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汝爱阿难何等?”女言:“我爱阿难眼,爱阿难鼻,爱阿难口,爱阿难耳,爱阿难声,爱阿难行步。”佛言:“眼中但有泪,鼻中但有洟(tì涕),口中但有唾,耳中但有垢,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。其有夫妻便有恶露,恶露中便有子,已有子便有死亡,已有死亡便有哭泣,于是身有何益?”女即自思念身中恶露,便自正心,即得阿罗汉道。”(恶露即是男精女血,女血即指卵子或月经之血。)
“佛知已得阿罗汉道。”即告女言:“汝起至阿难所。”女即惭而低头,长跪于佛前言:“实愚痴故逐阿难耳。我今心已开,如冥中有灯火,如人乘船,船坏依岸,如盲人得扶,如老人持杖行;今佛与我道,令我心开。”以上即是摩登伽女的得道因缘。(《大正藏》卷十四、页八九五)
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
1﹒因戒生定
【“若有末世欲坐道场,先持比丘清净禁戒,要当选择戒清净者、第一沙门以为其师,若其不遇真清净僧,汝戒律仪必不成就。戒成已后,著新净衣,然香闲居,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,然后结界,建立道场;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,放大悲光来灌其顶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坐道场”:“道场”,有二义。一、修道或证道之处;二、传道之外,即讲经说法之处。这里是佛修道之处。“坐”者,不动也。故“坐道场”即是于修道之处所身心不动;这个“不动”,并非指一直坐着不动,而且也不能说只有在静坐时才不动,而是于道场中修道时,于行住坐卧、一切时中,身心皆不动摇;又,不动者,不为烦恼所动,不为内外一切境界所动,乃至一念不生,故不动;言一念不生者,为无一妄念、恶念、邪念生起,非无善念也。若如是者,即名坐道场,故称不动道场。
“先持比丘清净禁戒”:法如是故: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;故先持戒,净身语二业,再进修禅定,以禅定水洗涤心垢;垢尽心明,本智显发。是故欲修无上法,最先须持佛戒。然而此处经文既说持比丘戒,那么在家众当如何?须知本经所说法门最究竟之实法,非一时权便之法,故修学者的条件当然也是要求最高的,故须出家,方能修究竟无上道。又,既然心慕如来无上道,志出生死,舍此无他,即应舍生死贪爱,如法出家,受学如来三无漏学,方得名为真正虔诚发心修行无上道者。至若在家众,若至诚慕道,但为因缘所限,尚未能出家,欲修此楞严法门,则或可如法受持五戒及菩萨戒,然后进修此法门,以至诚所感,或亦可入深三昧,大发圆解,亦殊可能。
“要当选择戒清净者、第一沙门以为其师”:“第一”,指德、腊俱长。“师”,指戒师。于此法门之修学,不但须要出家,且须依最清净大德求得净戒。
“戒成已后”:“戒”,指戒体。谓如法登戒坛,成就最清净戒体之后。
“著新净衣”:所着之衣,里里外外皆须清净;若无新衣,即将旧衣洗净;若有破损,须得妥为补缀。如是内具净戒,外着净衣,即内外俱净、表里如一,为证性相一如作因。
“然香闲居”:“然”,同“燃”。“闲”者,不忙碌、勿迫,以放下一切世俗作业,内外无事,无有外骛(wù追求),无有攀缘,故称为“闲”。又,“闲”即是暇,修道之人即是“有暇之身”,不同于世俗之人,忽忽遽遽(jù匆忙)来来往往、纷纷扰扰、栖栖皇皇,无一刻得暇:身无暇、意无暇、虚劳不断;上班也忙,忙着上班;下班也忙,忙着下班;放假也忙,忙着做家务,忙着度假、忙着陪孩子老婆、忙着吃喝玩乐、忙着与亲朋交际——无有一刻不忙,只是换个方式而已。故世俗之人,即是“无暇之身”。坐道场修行之人,以俱放下一切世间作业,故能“闲居”,静坐摄心。
“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”:“一百八遍”表能灭一百零八烦恼。行者以净戒违其现业,神咒除其宿种,种现齐修,故魔不能得便。又,先诵咒,以神咒之威神力,感得天龙八部、护戒神王、金刚明王,皆来拥护,故道场严净。因此古来打禅七之道场,皆有先作“楞严会”以除魔事之传统,盖据此而来。
“然后结界”:“结界”,在建伽蓝(寺院)之前,或欲设传戒之戒场,或欲设立修道之场所,即依显教、密教之“作法”或“仪轨”,或毗尼中所制之“羯磨法”,而定其道场之区域与界限,并清净、加持之,称为“结界”。其作法所限定之地,称为“结界地”。结界有两种:一、自然界,即以自然环境作界限,如山、河、湖、岛、洲、林、树、岩等为界。二、作法界,为以集僧作羯磨所结之界。此作法界又有摄僧界、摄衣界、摄食界三种,这些都是方便僧众集合、说戒、诵戒等之用。以上为显教之结界。密教于每次修法时,皆有结界。密教之结界有五种:地结、四方结、虚空网、火院、及大三昧耶;并且于每次修法末了,皆须解界,又,结界即是严净、守护、加持之义。凡建道场,不论永久或短期者,皆须先结界,如世间人欲开垦一块地,须先圈定其范围,隔除闲杂人等,以维现场安全,然后施工;建立道场修行,亦复如是。
