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行之人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這一段是諸鬼衆發願護持。

  4.日月星等護咒

  【複有無量日月天子、風師、雨師、雲師、雷師、並電伯等,年歲巡官,諸星眷屬,亦于會中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“我亦保護是修行人,安立道場,得無所畏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風師”:“師”者,長也,有時亦作風伯,即風神中之長者。

  “電伯”:“伯”者,尊也。即主電之神,故《華嚴經》亦作“主電神”。

  “年歲巡官”:值司年歲,巡視人間善惡天官。

  “諸星眷屬”:“諸星”指十二宮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複有無量日月天子、風師、雨師、雲師、雷師、並電伯等”及值司“年歲巡”視人間善惡之天“官”,並黃道十二宮“諸星”及其“眷屬,亦于” 大“會中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” 等“亦”發心“保”佑“護”持“是修”大佛頂圓通法門之“行人”,令其“安立”佛頂“道場”,無有障難,克期取證,“得無所畏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這一段是諸空居天衆表示發願護持。

  5.天神地祗護咒

  【複有無量山神、海神、一切土地,水、陸、空、行,萬物精祗、並風神王、無色界天,于如來前,同時稽首,而白佛言:“我亦保護是修行人,得成菩提,永無魔事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山神”:主山嶽之神,如五嶽、昆侖山、天山等,乃至小山,亦有所生。

  “一切土地”:地神有很多,各地有不同之神主宰,如堅牢地神即其中之一,“堅牢”爲此地神之名,以地堅且牢固,故名。

  “水、陸、空行”:水居之神、陸居之神、空行之神。

  “萬物精祗”:如藥草神、樹林神、苗稼神等。

  “風神王”:即主風神之最尊者。

  “無色界天”:即四空天之天人。

  【義貫】: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以上爲諸金剛力士、梵釋四王、諸鬼神衆、無色界四空天之天神等;簡言之,即是欲、色、無色,叁界之天龍鬼神,鹹皆發願護持佛頂咒之行人。這些大衆,即是“外護”,于密教中稱爲“外金剛部”,以密教言之,這些護法大衆,皆能破魔,故皆當金剛名。以下則是內聖的護持。

  6.內聖護咒

  【爾時,八萬四千那由他、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,在大會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世尊,如我等輩,所修功業,久成菩提,不取涅槃,常隨此咒,救護末世修叁摩地正修行者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金剛藏王菩薩”:“金剛”,不動、不壞、能破之義。“藏”,得一切如來秘密藏,故稱藏。“王”,于法自在,無有能勝,最尊最勝。故稱王。“菩薩”,此等金剛藏王,皆是菩薩所現,或已證菩薩究竟之地,故皆是菩薩摩诃薩。

  “所修功業”:指曆六十位斷證。

  “久成菩提,不取涅槃”:雖久已成就無上菩提,然並不如聲聞衆之自取涅槃,棄舍衆生于不顧。

  “正修行者”:依正知見而修行之人;其相反即是“邪修行”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爾時,八萬四千那由他、恒河沙俱胝”數之“金剛藏王菩薩”,亦“在大會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世尊,”至“如我等輩”于“所修功”德道“業”,雖已“久成菩提”,然而亦“不”自“取涅槃,”仍“常隨”侍“此咒”,以“救護末”法之“世”中,“修”大佛頂圓通“叁摩地”、持戒誦咒之“正修行者”。

  【“世尊,如是修心求正定人,若在道場及余經行,乃至散心,遊戲聚落,我等徒衆常當隨從,侍衛此人。縱令魔王、大自在天求其方便,終不可得。諸小鬼神,去此善人十由旬外,除彼發心樂修禅者。世尊,如是惡魔、若魔眷屬,欲來侵擾是善人者,我以寶杵殒碎其首,猶如微塵;恒令此人所作如願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大自在天”:即摩醯首羅天。“摩醯”,大。“首羅”,自在。

  “諸小鬼神”:指魔民、魔女等。

  “彼發心樂修禅者”:“彼”,指小鬼神。除了已發菩提心而樂修禅定之小鬼神外,其余鬼神皆不得近修大佛頂叁昧之人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世尊,如是修” 菩提“心,求正定” 之“人,”當他“若在道場”修定,“及”于“余”處“經行”攝心時,“乃至”其人雖以“散心”而“遊”樂嬉“戲”于人煙“聚”集之村“落”中,“我等”所領之“徒衆,常當隨從、侍衛此人,”(不論他在何處,或做什麼)。“縱令”是欲界的“魔王”或色界的“大自在天”本人,想要“求其方便”,而破壞他修行,“終不可得,”我等悉不令其得逞。

  至于“諸小鬼神”,如魔民、魔女等,我等當必令他們離“去此”修“善”法之“人十由旬”(四百裏)“外,除”了“彼”鬼神亦是已“發”菩提“心”且“樂修禅”定“者”。

  “世尊,如是”欲界及色界之兩位“惡”天“魔”王、“若魔”王之“眷屬,欲來侵擾是” 修叁摩地之“善人者,我” 必“以”金剛“寶杵殒”滅“碎”裂“其首”,令成“猶如微塵;恒令此” 修大佛頂圓通之“人,所作” 之修持悉皆“如願”成就。

