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盡其”一切巧言“明辯,如何”得“令是六結”攪“亂”其“名”稱及次第?

  “佛言:如是!”一點不錯。“六結”雖各自“不同”,然“循顧”其“本”體之“因”,實是“一巾所造”,縱然是同一巾體,但欲“令其”諸結之名稱次第變成“雜亂”無章,“終不得成。則汝”之“六根,亦複如是”:于“畢竟同”之體“中”,由于自心無明妄想之因緣纏結,而“生”出“畢竟”相“異”之用。

  3. 六解一亡:若無諸結,即無彼此;勞見生狂華

  【佛告阿難:“汝必嫌此六結不成,願樂一成,複雲何得?”

  阿難言:“次結若存,是非鋒起,于中自主生此結非彼,彼結非此。如來今日總解除,結若不生,則無彼此,尚不名一,六雲何成?”

  佛言:“六解一亡,亦複如是。由汝無始心性狂亂,知見妄發,發妄不息,勞見發塵。如勞目睛,則有狂華,于湛精明無因亂起。一切世間,山河大地,生死涅槃,皆即狂勞顛倒華相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汝必嫌此六結不成”:“嫌”,嫌惡,討厭,不喜歡。“六結不成”,希望六結不成。此謂,你如果實在不喜歡這六結,而希望它們不成就,不存在的話。

  “願樂一成”:“一”,一巾。而願意且喜歡原來的一巾仍然能得恢複、成就。此比喻:你若實在厭離根結,而欲成一心清淨解脫。

  “是非鋒起”:是與非之诤論如刀鋒而起。以如是之诤論能傷人,尤其是能傷人之慧命,故喻如刀鋒。

  “若總解除”:“總”,完全。這些結如果全都解除。

  “結若不生,則無彼此”:六結若解除,即無結存在(不存在即是不生),如是則無彼與此之位置、次第、與名相。

  “尚不名一,六雲何成”:若連“一巾”之名尚不可得,則“六結”之名雲何得以成立呢?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告阿難:汝”若“必嫌”惡“次六結”各異之狀態,“不”欲其“成”立,而“願樂”原來的“一”巾仍還原“成”無隔之一體,此事“複雲何”而可“得”成就呢?

  “阿難言:此”諸“結若存”在,則“是”與“非”之诤論必然如刀“鋒”而“起”,易自傷傷人,“于”諸結“中”必“自生”起“此結非彼”結,“彼結非此”結之诤論。“如來”您“今日若總解除”諸結,因而“結若不”複“生”存,“則無彼此”之位置、次第及名相,如是則“尚不”得“名一”巾,更何況“六”結之名“雲何”得“成”?

  “佛言”;我所說的“六解一亡,亦複如是。由汝”自“無始”來,以“心性狂亂”故,因而虛妄之“知見妄發”,如是“發”生之虛“妄”知見自無始來“不”曾止“息”,因而成爲“勞見”(能見分)而“發”爲妄“塵”(所見相分)。這就有“如”過“勞目睛”成爲見病,“則”妄見“有狂”亂紛飛之空“華”相出現,“于湛”然“精明”之主體上,彼等空華猶似“無因”而“亂起”亂滅。就是這樣,“一切”有情與無情“世間”,包括無情器世間的“山河大地”之成住壞空,及有情衆生世間之“生死”與“涅槃”,十法界一切染淨諸法,“皆即”是“狂”心“勞”病所見之“顛倒”空“華”之“相”。

  4. 解結須從結心

  【阿難言:“此勞同結雲何解除?”

 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,問阿難言:“如是解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旋複以手偏牽右邊,又問阿難:“如是解不?”

  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佛告阿難:“吾今以手左右各牽,竟不能解,汝設方便,雲何解成?”

  阿難白佛言:“世尊,當于結心,解即分散。”

  佛告阿難:“如是,如是!若欲解除,當于結心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偏牽其左”:“牽”,拉,扯。把有結的巾向左一拉。左邊比喻“有”,拉到左邊,喻凡夫以無明力強製真性令墮于有,且執著于此有,古長淪生死,不得解脫。是故把巾往左邊拉扯,不但不能解開根結,結果只有令結縛得更緊而已。

  “偏牽右邊”:“右邊”,與左邊之“有”相對,即是“空”。喻二乘執空,滯于涅槃,故亦不能解九界之根結,而證圓通。“左、右”比喻空有二邊,皆成邊見,故空有二俱非,以皆違于如來中道正見故。

  “汝設方便,雲何解成”:你想看看有什麼方法,才可把這結給解開。這就是所謂的觀極逗教,佛不直說,而令阿難自思自解。

  “當于結心,解即分散”:“心”,指問題之所在。此言,應當在結心之處,只要一解,此結就分散了,意涵不用左右牽來扯去,作一些不相幹的動作:若不直攻問題的症結所在,怎能解得開?若直攻問題之症結,當下即解。所以這“當于結心”亦隱含了“直指人心”之義。(須知阿難乃大權示現,且在不久的將來便紹如來正法眼藏,爲宗門之二祖,故言外亦即影射宗門心地法門,有以致之。)又,解從“結心”亦表遠離左右二邊的中道正見實義之修法,不作左拉右扯、二乘凡夫之“空、有”無益之行,趨中道了義之處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”問“言:此”由“勞”病所見之空華相“同”內心之根“結雲何”可得“解除”?

