天後”;“娑醯夜耶”爲眷屬義,與火天無關;“火天”梵文爲“阿祇尼”agni。又“那啰野拏耶”(二十一句),即是“那羅延天”,他卻把這一個字拆開成兩個字,而說“那啰耶”是水天,“拏耶”是空天(虛空神)(“水天”梵文爲varunaya,空天梵文“舜若多”。)。
又,“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”(104句),他說:““跋啰”即普賢菩薩,“槃陀”即周梨槃特伽尊者,“婆悉尼”即波斯匿王,譯勝軍,《仁王經》:謂月光過去龍光王佛法中,爲四地菩薩。”而其實,“摩诃跋啰”是大力,與普賢無關(“普賢菩薩”梵文爲Samantabhandra,叁曼陀般陀羅),“槃陀啰”是白,與“周梨槃特伽尊者”毫無關系。“婆悉你”是衣,亦與“波斯匿王”絲毫沒有瓜葛;兩字合爲白衣,此句合雲:大力白衣,即白衣大士(指觀音),他卻把它他成:“普賢、周梨槃特伽與波斯匿王”——是否有點離譜?
最不可思議的是“舍雞野母那曳”(六叁句),他說:““舍雞野”,譯直林,或旃檀,“母那曳”譯離垢,即無垢佛、離垢佛、旃檀德佛等。”而其實,這句就是“薩迦牟尼”Sakyamuni——也就是我們的本師“釋迦牟尼佛”!蓋如前注所說,“舍雞野”,“雞野”二合,合讀作“迦”;故“舍雞野”即“舍迦”,或“薩迦”,或“釋迦”。“母那曳”一詞中,“那曳”二合,讀作“尼”;而“母”字一般譯爲“牟”,故“母那曳”即是“牟尼”。因此,此句“舍雞野母那曳”即是“釋迦牟尼”的另一種音譯。有這樣大的誤差,真令人不敢想像!又如:“帝釤薩鞞釤”(二二0句),意爲:“如是衆等”,他卻說:““帝釤”譯“威德”,以能折邪破惡故。“薩鞞釤”譯“善哉”,以能攝正生善故。”像這樣離譜的解釋,在那本子中對此咒的解釋,幾乎從頭到尾都是這樣。
最後,在那本子中,該作者將五會神咒,每一會都另給它起一個名字,如第一會,他安了一個名:“毘盧真法界會”;第二會:“釋尊應化會”;第叁會:“觀音合同會”;第四會:“剛藏折攝會”;第五會:“文殊弘傳會”。此外,每會中,他又分成幾個細目。從上以來,顯密二家注者,皆無此說,不知他這是從哪裏來的?對于此作者,我所能說的,只是:“勇氣可嘉”、“想像力豐富”。不過,若以此去寫偵探小說或言情小說或許可以,但注經卻是行不通的。
附帶必須提到,筆者曾收到一本贈閱的小書,題爲《唐譯密咒注疏》,其主體即是《楞嚴咒》,而在內容上,則與前述作者之“創作”大致相同,僅僅有些微的變動或增刪,不過主體不變;(但不知誰參考誰的)。爲防有人看到這兩個本子,被它誤導,故特提出。
末了,古人雲:“知之爲知之,不知爲不知,是知矣。”禅宗五祖弘忍大師于《最上乘論》中亦誡言:“願善知識如有寫者,用心無令脫錯,恐誤後人。”蓋注經演教乃無上聖業,因此最忌強不知以爲知,否則不但未能善盡注解聖言之責任,而且會有誤導衆生,致令所修徒勞無功,以及淆亂正法之過錯,罪咎非輕。禅宗六祖大師亦言:“自迷猶可,又謗佛經,不要謗經,罪障無數。”毀即是謗也。普願注解佛經者,對于佛典之經文、以及讀者衆生,皆無輕慢、輕忽之心。
第叁節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
1·一切如來自依神咒證得二利圓滿
【“阿難,是佛頂光聚、悉怛多般怛羅,秘密伽陀微妙章句,出生十方一切諸佛,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佛頂光聚、悉怛多般怛羅,秘密伽陀微妙章句”:這是大佛頂咒的全名,簡稱爲“楞嚴咒”。“佛頂光聚”,因爲此咒是佛頂上光中化佛所說,故稱佛頂光聚。又,密教“大佛頂法”中有八大佛頂,其中第一尊即“光聚佛頂”。“悉怛多”,白。“般怛啰”,傘蓋。合稱爲白傘蓋,或大白傘蓋。如來藏本妙覺心,其相離垢,故曰“白”;其可用覆蓋一切,故曰“傘蓋”。
“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”:“咒心”,是指整個大咒,不是最後的小咒,以全咒顯如來藏心,故稱“咒心”。以此咒是如來藏之總持門,是故十方如來皆乘此咒心而成正覺。又,“咒心”更深一層之義爲:攝持此咒之心;亦即心中一直攝持著、具備著此咒,這樣的心,稱爲“此咒心”。
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【“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,製諸外道。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,應微塵國。十方如來含此咒心,于微塵國轉大*輪。十方如來持此咒心,能于十方摩頂授記。自果未成,亦于十方蒙佛授記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降伏諸魔,製諸外道”:本經從理到事,皆是以降伏魔外爲主要力用。若魔外之邪見(理)、邪行(事)不除,正道即不可入,自他二利即不得圓。
“坐寶蓮華”:此密示諸佛法身之“自受法樂”境界。
“應微塵國”:顯示諸佛他受用身,應化十方微塵國土。如是事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