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

  卷五

  第五章  解結

   第一節  解結之元

  【阿難白佛言: “世尊,如來雖說第二義門;今觀世間解結之人,若不知其所結之元,我信是人終不能解。

  世尊,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。從無始際,與諸無明俱滅、俱生,雖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,猶隔日瘧!惟願大慈,哀愍淪溺,今日身心雲何是結?從何名解?亦令未來苦難衆生,得免輪回,不落叁有。” 作是語已,普及大衆五體投地,雨淚翹誠,伫佛如來無上開示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第二義門”:即前面所說二決定義的第二義:“應當審詳煩惱根本,此無始來,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?”

  “世間解結之人”:世間欲解開纏結之人。

  “若不知其所結之元”:“元”,根本,亦即結頭。如果不知繩結的根元。

  “有學聲聞”:即阿羅漢以下之聲聞人。以阿羅漢方名爲無學。然而阿羅漢之名爲“無學”,也只是在聲聞乘中而已,二乘無學之人,若不得少爲足,不住化城,而回小向大,趣求無上菩提,則仍有無量的法門必須學。

  “從無始際,與諸無明”:“從無始際”,即于無始最初一念妄動以來。“諸無明”,即“生相無明”,亦是“俱生無明”。

  “名爲出家,猶隔日瘧”:雖然名爲出家來求解脫道,即使證了初果,乃至二、叁果,亦是未得究竟解脫,依然被縛,就有如得隔日瘧一樣,隔日暫似解脫。《楞嚴正脈》說,其實不只“有學聲聞”,連“無學阿羅漢”亦然:暫似解脫。誠然此言,因爲阿羅漢尚未斷“變易生死”,未證得無馀依涅槃,只是佛慈悲,令斷止化城,暫得休息,故言如隔日瘧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來雖”已宣“說”二決定義之“第二義門”;然我“今觀世間”欲“解”開纏“結之人”,他“若不知其所結之”根“元”所在,則“我”相“信是人”雖欲解,然“終不能解”此結。

  “世尊,我及”此“會中有學”之“聲聞亦複如是:從無始際”以來,即“與諸”俱生“無明”于叁界中,生生世世“俱滅、俱生”,而今“雖”已“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”求解脫道,仍“猶”如患“隔日瘧”一般,有時暫似解脫,而依然被縛,並未能究竟度脫。“惟願”如來“大慈,哀愍”我等“淪溺”生死河,願如來開示我等,“今日”現前之“身心”之中,“雲何是結”縛所在?(所結之處在哪裏?)及要“從何”處下手方得“名”爲究竟“解”脫?如來現在對我等之開示,“亦”可“令未來”蒙受叁界生死“苦難”之“衆生”,以奉修如來無上解脫之道,“得免”于“輪回,不”再“落”于“叁有”。阿難“作是語已”,他自己本身“普及大衆”皆“五體投地”,如“雨”流“淚翹”企“誠”摯,“伫”候“佛如來無上”之“開示”。

  1. 生死之結,在于六根

  【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,亦爲未來一切衆生,爲出世因,作將來眼;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,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微塵如來住世界者,各有寶光從其頂出;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陀林,灌如來頂。是諸大衆,得未曾有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爲出世因”:“出世”,解脫、無爲、遠離世間有爲生滅。然而得以究竟出離九法界之二種生死者,唯有“一乘”之旨,故此句之義爲:爲了建立一乘究竟出世之因;或,爲衆生作一乘究竟出世之因緣。

  “作將來眼”:及作將來世衆生修行大乘之人天眼目。所謂“眼目”者,即指導原則。

  “普佛世界六種震動”:“普”,普遍。“普佛世界”,即遍及十方佛世界。“六種震動”,爲叁種形體之物:“動、起、湧”,以及叁種聲之動:“震、吼、擊”。“六種震動”,于淺義言之,即如來神力感動諸佛世界,而成此有相現象之反應。以深密之義言之,則表如來將欲開示之法門,將可解脫六道衆生,此爲一般之深義;而在本經此處之深義,則爲暗示以及預示如來即將開演之六根解脫法門。

  “微塵如來住世間者”:微塵沙數之如來,住其本所化世界,亦即于其本處。

  “各有寶光......灌如來頂”:“灌頂”之本義爲加持及印可。此即表示釋尊欲開示之法,爲十方世界諸佛之所共同護念、加持者。有此處言灌如來頂,而不灌別處,即表此法門爲頂法,最上之法,亦即所謂“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”之大法。

  “是諸大衆得未曾有”:大衆對佛之神力,及十方如來之神妙感應,得未曾有之歎異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于是阿難及諸大衆,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:“善哉阿難,汝欲識知俱生無明,使汝輪轉生死結根,唯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汝複欲知無上菩提,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

 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,心猶未明,稽首白佛:“雲何令我生死輪回、安樂妙常,同是六根,更非他物?”】

  【诠論】

  十方諸佛在此開示阿難說:輪轉生死的結之根頭在于自己的六根,所以要解結,就要從六根下手。又,要證無上菩提,也要從六根下手。這也就是說,六根即是衆生墮入生死輪回的關鍵,也是得證無上菩提的關鍵。

