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一百八遍”:此时所持之咒指咒心,不是大咒。于“一时”中要持一百零八遍,因此一天六时共须持诵六百四十八遍。首楞严咒心为“哆姪他、唵,阿那隶、毘舍提,鞞啰跋阇啰陀唎,槃陀槃陀你,跋阇啰谤尼泮,虎合牛(xīn)都卢瓮泮,娑婆诃。”

  “第二七中,一向专心发菩萨愿”:在初七中、礼拜、持咒后,心得安定、明净;此时以此明净之心发菩萨愿,则所发之愿,得与净心相应,深入八识,为无上菩提种。此后,依此种子而熏修,速得成办,转现行业。“一向”,意即不须再分昼夜六时,将心力集中、相续不断,则熏种易成。

  “我毗奈耶先有愿教”:“毘奈耶”律藏、戒经。如《梵网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、《华严经·普贤十大愿王》、及菩萨《四弘誓愿》等。于此等经中,佛皆教敕菩萨发菩萨愿。

  “第三七中,于十二时,一向持佛般怛啰咒”:此时修行更进一步,时间无是断,所念之咒亦不限遍数,只“一向“持咒。”一向“此指专一且不停之意。

  “镜交光处,承佛摩顶”:坛中之镜与悬空之镜中间,诸佛显现:佛身显现于镜中,我身亦显于镜中;这些镜中所现之诸佛如来,更来亲手摩我顶。“摩顶”者,安慰、嘉许、以及加持之义。安慰者,安慰行者之苦,令得心安。嘉许者,嘉其修行之志愿及其精进、诚信等。加持者,以佛力,令速消宿障,速得开悟。

  “即于道场修三摩地”:经此三七日,如法次第精进,蒙佛慈悲示现、加持,即可开始正式修三摩地。

  “能令如是末世修学,身心明净”:此谓,若能如是如法精勤修此首楞严法门,则虽末世障重福薄,亦能令其身心得光明清净、发慧开悟。

  “犹如琉璃”:指内外映彻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诠论】 此最初三七日,即是“前行”,三七日后,方为“正行”,开始正修三摩地。

  ⒉ 百日证果

  【“阿难,若此比丘本受戒师,及同会中十比丘等,其中有一不清净者,如是道场多不成就。

  从三七后,端坐安居,经一百日,有利根者,不起于座,得须陀洹。纵其身心圣果未成,决定自知成佛不谬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 

  “若此比丘本受戒师”:“此比丘”指此专修首楞严大定之比丘。“本”,原本。“本受戒师”,指他从前受大戒时的戒师,即三师、七证。

  “及同会中十比丘等”:“同会”,指此一同专修三摩地的同志。“十比丘等”,《大方等陀罗尼经》云:“行此法时,十人已还”,意即:最多可十人,若不到十人,则十人以下,六、七人,或七、八人亦可。(《大方等陀罗尼经》见《大正藏》卷二十一)

  “其中有一不清净者”:“不清净者”,指持戒不清净。戒尚不净,如何修定。此指杀、盗、淫、妄等重戒。

  “如是道场多不成就”:“不成就”指佛菩萨不降临,龙天不护,正定难修,妙悟难发。所以要修行,选择师友不可不惧。若无同行净侣,则不可勉强,宁可独自精进,免得为他所累。

  “得须陀洹”:这是藉小果之名而论其所证。约当于住位菩萨的“初发心住”。

  “纵其身心圣果未成”:“圣果“指无学果。此谓纵使未能成无学的圣果。

  “决定自知成佛不谬”:以其心明净故,清楚地知道自己决定成佛,此事断无错谬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诠论】 前面“前行”的三七日,是日夜不寐地修“常行三昧”。今“正行”百日,不起于座,是修“常坐三昧”。

  【“汝问道场,建立如是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 

  “汝问道场”:因阿难在前面问:“末法修行,建立道场,云何结界?”

  “建立如是”:佛则详细地答以如何择地、净地、设坛、安像、供养、备庄严具、三七日“前行”礼佛、持咒、经行,百日“正行”修三摩地。如是建立坛场、道场,乃至建立自心定慧菩提场。

  【义贯】  本节从略。

  【诠论】 

  建坛修法,实非易事。因此下文说,若诵大咒,即使不入道场,(亦即不照上文那样建立坛场),佛亦听许。然而须知,如果有能力建坛场,仍是以设坛为上;但是须注意的是:若设坛、请佛及诸圣、诸天莅场加持、护念,则同修者必须清净,否则即使设坛,亦不能成就三摩地。又,这并不是说:若不设坛,光持咒,便可于戒不清净。若戒不清净,连修定的资格都没有,如何得成楞严大定?

