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喻諸衆生。在一小容器中,貯放一百只蚊子,比喻一個世界在無量的法界中,其實是很小的。
“啾啾亂鳴,于分寸中鼓發狂鬧”:而這一百只蚊子不知自己所在之處,實是十分狹小的世界,而不求出離,卻于其中胡亂叫囂;並由無明業風所鼓動,而有如癫狂一般競鬧不休,例如爭王圖霸,求名爭利,極其動亂。
“逢佛未幾,得無生忍”:以如是觀了一大千世界中之衆生相,逢佛不久,我即見諸動無生,諸動實不動,而證得無生法忍。
“爾時心開,乃見東方不動佛國,爲法王子”:“東方”,爲日升之處,于相上爲群動之源,因一切衆生皆由日升而動,故東方主動;然由于日出東方,因而光明最初從東方出現故,于密教中東方即主發菩提心門。又,東方雖日出而主動,然大日處于虛空,自體雖不動,而能以自光明照耀世界而令衆生活動;因此,大日雖爲萬動之源,而自體則不動,此則有如真如本心,其本體實不動,故爲不動佛國之本,表菩提本覺之心,光明無量而不動也。不動佛即,阿閦鞞(pí)佛,“阿閦鞞“,梵文之義爲不動。琉璃光法王子以本覺心開顯,因此得證本有不動光明之性,故得親見一切不動光明之本——東方不動佛國,且以證彼佛國相應最上之性故,得生其國,且爲彼國之法王子,堪紹不動法王位。所謂“不動”者,除體會自身本覺不動外,亦照見衆生于群動之中,實“動而不動”,以一切動因及動性之風大之性本不生也。
“事十方佛”:琉璃光法王子成爲不動佛國法王子後,即到十方世界,助佛轉*輪,度十方世界衆生,此即稱爲奉事諸佛。
“身心發光,洞徹無礙”:以曆事諸佛,成就無量功德皆悉圓滿,故感得身心發光,如淨琉璃,洞徹映現諸法,自在無礙。
“我以觀察風力無依”:“無依”,無所依,所依即是體;“力”爲用,而體即爲用之所依。此言:我以“風大叁摩缽底”(風觀)之力觀察,風大之力用本即無所依之體(風大本無體),雖無有自體,其自體性空,而能顯無量之力用,故知風力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“悟菩提心”:因而悟了本覺菩提之真心。
“入叁摩地”:以此本覺菩提之心而入不動叁昧。
“合十方佛傳一妙心”:此謂我于此不動叁昧中所親證者,正合于十方一切諸佛所共傳之一相微妙之本心,雖動而實不動,離于有無,無有動相、或不動相可得。故究竟不動;以此究竟不動之智光,照見一切群動,實皆無動。
【義貫】
“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憶”念“往昔經恒河沙劫”之前,“有佛出世,名”爲“無量聲”佛。此佛世尊“開示”諸“菩薩”如來藏“本”有“覺”性“妙明”,以此妙明之智爲本而“觀此”器“世界”之體(依報)“及”有情“衆生”之“身”(正報),“皆是”無明“妄緣”激蕩所成之業“風”之“力所轉”變而成的。
“我于爾時觀”外諸“界”(空間)之“安立”,知實爲法界中衆生共業之風力所轉動、執持,又“觀”叁“世”流“動”遷移之“時”間,亦是由于衆生共業風力之推動而密移;複“觀”諸有情“身”行住坐臥之“動”相與“止”靜只相,亦是由于自身中風大之力所使(風大即氣,氣即是力);再“觀”有情“心”之“動”相,即心“念”之生住異滅,亦是心中無明風力之所推動;又複觀察,此內外一切“諸動”之相雖多,然其動源(能動者)“無二”,皆是風大之性,“等無差別。我”于如是觀察中,頓“時覺了:此群動性”所依之風大,“來無所從”,生時非有定處可說,(不可說其從何處而生),“去”亦“無所至”,滅時亦非有定處可說,(不可說此風消失于何方——若知風消失于何方,則風猶在,不可信消失),以風大無自體,故風大體本不生。以能動之風大,體本不生,故所動之“十方”有如“微塵”數之無量佛世界,其動相(成、住、壞、空),以及無明“顛倒”而生之“衆生”,其動相(生、住、異、滅),如是一切依正之種種動相,“同”被“一虛妄”無實自體之動源所轉。
“如是乃至叁千大千”世界中之“一”小“世界內”其中“所有衆生”,猶“如一”小容“器中”所“貯”存之一“百”只“蚊蚋”,皆悉“啾啾”叫囂“亂鳴,于”所處迫窄之“分寸”世界“中”,不知出離,卻在其中,由無明業風吹動“鼓發”有如癫“狂”一般,而作種種競“鬧”之事,盲目追求,互相惱害。我如是觀了故,“逢佛未幾”,見諸動無動,能動者無生,所動者不可得,因而證“得無生”法“忍”,即于“爾時”本覺真“心開”顯,證本有不動光明之性,“乃”得親“見東方”之“不動佛國”而生“爲”彼國之“法王子”。此後,遊十方界,遍“事十方佛”,令諸衆生發顯本覺菩提心光(猶如東方升起之日),以此勝功德感得“身心”遍“發光”明,內外“洞徹”如淨琉璃,照徹諸法,自在“無礙”。
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”風大叁摩缽底之智(風大觀)“觀察風”大之“力”用本來“無”所“依”之體,悟得動力無體,諸動虛妄,妄銷真顯,而“悟”本覺“菩提”不動真“心”,不生不滅,以此而“入”不動“叁摩地”,而我于此叁摩地中所證者,正“合”于“十方”諸“佛”所共“傳”之“一”相無動微“妙”本“心”,離于有無,“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22. 空大圓通 (虛空藏菩薩)
