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外”的處所,其“一滴之雨”水,諸佛如來以其智“亦”能如實確“知”其“頭數”(滴數——以佛如實能知彼方世界衆生以何因緣,而得受用多少雨水之滋潤故);又,如來之智亦對“現前種種”依正之相,皆悉了知其因緣,例如“松”樹以何因緣而得挺“直”、荊“棘”以何因緣而彎“曲,鹄”何以生來即“白”,而“烏”鴉何以生來即“玄”黑,如來于如是諸法“皆了”其“元由”。

  “是故阿難”,你今欲修無上菩提,而達佛之境界,即應“隨汝心”性“中”之所近,而“選擇六根”中之一圓通根去修,逮你修到能取之“根結若”得解“除”,則所取之“塵相自”然“滅”而不生,能取及所取之根塵“諸妄”既皆“銷亡”,此時若“不”現證“真”如實性,更“何待”乎?

  6. 解結依次第——解後得人空及無生忍

  【“阿難,我今同汝: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,同時解縈,得同除不?”

  “不也,世尊。是結本以次第绾生,今日當須次第而解,六結同體,結不同時,則結解時,雲何同除?”

  佛言:“六根解除,亦複如是。此根初解,先得人空;空性圓明,成法解脫;解脫法已,俱空不生;是名菩薩從叁摩地得無生忍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六結現前,同時解萦,得同除不”:“六結現前”,即現前的六結。“萦”,纏、結。這現前的六個結,如果同時去把它們解開,能不能在同一時間內都解除呢?

  “六結同體,結不同時”:“同體”,指同一個巾體。這六個結雖同是一個巾體,但並不是在同一個時間內結成的。

  “此根初解,先得人空”:“初”,第一步,第一個層次。解脫有許多個層次,此是第一個層次的解脫:先證得人空,即“人無我”,此是小乘所證。

  “空性圓明,成法解脫”:證得“人空”之後,若上上增進,則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圓明,無空相可得,即證“法空”,亦即“法無我”,而成就法解脫。“法解脫”,即是于法解脫。此所謂“法”者,一切法也,指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,十法界、凡聖、染淨一切法;此爲菩薩所證及所行之境界也。菩薩得法解脫已,即于一切法而得自在,故得遍法界虛空界,遊諸佛土,度脫衆生,成就甚難稀有、不可思議之事。

  “解脫法已,俱空不生”:“俱空”,指人空及法空之二空。這又是更高一層次的證悟:菩薩在得法解脫,證得法空之後,又更進一步,證得人空與法空二者俱是無有自性,本不生,亦即所謂“二空亦空”。這也是《大般若經》所說的“第一義空”,或“第一義谛大空”。

  “從叁摩地得無生忍”:“叁摩地”,正定;定慧等持,有譯爲叁昧。這裏特指首楞嚴叁昧。“忍”,安忍,忍可,持心不動之義。“無生忍”,即菩薩于叁摩地中,觀一切法本不生,而忍可于心,並以此忍智持心而不動,稱爲“無生法忍”;因爲雖然菩薩以定慧力照了,了知一切法本不生,然諸法亦常隨種種因緣而如幻現起一切相,猶如空華、水月;菩薩于自住叁摩地中,觀了這一切空華、水月之相,雖有衆相而無實性,雖無實體性而仍隨緣而現種種相,如幻如化,皆不可得;菩薩以甚深智如是如實觀了,得成于忍,心不動搖,此境界稱爲“無生法忍”。又,爲何此“無生法忍”定要從叁摩地得呢?因爲無生法忍是諸佛菩薩所證最殊勝的無漏智之一,是與定心相應,與首楞嚴叁摩地相應之法,非凡愚居散亂境得窺其奧,亦非二乘沈空滯寂之所能入,故唯能從以如來藏爲根本的首楞嚴叁摩地中得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我今問汝:此劫波羅”天所奉之“巾”,今有“六結現”在目“前”,若欲“同時解”除其“萦”纏之結,可“得同”時都“除”去“不”?

  “不也,世尊。是”諸“結本”來是“以次第绾”系而“生,今日”若要解除之,“當”仍“須”依“次第而解,六”個“結”雖是“同”一巾“體”所成,但其萦“結”並“不”在“同”一“時”間,是“則”欲令“結解”除“時,雲何”可以于“同”一時而得盡“除”?

  “佛言”:衆生修行欲令其“六根”之結“解除,亦複如是”,須依次第而行。“此”六“根”最“初解”脫時的境界爲“先”證“得入空”(此爲二乘所證境界);其次,若得上上增進,即證悟此人空之“空性”本自“圓明”,因而遠離諸相,亦無人空之相可得,于是即證法空,而“成”就于“法”得“解脫”;複次,得“解脫”于“法已”,再上上增進,如實照見人空與法空二空本身亦“俱空”無自性,其體本“不生,是名”爲“菩薩從”首楞嚴“叁摩地”中而證“得無生”法“忍”。

  第六章  二十五聖圓通境界(聖人示範)

  第一節  問圓通本根

  【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慧覺圓通,得無疑惑;一時合掌,頂禮雙足,而白佛言:“我等今日身心皎然,快得無疑!雖複悟知一六亡義,然猶未達圓通本根。

  世尊,我輩飄零,積劫孤露,何心何慮預佛天倫,如失乳兒,弧遇慈母;若複因此際會道成,所得密言,還同本悟,則與未聞無有差別。惟垂大悲,惠我秘嚴,成就如來最後開示。” 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退藏密機,冀佛冥授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飄零”:“飄”,漂流生死。“零”,零落諸趣。

