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檀、沉水、苏合、薰陆、郁金、白胶、青木、零陵、甘松、及鸡舌香,以此十种,细罗为粉,合土成泥,以涂场地,方圆丈六,为八角坛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先取雪山大力白牛”:“雪山”为横亘于印度西北之山脉,有以喜马拉雅山为雪山者;亦有以葱岭西南的兴都库什山脉主雪山者。此雪山以其终年积雪,纯一洁白,又高峻难至,故用来象征纯白无染、凡夫难证、至高不动的真如本性,为不变之理体。“大力白牛”象征自性清净之根本正智。亦即《法华经》所说之“大白牛”。“大”,表一佛乘。“白”,表纯一无杂,以其心不杂凡外权小。“牛”,表力大,能忍辱负重,发长远心,驮负众生至无上菩提。
“食其山中肥腻香草。此牛唯饮雪山清水”:“香草”象征三慧,“清水”象征正定。此牛唯以三慧及正定为饮食:食三慧草、饮禅定水;即以清净法食为食。
“其粪微细”:“粪”表清净法食消化之余,象征由戒生定、因定发慧之转化。
“可取其粪,和合栴檀以泥其地”:“泥”,涂。建立道场,修行密法,须先净地,将原地之土除去二、三尺(此表净除现行业习),覆以新土(表净持佛戒),再用大白牛粪(表正定)加旃檀香(表般若慧),涂在地表上。又,大白牛粪,亦表佛力及菩萨力,而旃檀则表行者之自力,内力外力和合,以涂“心地”,表反熏八识之意。
“若非雪山,其牛臭秽,不堪涂地”:如果不是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(雪山),则一切凡外邪小之法尽皆不净(臭秽),不能拿来反熏行者之八识,净严心地(涂地)。
“别于平原,穿去地皮五尺已下,取其黄土”:“平原”,指其他菩萨或祖师所说之法。“穿去地皮”,表离其文字相,“取其黄土”,表得其菁华,悟指月之指。又,“穿去地皮”亦表破我、法二执之表相,然后解阴结、而破五阴。
“和上栴檀、沉水、苏合、薰陆、郁金、白胶、青木、零陵、甘松、及鸡舌香。以此十种”:“鸡舌香”即丁香。十种香表十波罗蜜:檀、戒、忍、进、禅、慧、方、显、力、智。一般显教讲“六波罗蜜”,于密教中,如《华严》等大经,如来则为诸菩萨说“十波罗蜜”,令速证毗卢法身。以本经乃圆摄显密二教之理事,故于理上亦凡显入密,以期令行者速入如来自证秘密境界。
“细罗为粉,合土成泥,以涂场地”:“细罗为粉”,表行者于十波罗蜜须精参密行,完全通达融会,无有擀格。“以涂场地”,以郊严心地。
“方圆丈六”:“丈六”,为如来化身之身量,表令行者速得佛身故。
“为八角坛”:“八角坛”以理上言,即八不中道:不生不灭,不常不断,不一不异,不来不去。以行“八不中道”,即离四句(生灭、断常、一异、来去)、绝百非,如是即显如来真如法身。“坛”,为供养处;于理上言之,此八不中道为最上供养。于事上,则“八角”表八供养:嬉、鬟(huán〈古〉妇女梳的环形发髻。)、歌、舞、香、花、灯、涂;此亦即真言密教之八供。
【义贯】:本节从略
【诠论】
自此以下,为佛开示如何建立道场、设法坛、备供具、供品等。因为修行圣道,牵涉到六凡、四圣、一切染净、依正诸法,所以本有许多凡夫无法通达的不可思议之处,道场的设立须理事兼顾。然而不管如何建立,总离不了清净及庄严二法;又,清净为内外清净,庄严为内外庄严;内外清净故能离障,内外庄严故能成就一切圣法。然须先清净,而后能庄严;以清净为体,以庄严为相、用。把握这两个原则,方能开始建立道场。
又,须知此中种种事相,都含有深义,一般称为“表法”。表法的“表”字,是表徵或代表之义,也就是文学中所说的“象徵”(symbol)。象徵之义,为以某形象来表徵某种意义,如以玫瑰代表爱情,以骷髅代表死亡,即是象徵之义,又称为“表法”。然而“表法”与“譬喻”有何不同呢?于文学中,譬喻(simile)系显喻(明喻),而象徵则为一种隐喻(metaphor)。譬喻之中,一定有一个“如”字、或“像”字、或“仿佛”、“好象”、“犹如”等,举例言这,“人生如梦幻”就是譬喻(显喻);“你是我夏天的太阳”、“音乐性是诗的灵魂”都是隐喻。隐喻有很多种,象徵(表法)是其中的一种。为什么要解释这些呢?因为佛在讲甚深法的时候,常常都用譬喻的方法来说(因此佛经是文学性及诗意很高的作品——然而佛却不是为了文学性或诗意而运用譬喻。)其实“譬喻”即是佛十二部经的一种。那么佛为什么于说法中要广用譬喻呢?因为佛所说的道理很深奥,非已证入圣慧眼的人,无法现量知见,因此佛只好以种种“比量”言词,令闻者睹近,渐渐深入,最后达于本源的“现量”境界。因此佛在《法华经》等经中说:“诸有智者,应以譬喻而得开悟。”这里的“譬喻”即包括了显喻及隐喻。《金刚经》中的譬喻多为显喻(举如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、如露亦如电”);而《法华经》中的譬喻多为隐喻(如:三车、羊车、鹿车、大白牛车;化城;浪子回头的故事等)。这些隐喻(也就是《六祖坛经》所说的诸佛之“密语密义”),学者必须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(文字背后的意义),这样修来才有意义。而此处所说“设立道场”的种种事相,也多半涵摄某些密义或深理,并非纯粹只是表面的庄严。因为事相上的严净又含藏了理上的深义,理与事两相和合,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法力,这就是如法设立坛场的用意所在。