  第三章  重说神咒

  第一节 阿难祈请

  【阿难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 “自我出家,恃佛憍爱,求多闻故,未证无为;遭彼梵天邪术所禁,心虽明了,力不自由;赖遇文殊,令我解脱。虽蒙如来佛顶神咒,冥获其力,尚未亲闻。惟愿大慈,重为宣说,悲救此会诸修行辈,末及当来在轮回者,承佛密音,身意解脱。”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,普皆作礼,伫闻如来秘密章句。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未证无为”:阿难但求多闻,不务真修,所以只证了初果,尚未证四果的无为之道。

  “遭彼梵天邪术所禁”:“梵天”,即先梵天神咒。“禁”禁制。

  “心虽明了,力不自由”:在那当口,心中虽明白,但因未全道力,故无自由分,即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,徒呼负负;如人微醉,心虽清楚,但口齿、手足、行动,皆不自由;为恶咒所制,亦复如是。

  “赖遇文殊,令我解脱”:谓文殊将咒往护。“解脱”指解脱邪咒淫欲之难。

  “冥获其力,尚未亲闻”:“冥”,暗中。因文殊净咒往护,以如来神咒破邪咒时,只是密诵真言,没有出声,所以旁人不闻,故说是“冥”。“力”,加持力。

  “如来秘密章句”:即秘密神咒之微妙章句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诠论】

  神咒称“秘密”者,有四义:

  一、以此为如来自行境界,唯佛与佛乃能究竟,余人不解,故称秘密。

  二、功用秘密,以神咒之神功叵测,具不可思议之力用,故称秘密。

  三、非器不传,故称秘密。凡欲习真言,须具正信、具戒、发大心者,余人不传,故称秘密法门。

  四、具“三密”义:身密、语密、意密。如来身语意,与众生之身语意,皆悉甚深不可思议,故称三密。如来神咒即是依圣人之三密而发,故称“秘密神咒”,或“真言密咒”。

  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

  【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,光中涌出千叶宝莲,有化如来坐宝华中,顶放十道百宝光明,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,擎山持杵,遍虚空界。大众仰观,畏爱兼抱,求佛哀祐,一心听佛无见顶相,放光如来宣说神咒: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肉髻”:为佛之三十二相之一,称为见顶相。《无上依经》云:“佛顶骨涌起,自然成髻,其色红赤,在青螺绀发之中,即无见顶相。”无见顶相表如来藏,为法身之本体。

  “涌百宝光”:光从顶放,表般若妙智。其光有百宝色,表般若妙智具无边解脱之大用。

  “金刚密迹”:亦称密迹金刚,以此等金刚密护行人及佛法,行迹隐密,不为凡夫所觉知,故称密迹。

  “擎山持杵”:“擎山”,喻护持佛之正法,以佛之正法重大如山,然金刚菩萨以其愿力、神力、及佛之加持力,故得擎持之。“持杵”,杵以破邪、镇魔。故金刚护内时有如“擎山”,制外时有如“持杵”。

  “遍虚空界”:此等密迹金刚非只一、二,其数乃无量,遍满虚空,可知如来神力不可思议,若依教如法受持,则密护无边,定当成就。

  “畏爱兼抱”:“兼抱”兼有,即又爱又怕。此指畏其威而爱其德。

  【义贯】 本节从略。

  【诠论】

  佛为何不直接亲口宣说神咒,而要由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宣说神咒?此有三层意义:

  一、无见顶相上的光中化佛表示此佛为“无为心佛”,是为如来藏心之无功用行,正愿如来神力。

  二、此经为显密一体,此节则正为由显入密之关键,故如来示现大神变、令众生于如来神力及如来神咒不可思议之力,起大信心。

  三、咒从顶上化佛口中出,表此法门是“佛顶法”,此咒是“无上咒”。

  又,专修此法门者,于诵咒之时,心中之观想即可以此节经文所述之境为观想境。

  1﹒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(汉译全咒)

 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(如来顶髻大白伞盖无有能及甚能调伏陀罗尼)

  (注:①本书所录之楞严咒系采用一般通用“课诵本”之版本,以与实际所诵者配合,以期解行能够一致。)

 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

  【第一会】

  南无萨怛他,苏伽多耶,阿啰诃帝,三藐三菩陀写。南无萨怛他,佛陀俱胝瑟尼钐。南无萨婆,勃陀勃地,萨跢鞞弊。南无萨多南,三藐三菩陀,俱知喃。娑舍啰婆迦,僧伽喃。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。南无苏卢多波那喃。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。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。三藐伽波啰,底波多那喃。  

  南无提婆离瑟赧。南无悉陀耶,毗地耶,陀啰离瑟赧。舍波奴,揭啰诃,娑诃娑啰摩他喃。南无跋啰诃摩尼。南无因陀啰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嚧陀啰耶。乌摩般帝。娑酰夜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那啰野拏耶。盘遮摩诃,三慕陀啰。南无悉羯唎多耶。 

  南无婆伽婆帝。摩诃迦啰耶。地唎般剌那伽啰。毗陀啰,波拏迦啰耶。阿地目帝。尸摩舍那泥,婆悉泥。摩怛唎伽拏。南无悉羯唎多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多他伽跢俱啰耶。南无般头摩,俱啰耶。南无跋阇啰,俱啰耶。 

  南无摩尼俱啰耶。南无伽阇俱啰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帝唎茶,输啰西那。波啰诃啰拏啰阇耶。跢他伽多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南无阿弥多婆耶。  

  跢他伽多耶。阿啰诃帝。三藐三菩陀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阿刍鞞耶。跢他伽多耶。阿啰诃帝。三藐三菩陀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鞞沙阇耶俱卢吠柱唎耶。 

  般啰婆啰阇耶。跢他伽多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三补师毖多。萨怜捺啰,剌阇耶。跢他伽多耶。阿啰诃帝。三藐三菩陀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舍鸡野,母那曳。跢他伽多耶。阿啰诃帝。三藐三菩陀耶。南无婆伽婆帝。剌怛那,鸡都啰阇耶。跢他伽多耶。阿啰诃帝。三藐三菩陀耶。帝瓢,南无萨羯唎多。翳昙婆伽婆多。萨怛他,伽都瑟尼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