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“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,等無差別”:“身微塵”,即內微塵。“造世界”,地大所造之世界。“所有微塵”,即外微塵。“等無差別”,內外地大之微塵,悉皆平等,無有差別。

  “微塵自性,不相觸摩”:“微塵自性”,指內外地大之微塵自性。“觸摩”,抵觸、摩擦。內外微塵(內色、外色)既互相不抵觸,即是達到“事事無礙”之境界。

  “乃至刀兵,亦無所觸”:“刀兵”,兵器。“觸”,觸傷。因已達事事無礙之境,故甚至刀兵(外之地大)砍斫身根(內地大),亦無所傷。如禅宗六祖大師延頸,刺客叁揮其刀,皆如斬影,即是類此境界。

  “悟無生忍”:“無生忍”,即無生法忍。“忍”,于諸法相,忍可、持心不動,故稱忍。以無上智,照見諸法本不生義,現量知見,而于心忍可不動,故稱無生法忍。又,“忍”,即智慧之一種;若智慧已達不動之境,即稱爲“忍”,換句話說:不再動搖的智慧,稱爲“忍”。此“諸法本不生”之智慧,已堅固不動,稱爲無生法忍。

  “聞諸如來宣妙蓮華”:“宣”,宣說;指諸如來所共宣說者。“妙蓮華”,妙蓮華之法,系指本經(《大佛頂經》)。以十方一切諸如來,皆共宣說如來藏清淨本心之法,此法猶如妙蓮華,出于汙泥(叁界、衆生、煩惱境),而不染著(能轉染爲淨,乃本自不染)。故此妙蓮華即顯如來藏性能隨緣而現一切染淨境界,然其自身卻畢竟無染,猶如蓮花。

  “本如來藏,虛妄發塵”: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依衆生心循業發現,虛妄顯現所發之內外塵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持地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念往昔,普光如來出現于世,我爲比丘,常于一切”重“要”道“路”行人來往必經之“津口”,或,“田地”危“險”狹“隘,有不如”道路常“法”之處,會“妨”礙或“損”折“車馬”者,“我皆”高者“平”之,低者“填”之,“或作橋梁,或”背“負沙土”以實之。

  “如是勤苦”而修平地之行,“經”曆了“無量佛出現于世”。“或有衆生于”城中“阛阓”商店之“處”,“放”下所,須“要人擎”搬“物”品,“我”即“先爲擎至其所”欲“詣”之處,“放”下所擎之“物”後我“即”自“行”去,並“不取其”價“直”(工錢)。“毘舍浮佛現在世時”,衆生共業所感,“士多饑荒”,乞食爲難,“我”便作“爲負”荷物品之“人,無問遠近,唯取一錢”以爲工錢作活命之資,而不多貪。“或有車牛被于泥溺”之中,“我有神力,爲其推”動車“輪”,而“拔其苦惱”。

  那“時國”中之“大王延”請“佛設齋”供,“我于爾時”,整“平地”面,等“待佛”來,“毘舍如來”愍我勤苦平地已久,“摩頂”而“謂我”言:你若欲平大地,“當平心地”,心地若平,“則世界地一切皆平”,以心爲一切法本源故。

  “我”一聞佛言“即”自“心開”悟解,“見”自色“身”中地大之“微塵與”外地大所“造世界”其中“所有微塵”,(內外地塵)“等無差別”,亦無高低;內外地大“微塵”之“自性”以無差別故,彼此實“不相”抵“觸摩”擦,實乃色色無礙,事事無礙,“乃至”外地大之“刀兵”若加之于內地大之身,“亦無所觸”傷。于是“我于”內外地大“法性”本無自性,而“悟無生忍”,示“成阿羅漢,回心今入”于“菩薩”正“位中。聞諸如來”所共“宣”說之“妙蓮華”如來藏心地之法,此乃一切如來修證“佛知”佛“見”所依之“地”,一切地性平等,無有高低,不生不滅,“我先”已“證明”,率衆依修,“而爲上首”。

  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谛觀”內根“身”、外器“界二”種地大之微“塵,等無差別”,皆“本如來藏”妙真如性,依衆生心循業“虛妄”顯現所“發”之內外“塵”,證悟塵相皆如,萬法唯心,諸“塵銷”镕,“智”光“圓”滿,而“成無上”覺“道,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
  【诠論】

  持地菩薩修行的經曆,很可爲我們當今末世的修行人,作爲一個借鑒。因爲持地菩薩往昔,久遠劫中生生世世所修,都是以世間的福業爲主。一直到因緣成熟,毗舍浮如來教他要平心地,才開始往內推求熏修。故知所作世間福業不是究竟的,若欲求佛法究竟,成就覺道,仍須“返求自身”,返觀內照,往內熏修。于外塵境上造作,只是有爲有漏的福業,不是究竟。雖然,有人業重、福薄,又乏悲心,故亦可先令修福、積福,兼以觸發其利人濟衆之心,以爲其發悲心之前行方便,作爲正修行之資糧。當其由于種種勤苦利衆之行,而熏發起其濟衆之慈心,且令惡業消滅、福德增長之後,即應教之以真實究竟之法門,以令其得佛法之真實大利。當今末法之世,衆生普遍障重福薄,有許多人獻身于社會福利、救濟、乃至種種世間事業,這若是爲了消業增福,以爲菩提之資,本無可厚非。然而若以福業爲究竟,視爲學佛最初之目的,則是舍本逐末。須知福業是有漏的,暫時的、過度的,其本身不是佛法的目的,是屬于五乘佛法中的“人乘佛法”(佛所說的“人乘佛法”亦即今人所說的“人間佛教”),須知這只是五乘佛法中最低層次之法的一部分,更非是全體佛法,尤其絕非究竟之法;而今之人欲以此佛海之一滴,視爲大海之全體,並欲以之取代整個大海,而衆生竟相附和,以爲進步時尚,豈不可歎欤?

