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外一切四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不生不滅,因此而證得無生法忍。
“我以觀察虛空無邊,入叁摩地”:我爲以虛空叁摩缽底(虛空觀)之觀智,觀察虛空之性相無邊,觀行成就,而入虛空藏叁摩地。
“妙力圓明”:以虛空藏叁昧之力,而現種種微妙神力,照徹十方本自圓明之性。
【義貫】
“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與”釋迦“如來”您往昔曾同于“定光佛”(然燈佛)“所”,供養承事,我即是于彼時證“得無邊身。爾時”我以空慧之“手執”照空“四大”之“寶珠,照”徹“明”現“十方”如“微塵”數之諸“佛刹”土,一一皆令如實“化”現“成虛空”之性,內外妄滅,一真顯現。
我“又于自”本覺真“心”中轉第八識,而“現”出“大圓鏡”智,于此圓鏡總智“內”複“放十種”別智(十波羅密)之“微妙寶光”,令“流灌”于“十方”法界,“盡虛空際”,而成理事無礙法界。我又攝華藏世界海中“諸”浮“幢”法“王刹”土之依報,“來入”我心“鏡內”,且“涉入我”正報之“身”中,然以我“身同虛空”,故得以身攝土,依正相涉,而“不相妨礙”,圓融自在,成就事事無礙法界,廣狹自在無礙門。我複“身能善入”如“微塵”數之諸佛“國土”中,分身、化身,“廣作佛事,得大隨順”,大自在。
“此”色空無礙、依正相涉之“大神力”之修得,“由我”以智“谛觀:四大”本非心外實有,並“無”所“依”之體可得,唯心所現,隨衆生之“妄想”而“生滅”,妄想生時,四大妄生;妄想滅時,四大妄滅。妄生非生,妄滅非滅。故四大與“虛空”本“無二”相。一切“佛國”亦由四大所成故“本同”于虛空,無有實自體可得,唯心所現;我“于”此內外四大皆“同”虛空性而“發明”內外四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是故得生而不生,不生而生,因此證“得無生”法“忍”。
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”虛空叁摩缽底之智“觀察虛空”所現性相“無邊”,此觀行成就而“入”虛空藏“叁摩地”,住此叁摩地中,得色空無礙、依正相融之微“妙”神“力”照徹十方“圓明。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23. 識大圓通 (彌勒菩薩)
【彌勒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憶往昔經微塵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燈明。我從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遊族姓。
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,入叁摩地。曆劫已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,求世名心,歇滅無有。
至然燈佛出現于世,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;乃至盡空如來國土,淨穢、有無,皆是我心變化所現。世尊,我了如是唯心識故。識性流出無量如來,今得授記,次補佛處。
佛問圓通,我以谛觀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,得無生忍,斯爲第一 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彌勒菩薩”:梵文爲邁怛累耶(MaitreYa)義爲慈氏,這是姓,其名爲阿逸多,義爲無能勝。以彌勒菩薩從初發心即不食衆生肉,慈心增上,又以其得慈心叁昧,故名爲“慈無能勝”。
“心重世名,好遊族姓”:“世名”,世間虛名。“族姓”,大族貴姓。彌勒菩薩當時雖已出家,但是心中仍貪重世間虛名,而好與大族貴姓之人交遊。
“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”:“唯心識定”,爲觀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一切外境皆是唯自心所現,因此不複計執外在之虛名爲實有,從此不再向外奔馳,廣交貴族大姓,以爲此等交遊可以榮譽我身。故日月燈佛對彌勒菩薩教授此法,實是應病與藥,十分對極。
“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”:前此雖已得唯心識定,但未至妙圓之境,至然燈佛出世時,方得至于妙圓。
“乃至盡空如來國土”:“盡空”,盡虛空界。“如來國土”,佛世界。
“識性流出無量如來”:我複能從我識性之中流出無量如來,亦即能化作無量如來,作諸佛事。言“流出”,表示已達無功用行,能任運而行,不假造作,故稱“流出”。
“次補佛處”:將繼釋迦如來,而爲賢劫之第五尊佛。
“我以谛觀十方唯識”:我以智谛觀十方世界,一切依正、染淨諸法,皆唯心識之所變現。
“識心圓明,入圓成實,遠離依他及遍計執”:唯識學中講一切法有叁性:一、依他起性,二、遍計所執性,叁、圓成實性。
一、依他起性——一切緣生之法皆是依他起性,以緣生之法皆無自性,皆依他緣而起,又緣生之法皆不自生,皆依他衆緣而生,故一切因緣所生法皆是依他起性。故可說依他起性是現象界之事相,依衆緣和合,本無自性,雖空而現有之性,稱爲依他起性。
二、遍計所執性——遍計所執性即是有情于一切依他起性之法(因緣所生法)上,依第六意識,起遍計執著之種種性,故遍計所執性爲第六識妄想分別而現者,非真實有,亦非如依他起性之“相似有”,而是實在一無所有,唯自心妄想分別而生,如空中華。
