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”純“白”之色,于是我的如來藏本“心”便得“開”顯,諸“漏”滅“盡”,心光發明,“諸出入息”亦隨而“化爲光明”之相,“照”徹“十方”世“界,得”證“阿羅漢。世尊”後授“記我當得”無上“菩提。”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”漸次“銷”熔氣“息”之粗惡相,銷“息”既“久”,開“發”智慧光“明”,複令光“明圓”滿照徹十方、“滅”除諸“漏”,達于無漏解脫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15. 舌根圓通 (富樓那尊者)
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曠劫來,辯才無礙,宣說苦、空,深達實相。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,我于衆中微妙開示,得無所畏。世尊知我有大辯才,以音聲輪教我發揚。我于佛前助佛轉輪,因師子吼,成阿羅漢;世尊印我說法無上。佛問圓通,我以法音降伏魔怨,銷滅諸漏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”:即滿慈子,爲佛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。
“辯才無礙”:有四種無礙辯才:
一、法無礙辯——于真俗二谛,一切諸法,皆悉通達,演說無礙。
二、義無礙辯——對于諸法之義,種種差別,通達無礙。
叁、辭無礙辯——能以種種妙言詞,廣宣一法或諸法,無有障礙。
四、樂說無礙辯——能以以上叁種辯才,爲衆生說法無厭,或隨順衆生之所聞而說,通達無滯。
“宣說苦、空,深達實相”:“苦、空”之法可以是小乘法,亦可以是大乘法;若爲衆生說諸法無常故“苦”,令疾求出離;或爲衆生說諸法緣起性“空”,令樂求住于涅槃,如此則是聲聞乘所說之“苦”與“空”義。若爲衆生說諸法無常故苦,然以其性無常故此苦實亦念念滅,以念念滅故,苦無自性;以苦無自性故,實無有苦相可得而滅之,是故苦滅相亦不可得;如是了達,則諸苦畢竟滅;諸苦雖滅,然亦無滅相可得,是即滅而不滅,不滅而滅;如是即于苦相深達實相。于“空”亦如是,一切法無自性空,無有空相可得,無有能空、所空,本性空故,非作故空,無能無所,是爲第一義大空。菩薩通達此故,是故于涅槃、生死,不取不舍。是即于空深達實相。此即爲大乘之“苦”與“空”義。
“恒沙如來秘密法門”:諸佛之無上乘第一義深奧法門。以此諸法門非諸陋智、劣根所能聞能解,且非器不傳、無信不說,故稱“秘密”。
“得無所畏”:如來有四無所畏。以富樓那代佛宣說正法,作大師子吼,故亦得佛德之一分。如來四無所畏爲:一、漏盡無所畏,二、一切智無所畏,叁、說障道無所畏,四、說盡苦道無所畏。以無所畏,猶如師子,故說法自在。
“以音聲輪”:音聲輪即身五輪(頂輪、口輪、喉輪、心輪、臍輪)中之口輪,以音聲于法中是用來說法的,故音聲輪即代表*輪、或轉*輪,“輪”者,承載、碾碎之義。承載者,運載衆生至于彼岸,度脫之義。碾碎者,爲破壞叁障,及降伏四魔之義。
“因師子吼,成阿羅漢”:以內自修成就、通達,更具四無礙智、四無所畏,故能代佛轉輪,如師子吼,伏化邪外,成就無量功德,故雖示現成阿羅漢,而實是佛之真子。
“降伏魔怨”:魔有四種:一、五陰魔,二、煩惱魔,叁、天魔、四、死魔。所謂魔者,即是見人修行,心生不樂,有如怨家,欲來惱害,作諸留難、破壞,即稱爲魔,怨人修行。
【義貫】
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”從 “曠劫”以“來”,即得四種“辯才無礙”,善能“宣說”大小乘二種“苦、空”等法之義,且得“深達”第一義“實相”之理。“如是乃至恒沙如來”之大乘了義“秘密”深奧“法門,我于”大“衆”之“中”皆能以“微妙”言詞而宣說“開示”,令得法益;我于法說“得”四“無所畏。世尊知我有”生得之“大辯才”,故契合我之根性,而依于舌識“以音聲輪”之修法,令自他兩利,“教我”開“發”顯“揚。我于佛前,助佛輪”正法“輪,因師子吼”說法無畏,伏化邪外,成無量功德,示“成阿羅漢。世尊印我說法”于人中最爲“無上”。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法音”而“降伏”自他種種“魔怨”,因而“銷滅諸漏”結使,而證圓通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16. 身識圓通 (優波離尊者)
【優波離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親隨佛逾城出家,親觀如來六年勤苦;親見如來降伏諸魔,製諸外道,解脫世間貪欲諸漏。承佛教戒,如是乃至叁千威儀、八萬微細,性業遮業,悉皆清淨,身心寂滅,成阿羅漢。我是如來衆中綱紀,親印我心,持戒修身,衆推爲上。佛爲圓通,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,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,然後身心一切通利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優波離”:爲佛弟子中持律第一。佛爲太子時,優波離爲東宮之理發師。佛逾城出家,優波離恐亦有失職之咎,故即隨佛出家,但他不是國王所派遣,故不在五比丘之列。
