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脏乱,那对客人是一种不尊重。更何况欲修无上定慧三昧时,须要请诸佛菩萨慈悲前来降临、受供、加持,并请诸天护法来护持;要请如是贵客,你怎能到处脏兮兮的,又不肯劳驾整理整理,却光说你很诚心,这样若非虚伪,就是邪见、或妄语,表里不一致。须知,修行一开始就是要排除一切障难,做到内外一致,最终达到表里一如,性相融通。以此之故,所谓“净戒”、“净地”、“净坛”、“净身”也就是为了要成就一个“净缘”,以达成“净身语意”、“净三业”、“净念”、“净业识”、“净八识”等的究竟目的。法如是故,如是因即如是果,因此在护净的工夫上,为了种种“净缘”所作的种种“净行”必不可废,须如法行,修行方无障难。
2﹒庄严道场
【“坛心置一金、银、铜、木所造莲华,华中安钵,钵中先盛八月露水,水中随安所有华叶。取八圆镜,各安其方,围绕华钵。镜外建立十六莲华。十六香炉。间华铺设,庄严香炉。纯烧沉水,无令见火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坛心”:象征中道因心,即真如本体。
“金银铜木所造莲华”:“金银铜木”,表行者可随能力及因缘而置,不必拘泥。“莲花”,表染净不二,于染离染,因果同时;此是顿教义。金银铜木各种材质的莲花亦表示:不论行者本来的根器、资质如何,只要发心修无上道(欲成莲花),则功不唐捐,究竟必至佛地,以真如本无二致故。
“华中安钵”:“钵”,象征如来藏,以“钵”名为应器,或应量器,故是如来藏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随缘应化而不变:本体不变,而能随缘应化。于“花中安钵”,即表行者于如来妙法中安其本心,安住妙法也。
“八月露水”:“八月”,月最圆时,又是表示此理最圆。“露水”,禅定水,甘露水,此指首楞严大定之水,能洗涤一切烦恼罪垢。此定水乃依最圆满、中道纯真之理(如来密因)而来。
“随安所有华叶”:表以如幻智闻熏、闻修,成就中道妙慧,无不具足。
“取八圆镜,各安其方”:“八圆镜”,表八识转为智慧。“镜”即是智,以智能照故。“各安其方”,表示不离当处,即处而转;亦表即体而转:但转其名、相,而不转其体,是名为“转智”。
“围绕华钵”:此表所修一切转智(能转之智),究竟皆依如来藏(钵),及其所现妙法(华)。
“镜外建立十六莲华,十六香炉”:“镜外”,表行者自身之外。“建立”,成就。“十六莲花”:此须以密教乃得明之:行者(或本尊)之四方(东、南、西、北)各有四佛,四佛之四方,亦各有四大菩萨为其眷属,四四一十六,故十六莲花即表四方佛之十六大菩萨。四方佛即东方阿閦(chù)佛、南方宝生佛、西方阿弥陀佛、北方不空成就佛,此四佛为表中央毗卢遮那佛之四智。
“纯烧沉水”:指一心依如来密义纯修无上正法,不杂修其他。
“无令见火”:只有沉水香之香烟缭绕,表不躁进,而致令功夫白费;以于烧香之时,若见火而无烟,则所烧之贵重沉水,皆成白费。
【义贯】:本段经文之义贯随顺此段而作,故其方式有别于其他义贯,兹特说明之。
于行者自心中(“坛心”),随缘而修治成就(造)于染离染之妙法(莲华),并将德才之如来藏心,安置于此妙法之中(安钵——安心)。若欲进一步安心,则于心中依于圆满中道(八月)成就首楞严大定之禅定甘露之水(露水);即于定中修种种中道妙慧(水中随安所有华叶)。次以此大定、妙慧熏八识成净智,不离本处(八圆镜),不离本处,即体而转(各安其方),摄归如来藏(围绕华钵)。于自本心外(镜外),为破一切邪、显一切正,更成就(建立)四佛并其眷属四大菩萨(十六莲华),皆如法供养熏修(十六香炉),并以无量净法,庄严此薰修(庄严香炉)。一切修行纯依如来密义无上正法(纯烧沉水),且如实修行,勿令躁进而唐捐其功(见火)。
3﹒备供养物
【“取白牛乳,置十六器。乳为煎饼,并诸砂糖、油饼、乳糜、苏合、蜜姜、纯酥、纯蜜;于莲华外,各各十六,围绕华外,以奉诸佛及大菩萨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乳为煎饼”:以乳煎饼,亦即乳煎饼。
“并诸砂糖、油饼、乳糜、苏合、蜜姜、纯酥、纯蜜”:乳加砂糖、油乳饼、乳米粥(糜即粥)、乳和众香煎汁成膏(和合众香称苏合)、以蜜浸姜、纯酥(即将“起士”再提炼而成)、纯蜜,加上面的乳煎饼,共有八味,象征所修的八不中道或八正道。内自利八味成就,外利他八味成就,共十六味。以此十六味供养十六尊。
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【“每以食时,若在中夜,取蜜半升,用酥三合,坛前别安一小火炉。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,沐浴其炭,然令猛炽,投是酥蜜于炎炉内,烧令烟尽,享佛菩萨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每以食时”:“食时”指中午斋食之时,因为诸佛在日中受食,所以每日在日中供奉佛菩萨。
“若在中夜”:因佛在中夜不受食,故只以酥或蜜烧令烟尽以享之。
“兜楼婆香”:此香中国不产,故只译其间。据《异物志》说:此香产于海边国;或说产于鬼神国。亦有译为香草或白茅香的。
