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離,不應親近。

  17. 意識圓通 (大目犍連尊者)

  【大目犍連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初于路乞食,逢遇優樓頻螺、伽耶、那提叁迦葉波,宣說如來因緣深義,我頓發心,得大通達。如來惠我袈裟著身,須發自落。我遊十方,得無罣礙。神通發明,推爲無上,成阿羅漢。甯唯世尊,十方如來歎我神力,圓明清淨,自在無畏。佛問圓通,我以旋湛,心光發宣。如澄濁流,久成清瑩,斯爲第一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宣說如來因緣深義”:此即“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,是法因緣滅,是大沙門說。”這個偈子。一說:舍利弗聽到此偈之後,就去告訴目犍連,因爲他們兩人原是好朋友。然而依于此經,則是目犍連自己親聞。又,二人根器、業力、因緣都相近,故皆聞同一偈而開悟、出家。

  “我頓發心”:“頓”,頓然,當下。“發心”,由本所修之意識心而開發真如本心。

  “得大通達”:以真心顯發,故得心通;心通鼓得大通達。此大通達即是神通。

  “袈裟著身,須發自落”:這就是所謂的“善來比丘”。若佛世尊對著請求出家的人宣說:“善來比丘!”,那人即應時須發自落,袈裟著身,即得比丘具足戒,成爲沙門。這是由于彼人宿昔之願力所感及佛世尊的威神之力所加持。又,此亦爲出家人得比丘戒的十種緣之一,但這一種得戒之緣,只限于世尊的特授之作法,別人無法如是傳比丘戒,“善來比丘”最早的即是憍陳如等五比丘。而根據《善見律毗婆沙》卷七所載,于佛世時,以“善來比丘”而出家、得戒者,共一千叁百四十一人。依《四分律》,比丘共有八種:一、名字比丘,二、相似比丘,叁、自稱比丘、四、善來比丘,五、乞食比丘,六、著割截衣比丘,七、破結使比丘,八、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。“善來比丘”爲此中之第四種。關于善來比丘,經上說:“諸佛常法,若稱善來比丘,便成沙門。是時世尊告迦葉曰:“善來比丘!此法微妙,善修梵行。”是時迦葉及五百弟子所著衣裳盡變作袈裟,頭發自落,如似剃發,以經七日。”(《中阿含經》卷十五,《大正藏》卷二、頁六二一)此外,諸經論中也都載有關于“善來比丘”之事,如《佛本行集經》、《毘尼母經》、《四分律》、《五分律》、《摩诃僧祗律》、《十誦律》、《俱舍論》等。

  “我遊十方,得無罣礙”:這是指以神境通(或又稱神足通)而遊于十方。“無罣礙”,即自在無礙。

  “神通發明”:“發明”,開發明徹。此指以神通力而發明如來藏心。

  “推爲無上”:目犍連之神通力爲佛弟子中第一,故如來推爲無上。“無上”但指在佛弟子中無有上,不包括佛在內。因爲目犍連的神通力,若與佛世尊相比則猶如小巫見大巫。

  “甯唯世尊,十方如來,歎我神力”:“甯唯”,豈只。豈只是釋迦世尊一人贊歎我的神力,連十方如來也都如是贊歎。同樣,並非十方如來皆共贊歎目犍連的神力,就表示目犍連的神力即可與如來相提並論。就如同《地藏經》中,釋尊也贊歎地藏菩薩說:“地藏,地藏!汝之威神不可思議!”而且也說地藏菩薩的威神之力,不僅是釋尊一人稱歎,連十方如來亦共贊歎。但這也並非表示地藏菩薩的威神就可與如來相比。相反的,地藏菩薩自己卻對釋尊涕泣而說:他的神力完全是因爲如來加持才得如是!如果不是如來慈悲加持,他絕對不能得這樣的神力,作這麼多變化,成千百億分身、化身,度脫無量有情——如來之弟子,有智慧、善根者,于此須善思之!是故勿以得少爲足,以行少爲傲,誠如《楞伽經》中說:若無如來加持,世間乃至無有一人能修行者(更何況開悟)!乃至無有一人能說一法(更何況“廣度衆生”)!故知一切皆是如來慈悲威神力故,故此間稱爲“一佛所化世界”:是故,爲佛弟子,勿矜己能,勿誇己德,一切皆當“推仰如來”——此除爲覺知如來恩德之外,複爲發菩提真修行者去除我慢、銷泯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)之無上微妙法門,何以故?“推仰如來,無能無所”,能所亡故,我相即滅;我相滅故,我無可得;我不可得故,“慢”何附麗(麗)?——是故,若有修行、所證、所悟、所得,即當作是思惟:“都不是我自己行,都是佛菩薩的護念加持。”這樣一想,還有什麼好驕傲的?又,我相者,輪轉生死之本。是故真修行者,于一切所修所行、所知所解,應如是了知,如是信解,如是降伏其心,如是正知而住。(附及,目犍連在此不是著我慢,而是他本是菩薩,示現聲聞而來護佛正法,故仍依聲聞法而作是說;此是聲聞常法,非關我慢,因爲慢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,而阿羅漢煩惱已盡,故不可能仍有“慢心所”現行,他只是奉佛教敕、依法自陳所證境界,其他二十四聖亦皆如是。)

