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多聞本來是叁慧的基礎,爲何如來于本經中一再喝斥阿難以多聞爲務?這有兩層意義:

  其一、多聞本是叁慧之基,但須知,多聞在修行中亦只是工具、手段,而非目的。若“把手段當目的”,便成舍本逐末,且于菩提道便止于此,而停滯不前,而以此爲滿足,如此則有如數他人財寶,自不能受用;然而又因爲知解衆多妙理與法門,會讓自己誤認爲已達妙境,已通達一切法,因而“以解作證”,産生這樣的幻相,于是便生慢心,凡事不肯下心如實修行;然而實際上,于所知的一切法中,實在沒有一法可以真正派上用場,所以不僅境界現前時一敗塗地,連日常中,也常灰頭土臉,于煩惱障難境界,只有挨打的分,毫無自衛、或還擊之功,對于煩惱障難,可說是手無縛雞之力。

  其二、爲了對顯徒務多聞而不務實修之弊,佛物顯威神,以神咒力加持,而令摩登伽女頓息淫火、頓證叁果。這是由于摩登伽雖淫欲熾盛,但她與阿難相比,並沒有阿難堅固難破的妄想戲論習氣,因此愛火一熄,頓超欲界。反觀阿難,則粗惑雖止,但細惑之疑正在無量;而粗惑雖易止,但細惑卻難伏、難斷。莫說阿難有學之人,即使富樓那,及其他定性聲聞也都難調此惑。佛力加持令摩登伽女頓證叁果,有意在于令阿難了知:佛雖有意成就于你,但你自己若不肯發心斷除分別,即不能與如來的加持力相應(須知:如來加持也須雙方面配合才行,不是單方面的事,而這配合(相應)的條件,主要在于“願力”——即行者須有:“我願斷除”之心願,而一切如來皆有本誓願欲加持成就衆生。)故佛咒加持摩登伽,令頓證叁果,即是在透露這個訊息:爲何如來能有如此之威神力?這完全是由修行而來,不是妄想言說戲論境界。因此,摩登伽女頓證叁果之例,便更加凸顯修行與戲論之間的差距。

  所以,綜上兩點,如來即是在以一種特殊的“激降法”來激發阿難頓舍分別思議境界,期能頓證無生——“你看,連摩登伽女,她雖然業障深重,但她不務戲論,所以如來一加持,便能頓超欲界生死。而你阿難,雖出身高貴,且已出家,爲如來弟子,但只務貪執戲論;若自不求度脫,如來神力亦莫奈你何,愛莫能助。”

  這一點,當今之世,尤其非常值得我們引爲借鏡。末法之世,不務真修,只務言說戲論之文字禅,乃至掉幾個禅學名詞或公案的口頭禅,所在多有;這且不說,近世尤有許多佛學家,提倡佛學的討論、研究、考據,成爲學術,且據彼所作研究、對佛經及佛所說之理,提出很多的“疑點”、及“修正”的意見,最後甚至廣疑諸經、乃至疑整個宗派,及疑整個大乘佛法,于是佛教界喚起一陣大風,大家競相效學、推行世間法及種種世間之業務;于是佛法便亟劇地俗化、或庸俗化,乃至墮爲世俗事業的附庸,衆生的信根受到嚴重的摧殘,幾乎蕩然無存。這一來固由于專務言說戲論的結果,二來也是由于不善學般若而侈言中觀,因而墮入惡取空、斷滅空,所起之魔事。有心真修,欲護教、護法者,其叁致意乎!

  【“如摩登伽,宿爲淫女,由神咒力銷其愛欲,法中今名性比丘尼。與羅睺母耶輸陀羅,同悟宿因。知世因,貪愛爲苦,一念熏修無漏善故,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。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?”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法中今名性比丘尼”:于如來法中,已列于僧寶之數,法名爲性比丘尼。

  “羅睺(睺hóu :半盲。)”:義譯爲覆障。爲佛弟子中密行第一。羅睺羅未出世前,于母胎中住胎六處,因爲他往昔爲比丘,在山路修行時,曾堵塞老鼠洞,令不得出,故感得住胎六年之報。《法華》會上得佛授記,將來成佛,名七寶華如來。

  “耶輸陀羅”:義爲花色,以其貌美如花故名。耶輸陀羅已證四果,在《法華》會上得佛授記將來成佛,名具足千萬光相如來。

  “同悟宿因”:都悟了宿世輪回之因。

  “知曆世因,貪愛爲苦”:悟知累世受生死之因,都是以貪愛爲苦本。

  “或得出纏”:指摩登伽斷欲界生死,及耶輪陀羅得四果,斷叁界纏縛。

  “或蒙授記”:指耶輸陀羅于《法華》會上蒙佛授記,將來成佛,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。

  “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”:“自欺”,指以戲論之法自欺。“留”,留戀不舍。“觀聽”,見聞,即依見聞覺知之分別。見聞覺知已是虛妄,再依之而作種種分別,然後更起戲論,則妄上加妄,迷之又迷,不可複加。此謂摩登伽與耶輸陀羅俱爲女身,身爲女身已是劣器,再加摩登伽又是淫女,此二女以此劣報之身都能速證果位,頓斷生死,何況阿難出身高貴,又爲大丈夫,怎麼還在以言說戲論自欺,留戀于見聞覺知之虛妄分別之中。佛舉二女,是爲了激勵阿難及與會其他衆人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如摩登伽” 女,雖“宿” 昔“爲淫女”,今“由” 如來密“咒” 之“神力” 加持,頓“銷其愛欲”,于如來“法中” 入僧寶數,“今名” 爲“性比丘尼”,而“與羅睺” 之“母耶輸陀羅” 皆“同悟宿” 世輪回之“因”,悟“知” 令其“曆世” 受生死之“因”,無非以“貪愛爲苦” 本,以“一念” 相應、反“熏” 諸識而頓“修無漏” 之“善” 法“故”,頓斷、頓證,即“或得出” 欲界生死及叁界之“纏,或蒙” 佛“授記” 當來作佛;彼二女尚得如是,阿難,汝等比丘“如何” 至今仍以戲論之法而“自欺” 自暴、“尚留” 戀于“觀聽” (見聞)覺知之分別?

