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關,如是則“因緣” 與“自然” 等“俱爲” 言說“戲論。是故我言:”殺盜淫“叁” 種狂亂之“緣斷故” 再加上無明之叁因不生,“即” 得獲本具“菩提” 之“心”。
【诠論】
若一旦悟了本失,則識知狂走與頭之有無,實無關系。本不失頭,故狂無實在之因;狂既無因,則其狂非實(若實狂者,則永不得瘥(chài)矣)。狂既非實,甯有真的“狂歇”?本自無起,怎有歇相可得?故知狂起、狂歇俱皆虛妄,本無有生。衆生無明之起,與無明之滅,亦複如是。“無明”與“迷”本無有起,哪有“無明”滅去而得“明”,及“迷”滅去而得“悟”?“無明”與“迷”本自無生,哪有生因?若無生及無生因,則哪有“滅”、及滅之因緣?故阿難所說的開悟之因緣,俱是戲論。心本無迷悟,悟非從外入,非從外得。
3.因緣自然皆是戲論
【“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。滅生俱盡,無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如是則明自然心生,生滅心滅,此亦生滅。無生滅者,名爲自然;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稱本然性。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,此句方名無戲論法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”:“菩提心”,指證得究竟菩提時之心,亦即究竟聖智、清靜之心,而非所謂初發心求佛道的“發菩提心”。“生滅心”,指輪回生死之心,亦即凡夫染汙之心。此謂,如果說有證到菩提之淨智心生起,及有輪回生死的染汙心滅去,此種境界還只是生滅的境界,非真菩提的不生不滅境界。
“滅生俱盡”:“滅”,指生滅之心完全滅去。“生”,指菩提之心生。若得“生滅之心”滅及“菩提之心”生,此二種生與滅都滅盡,究竟不起。
“無功用道”:“功用”,施功、作用,指造作之義。無功用道即爲完全不假造作,任運(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運作)而行,亦即完全沒有我,沒有我能、我所的參與,完全契入、融于真如法性之中,循于真如法性而起用,故一切施爲皆毫無我相造作,是故皆能隨真如法性而達圓滿、普遍、無作而作、作而無作,以第一義,入于一切谛,即稱此境界爲“無功用道”。
“若有自然,如是則明自然心生”:“明”,表明。此謂,行者于無功用道中,若有自然之想生(亦即,自己如是作念、如是思維,說:我這樣的功用相當自然,一點也不假造作),如果還有這樣的念頭或分別之心,則表明猶有自然之想(自然之心)生,而非真正的無功用道。亦即,真正的無功用道是:亦不作念:“我能行無功用道”。以一有此念即有我能、我所;一有能所,即落生滅道,非無功用道。
“生滅心滅,此亦生滅”:即使自覺生滅之心已滅,這還是生滅的境界,非爲無生滅的境界。
“無生滅者,名爲自然”:“自然”,在此指不假造作的無功用道。要真正完全皆無一法生滅,才是真正的自然任運真如之無功用道。
“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”:“非然”,非本然。“非合”,非和合。本然與非本然,和合與非和合。
“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”:“合”,和合。“然”,本然。“離”,遠離,不執。“離合”的離字,即是上面的遠離不執。“合”,爲與“離”相反之義,也就是“即”,故“離舍”之義就是:離與即。這是指:“離于”和合與本然,及“即于”和合與本然。“非”,不執、不取,亦即所謂的“遣”;“遣”的意思是:送、流放、不用。此二句之義:“和合”與“本然”俱離而不執,甚至連“離”(離于和合與本然)及“即”(即于和合與本然),也都不用。
“此句方名無戲論法”:“句”,法句。離于一切名字言語論說、乃至世間之觀念,及其辨析,這一切俱都不用,俱都放下,如是句法才能稱爲是無戲論法。
【義貫】
若說有證到“菩提” 智覺之“心生” 起,及有輪回“生滅” 染汙之“心滅” 去,以有生有滅故,“此但” 是“生滅” 之境界,非真菩提。若得生滅心“滅” 與菩提心“生” 二者“俱” 都滅“盡”,方能達于契入法性“無” 有造作“功用” 之真如“道”。
行者于無功用道中,“若” 仍“有” 我能任運“自然” 之想生,“如是則” 表“明” 仍有“自然” 想之“心生” 即非真無功用道。即使自覺有“生滅” 之“心” 已“滅,此亦” 仍是“生滅” 境界。真正完全“無生滅者” (全無染滅、淨生,亦無迷滅、覺生),方得“名爲” 不假造作“自然” 任運之無功用道。“猶如世間” 法中,若“諸相雜和” 而“成” 爲“一體者”,才“名” 爲“和合性”;
而“非和合者”,則 “稱” 爲“本然” 之“性”。修佛乘者,若于“本然” 與“非” 本“然、和合” 與“非” 和“合”,和“合” 與本“然俱離” 而不執,甚而連“離” 與“合” (離與即:離于和合本然、即于和合本然)“俱非”、俱遣,一切名言、世間既定的概念及辯證,俱皆不用,如“此” 之法“句方” 得“名” 爲“無戲論法”。
4.斥離戲論,勤修無漏
【“菩提、涅槃,尚在遙遠,非汝曆劫辛勤修證;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如恒河沙,只益戲論。
汝雖談說因緣、自然,決定明了,人間稱汝多聞第一;以此積劫多聞熏習,不能免離摩登伽難。何須待我佛頂神咒,摩登伽心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?于我法中成精進林。愛河幹枯,令汝解脫?