  于是“如來以手將所結”之“巾偏牽”拉于“其左”邊,而“問阿難言:如是”能“解”結“不”?

  “不也,世尊。”阿難答言。

  如來“旋複以手偏牽”有結之巾于佛自己的“右邊”,于是“又問阿難:如是”能“解”諸結“不”?

  “不也,世尊。”阿難又答。

  “佛告阿難:吾今以手”向“左右”兩邊“各牽”拉此巾,“竟不能解”諸結,“汝”且“設”一“方便”,看“雲何”能令“解”結之事“成”就?

  “阿難白佛言:世尊”,若欲解結,應“當于結”之中“心”一“解”,結“即”便“分散”。

  “佛告阿難:如是,如是!”一點也不錯,“若欲解除”諸結,應“當于結心”上動手解除。

  【诠論】

  有人也許會問說:要解巾上之結,當然是要直接在結上動手,這還用問嗎?而且,這麼明顯的問題,佛爲何把一條手巾左右牽來扯去,這很顯然並非解開結縛的方法,只是越扯越緊;而如來爲何這麼作?當知:佛以巾爲例時,是把問題簡化,且就近取譬,令我們一看就明了什麼是解結之方,而什麼不是解結之方;這也是如來“深入淺出”的教授法。這以巾結爲例,淺顯明白,但若用在衆生自身的根結上,可就不是那麼單純明顯了,除非是得了無漏道眼之人,或已得法眼、慧眼之大菩薩,其他一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,並不能一眼就看出那樣作、那樣修,究竟對不對?能不能究竟解除九界之根結?而佛大慈大智,設如是方便,讓我們一看,馬上就明白:左牽右扯、偏左偏右、墮空執有,不只白費精力,更且把結越扯越緊了,故知凡夫、二乘之墮空執有之種種修行,實是“錯用心”,“虛費工夫”,不能解除九法界“二死”(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)之根結。故知佛智實不可思議,能以如此平實簡單的事例,而來解說開發世界上第一等困難、隱晦難了的問題,令有智衆生一望即得比量之知見,因而心開悟解。故知佛之爲“無上士、調禦丈夫”者,誠然不謬也。

  5. 結心在根——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

  【“阿難,我說佛法從因緣生,非取世間和合粗相;如來發明世、出世法,知其本因,隨所緣出;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,亦知頭數;現前種種,松直、棘曲,鹄白、烏玄,皆了元由。

  是故阿難,隨汝心中選擇六根,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,諸妄銷亡,不真何待?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我說佛法”:指我以上所說的從根解除,而達圓通,以至成佛的法門。

  “從因緣生”:這“因緣”是指最勝上之因緣,是如來自證的“如來密因”的因緣,而非凡小所解之因緣。

  “非取世間和合粗相”:如來之最勝上密因,于此法中,乃不取著世間的任何和合的粗劣之相,以和合即是無常,無常即有生滅;然如來法爲離生滅心而修,不得依生滅心而修;若依和合生滅之心或法而修,則所得之法亦是無常生滅,故知和合之法爲粗劣之相;然而如來之法爲依湛然精明之性,故其法至爲精純勝上。又,二乘所依粗劣和合之法,皆是二法,如依空破有,依淨破染等。然如來之法系令體入本自莊嚴,非空非有,本自清淨,不可染汙,故究竟離诤,遠離二法,離一切戲論,以一切戲論皆是粗相,爲“衆生知見”之本。

  “如來發明世、出世法,知其本因,隨所緣出”:如來以自覺聖智而開發明了世間及出世間一切諸法,皆了知其本起之因(此即如來藏,爲一切法之究竟本因),衆生依此本因,而各隨其所遇之緣,出生十界依正、染淨一切法。

  “一滴之雨,亦知頭數”:甚至一滴雨水,如來之智亦能確知其中由多少小雨滴組成,因爲如來已得正遍知覺,如實了知衆生以何因緣,而可得多少雨水之滋潤。

  “松直、棘曲,鹄白、烏玄”:“棘”,荊棘。“鹄”,即天鵝;體長叁尺馀,形與鶴似,勁長,上嘴有黃赤色之瘤,全體白色。“烏”,烏鴉。“玄”,黑。此謂,松樹以何因緣而挺直,荊棘以何因緣而彎曲,鹄何以生來即是白色,而烏鴉何以生來即是黑色。

  “皆了元由”:如是等一切依正之法,如來皆了其元由。

  “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”:“根”爲能取。“塵”爲所取。能取的六根之纏結若解除,則所取之塵自然不生。

  “諸妄銷亡,不真何待”:“諸妄”,指“能所”諸妄。能所諸妄既皆銷亡,則不證真更何待?此即是:妄銷真顯是也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我”以上所“說”的從根解除而達圓通,乃至成“佛”之“法”,系“從”最勝上之“因緣”(本源心地)而“生”,然此勝因緣“非”同凡小“取”著“世間”虛妄“和合”而生之“粗”劣之“相”;此乃“如來”依自覺聖智開“發明”了“世”間及“出世”間一切“法”,了“知其”究竟“本”起之“因”(如來藏),“隨”衆生“所”遇之“緣”而現“出”十法界依正一切分齊之相。(以佛智正遍知覺,普知十法界一切總別之相),“如是乃至”即使是“恒”河“沙”數的世“界”之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