“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,放大悲光,来灌其顶”:此时,由得咒力加持,及已之定心,而得住于止观:于止观中,求祈现在十方佛国中之如来,不违本誓,放光加持。“灌顶”,即是如来以其一切智海之水,灌行者顶,令速得如来之一切智智,此为一切加持中之最上者。
【义贯】
“若有末世”之佛弟子,“欲坐道场”修行大定,须“先”受“持比丘”之“清净禁戒”,且于受戒时,“要当选择戒清净者”,德、腊“第一”之“沙门,以为其” 戒“师,若其不遇真” 实“清净”大“僧,汝”所受“戒律仪必不成就”。于无漏“戒”体“成”就“已后”,即成道器,能堪修大行,魔不能坏。然后沐浴、“著新净衣”,表里俱净,“然香”供佛,“闲居”静坐摄心,接着“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”,以此咒力加持内外,“然后结界,建立道场”,于止观中“求于十方现” 在“住”持所化“国土”诸“无上如来”,以本誓愿力,“放大悲光来灌其顶”。
【诠论】
如是一切如法修行,十方如来悉知悉见,以本愿力护念加持,所作修行无不果遂。
2﹒因定发慧
【“阿难,如是末世清净比丘,若比丘尼,白衣檀越,心灭贪淫,持佛净戒,于道场中发菩萨愿;出入澡浴,六时行道,如是不寐,经三七日;我自现身至其人前,摩顶安慰,令其开悟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白衣檀越”:此为在家男女二众。“檀越”为华梵合言;“檀”,梵语,具言为檀那(Dana),布施之义。“越”,超越,以布施能超越贫穷之苦海,故称檀越。贫穷有两种:财贫及法贫。施财得超越财贫,施法则得超越法贫。前段说欲修此法者须受比丘戒,此段虽许在家二众亦可修此大法,然亦须持戒清净,不只持在家五戒、菩萨戒、且须行梵行,如同出家,身不行淫(邪淫、正淫俱除),亦除心淫,如是方堪修此胜法,具如下说。
“心灭贪淫”:即行梵行,及特如来清净明诲。
“持佛净戒”:并且不论出家、在家,皆须持佛之一切净戒。
“发菩萨愿”:即是发菩萨之四弘誓愿,以此四愿为一切菩萨大愿之根本,须发此四大愿,方具菩萨种,堪修大行,绍佛种性。
“出入澡浴”:“出入”,指若出了道场又再进来,即须沐浴以净身,以免在外面染上不净物,而为恶鬼神等秽物所附,隐于道场,乘虚作怪,为害不浅。故于专修时,“护净”之事非常重要:身心内外不可藏纳任何不净。
“六时行道”:一日之中共有十二时,昼夜各有六时,其中六时行道,六时静坐;行道即包含经行、礼佛、诵咒等。行道与静坐交替而行,如子时行道、丑时静坐、寅时行道、卯时静坐等,如此则动静合宜,调合昏散。然而不论是行道或静坐,其所修皆是依于“返闻自性、入流亡所”而行。
“如是不寐”:“寐”有二义:一、昏睡,二、忘失。修道时若作短时养息,亦不可如常人昏睡不觉,须右肋而卧,心作光明想,以除无明及昏忱盖。除此之外,于一切时中,念念之中皆不能忘失“返闻自性”,故称不寐。
“我自现身”:于修行中,若见有佛、菩萨现身,须善了知是否为魔事现前,或只是自心一时妄现之幻象,而并非真正佛菩萨现身;其方法即如古德所说:“若见佛像,当观空寂,(观诸本不生,一切诸法,自心现量),如是观了,若是真佛,其像显然,若是魔事,其像则灭。”
【义贯】
“阿难。如是末世” 持戒“清净”之“比丘,若比丘尼”,或持戒之“白衣檀越”,其“心灭”除“贪淫”,行清净梵行,且“持佛”所制一切“净戒”,并“于道场中发菩萨” 四弘誓“愿,出”道场后复“入”之时皆须“澡浴”净身,执勤护净,“六时行道”、六时静坐,善摄其心,“如是”明觉不昏“不寐,经三七日” 勤行精进,“我自现身至其人前,摩顶安慰,令其” 速得“开悟”。
第三节 建立道场、结界轨则
【阿难白佛言: “世尊,我蒙如来无上悲诲,心已开悟。自知修证无学道成。末法修行建立道场,云何结界,合佛世尊清净轨则?”】
【注释】
“末法修行建立道场,云何结界”:于末法之时修行,由于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因此建立道场不是一件小事,须尽心尽力,如法如仪,清净庄严,方能免除魔事。
【义贯】
“阿难白佛言:世尊,我蒙如来” 的“无上”慈“悲”教“诲,心已开悟,自” 已确“知”于“修证无学道”方面定当“成”就。然而“末法”时期的众生“修行建立道场”时,应“云何结界”,方符“合”诸“佛世尊”所制之“清净”仪“轨”法“则”?
1﹒净地、结坛
【佛告阿难: “若末世人愿立道场,先取雪山大力白牛,食其山中肥腻香草,此牛唯饮雪山清水,其粪微细,可取其粪,和合栴檀,以泥其地。若非雪山,其牛臭秽,不堪涂地。别于平原,穿去地皮,五尺已下取其黄土,和上栴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