  20. 水大圓通 (月光童子)

  【月光童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憶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名爲水天。教諸菩薩修習水觀,入叁摩地。觀于身中,水性無奪:初從涕唾,如是窮盡津液精血,大小便利,身中旋複,水性一同。見水身中與世界外,浮幢王刹,諸香水海,等無差別。

  我于是時初成此觀,但見其水,未得無身。當爲比丘,室中安禅。我有弟子窺窗觀室,唯見清水遍在室中,了無所見。童稚無知,取一瓦礫投于水內,激水作聲,顧盼而去。我出定後,頓覺心痛,如舍利弗遭違害鬼。我自思惟:“今我已得阿羅漢道,久離病緣。雲何今日忽生心痛,將無退失?”爾時童子捷來我前,說如上事。我即告言:“汝更見水,可即開門入此水中,除去瓦礫。”童子奉教,後入定時,還複見水,瓦礫宛然,開門除出。我後出定,身質如初。逢無量佛,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,方得亡身。與十方界諸香水海,性合真空,無二無別。今于如來得童真名,預菩薩會。

  佛問圓通,我以水性一味流通,得無生忍,圓滿菩提,斯爲第一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月光童子”:“童子”,是童真入道的菩薩之義,因爲彼菩薩,由其願力所持故,生生世世皆以童真入道,故稱童子,並非彼菩薩是小孩子。

  “水天”:水天佛爲叁十五佛之一,次佛因修水觀而得開悟、成就覺道,故以本修因爲名。

  “修習水觀,入叁摩地”:叁摩地,梵文(Samadhi) 。義爲定慧等持,中文又譯爲叁昧。叁昧是佛法修行的具體成就,也是諸賢聖斷惑證真,成就法身功德的重要“工具”;若無叁摩地,則一切修斷、證悟皆不可能,何況欲證圓通,則更加不可能。以此故知欲證圓通,須先入叁摩地;入了某種叁摩地,以此叁摩地之力而證的圓通,即稱爲某種圓通。如現在所說月光童子入“水觀叁摩地”,以“水觀叁摩地”力所證之圓通,即是“水大圓通”。又如烏刍瑟摩明王以“火光叁昧”力而證的圓通,即稱爲“火大圓通”。又如下面觀世音菩薩入耳根圓通叁摩地,而證“耳根圓通”。其他圓通亦皆如是,皆依其因地之叁摩地而得名。又,“觀”的梵文是毗婆舍那(Vipasana),此是先以數息等法攝心入定,然後于定中作水觀或火觀等;或者亦可直接作水等觀,從而“由觀入定”,亦即:由觀得“止”;其法爲:一心修水之觀想,心緣一境(即心緣水境),得“心一境性”,因而得定。得定之後,進而在定中觀想水大,即是修水觀叁摩地。水觀叁摩地成就之後,即能以此叁摩地力而證圓通。故知叁摩地實是佛法中一切修證的轉捩(liè)點或決勝點。

  “觀于身中,水性無奪”:“奪”,傾奪。身中的水大,其想雖有種種差殊,但其性則一,故不相傾奪,而能共處一身、和合無礙。身中之水大所現相上之差別,例如有清濁之別(如淚水與痰),濃淡之差(如動脈血與靜脈血,或口水與鼻涕)、淨穢之異(如唾液與屎尿)、流動與凝滯之別(如血液與骨髓)。這些水都在身內,其相雖不同,然而並不會彼此並吞,而能“和平共存”,“各行其道”,各自發揮其功用,互不妨礙,其因即在于:其相雖別,其性則一;相有千般,因緣而現,其性唯一。

  “津液精血”:“津”,咽下去的口水稱爲津。“液”是體液。“精”,在骨髓中貯存的人體的精華,稱爲精,男女皆同,不只限于男性。

  “身中旋複”:這些水于身中循回往複。如尿或糞便中的水分;尿經由腎髒過濾之後,有些尿液即進入血液中,後經由全身皮膚的毛孔排出時,即稱之爲汗;因此可知,尿液也是在我們全身中循環的。至于糞便中的水分,則由大腸及十二指腸壁吸收,而進入血液中,因此令糞變得比較固體化。因此可知,糞便之水也是時時刻刻在全身血液中循環的。

  “水性一同”:我觀身中水性雖其相之清濁、濃淡、淨穢、流滯等各差別不同,但其爲水之性,則是一而無二,同而非異。

  “見水身中與世界外,浮幢王刹諸香水海,等無差別”:此句之義簡言之即:承前所說,不僅照見自身內之水,不論其外相所現有多大的不同,但其水性則都是一同;並進而照見身內種種水及身外種種水,乃至一切世界中無量種種水,都等同一性。“見水身中”,見種種水在此一身之中。“與世界外”,與此娑婆世界外。“浮幢王刹”,《楞嚴正脈》說:“准《華嚴經》、華藏海中有大蓮華,其蓮華中有諸香水,一一香水海爲諸佛刹世界之種,華藏世界在香水(海)中,故雲“浮幢王刹”。”須知,這個觀法的大小之對比是驚人的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