附带提一下,设立坛场时,理或事皆不能偏废,但由于我们在时间空间上,与佛世时大不相同,有许多事相上的物品实在无法一一完全照办,例如此段经文中说用大雪山的牛粪来涂地,在此情况下,恐怕只能尽量于事相上配合经文而作,或用相近之代用品,但犹须通达其理,如理而作,如此即使于事上有所不逮,亦庶几无大过矣。
最后,关于前面所提的“护持道场清净”一项,有必要再详加说明一下。所谓“护持道场清净”或“护净”,对于佛法的修行人而言,于专修、静修、或闭关时,特别重要。“护净”的内容,最主要的当然是指“净戒”;若以此修大佛顶法来说,当然是要依“四种清净明诲”去修,以为首要。其次,在家或出家,都应依其已正式受持的戒法来修持,即是所谓“具戒清净”;若已受菩萨戒、三坛大戒者,即应依“菩萨三聚净戒”而修。接着再依佛顶三味法修持,以达“净念”、“净业识”,念念护持自心清净,相续不断——这就是积极的、主要的“护净”之行。此等诸行是护净之“本行”或“本因”,但光是有本行之因也还不能成就其事,仍须有许多“助行”或“助缘”,因缘和合则事易成就。故“护净”之助缘以及助行亦不得忽视或忽略,亦须虔敬如实而行。
那么什么是护净的“助行”呢?简言之,即行者自己的身体以及道场的环境,皆须护持清净,勿使污秽、脏乱。首先,佛案、佛龛、供桌、供具皆须常擦拭,维持干净;乃至地板、地毡、行者的起居处或卧房、书桌、浴室、厕所、马桶、洗脸台等皆须整理干净整齐。早起后,被子、蚊帐皆须折叠收拾。最重要的是:每天必须沐浴一次,内衣裤须每天换。若依密法修习,有些经轨中还规定要“六时澡浴”,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气候湿热,容易出汗,再加上礼佛、经行流汗更多,故须常洗。在此讲一则事:二十多年前,在香港有位在家的“上师”,他在书中教人闭关时,特别叮嘱行者“不要洗澡”(或不可洗澡)。这在佛正法中是没有这样的作法与说法,而且正好相反。
又,如果行者是出家众,更须如常剃除头发,至少半个月一次,这才是如法行。虚云老和尚是近代禅者的翘楚,他在他自撰的年谱中说,他在山中独自闭关修行数年之后,经常入定;但因远离人群,无人供养四事,故衣食皆很艰难;吃得很少,衣服已破烂,不堪蔽体。然而精神奕奕,步履如飞。他结束闭关后,为了于修道上更进一步,于是打听到当时的一位极有修行的出家长老大德之处,径去请益。到了以后,如法顶礼,说明来意,老法师见他头发俱长,衣不蔽体,于是问他:“你如是形貌是谁教你的?虚云和尚答:“没人教我,是我自己这么作的。”老法师说:“你这是在修外道,不是在修佛法!”真是一语中的!一点不错,在佛法中,诸佛菩萨及佛弟子都是清净庄严的,他们即使勇猛精进,也是要保持身心与环境清净庄严,生活正常。若因修行而搞得像流浪汉似的肮脏邋遢脏臭,那是外道,不是佛道。即使到现在,也常见有出家众掩关修行,虽有人护关,但出关时却留着长发、长须,看来倒比较像武当山的“道人”,不像佛门高僧。故知其作法是谬误的。
又,为佛弟子,应常念我本师释迦如来,初发心出家时,即自剃发须,故为佛之出家弟子,不论在闭关或平时,都应如法依律剃除发须,不应蓄发、留胡子,有违威仪。
以上为关于专修或建道场时的“护净”,行者应如实于理上解、事上行,不可偏废,亦不掉以轻心,更不可说:“我只要心清净就好了。”作这样的恶取空邪论。试问:倘若你的身体、衣服、居住环境、以及佛堂都一片脏乱,如是,你如何能维持你的心清净?又,身体与环境之染净即是心中的染净之反应:心清净,即与清净的法相相应;心染污,即与染污的法相应。故若身体与环境垢秽,而其人尚在其中生活、居住,若说此人能令其心清净无染,那是很可疑的,也很不配称或相应。再者,若于身体与居处不能作到护净无染,那是依正(依报、正报)不净。以此依正不净之因缘,便会感得“乐秽”的恶鬼神前来亲近及扰害;当然,因为护净不力,身境污浊,清净的护法菩萨、鬼神亦不乐居,因而远离。进而言之,若能护净,不论是“净戒”、“净地”、“净坛”、“净身”,即表示对法的尊重、以及对修道的诚意。试想,我们要请客时,尤其是请贵客,并非只准备丰富的饮食即可,而环境却一团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