  【诠論】

  這一段可說是總結一切“內護”及“外護”兩類護法金剛之決心,由最上爲首的金剛藏王菩薩爲代表而作此表示。他們對于修大佛頂真言法門的人之護持,並不限于他在道場修定之時而已,而是不論他在任何地方,做任何事,是定心還是散心,是在修行還是在遊玩,金剛藏王菩薩的徒衆,悉加以保護。而且,不但一般小神小鬼小魔不能親近爲害,即使是欲界或色界的魔王親自出動,欲來惱害,金剛藏王菩薩亦會親自出動,用金剛杵擊碎魔王的頭!必令此修行人,所修如願成就。金剛藏王菩薩親自作如是的要言、保證,可見此大佛頂咒之威力廣大,不可思議。

  第四章 請問大乘修證階位

  第一節 阿難問修證階位次第

  【阿難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“我輩愚鈍,好爲多聞,于諸漏心未求出離,蒙佛慈誨,得正熏修,身心快然,獲大饒益。世尊,如是修證佛叁摩提,未到涅槃,雲何名爲乾慧之地?四十四心,至何漸次得修行目?詣何方所名入地中?雲何名爲等覺菩薩?”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大衆一心伫佛慈音,瞪瞢瞻仰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于諸漏心”:“諸漏”,漏有叁種:欲界之欲漏、色界之有漏、無色界之無明漏。漏者,煩惱之異名。

  “身心快然”:“快”,暢快。

  “佛叁摩提”:“叁摩提”,即叁摩地,正定之義。首楞嚴叁味本爲佛及十地菩薩所成就之定,故稱爲佛定:因此,若非仰仗大佛頂咒之威力,十地以下諸人實于此定無分。以首楞嚴叁昧爲十地以上菩薩之定,故又稱爲“金剛叁昧”,以十地菩薩已達密教所謂“成金剛身”,不動不壞。

  “乾慧之地”:“乾”,枯乾,有二義,一、指至此位,欲愛幹枯,故智慧顯露,故稱乾慧;二、此位之智慧,尚無一切智水之潤澤,故其慧幹澀,尚不能起大用,故稱乾慧。前者指欲水幹,後者指智水缺。又,乾慧地爲在叁漸次位後所達到之地位。詳如下文佛所解說者。

  “四十四心”:爲在地前之菩薩四十四位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。此四十四位圓滿後,方入初地。

  “至何漸次”:“漸次”即次第,亦即地位、階位。

  “得修行目”:“目”,眼目。方能得到修行辦道之眼目,亦即大開圓解,心目開通。

  “詣何方所名入地中”: “詣”到達。“方所”,地位。“地”,菩薩十地。謂:要到什麼樣的地位(什麼樣的修行境界),才可稱爲入于菩薩地(爲入地菩薩)?

  “等覺菩薩”: 十地滿心後,即可登等覺菩薩位。等覺後心,以金剛叁昧力,斷最後一品無明,而成妙覺菩薩。經雲:“妙覺如佛”,與佛無二,爲最後身,居補處菩薩位,次補佛位。如觀世音菩薩及彌勒菩薩皆是妙覺菩薩。

  “瞪瞢”:“瞪”,直視。“瞢”,晦,視不明。合言,有如現代人所說的:楞楞地直視(看著)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時“阿難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輩愚” 癡闇“鈍”,只“好爲”廣知“多聞”,而“于諸”有“漏”之“心,未”能勤“求”斷除而得“出離”叁漏之輪轉。今“蒙佛慈”悲教“誨”,悟“得正熏”正“修”之大法門,“身心快然” 通暢,“獲”得極“大”豐“饒”助“益”。然而,“世尊”,若于“如是修證佛” 所自行之“叁摩提”,尚“未到”達“涅槃”之前,“雲何”得“名爲乾慧之地”?又,菩薩階位中之“四十四心” (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位),須“至”于“何漸次”(次第),方能“得修行”證道之眼“目?”且須“詣何方所”(至何境界),方得“名”爲“入”于菩薩“地中”?又,十地後,“雲何” 進斷生相無明,而得“名爲等覺菩薩?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大衆” 皆“一心伫佛” 之“慈音”開示,雙目“瞪瞢瞻仰”待教。

  【诠論】

  這一段中,阿難問:“未到涅槃,雲何名爲幹慧之地?”蓋阿難之意,爲恐有人仍以涅槃爲全然一法不生,略如槁木死灰,故唯有涅槃堪稱“乾慧”;此輩人所認知的涅槃,仍是小乘的有余依涅槃境界,故有此問,用以對顯大乘境界。

  又,舊注有說:“楞嚴十信,與他經不同,因開初住爲十信也。”這各說法相當奇怪,因爲《楞嚴經》經文中並未作如是說,而且下面經文佛所示之四十四心中,十信是十信、十住是十住,並無相濫。尤有進者,此說與經文不合,故說不通。若一切依照經文而釋,庶幾無誤。

  【爾時世尊贊阿難言:“善哉善哉!汝等乃能普爲大衆及諸末世一切衆生修叁摩提求大乘者,從于凡夫,終大涅槃,懸示無上正修行路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”阿難大衆合掌刳心,默然受教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從于凡夫,終大涅槃”:從凡夫位的“叁漸次”起修,經“乾慧地”(以上爲四位)、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(以上爲四十位)、四加行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(以上爲十六位),共六十位,而終于如來之無上大涅槃。

  “懸示無上正修行路”: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