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尊,我用心聞,分別衆生所有知見,若于他方恒沙界外,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,我于爾時乘六牙象,分身百千,皆至其處,縱彼障深,未得見我,我與其人暗中摩頂,擁護安慰,令其成就。佛問圓通,我說本因,心聞發明,分別自在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普賢菩薩”:“普”,普遍。“賢”,善。此菩薩之身及所作功德,遍法界一切處,純一妙善,故稱普賢。又十方普佛世界之如來,皆稱其賢善。
“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”:“法王子”,菩薩之義。此表示所承事之佛如恒沙之多,所作事業堪紹法王之位,故稱法王子。
“修普賢行,從我立名”:《華嚴經·普賢行願品》雲:“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。”普賢向,即十大願王也。“從我立名”有兩個意義:一、令行者效學普賢;二、令普賢菩薩加持擁護。
“我用心聞,分別衆生所有知見”:“心聞”,即耳識。我只用耳識,而不須再經第六意識,即能隨念分別一切衆生之所有知見。其理同上一章中,舍利弗眼識圓通章之注釋。衆生之知見有種種不同,有大小乘知見、善惡知見、邪正知見、權實知見,分歧不一,而普賢菩薩只用心聞,便可一一了別。又,此處不直言“耳識”,而說“心聞”,亦同上一章一樣,表示此耳識不同于一般之耳識,它雖能分別,卻不受聲塵之所染,又暗示此耳識實會歸于本心之用,以本心之用無邊,故此心聞之用亦是無邊。
“若于他方恒沙界外”:表示即使在極遠極遠只處。
“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”:“心中發明普賢行”,即是于心中有念動,以心念之動概依言語,即使未發聲由口說出,但內自思惟,亦有“心聲”産生,這樣的心聲因與普賢之本行相應,故亦于普賢菩薩之心能一念相應,因此普賢菩薩心即有所感,而能“聞知”其心聲,不論是遠在天邊海角,亦皆能感應聞知。又,此亦與十大願王之法力有關;以十大願王之力,周遍法界。
“乘六牙象”:“六牙”,表六波羅密。“象”是白象,表清淨梵行。又,象表力大,能負衆生遠至菩提。
“縱彼障深,未得見我,我與其人暗中摩頂”:佛及菩薩加持衆生有兩種,一種是“顯加”,一種是“冥加”。顯加即是佛菩薩現身,當面爲他加持、說法,令他開悟。這是對善根大、業障薄的衆生之所作。冥加即佛菩薩暗中加持,這是對根小、障重、福薄之人所作。爲何有此差別?因爲根大之人,雖親見佛菩薩現身,亦不執著,但生歡喜。而障重之人,或生執著,一見還欲求再見,乃至多見;又,見佛菩薩現身後,或因此對他人生慢,或對所見起疑、乃至不信,如是等業障、所知障、法障之所障故,不堪親見佛菩薩。若修行者精勤如法修行,諸佛菩薩感其心誠、愍其障重,故暗中加持。“摩頂”,即是加持,可去除行者惑業等之障難。
“我說本因”:“本因”,本修因。一切諸佛菩薩,各以其因緣,皆有本修因。此于《圓覺經》中又稱爲“本起因地”。
“心聞發明”:以心識之聞性隨念分別,開發本智之光明。
“分別自在”:“分別”,了知之義。“自在”,無礙。于分別一切衆生之知見,自在無礙。
【義貫】
“普賢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已曾與恒”河“沙”數之佛“如來爲法王子”,親承供養無量諸佛。“十方”世界之“如來教其弟子”具“菩薩根”器(圓頓之極)“者修普賢行”,是即大乘入法界行,此行即是“從我”而“立名。世尊,我”只“用心”識之“聞”(耳識),不用意識,即能隨念“分別”了知一切“衆生所有知見”,如邪正、大小、權實等。甚至“若于他方恒”河“沙”數之世“界”之“外,”乃至只“有一衆生心中”開“發明”了“普賢行”而欲深入究竟“者,我”即“于爾時乘六牙”白“象,分身百千”作種種示現,“皆至其處,縱彼”行者業“障深”重,“未得”親“見我”身,“我”乃“與其人”于“暗中摩頂”加持消其惑業,“擁護安慰,令其成就”大行。今“佛問圓通,我說”最初“本”修“因”,但以“心”識之“聞”開“發”本智光“明”,于“分別”了知衆生知見得“自在”無礙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14. 鼻識圓通 (孫陀羅難陀尊者)