  “我以旋湛”:“旋”,旋轉。“湛”,湛然常住之體,指如來藏心。此言:我以旋轉有分別之意識,歸于如來藏湛然之體。

  “心光發宣”:“宣”,宣流。心地之光顯發宣流。

  “如澄濁流,久成清瑩”:意指:以這樣的“旋湛”之功,而令“心光發宣”,並不是只旋轉一次就大功告成了;因爲“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”,心識中無始以來業力的積習,十分的強大,《地藏經》中說:“衆生業力甚大,能深巨海。”所以這以旋湛力令心發光的工夫,就如同要把一條汙濁的河流之水,令它澄清一樣,須要下很大工夫,且須經一段時間,方能有成,故說“久成清瑩”。“瑩”,晶瑩,透徹明亮。旋轉久了,即成清淨晶瑩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大目犍連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”當“初”尚未出家時,“于路”上“乞食,逢遇優樓頻螺、伽耶、那提叁迦葉波”,彼等“宣說如來因緣深義”之偈,“我”一聞偈“頓”由意識而開“發”本“心,得大通達。”即投佛求出家,“如來惠我”爲善來比丘,當下應言即自然“袈裟著身,須發自落”,而得具足戒,成爲沙門。“我”以神境通而“遊”于“十方,得無罣礙”,並以“神通”力而顯“發明”了第六意識本如來藏性(于是神通境界更加提升,以從如來藏本心而發故。)故佛世尊“推”許我于佛弟子中神通最“爲無上,成阿羅漢”道。“甯惟”(豈僅是)“世尊”如是推許,連“十方”世界之“如來”亦皆稱“歎我”之“神力”,普利十方,“圓”滿“明”徹,“清淨”無染,“自在”解脫、降伏魔怨,得“無”怖“畏”。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旋”轉有分別之意識,歸于“湛”然常住一真之心體,此“心”地之“光”顯“發宣”流,猶“如澄”清汙“濁”之水“流”,旋之既“久”即得轉“成清”徹晶“瑩”只流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
  D. 七大圓通

  18. 火大圓通 (烏刍瑟摩明王)

  【烏刍瑟摩,于如來前,合掌頂禮佛之雙足,而白佛言:“我常先憶久遠劫前,性多貪欲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,說多淫人成猛火聚,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。神光內凝,化多淫心成智慧火。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爲火頭。我以火光叁昧力故,成阿羅漢,心發大願,諸佛成道,我爲力士,親伏魔怨。佛問圓通,我以谛觀身心暖觸,無礙流通,諸漏既銷,生大寶焰,登無上覺,斯爲第一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烏刍瑟摩”:義爲火頭,也就是火頭金剛,密教稱爲烏刍瑟摩明王。又密教中又有一尊穢迹金剛,是與烏刍瑟摩同尊異體之尊。類似顯教之普賢菩薩與密教之金剛薩埵、或金剛手菩薩。

  “性多貪欲”:此“欲”指淫欲。那時烏刍瑟摩猶在凡位。

  “有佛出世名曰空王”:“第一義大空”是一切空之王,這尊佛以證比空爲其本修因,故以彼爲佛號,示因果不二也。《法華經》中佛說:“我與阿難,同于空王佛所發心。”可見烏刍瑟摩亦與釋尊,往昔曾同在空王佛座下爲同學。

  “說多淫人成猛火聚”:凡衆生淫欲起時,全身火熱,故說多淫人成猛火聚。次淫欲之火,不但能亂性,壞人理智,燒諸善根,而且能焚滅心中智慧之種,令成焦炭,化爲烏有。且淫欲,當人在生時現爲欲火,令造衆業;當人死時則化爲業火,引領中陰身生于惡道。

  “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”:這是空王佛善能觀機施教,令行者于斷惑與證真二事,會在一處,亦即是當體轉煩惱成菩提也。“諸冷暖氣”,指令行者不但覺了,而且觀察淫心動時“暖氣”如何生起,如何運行,乃至如何遍布四肢百骸,以至如何令全身皆有如猛火在焚燒一般;並且還要更進一步防微杜漸,亦即觀察了知欲心未起之時,全身本來清冷之氣(“冷氣”),如何在欲心剛發動時,漸漸有暖氣或熱氣産生,從何處最先産生,隨後傳到何處,最終如何次第及于全身。如是觀了,即知淫欲之心如何影響整個色身,乃至如何令色身發起不可遏抑的變化及沖動,甚至會不計一切,必定一求滿足而後已。

  “神光內凝”:“神”,不可思議、超乎凡俗之理解,稱之爲“神”。以此“光”爲真如來本心之本有智光,故超乎凡俗之思議境界,因此稱之爲“神光”。“凝”,凝聚、收斂。須知淫心動時,整個六識心都往外奔逐追求,故是極端放逸。然此放逸求欲之心,原與真如本心,非一非異:若放逸之,則成焚身之欲火;若內斂之,則成神光——同是一心,其用之方向不同,一往外馳、一向內聚,即有天淵之別。往外奔則光熱發散,耗神費力,令心狂亂;內斂則光熱內聚,轉成清涼。

  “化多淫心成智慧火”:這就是所謂“就路返家”,也就是前面所說:將斷惑與證真合在一處,轉煩惱爲菩提,將最弱的轉成最強的,將最大的缺點轉成最大的優點:同樣是火,就看你怎麼用它。附及,這與現代將糞坑或垃圾場、或堆肥所生的沼氣,用作燃料的煤氣一樣,即是轉最無用之物變成最有用的。這又可見,淫心與智慧本是兩極端,然而淨與穢並非絕對的,也並非決定的;亦可見佛法所說的“諸法無自性”是非常有道理的。因此亦可知淨與穢本無自性,以無自性故,所以可轉。然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