【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“我于如來,定光佛所,得無邊身。爾時手執四大寶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刹,化成虛空。
又于自心現大圓鏡,內放十種微妙寶光,流灌十方,盡虛空際。諸幢王刹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,身同虛空,不相妨礙。身能善入微塵國土,廣作佛事,得大隨順。
此大神力,由我谛觀:四大無依,妄想生滅,虛空無二,佛國本同,于同發明,得無生忍。
佛問圓通,我以觀察虛空無邊,入叁摩地,妙力圓明,斯爲第一 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虛空藏菩薩”:虛空藏菩薩于密教中爲屬于寶部的菩薩,以其所有之寶如虛空一般無量,故名虛空藏。又,此菩薩以虛空爲寶,虛空者,一切諸有盡在其中,是故含藏無量,故名虛空藏;又此虛空即空如來藏,故名爲寶。又此菩薩得無邊身,猶如虛空,故名虛空藏。又此菩薩恒能以無量內外諸寶雨諸衆生,令其所願得遂,故名虛空藏菩薩,又名虛空庫菩薩,以其寶庫猶如虛空之無邊也。
“我于如來,定光佛所,得無邊身”:“如來”,即釋迦如來。“定光佛”,即然燈佛,爲世尊于因地菩薩道中第二阿僧祗劫的授記本師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“太子生時,身光如燈,後發心出家,直至成佛,故名然燈。”。此言:我與釋尊往昔同在然燈佛所供養承事,我即于彼時證得無邊身。“無邊身”,以虛空爲身,故名無邊身;或其身廣大,猶如虛空,故名。
“手執四大寶珠 ”:四大寶珠,表照徹四大之智珠。“手執”,表此菩薩已證此智。此爲依顯教義而言。以密教之義,則四大寶珠表四佛之四智(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)。
“照明十方微塵佛刹,化成虛空”:照徹明現遍于十方如微塵衆多之諸佛世界,皆現實相,皆如實化成虛空之性。
“又于自心現大圓鏡”:“自心”,表阿賴耶識,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,故說于自心現大圓鏡。
“內放十種微妙寶光,流灌十方”:“十種微妙寶光”,依顯教言即是十智。此十智又有二種。一、依《俱舍論》則爲:(1)世俗智,(2)法智,(3)類智,(4)苦智,(5)集智,(6)滅道,(7)道智,(8)他心智,(9)盡智,(10)無生智。(《俱舍論》卷二十六)。二、依《華嚴經》,則爲十住菩薩(灌頂住)所修之十智:(1)叁世智,(2)佛法智,(3)法界無礙智,(4)法界無邊智,(5)充滿一切世界智,(6)普照一切世間智,(7)住持一切世界智,(8)知一切衆生智,(9)知一切法智,(10)知無邊諸佛智(唐譯《華嚴經》卷十六)。以上爲依顯教而言,若依密教,則此“十種微妙寶光”爲指十波羅蜜:檀、戒、忍、進、禅、慧、方、願、力、智。“流灌十方”,菩薩以此十波羅蜜(或十智),廣度十方一切有情。
“諸幢王刹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”:“諸幢王刹”,即上面所說華藏世界海之香水海中,如浮幢之諸佛刹土。“王”,即法王,佛也。“王刹”即佛刹。此言,我又能攝華藏世界海中廣大無量之諸佛刹土,來入于我心鏡之中而影現,且涉入于我身中,此爲以身攝刹,依正相涉。
“身同虛空,不相妨礙”:以我身如同虛空,故無量佛刹雖入我身,卻不相妨礙,此即表二種無礙門:“事事無礙門”及“廣狹自在無礙門”。此爲以正報攝依報:若能如是,則無量佛土,無量衆生皆在我身心中矣;若如是者,則何有不能成辦者?
“身能善入微塵國土,廣作佛事”:此即能分身、化身無量,而入于無量佛世界中。“佛事”,佛所作事,即宣說正法、度化有情,令出苦輪,或證菩提。此爲以正報入于依報。
“得大隨順”:即大自在。隨順有二義:一、隨我之意樂及願力;二、隨衆生心、衆生根性、及衆生因緣。簡言之,或隨自、或隨他,無不自在成就一切,故稱“大隨順”。
“四大無依,妄想生滅,虛空無二”:“無依”,無所依之體。地水火風四大,心外非有,無有所依之實自體可得,唯心所現;隨衆生之妄想而生滅:妄想生時,四大非無,似有而現;妄想滅時,四大非有,如夢中境,海市蜃樓,似有而無。是故四大之體,原與虛空無二。
“佛國本同”:一切諸佛國土亦是由四大所成,故即使是諸佛國土,其本質亦同于四大、同于虛空,無有實自體可得,唯心所現。
“于同發明,得無生忍”:“同”,相同。此言,一切器世間,其最大者,莫過于諸佛國土;若連能造諸佛刹土的四大,亦同于虛空,唯心所現,我即于此一切“同相”、“同理”之中,發明內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