是故阿難,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,不如一日修無漏業,遠離世間憎愛二苦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十二部經”:爲如來所說之法,依其敘述之形式與內容,分成十二種類,又稱爲十二部經,或十二分教:
1.契經——又作長行,爲以散文直接記載佛之教法。
2.應頌——(梵文geya,音譯祇夜),又稱重頌,爲與契經相應,即是以偈頌重複闡釋長行所說之教法。
3.記別——(梵文,音譯和伽羅那),又作授記,爲佛對衆生之未來所作的證言。
4.諷頌——(梵文,音譯伽陀),又作孤起頌。全部經文皆以偈頌體來記載佛之教說。此與“應頌”不同,應頌是重述長行的經文之義,而孤起頌則無長行,爲偈頌單獨存在之經文。
5.自說——(梵文,音譯優陀那),爲佛未待他人問法,而自行開示之教說。
6.因緣——(梵文,音譯尼陀那),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。
7.譬喻——(梵文,音譯阿波陀那),以譬喻宣說法義。
8.本事——(梵文,音譯伊帝曰多伽),載“本生”以外之佛與弟子過去生之行誼。
9.本生——(梵文,音譯奢陀伽),載佛過去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。
10.方廣——(梵文,音譯毘佛略),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。
11.希法——(梵文,音譯阿浮陀達磨),又作未曾有法。載佛及諸弟子稀有之事。
12.論議——(梵文,音譯優波提舍),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,分別明了其義。
“摩登伽心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”:“淫火”,淫欲屬火,凡多淫之人,其火必旺,淫心一動,淫火熾燃。因爲摩登伽宿昔淫女,其淫火更旺。“頓歇”,爲摩登伽女乘佛咒力,一時邪思頓息,故心中淫火頓歇,頓斷欲界八十八使見惑,更進而斷欲界九品思惑,而頓證叁果阿那含;阿那含名爲不來,即此身報盡更不再來欲界受生,而于色界無頂天證阿羅漢道。摩登伽女亦非實聲聞人,之所以依小乘果取其名位者,爲令凡小根人生敬信而已。
“成精進林”:以依神咒威神,證解多而速,故以“林”比喻之。
“愛河幹枯”:淫火頓歇,愛欲頓斷,得超欲界,故稱爲愛河幹枯。
“憶持如來秘密妙嚴”:你雖有聞持之力,能憶持記誦如來秘密微妙莊嚴的無上乘法。
“不如一日修無漏業”:光是多聞憶持無量妙法,而不務心地上實修,縱使經曆無量劫,也不能實得受用,反而不如一日修無漏業。“無漏業”,在此爲指“不隨分別世間、業果、衆生叁種相續”。
問:前面不是說“何藉劬勞肯綮修證”嗎?現在怎麼又說要修無漏業?
答:不勞肯綮修證,並非說都不用修,而是說要修得對,要修最高、最究竟的無相無上法門,亦即“不隨分別”之心地法門,如此方能頓斷一切妄想顛倒,頓獲本心,頓證菩提。否則便是漸教,只是在繞路,不能直指、不能一門頓超。
“遠離世間憎愛二苦”:“憎愛”之本即貪嗔二法,貪嗔二法來自虛妄分別,故欲斷愛憎煩惱苦本,須斷貪嗔;欲斷貪嗔,須斷虛妄分別取著;欲斷虛妄分別取著,須斷法執,欲速法執,須修“不隨分別”之心地要門。
【義貫】
(佛言:阿難,你的顛倒之想雖已銷,但細惑之無明猶在,戲論習氣未除,是故)“菩提、涅槃” 離你“尚在遙遠” 之境,此並“非汝曆劫辛勤” 但求多聞,所能“修證”。你“雖複” 多聞而能“憶持十方如來” 所說的“十二部經” 之“清淨妙理如恒河沙” 之多,若不頓修無生之心地,頓斷一切虛妄分別,則“只” 是徒“益戲論” 而已。
“汝雖” 也“談說因緣、自然”之理,“決定明了”其義,“人間”皆“稱汝多聞第一”,雖“以此積劫” 之“多聞熏習”,然只有多聞而無道力,故“不能免離” 遭受“摩登伽”女之“難”。若光多聞即有功,則“何須待我” 以“佛頂神咒” 之力,使“摩登伽” 女“心” 中之“淫火頓歇”,頓斷愛欲,頓超界,頓證“得阿那含” 果,不再來欲界受生,頓時“于我法中,成精進林”。以其“愛河” 之水已“幹枯”,不再纏縛著你,故“令汝” 得以 “解脫” 此次淫難。
“是故阿難,汝雖” 以“曆劫” 的時間記誦“憶持如來秘密” 微“妙” 莊“嚴” 之無上乘法,而不悟不修,如此則“不如一日修” 圓頓離分別、究竟“無漏” 之“業”,而能頓令你“遠離世間憎愛二” 種“苦” 因。
【诠論】
在此必須一提的是:多聞本非過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