叁、圓成實性——圓成實性即指一切諸法之自性,若不依妄想分別而起遍計執,且徹見一切依他起法本無自性,則當下見一切諸法本自圓成,此即是“圓成實性”。
故此句經文謂:以悟了諸“識”與“心”無二,一體圓明,照了一切唯心識所變現,故入一切諸法之圓成實性;以契入圓成實性故,能遠離諸法依他起性,不受依他起幻化之性所诳惑,而了依他起無自性,亦能離自心妄想分別遍計所執之性;是故開悟依他如幻,遍計虛妄;知幻不幻,離妄無妄,一切法當體入圓成實,以悟一切法皆唯心識所現故。
【義貫】
“彌勒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經微塵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燈明”佛,“我從彼佛而得出家”;雖得出家,但因“心”猶看“重世”間之“名”聞,喜“好”交“遊”大“族”貴“姓”。
“爾時世尊”因我重世名,心執外境爲實,故“教我修習唯心識定”,觀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以修此定,故心不迷外,不再往外馳求,因而“入叁摩地”。從那時起,“曆劫以來”,我皆“以此叁昧”而得奉“事”如“恒”河“沙”數諸“佛”世尊;久修功深,以唯心識叁昧力,觀一切外境皆是心識之所變現,如夢如幻,故我“求世”間“名”聞之“心,歇滅無有。”
如此,“至然燈佛出現于世”時,“我乃”進而“得成”就“無上”微“妙圓”滿之唯“識心叁昧”,以此叁昧力徹悟不但世名唯心所現,“乃至盡”虛“空”、遍法界一切“如來”之“國土”,甚而一切國土之“淨、穢”,法之“有、無,皆是我”自“心變化所現。世尊”,以“我了如是”國土淨、穢等“唯心識”所現“故”,成就真唯識性叁昧自在,故能從“識性流出無量如來”,作諸佛事,廣度衆生,“今得”佛“授記,次補佛處”(爲補處菩薩),當來爲賢劫之第五佛。
今“佛問圓通,我以谛觀十方”一切依正、染淨皆“唯”心“識”之所變現,諸幻“識”與真“心”無二,一體“圓明”,契“入圓成實”性,以入諸法圓成實性故,得以“遠離”諸法之“依他”起、無自性之性,以“及遍計”所“執”虛妄之性,以悟知依他及遍計諸法皆唯心現,本自無生,故證“得無生”法“忍,斯爲第一”最妙圓通法門。
【诠論】
此章經文中,彌勒菩薩自述久遠劫前,他自身于因地發心時,出家爲僧,但仍貪重世間之名聞,而此貪名之心,令人往外馳逐,住于欲境,與雜染相應;須知這是妨道,與道相違的,若不改過,即永遠入道無門。因爲名心與利欲二者是俗人所行境界,出家人如何能再追名逐利?豈非與俗人一般無二?若剃頭披袈裟,而猶追名逐利,不但害了自己,也加速正法的滅亡。故知彌勒菩薩所提往昔重名之事,這一點,對末法時期的衆生,特別有警惕與借鏡(即“借鑒”之義)之價值。
24. 根大圓通 (大勢至菩薩)
【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憶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,十二如來相繼一劫,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叁昧。
譬如有人,一專爲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;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乖異。
十方如來憐念衆生,如母憶子——若子逃逝,雖憶何爲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曆生不相違遠。
若衆生心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
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入無生忍。今于此界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。
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大勢至”:又名得大勢。《觀無量壽經》雲:“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,是故名大勢至。”《思益經》雲:“我投足處,震動大千及魔宮殿,故名大勢至。”大勢至菩薩爲西方叁聖之一,當于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。
“與其同倫”:“倫”,輩。
“十二如來相繼一劫”:在一劫中,相續有十二尊佛出世。據《大彌陀經(即《無量壽佛經》)》,此十二如來爲:無量光佛、無邊光佛、無礙光佛、無對光佛、炎王光佛、清淨光佛、歡喜光佛、智慧光佛、不斷光佛、難思光佛、無稱光佛、超日月光佛。
“念佛叁昧”:念佛法門有四種:
一、持名念佛——依與音聲,念佛名號而攝心。
二、觀像念佛——依于化身佛(如來之化身)之色相,而觀佛化身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而攝心入定。
叁、觀想念佛——依報身佛(如來之正報與依報)之色相,而觀想如來淨土依正莊嚴之相,包括佛世尊、二脅士、諸大菩薩、二乘聖人,以及蓮花座、蓮花池、寶地、寶樓閣、寶樹等,廣如《十六觀經》中說。
以上二種,皆是《十六觀經》之觀法。然此二者之差別在于:第二種觀像念佛,是念佛化身;第叁種觀想念佛,是念佛報身。
四、實相念佛——此爲念佛法身。法身佛如何念?即是憶念思惟佛之法身功德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