“親見如來降伏諸魔,製諸外道”:佛在雪山苦行六年,本可成道,但恐怕衆生以爲苦行可成道,因而贻誤衆生,故舍苦行,且不在雪山成道。于是起去,詣菩提樹下安座。這時,五位陪伴的內臣以爲太子退了修道之心,故未曾跟去,唯優波離始終不離,故如來以菩提座上降伏魔軍,乃至成道後製諸外道,優波離皆得親見。
“解脫世間貪欲諸漏”:一切世間,貪欲爲本,故貪有欲貪、色貪、無色貪,此即是叁界貪;又叁界之叁漏;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亦是以叁界貪爲本。故若無貪欲,則諸漏自滅,回超叁界,更不受輪回之苦。而優波離親見釋迦菩薩降伏衆魔,更知修道成敗的關鍵,皆在于菩薩的心中有無貪欲,以菩薩心無貪欲,故諸魔動他不得,只有怏(yàng)然敗退。若菩薩于魔軍來襲時,心中稍有貪欲之念蠢動,即爲魔所趁,進而爲魔所製。故知有無貪欲是有漏與無漏的分水嶺,凡與聖之所由判。
“承佛教戒”:“戒”,梵名屍羅,義爲清淨,清淨即是無染。故知戒的精神即在令行者達到離染的境界;而所謂“染”,即是指欲染,乃至叁界之雜染,其本爲前所說之叁界貪,若離叁界貪,方名爲持戒清淨比丘。
“叁千威儀、八萬微細”:這是指大乘菩薩之戒律。此爲依小乘比丘二百五十戒,再往上修,便于二五○配上威儀(行、住、生、臥),兩者相乘(二五○乘以四),得一千;再乘上叁(叁聚淨戒),便成叁千,如是而得“叁千威儀”。再以叁千威儀配上身叁語四的身口七支,叁千乘七,便成二萬一,再配上四惑(貪、嗔、癡、慢),二萬一千乘以四,便得八萬四千,這就是“八萬細行”的由來。
“性業遮業”:“性業”,有些事,其體性本身就是惡的,若作這些事,即有罪業,如殺、盜、淫、妄等。但有些事,其本身並不一定是惡,如飲酒、葷食、墾土等,但這些事會引人造惡,成爲造惡或犯戒的因緣,故佛製戒“遮止”佛弟子作這些事,因此就能防止一切犯戒、造惡的因緣,而于大小乘之屍羅皆得護持清淨,故這些戒稱爲遮戒,而能令人犯遮戒之業,即稱爲“遮業”。
“身心寂滅”:以持小乘戒令身口不造惡業或不淨業,故身得寂止。以持大乘戒製心,故其心亦寂,因而身心寂滅。
“衆中綱紀”:“綱紀”,即是法律、規矩、統領。優波離梵文之義就是“上首”,且他又是持律第一,而僧團的戒律,就如同國家的法律一般。又,佛令優波離領衆持律,且稽查持犯,處斷輕重,統領僧衆,維持法律,故說是僧衆中之綱紀。
“親印我心”:優波離依小乘“製身”之學,持戒修身,于大衆中是爲第一,這是他的“顯迹”;而其“密行”卻在于依大乘製心之戒,無念總持,心戒清淨,因此如來親自印可其心地之戒。
“我以執身,身得自在”:“執”,持也。小乘戒律執持五根及前五識,令不隨五塵造作,故五根及前五識便得離雜染;以離染故,身得自在。
“次第執心,心得通達”:于身得自在後,再以大乘心戒持心,悟得本心,且悟無能作所作,能所銷亡,故心得通達。
【義貫】
“優波離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”于昔日“親隨佛逾城出家”後又“親觀如來六年勤苦,製諸外道,解脫世間貪欲諸漏。”佛成道後“承佛教”我小乘衆“戒,如是乃至”大乘的“叁千威儀、八萬微細”之行,及規範“性業”與“遮業”的一切屍羅,我“悉皆”敬持“清淨”,無有毀犯,若“身”若“心”一切惡不善行、惡不善念悉皆“寂”止息“滅”,成就無漏道,示“成阿羅漢。我是如來”弟子“衆中”的“綱紀”上首,蒙佛“親印”可“我”持大乘“心”地戒之密行,而以聲聞乘“持”製身之“戒修身”以爲顯迹,而攝化大衆,佛並于大“衆”之中“推”我“爲上”首,維系僧團。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執”持小乘製“身”之戒,令身離染,“身得自在”,接著“次第執”持大乘“心”地之戒,“心得通達”,悟無能作所作,成就究竟無作屍羅,“然後身心”離于能所,于“一切”境“通”達無礙,無所不“利,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【诠論】
關于此章經文中所言“遮業”或遮戒,雖然包括多項,但其中最重要的,還是不飲酒戒。這不飲酒戒,雖是遮戒,但卻是五戒之一,而五戒是在家戒的根本,也是一切戒法的基礎。因此若破了五戒,不但在家人失了優波塞(優波夷)的資格,連出家人也破了出家戒體,不複能稱比丘、比丘尼。但末法時期,有些人對飲酒戒毫不尊重,亦不如法受持。例如有人飲酒而藉口說:“因爲冬天山上冷,喝一點保暖。”或說:“冬天晚上雙腳冰冷誰不著,須喝點酒,促進血液循環,才睡得著。”這都是不對的。此外,尚有一派人,不但供佛用酒,連修法、作法也用酒,平常更是葷酒不忌,不但不忌,還認爲那是“不著相”的“無上法”,說是非一般凡夫著相的境界。須知這些都是與如來正法相違的,非如來法,诳惑衆生,自誤誤他,破壞佛法。非善知識,是惡知識,應速遠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