  當然,從最廣的意義來看,如釋尊在前面所開示的,諸如來于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等一一法皆已圓修,且皆證入無上菩提,只是阿難等人闇(yīn)鈍,無法全部修習,所以只揀擇一門去用功。因此,須知諸佛在此開示的,即是應機說法,亦即是開示適合阿難根機的說法。因爲若言解脫與菩提,依理上而言,則任何一門應皆可通達寶所,這一點,以二十五聖自證圓通境界來看便可知。所以,以理言之,要得解脫、證菩提,並非只有六根一門,而是這一門最適合阿難,故諸佛作如是說。又,之所以諸佛異口同音如是開示,而非釋尊直接開示的原因,這表示兩層意義:一、爲令阿難于此法速得信入;因爲不只釋尊如是說,十方如來皆如是說,所以阿難更不須疑。二、表示佛佛道同。

  又,若以法相而言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實已包括了衆生的身與心兩方面,只不過這裏的“心”(意根)是指肉團心,是色法,而非“心識”之心,心識之心是心法。(然而須知,佛法所謂“肉團心”亦非生理學所說的心髒,而是比心髒更純淨、微細的色法,非肉眼可見;正如“眼根”並非眼睛或眼球一樣。)所以六根一旦解脫,即身心俱解。

  此于六根門頭求解脫、證菩提的原理是這樣的:若六根解脫,則根不緣塵、不取塵;根若不取塵,則識不生,識若不生,則無虛妄分別:無虛妄分別,則正智現前。又,若根不取塵,則塵不染心,根塵即不黏于湛然之性(所謂“脫黏”),亦即塵垢不覆與心;塵垢不覆于心,則心之本明顯露。

  又,雖說六根是解脫的下手處,但真正解脫的,是“心得解脫”,而非六根,因爲六根是會壞滅的,而心不滅。所以若只是“根”得解脫,而“心”不解脫,那麼此一生報盡,六根壞時,豈非解脫終竟?來世的六根是新得的,豈非複墮纏縛之中?又,根屬于色,色法爲物,而物本無知,故若只“根”得解脫而非“心”解脫——無心,誰知解脫?故知,所謂“六根解脫”,是指以六根爲方便或下手處,而得解脫,並非真正在求六根解脫:其最終目標乃是在心,而非在六根。

  2. 根塵同源,猶如交蘆

  【佛告阿難: “根、塵同源,縛、脫無二,識性虛妄,猶如空華。阿難,由塵發知,因根有相,相、見無性,同于交蘆。是故汝今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,雲何是中更容他物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根、塵同源”:根與塵爲同一源,因爲:一、同是四大所成。二、同源于八識,同是八識所起;以根、塵唯是一心所現。叁、根塵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  “縛、脫無二”:根塵既同一源,則縛與脫亦是一,亦即:縛則同縛,脫則具脫。

  “識性虛妄”:“識”,指六識。因六識是依根塵而有,故無實自性,因此說其性虛妄不實。

  “由塵發知”:由于六塵而發起六根之知;若無覺知的對象(六塵)現前,則六根亦無所知。故知根之知要托塵而現。亦即:能知須賴所知方能立。

  “因根有相”:“相”,指六塵相,因有六根之知,方能顯出有六塵之相,亦即塵亦要因根而顯。此亦即:所知亦須依能知方得立。

  “相、見無性,同于交蘆”:“交蘆”,是一種蘆草,它與一般的蘆草不一樣,都是二根盤結相連,二莖相交而並立。“相”,指六塵相。“見”,指六根。“六塵之相”及“六根之見”皆無自體性,二者互依而生,如同二莖並立的交蘆一般。

  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”:“知見”,指本性本明之知見。“立知”的“知”是指根之知見。如果在本性本明之知見上,又立諸根之知,即成爲無明之根本,即如于頭上按頭。

  “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”:“知見”,指一切知見。“無”,非也。此言,若如實了知一切“知見”皆“非知見”,也就是說,畢竟無有“知見”可得,這就是涅槃的境界。所謂“無有知見可得”,亦即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無有少法可得”之義。又,“一切知見皆非知見”,此句即如同《金剛經》所說之義理:所謂知見者,非知見,是名知見。又,此處之“知見”亦可作如實知見之義。那樣,此句之義就變成:“若如實知見“無有知見可得”,此即是涅槃淨境”。“涅槃”者,不生不滅之境界也。

  “雲何是中更容他物”:“是中”,指本性本自涅槃,無有少法可得,無有少知見可立。在這個“本性本自清淨”、“一切法本不生”如來知見的無上大涅槃境域之中,怎麼還更可容立其他愚妄知見,例如立根之知見、或立塵之知見、乃至立識之知見呢?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告阿難”:六“根”與六“塵”本“同”一“源”所出,同源于八識,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,故其于束“縛”與解“脫”皆一致“無二”:縛則同縛,脫則同脫。而六“識”之“性虛妄”不實,無自體性,以其爲依根塵而有,故“猶如空華。阿難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