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髒亂,那對客人是一種不尊重。更何況欲修無上定慧叁昧時,須要請諸佛菩薩慈悲前來降臨、受供、加持,並請諸天護法來護持;要請如是貴客,你怎能到處髒兮兮的,又不肯勞駕整理整理,卻光說你很誠心,這樣若非虛僞,就是邪見、或妄語,表裏不一致。須知,修行一開始就是要排除一切障難,做到內外一致,最終達到表裏一如,性相融通。以此之故,所謂“淨戒”、“淨地”、“淨壇”、“淨身”也就是爲了要成就一個“淨緣”,以達成“淨身語意”、“淨叁業”、“淨念”、“淨業識”、“淨八識”等的究竟目的。法如是故,如是因即如是果,因此在護淨的工夫上,爲了種種“淨緣”所作的種種“淨行”必不可廢,須如法行,修行方無障難。

  2﹒莊嚴道場

  【“壇心置一金、銀、銅、木所造蓮華,華中安缽,缽中先盛八月露水,水中隨安所有華葉。取八圓鏡,各安其方,圍繞華缽。鏡外建立十六蓮華。十六香爐。間華鋪設,莊嚴香爐。純燒沈水,無令見火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壇心”:象征中道因心,即真如本體。

  “金銀銅木所造蓮華”:“金銀銅木”,表行者可隨能力及因緣而置,不必拘泥。“蓮花”,表染淨不二,于染離染,因果同時;此是頓教義。金銀銅木各種材質的蓮花亦表示:不論行者本來的根器、資質如何,只要發心修無上道(欲成蓮花),則功不唐捐,究竟必至佛地,以真如本無二致故。

  “華中安缽”:“缽”,象征如來藏,以“缽”名爲應器,或應量器,故是如來藏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隨緣應化而不變:本體不變,而能隨緣應化。于“花中安缽”,即表行者于如來妙法中安其本心,安住妙法也。

  “八月露水”:“八月”,月最圓時,又是表示此理最圓。“露水”,禅定水,甘露水,此指首楞嚴大定之水,能洗滌一切煩惱罪垢。此定水乃依最圓滿、中道純真之理(如來密因)而來。

  “隨安所有華葉”:表以如幻智聞熏、聞修,成就中道妙慧,無不具足。

  “取八圓鏡,各安其方”:“八圓鏡”,表八識轉爲智慧。“鏡”即是智,以智能照故。“各安其方”,表示不離當處,即處而轉;亦表即體而轉:但轉其名、相,而不轉其體,是名爲“轉智”。

  “圍繞華缽”:此表所修一切轉智(能轉之智),究竟皆依如來藏(缽),及其所現妙法(華)。

  “鏡外建立十六蓮華,十六香爐”:“鏡外”,表行者自身之外。“建立”,成就。“十六蓮花”:此須以密教乃得明之:行者(或本尊)之四方(東、南、西、北)各有四佛,四佛之四方,亦各有四大菩薩爲其眷屬,四四一十六,故十六蓮花即表四方佛之十六大菩薩。四方佛即東方阿閦(chù)佛、南方寶生佛、西方阿彌陀佛、北方不空成就佛,此四佛爲表中央毗盧遮那佛之四智。

  “純燒沈水”:指一心依如來密義純修無上正法,不雜修其他。

  “無令見火”:只有沈水香之香煙缭繞,表不躁進,而致令功夫白費;以于燒香之時,若見火而無煙,則所燒之貴重沈水,皆成白費。

  【義貫】:本段經文之義貫隨順此段而作,故其方式有別于其他義貫,茲特說明之。

  于行者自心中(“壇心”),隨緣而修治成就(造)于染離染之妙法(蓮華),並將德才之如來藏心,安置于此妙法之中(安缽——安心)。若欲進一步安心,則于心中依于圓滿中道(八月)成就首楞嚴大定之禅定甘露之水(露水);即于定中修種種中道妙慧(水中隨安所有華葉)。次以此大定、妙慧熏八識成淨智,不離本處(八圓鏡),不離本處,即體而轉(各安其方),攝歸如來藏(圍繞華缽)。于自本心外(鏡外),爲破一切邪、顯一切正,更成就(建立)四佛並其眷屬四大菩薩(十六蓮華),皆如法供養熏修(十六香爐),並以無量淨法,莊嚴此薰修(莊嚴香爐)。一切修行純依如來密義無上正法(純燒沈水),且如實修行,勿令躁進而唐捐其功(見火)。

  3﹒備供養物

  【“取白牛乳,置十六器。乳爲煎餅,並諸砂糖、油餅、乳糜、蘇合、蜜姜、純酥、純蜜;于蓮華外,各各十六,圍繞華外,以奉諸佛及大菩薩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乳爲煎餅”:以乳煎餅,亦即乳煎餅。

  “並諸砂糖、油餅、乳糜、蘇合、蜜姜、純酥、純蜜”:乳加砂糖、油乳餅、乳米粥(糜即粥)、乳和衆香煎汁成膏(和合衆香稱蘇合)、以蜜浸姜、純酥(即將“起士”再提煉而成)、純蜜,加上面的乳煎餅,共有八味,象征所修的八不中道或八正道。內自利八味成就,外利他八味成就,共十六味。以此十六味供養十六尊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“每以食時,若在中夜,取蜜半升,用酥叁合,壇前別安一小火爐。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,沐浴其炭,然令猛熾,投是酥蜜于炎爐內,燒令煙盡,享佛菩薩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每以食時”:“食時”指中午齋食之時,因爲諸佛在日中受食,所以每日在日中供奉佛菩薩。

