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此清淨“覺”心(清淨覺心不被痛受染著;清淨覺心無有痛之妄覺),于是“我又”進一步“思惟:如是一身,甯”(怎)“有雙覺?”既有能知痛之六識之覺,又有清淨無染之覺。我因此“攝念”,一心谛觀淨覺與妄覺,“未久”(不久),疼痛之“身”根及覺知痛受之“心”識“忽”然“空”寂,無能無所,于是我于“叁七日中”住叁摩地,以定力故,斷惑證真,“諸漏虛盡,成阿羅漢”,證法無生,“得”佛“親”自“印記,發明無學”道。今“佛問圓通,如我”自“所證”者,則以由痛受而返照身根及心識,而體入“純”一無二、無雜之本“覺”因而“遺”忘“身”心,入于一真圓明之境,“斯爲第一”最上圓通妙法。
11. 照意根圓通 (須菩提尊者)
【須菩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曠劫來,心得無礙,自憶受生如恒河沙,初在母胎,即知空寂,如是乃至十方成空,亦令衆生證得空性。蒙如來發性覺真空,空性圓明,得阿羅漢,頓入如來寶明空海,同佛知見,印成無學,解脫性空,我爲無上。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諸相入非,非所非盡,旋法歸無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須菩提”:義爲空生,又稱善現。
“曠劫”:久遠劫。
“心得無礙”:“心”在此爲意根;以解空故心得“無礙”。
“自憶受生如恒河沙”:表示多生多劫以來,便有生得之宿命通,沒有“隔陰之迷”。
“初在母胎,即知空寂”:這是指今生,最初在母胎的時候,即知四大本空、五陰非有,當體空寂。此指悟“人空”。
“如是乃至十方成空”:這是指出胎以後,如是乃至由本悟之“人空”,進而悟“法空”,悟了十方世界、森羅萬象,皆悉空寂。這境界與深心菩薩一樣,悟人法雙空,屬于自利之行。
“亦令衆生證得空性”:出家以後,自行化他,廣爲有情,宣說人法二空之理,故亦能令衆生證得二空之性。這是屬于利他之行。
“蒙如來發性覺真空”:須菩提雖悟了人法二空,但尚未了知空性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蒙佛開示顯發,才得悟“性覺真空、性空真覺”之究竟極理。“性覺真空”的“性覺”,指本性所顯之覺,這是相對于須菩提前所自悟、依于六根、六識之覺,亦同于畢陵伽婆蹉的“雖覺覺痛”之覺,皆非屬真覺,故依此覺所知之空,亦非真空。惟有“性覺”上所顯之空,才是真空,以其爲合于真如之性之空,究竟無分別之空。
“空性圓明”:“圓”,圓滿,因爲此真空之性不墮偏空,故是圓滿的。“明”,又此真空之性不落斷滅空,故屬明覺之空,爲明覺之性之所顯現,具有明覺之力用,故非空無所有,不同于斷滅。故此空性即是空如來藏之妙真如性,契證圓明。
“解脫性空”:“解脫”,爲真實解脫,以證空而不住空,故不爲空縛,因此是真解脫,非同一般二乘,沈空滯寂,非真解脫。“性空”,契合真如性之空。
“我爲無上”:以須菩提所證之空,爲真空不礙妙有,故是無上。
“諸相入非”:“諸相”。有情相及法相。“非”,非有,即是空也。人法二相都入于空,會歸于空性,即人法雙空:人法二相雖有無量,究竟觀之,皆歸于同相或一相之本字空寂。
“非所非盡”:第一個“非”,是能非,即能空,指, 能空之智。“所非”,所空,指所空之法。“非所非”,即能空與所空。合言之即:能空與所空皆悉滅盡,能所雙亡,達于無能無所,諸相平等之境。此“非所非盡”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“空所空滅”相吻合。
“旋法歸無”:“旋”,轉。“法”,指諸法之相。“無”,空性。旋轉諸法之相,會歸其本元第一義之空性。
【義貫】
“須菩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”從“曠劫”以“來”,即能“心得無礙”如虛空,且“自”能以生得之宿命智力“憶”知曾所“受生”其數“如恒河沙”數之多。我今生“初”處“在母胎”時,我之本識“即”能了“知”自五蘊身心本自“空寂”,悟知人空,“如是乃至”出母胎後,因與外在器界直接接觸,更由人空而悟得法空,于是悟知“十方”世界森羅萬象,皆悉“成空”,如是證悟人法二“空”之“性”。我雖悟得人法二空,然尚未了達空性即是如來藏之妙真如性,幸得“蒙”佛“如來”爲我開示顯“發性覺”(本性之覺)所顯之空,方爲究竟“真空”,性空真覺,因此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“空性”,得十方“圓明”,而證“得阿羅漢”道,“頓入如來”所行“寶明”妙性真“空”性“海”,廣大無邊,無量莊嚴,故得于實際理地“同”于“佛知”佛“見”,證入現量,佛“印”許我“成無學”道,雖證二空,不被空縛,得真“解脫”,契入真如“性空”,不礙妙有,故“我”所證“爲無上”究竟之理。今“佛問圓通,如”依“我所證”者,則以證悟人法“諸相”實皆“入”于“非”(空),而能“非”之空智及“所非”之法亦悉“盡”(空寂),如是以勝義智力“旋”轉諸“法”之相,會“歸”于本元第一義之“無”相,無有少法可得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C. 六識圓通
12. 眼識圓通 (舍利弗尊者)