  第四章 捐舍小乘、入佛知見

  第一節 初心行者之二決定義

  【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示誨,疑惑銷除,心悟實相。身意輕安,得未曾有!重複悲淚,頂禮佛足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“無上大悲清淨寶王,善開我心,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,引諸沈冥出于苦海。

  世尊,我今雖承如是法音,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,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;如來複責多聞無功,不逮修習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心悟實相”:此悟爲心開悟解之“解悟”,而非證語。解悟爲聽聞、思維、疑惑消除,信受理解的正解、乃至得勝解之相。而證悟則是依所解悟之法,如法修行、納法于心,達心法不二,入法境界,而能起用,稱爲證悟。簡言之,解悟是“知”的境界;證悟是“行”的境界。“實相”,指如來藏之相,亦即如來藏的叁種相用: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、及空不空如來藏。通達如來藏之本體,及其叁種相用,稱爲通達實相。所以,實相不只是無相而已,那是般若的初門之教。甚深般若則爲空、不空、空不空俱時而現,法界森然,萬法皆真,而不相礙。

  “身意輕安”:“意”,即心。“輕安”,爲心舍掉粗重的煩惱之後,如釋重負的感受,在此則爲舍對無上法粗重之疑與惑,身心頓時蕩然清爽、安適,如人洗了熱水澡之後一樣,身無垢染,輕松安適之狀。又,輕安在唯識五位百法裏,是屬于“善心所”中的“輕安心所法”。故知輕安是一種修得的善法。心中若有輕安心所的善法生起,即表示修行已達到某種境界,通常中在心開悟解、或大悟,或得“未到地定”,或得初禅,或修法忏悔而罪滅等時,那時便有輕安之相發生。修行之人,若有輕安之相發生,心自知之,莫與他人說,除非是你的善知識,以求印證,否則只宜所謂“自修、自證、自知”、佛知、你知,便好。更不可大事宣揚、欲令廣爲人知,如是貪著名聞,即速招魔族、魔障。此于末世修行,魔強法弱之際,不可不知。

  “方便提獎”:“方便”,即依智慧觀察,知衆生之根器、性、欲,而采取令他易解、易懂、易信、易受、易行的方式化導、教授他,令他生信、得益、歡喜奉行,稱爲方便,亦稱“善方便”,或“正方便”。除此之外,亦有一種方便,稱爲“邪方便”,或“不正方便”。此爲無智之人,欲使用佛法以外的方法來引導衆生,如用外道法、或用犯戒、破戒之法,而自稱爲“方便”。故“正方便”與“邪方便”的差別在于:“正方便”雖講求善巧,然而完全是如法、如理的,完全是清淨的、不犯佛律儀的,而且完全沒有不良的副作用,並且結果一定是好的。“邪方便”則是完全不講原則,常是不如法、不如理、不如律,且常壞佛律儀,毀法犯禁,且有極大不良副作用,並且其結果常是變成誤導衆生至于退沒善根、福德。凡此稱爲“邪方便”或“不正方便”。末法時期這種現象特別多,種種不如法、毀法犯禁之事,皆讬言“方便”,可不知欤?“提獎”,提攜接引、獎勵誘發。

  “引諸沈冥”:“沈”,指凡夫沈淪叁界分段生死。“冥”,闇冥,指二乘本心本性之光明未開,其心闇鈍、滯于變易生死之若海。

  “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……”:阿難此“知”,只是心中疑悔已除的“信知”,並非親證、親見的“證知”。

  “多聞無功,不逮修習”:“逮”,及。光是多聞並無“起用”之功,如數他人財寶,自不能受用,遠不及依聞起修之利。

  【義貫】本節從略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處經文中說: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開示及教誨,而“疑惑銷除”。這裏所說的疑惑共有五個,其中富樓那有四疑,阿難有一疑。先說富樓那的四疑:

  一、疑“清淨本然,雲何忽生叁種相續?”——爲除此疑,佛開示言:萬法之生續,起于一念無明,故有世間諸相。

  二、疑“五大之性,各不相容,爲何能互遍無礙?”——爲除此疑,佛開示說:由于全相即性,唯一不變妙體,故得隨緣自在。

  叁、疑“諸佛如來,何時還會再起無明妄念?” ——爲除此疑,佛開示說:妄本不生,如翳眼見空華,空華本不生,空華起滅,虛空寂然,不生不滅,真如之性亦複如是,終無變異。又如銷礦爲金,既已成礦,不複爲金。

  四、疑“一切衆生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?”——爲除此疑,佛開示說:既稱爲妄,怎麼有真因?若有真因,怎麼會成爲妄?

  以上皆是富樓那之疑。

  阿難則疑佛是頓然舍棄因緣之說,而有與外道無因之自然說相濫之虞——爲除此疑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