“享佛菩萨”:“享”即供养。
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【诠论】
此节经文所说,以香水浴炭,及投酥蜜于炎炉内,其实即是密教所主的“护摩”。护摩,梵文之音译,其意义为火供。亦即将供品投火燃烧之,以为供养。
4﹒安奉佛像
【“令其四外遍悬幡华,于坛室中四壁,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。应于当阳张卢舍那、释迦、弥勒、阿閦(音同触ㄔㄨˋ)、弥陀。诸大变化观音形像,兼金刚藏,安其左右。帝释、梵王、乌刍瑟摩、并蓝地迦、诸军茶利、与毗俱胝、四天王等,频那夜迦,张于门侧,左右安置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四外”:即八角坛的四边之外。
“遍悬幡华”:“幡”代表密咒,“华”代表密因。密咒能摧邪辅正;密因为十度万行之本。
“当阳”:面对阳光,即正位,座西朝东。
“卢舍那”:梵语,义为净满,为报身佛。一说为毗卢遮那之略;按此实不确,否则法身佛与报身佛之名乃夹缠不清。故不应依此释。
“阿閦”:即阿閦鞞(bì)佛,义为不动佛,居于毗卢法界之东方。
“诸大变化观音形像”:观音菩萨的种种化身像,例如千手观音、准提观音、如意轮观音等等。
“乌刍瑟摩”:即火头金刚,与秽迹金刚同体异名。
“蓝地迦”:即青面金刚。
“军茶利”:五大明王之一,为南方宝生如来之忿怒尊。
“毗俱胝”:即毗俱胝观音,即毗俱胝观音(Bhrkuti),亦即七俱胝观音,也就是准提观音,或准提佛母。《不空羂(juàn)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》卷下云:“毘俱胝,周言嗔目。”因为此尊也是属于观音的忿怒尊,为观音示现明王相以调伏恶众生者。
“频那夜迦”: 又译为毘那夜伽,象头人身之鬼神,又称欢喜天,系常爱扰害修行人之恶鬼神;然亦护持如法修行之行者。又,有人将频那与夜伽分开为两种,实是讹误。
【义贯】:本节从略。
【诠论】
此节依密教言之,即曼荼罗之安置法。此曼荼罗分三重,内重安十方如来及诸菩萨;第二重为观音及金刚藏:观音为莲花部,主悲;金刚藏为金刚部,主智。悲与智为诸佛菩萨之主要法门,故安其左右,为第二重。第三重分三类:(1)帝释天、梵王、四天王为诸天护法;(2)蓝地迦、频那夜伽为护法鬼神;(3)乌刍瑟摩、定荼利、毗俱胝为金刚明王;此第三重系外护。又,于密教,诸天及鬼神又合称为外金刚部,以护持真言行者。宋·温陵大师说:“末法修行,凡赖于此,一有阙焉,必不成就。”此言甚符密教之义。
【“又取八镜覆悬虚空,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,使其形影重重相涉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又取八镜覆悬虚空”:“八镜”,此八镜表诸佛于果位转八识为大圆镜智。“覆”,普覆。“悬”,不着。“虚空”,住于虚空,虚空表清净、平等、不动、一相、无尽之境界。此句谓诸佛果德之大圆镜智,普覆一切众生界(覆),然亦不着、不即不离(悬),住于一相清净、究竟平等、不动、无尽之境界,普照十方刹土。
“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”:“坛场之镜”,表行者之因心,亦即一切众生这本心。“方面相对”,每一方皆面面相对,“相对”即相应义。此谓诸佛之果德,与行者之因心,一一相应:行者之心向慕于佛,如子念母;诸佛之心眷念众生,如母忆子;母子相忆相念,故心心相应。行者心中有佛,诸佛心中有行者,果德与因心,遥相对应,恋慕不已。
“使其形影重重相涉”:“相涉”,即互入、相融、不相离;表显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;由因生果,以果该因;因果毕竟不相离,互融互摄。此密义即:“初发心即成佛道”(《华严经》)。亦是:一发心已,毕竟成佛(《法华经》义),以有因必有果故。
【义贯】:本节从略。
第四节 正修三昧(正行)
1﹒三七日加行证得三昧
【“于初七中,至诚顶礼十方如来、诸大菩萨、阿罗汉号,恒于六时诵咒围坛,至心行道,一时常行一百八遍。
第二七中,一向专心发菩萨愿,心无间断,我毗奈耶先有愿教。
第三七中,于十二时,一向持佛般怛啰咒;至第七日,十方如来一时出现,镜交光处,承佛摩顶;即于道场修三摩地。能令如是末世修学,身心明净,犹如琉璃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至诚顶礼”:以最虔诚、专一不二之心顶礼三宝。十方如来是佛宝,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是僧宝,所持神咒是法宝。三宝是佛道之根本,故于修佛顶大定时须从根本起修,从根本建立,方得成就;至诚礼三宝即是修其根本。
“恒于六时诵咒围坛,至心行道”:昼夜十二时,前六时顶礼,后六时诵咒。“围坛”即绕坛。“行道”即经行。此时一边诵读咒,一边绕坛以经行。
“一时常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