  “積劫孤露”:“積劫”,累劫。“孤”,以衆生從無量劫來,于生死中獨來獨往,未有善知識或善友提攜、教導、護念,如人幼年喪父,無有依怙( hù),故稱爲 “孤”。“露”,無涅槃可作依止,如人露宿野外、街頭。

  “何心何慮預佛天倫”:“何心”;“何”,怎麼。怎麼敢如此存心?“何慮”,怎麼敢這樣想?“預”,參預。“預佛天倫”,即成爲佛之法眷。這不單指因爲阿難是佛在家之堂弟而言;此所謂“天倫”蓋廣含佛之一切出家法眷而言。

  “如失乳兒,忽遇慈母”:“失乳兒”,以久在六道飄零,未沾法乳,慧命將斷。“忽遇慈母”,今得從佛出家,常隨不離,飽嘗法乳,慧命得續。

  “若複因此際會道成”:如果由于此首楞嚴大會之因緣際會,而令菩提道得以成就,如是即十分慶幸。

  “所得密言,還同本悟”:“本悟”,指昔日依文解義之解悟,非于深理之真悟。此言,反之,若今日所聞得之無上密因之法言,還是與往昔一樣,只是依文解義之解悟,而不能真正悟入。

  “則與未聞無有差別”:若徒有文字知解,而不能行證,則與未聽聞並沒有多大差別,以不能真實受用故。

  “惠我秘嚴”:“秘嚴”,秘密嚴淨之法門。以依如來密因,故是“秘”。以依圓通根,返聞自性,逆流斷惑,此爲了義之修證,非著相、不離染著之修,故是莊嚴清淨之法。

  “退藏密極”:“退”,退歸本位。“藏”隱藏。“密極”,暗中求佛加持之動極。

  “冀佛冥授”:“冀”,希望。“冥”,暗中。希望佛暗中以神力加持而傳授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及諸大衆蒙佛開示”之後,以“慧覺”照了根性,而達“圓通”,得悟無生忍之妙理,且皆于此了義谛“得”決定信、“無”有“疑惑”,故皆“一時合掌,頂禮”佛之“雙足,而白佛言:我等今日身心皎然”明白,暢“快”安樂、于佛所說之妙法“得”以信解,“無”有障“礙”。吾等“雖複”已“悟知一”巾之體與“六”結銷“亡”之深妙“義”理,“然猶未達”何根才是“圓通”之“本根”。

  “世尊:我輩飄”流生死、“零”落諸趣,累“積”窮“劫”背離本心,如舍父逃逝,無依無怙、“孤”苦“露”宿生死曠野,“何”敢存“心”、“何”敢念“慮”以參“預佛”之法眷之出世“天倫”?然今得隨佛出家,“如失乳”哺之小“兒,忽”得“遇慈母”施與法乳。“若複因此”首楞嚴大會之因緣“際會”,而得令菩提“道成”就,斯則幸甚;如其不然,則如今“所”聞“得”之勝妙“密言還同”于昔日“本”于文字之解“悟”,猶不得證悟,如此“則與未聞”妙道“無有差別;惟”願如來“垂”示“大悲,惠我秘”密“嚴”淨之法,以“成就如來最後”(最究竟之)“開示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退”歸本位,隱“藏”其“密”求如來加持之動“機”而不明言,“冀”得“佛”之“冥授”(暗中傳授)。

  【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諸大菩薩、及諸漏盡大阿羅漢:“汝等菩薩及阿羅漢,生我法中,得成無學。吾今問汝:最初發心,悟十八界,誰爲圓通?從何方便入叁摩地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生我法中”:諸菩薩與阿羅漢,于佛法中得證法身,猶如于佛法中出生一般,故佛說“生我法中”,以佛及法,如父如母,能出生叁乘賢聖之法身故。

  “得成無學”:無學道通常指阿羅漢而言,以阿羅漢“我生(生死)已盡、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”,故于出世法上,名爲無學。然菩薩亦有“無學”,即入地之菩薩知真本有,達妄本空故,修即無修,因此亦稱菩薩之“無學道”。

  “最初發心,悟十八界,誰爲圓通”:當你在因地(初發心)修行時,得以開悟;在這十八界中,以哪一個法門,對你來講,最爲圓通?這“十八界”,實包涵二十五門,即于十八界中還涵蓋七大。以理而言,此二十五門乃遍該諸法,頭頭是道,法法皆圓,法法皆通,故諸聖系隨各自之因緣而修不同根,皆證圓通;至于佛世尊則于二十五門無一不修,無一不圓通。

  “從何方便入叁摩地”:你們以何門爲方便而入首楞嚴叁昧,自證真如?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;佛現敕諸聖自說,一來爲衆生立一榜樣,以勵後學,令知證道非如來之專利,學者若依教如法修行,多門皆可入道。二來顯示因地依修之法,皆須親證實悟,否則空談無可證驗,足顯自心本有之聖性于諸門無不能通達,非只一門可通而已。又,以入首楞嚴叁昧,系與定慧相應,故能親證真如佛性,疾成菩提。

  第二節   二十五圓通

  A﹒六塵圓通

   1﹒聲塵圓通 (時憍陳那等五比丘)

  【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在鹿苑及于雞園,觀見如來最初成道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