【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 “我初出家,從佛入道,雖具戒律,于叁摩地心常散動,未獲無漏。世尊教我及拘絺羅,觀鼻端白。我初谛觀,經叁七日,見鼻中氣出入如煙,身心內明,圓洞世界,遍成虛淨,猶如琉璃;煙相漸銷,鼻息成白。心開漏盡,諸出入息化爲光明,照十方界,得阿羅漢。世尊記我當得菩提。佛問圓通,我以銷息,息久發明,明圓滅漏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孫陀羅難陀”:“孫陀羅”,豔;“難陀”,喜;合稱豔喜。其在家時之妻子名爲孫陀羅。因爲佛弟子中名叫難陀的有多位,故以孫陀羅難陀名之。孫陀羅難陀是釋尊的同父異母弟,爲淨飯王第二子,具叁十相,比釋尊只少了白毫相及耳垂肩相,且容貌很像釋尊。
“于叁摩地心常散動”:亦即不能常住于定。
“未獲無漏”:以心常散動,不能住定,故定力不足,不能以定力寂滅息止諸漏,獲得無漏。
“拘絺羅”:義爲大膝,是舍利弗的母舅,未出家前又稱長爪梵志。
“觀鼻端白”:有古德說:“白乃注目谛觀鼻尖微有白相也。因其散亂心多、不成叁昧,教其唯觀此白,住心不散。”長水亦說:“前作數息,即約根說;今約觀識,緣鼻端白,以駐其心,令不散動。”此二說皆說鼻尖真正有一白相,而攝心觀之,令心不散。近世有大德于其講義中意同于此而曰:“故佛教觀鼻端白,兩目注視,鼻尖微有白相,令其注心一處。”然而,藕益大師的《楞嚴文句》中卻說:“分別香臭諸氣通名鼻識。此識本無色質可見,但依鼻識而造諸惡,名爲黑業;攝鼻識而製心一處,名爲白業,故令觀端白,以攝散心,別是一種權巧法門也,此與通明禅觀相似。”藕益大師之意以爲:在鼻尖並非真有一色質之白相,而可以眼觀;且所謂“白”,是白業之白。證之以下面之經文,當以此說爲勝,且合經義。其理如下:一、難陀所修的是鼻識圓通,故應不是用眼觀看的。二、此處的“觀”,乃觀想之義,所謂觀想即是想像。而一切觀想修法的原理及方法,都是外境並非實有,而是行者于心中想像以造境,且若行者“觀想成就”,則心中所想之境像便得現前;故此“觀鼻端白”,依下面經文而知,實是觀想鼻孔中所呼出的“氣息”成爲白色;若此觀想成就,所呼之氣真的成爲白色,則不但行者之心能由此觀行而入定,且能轉身中無始以來之黑業爲白業。這就與觀心中有一“月輪”一樣,其實心中實無月輪,然而行者若如是作觀,且觀想成就,即能令心識清涼、明徹、並且發光,猶如月輪,並可因此而滅一切障,轉一切業,此即所謂修“月輪觀”成就。又,繼前所說(亦如下面經文所示):既然能觀“鼻息”爲白色,則亦能進一步觀鼻息成爲金色、或琉璃等寶色;若此等觀行亦成就,即可更轉原所證得之“白業”成爲“聖業”。再者,于安那般那法中,爲觀“鼻息”之長短、冷暖、甜苦、澀滑等相;而本法(鼻識圓通法)則爲觀想“鼻息”之色轉爲白色、金色、琉璃等色。最後,安般法中所謂的“系心鼻頭”、“鼻端”或“鼻尖”,並非指肉鼻之頂端,其實是指鼻孔而言!而安般法中“觀息長短”等,並不是用眼去“看”,而是用鼻子之嗅覺去“感覺”鼻息的長短、冷暖、澀滑等。再者,若用兩眼一直不停地看著鼻頭,看久了,真不知道要用左眼看,還是用右眼看才好!因爲不可能兩眼同時都看著鼻頭:如果真是兩眼同時專注在鼻頭上看,看久了,恐有得鬥雞眼之虞!(此非戲言,據聞,鬥雞眼就是這樣練的。)
“經叁七日”:指經由觀行,攝心入定叁七日。
“見鼻中氣出入如煙”:雖然觀想鼻息爲純白,但以心中有惡業障,故雖觀行成就,所出之息不能純白,而爲煙相,此爲心中惡業化爲黑煙(代表沈重黑業)、灰煙(代表中間業),或白煙(代表輕度不善業)而排出,此是因觀行而滅罪轉業之相。
“身心內明,圓洞世界”:因爲心識之惡業藉煙相而排出,因此才能達到身心內充滿光明,乃至圓滿洞達外之世界。
“遍成虛淨”:“虛”。空。“淨”:無染。
“猶如琉璃”:氣息變成琉璃色、青色而透明。
“煙相漸相,鼻息成白”:鼻息的煙相漸漸消失,而成爲白色。
“心開漏盡,諸出入息化爲光明,照十方界”:“息相”即是“心相”之顯現,息黑則心之意業染汙,息白則心之意業潔白,息光明則心業聖潔光明。此言,以行者之藏識開顯故,證得無漏之清淨本心,因而心光顯發,故出入息亦隨而化爲光明,其光可映照十方世界。
“世尊記我當得菩提”:“記”,授記。佛授記難陀當來必定成佛。
“我以銷息”:“銷息”,銷熔氣息粗惡之相。此銷氣息惡相之法,即是轉變心識中惡業之無上方便。此亦即如來毗缽舍那法之不可思議功德威力。
“息久發明”:銷息既久,便得開發智慧光明。
“明圓滅漏”:“漏”,煩惱。接著,已開發之智慧光明,更進而能達到圓滿,照徹十方,因而滅除諸漏。
【義貫】
“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初出家”時,“從佛入”于出世“道,雖”能“具”足“戒律”無所缺犯,然而“于”修“叁摩地”時“心”則“常散”亂“動”蕩,不能住于定,因此“未”能以定力去除惑業而“獲”得“無漏。世尊”因而“教我及拘絺(chi)羅,觀”想“鼻端”之氣息化爲純“白”之相。“我初”攝心“谛觀,經叁七日”,心不散亂,得于定中“見鼻中”之“氣”息“出入如煙”,煙氣排出,“身心”之“內”漸漸“明”徹,終至“圓”滿“洞”達外之“世界”,普“遍成”爲“虛淨”無染之相,“猶如琉璃”,接著“煙相漸銷,鼻息”轉“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