  “若在中夜”:因佛在中夜不受食,故只以酥或蜜燒令煙盡以享之。

  “兜樓婆香”:此香中國不産,故只譯其間。據《異物志》說:此香産于海邊國;或說産于鬼神國。亦有譯爲香草或白茅香的。

  “享佛菩薩”:“享”即供養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節經文所說,以香水浴炭,及投酥蜜于炎爐內,其實即是密教所主的“護摩”。護摩,梵文之音譯,其意義爲火供。亦即將供品投火燃燒之,以爲供養。

  4﹒安奉佛像

  【“令其四外遍懸幡華,于壇室中四壁,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。應于當陽張盧舍那、釋迦、彌勒、阿閦(音同觸ㄔㄨˋ)、彌陀。諸大變化觀音形像,兼金剛藏,安其左右。帝釋、梵王、烏刍瑟摩、並藍地迦、諸軍茶利、與毗俱胝、四天王等,頻那夜迦,張于門側,左右安置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四外”:即八角壇的四邊之外。

  “遍懸幡華”:“幡”代表密咒,“華”代表密因。密咒能摧邪輔正;密因爲十度萬行之本。

  “當陽”:面對陽光,即正位,座西朝東。

  “盧舍那”:梵語,義爲淨滿,爲報身佛。一說爲毗盧遮那之略;按此實不確,否則法身佛與報身佛之名乃夾纏不清。故不應依此釋。

  “阿閦”:即阿閦鞞(bì)佛,義爲不動佛,居于毗盧法界之東方。

  “諸大變化觀音形像”:觀音菩薩的種種化身像,例如千手觀音、准提觀音、如意輪觀音等等。

  “烏刍瑟摩”:即火頭金剛,與穢迹金剛同體異名。

  “藍地迦”:即青面金剛。

  “軍茶利”:五大明王之一,爲南方寶生如來之忿怒尊。

  “毗俱胝”:即毗俱胝觀音,即毗俱胝觀音(Bhrkuti),亦即七俱胝觀音,也就是准提觀音,或准提佛母。《不空羂(juàn)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》卷下雲:“毘俱胝,周言嗔目。”因爲此尊也是屬于觀音的忿怒尊,爲觀音示現明王相以調伏惡衆生者。

  “頻那夜迦”: 又譯爲毘那夜伽,象頭人身之鬼神,又稱歡喜天,系常愛擾害修行人之惡鬼神;然亦護持如法修行之行者。又,有人將頻那與夜伽分開爲兩種,實是訛誤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節依密教言之,即曼荼羅之安置法。此曼荼羅分叁重,內重安十方如來及諸菩薩;第二重爲觀音及金剛藏:觀音爲蓮花部,主悲;金剛藏爲金剛部,主智。悲與智爲諸佛菩薩之主要法門,故安其左右,爲第二重。第叁重分叁類:(1)帝釋天、梵王、四天王爲諸天護法;(2)藍地迦、頻那夜伽爲護法鬼神;(3)烏刍瑟摩、定荼利、毗俱胝爲金剛明王;此第叁重系外護。又,于密教,諸天及鬼神又合稱爲外金剛部,以護持真言行者。宋·溫陵大師說:“末法修行,凡賴于此,一有阙焉,必不成就。”此言甚符密教之義。

  【“又取八鏡覆懸虛空,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,使其形影重重相涉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又取八鏡覆懸虛空”:“八鏡”,此八鏡表諸佛于果位轉八識爲大圓鏡智。“覆”,普覆。“懸”,不著。“虛空”,住于虛空,虛空表清淨、平等、不動、一相、無盡之境界。此句謂諸佛果德之大圓鏡智,普覆一切衆生界(覆),然亦不著、不即不離(懸),住于一相清淨、究竟平等、不動、無盡之境界,普照十方刹土。

  “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”:“壇場之鏡”,表行者之因心,亦即一切衆生這本心。“方面相對”,每一方皆面面相對,“相對”即相應義。此謂諸佛之果德,與行者之因心,一一相應:行者之心向慕于佛,如子念母;諸佛之心眷念衆生,如母憶子;母子相憶相念,故心心相應。行者心中有佛,諸佛心中有行者,果德與因心,遙相對應,戀慕不已。

  “使其形影重重相涉”:“相涉”,即互入、相融、不相離;表顯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;由因生果,以果該因;因果畢竟不相離,互融互攝。此密義即:“初發心即成佛道”(《華嚴經》)。亦是:一發心已,畢竟成佛(《法華經》義),以有因必有果故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第四節  正修叁昧(正行)

  1﹒叁七日加行證得叁昧

  【“于初七中,至誠頂禮十方如來、諸大菩薩、阿羅漢號,恒于六時誦咒圍壇,至心行道,一時常行一百八遍。

  第二七中,一向專心發菩薩願,心無間斷,我毗奈耶先有願教。

  第叁七中,于十二時,一向持佛般怛啰咒;至第七日,十方如來一時出現,鏡交光處,承佛摩頂;即于道場修叁摩地。能令如是末世修學,身心明淨,猶如琉璃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  

  “至誠頂禮”:以最虔誠、專一不二之心頂禮叁寶。十方如來是佛寶,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是僧寶,所持神咒是法寶。叁寶是佛道之根本,故于修佛頂大定時須從根本起修,從根本建立,方得成就;至誠禮叁寶即是修其根本。

  “恒于六時誦咒圍壇,至心行道”:晝夜十二時,前六時頂禮,後六時誦咒。“圍壇”即繞壇。“行道”即經行。此時一邊誦讀咒,一邊繞壇以經行。

  “一時常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