【舍利弗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 “我曠劫來,心見清淨,如是受生如恒河沙,世出世間種種變化,一見則通,獲無障礙。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,宣說因緣,悟心無際。從佛出家,見覺明圓,得大無畏,成阿羅漢,爲佛長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。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心見發光,光極知見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心見清淨”:“心”,此指心識。“心見”,心識之見,亦即眼識。之所以不直接說是“眼識”的原因,因爲舍利弗根熟器大,其眼識不同于一般之眼識,雖能了別色塵,然亦能不爲塵所染,故其見清淨,因此說“心見清淨”。此則是由于雖了別而不取,以不取故不染,以不染故無障礙,如下所說。
“如是受生如恒河沙”:“如是”,指如此以眼識清淨之境界去受生,經曆了無量世。
“世出世間種種變化”:指六凡四聖、十法界、善惡、染淨、顯密性相、大小、權實一切諸法。“變化”,指差別、演變。
“一見則通”:這一切,我只要一見,當下即以眼識便能通達了知,意即不用再待意識去計度分別。(依唯識而言,前五識爲了總相,是粗分別;第六意識爲了別相,再作細分別。然舍利弗以根器大,故可不假意識計度,但以前五識的眼識便能微細了達諸相。)
“兄弟相逐”:“逐”,隨逐。兄弟相隨逐,亦即:兄弟在一起走。
“宣說因緣”:舍利弗本來拜梵志沙然爲師,沙然殁後,舍利弗無師可事;有一天在路上,碰見迦葉波叁兄弟,他們之間在自說因緣法之深偈:“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,是法因緣滅,是大沙門說。”
“悟心無際”:“心”,如來藏心。因爲舍利弗聽到迦葉波所誦的偈,圓攝“空、假、中”叁谛叁觀之理;一切世出世間,能圓攝此叁理者,唯有如來藏性。又因舍利弗無始以來修得之上上根器,故一聞此偈,即能自悟如來藏心。“無際”,無有際限,以如來藏心,心廣如虛空,無有邊畔。
“見覺圓明”:佛之開示,令舍利弗眼識之“見覺”得以達到識精明微圓滿。舍利弗先前眼識雖然無障礙,但尚未能達到圓滿明徹之境,現承佛教誨,才能得識精圓明,于法自在。
“成阿羅漢”:雖圓悟至理,具四無所畏,但爲接引樂修小法之人,故以方便智力,權取四果成阿羅漢,此即《楞伽經》所說之“權阿羅漢”,非“實法阿羅漢”,但爲助佛法化,更以悲心方便示現爲阿羅漢。又,別經上說:“舍利弗過去已成金龍如來,乃不舍大悲,倒駕慈航。”故知舍利弗出家七日即通達佛法,半月便證得聖果,皆是大士示現。
“爲佛長子”:以得大無畏,能降伏邪外之衆,且于佛弟子中,示現智慧第一,故稱爲佛之長子,此爲以智德而居長,非以年齡或出家年限而居長。
“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”:這是指法身,非指色身而言。《法華經》中說:菩薩爲佛之真子,從佛口出,從法化生。舍利弗實是菩薩示現,非真聲聞,故是佛之真子。“從佛口生”,指聽聞佛法,而得悟證法身,故有如從佛口中生。“從法化生”,于教法中,承法滋潤、長養之力,而得成熟、成就,證得菩提涅槃法身之轉依,轉父母生身爲金剛法身,此轉變不可思議,猶如變化所生,故稱“從法化生”。
“心見發光”:“心見”,心眼之無分別見。“發光”,發出本有智光。
“光極知見”:“極”,窮盡、究竟。“知見”,指佛之知見。謂此智光照徹無極,乃能及于佛之知見,令我現前悟入佛知佛見。
【義貫】
“舍利弗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”從“曠劫”以“來”即得“心”識之“見”(眼識)“清淨”不染色塵,“如是”眼識清淨而“受生”,所受之生“如恒河沙”數之多,在這期間,我于“世出世間”六凡四聖、善惡染淨、權實大小、有系無系等一切法之“種種”差別“變化”,只須“一見”當下“則”能以眼識而“通”達了然,不勞意識計度分別,因此我于眼識早“獲無障礙”。今世“我于中路逢迦葉波”叁“兄弟”互“相”隨“逐”,彼此“宣說因緣”生法無上深義之偈,我一聞偈,當下即“悟”了如來藏“心”周遍法界“無”有“際”限;由于慕佛勝法故,“從佛出家”,佛之開示,更令我眼識之“見覺”得達識精“明”徹“圓”滿,證入如來藏性,“得大無畏”,示“成阿羅漢,爲佛” 之“長子”,所證法身爲“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”,今“佛問圓通,如”依“我所”自“證”者,則以“心”眼之無分別“見發”出本有智“光”,此本智之“光”得“極”照悟入佛之“知見”,入如來地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13. 耳識圓通 (普賢菩薩)
【普賢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。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,從我立名。世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