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由”于六“塵”才能引“發”六根之“知”,反之,亦“因”有六“根”方能顯現“有”六塵之“相”,因此可知根爲托塵而立,塵亦托根而有,故六塵之“相”及六根之“見”,兩者俱“無”自體“性”,乃互相依傍而生,“同于”二莖並立而生之“交蘆”。“是故汝今”若于本性本明之真“知”真“見”上再妄“立”依根塵而有之“知”見,即是于本明上又要加明以明之,此“即”成爲“無明”之“本”(本來已經是明了,你偏偏又要再加明,這不是無明顛倒是什麼?);若了知一切“知見”實“無”知“見”可得,即是無有少法可得,“斯即”是一切法本不生的無上大“涅槃”的“無漏真淨”之境界,“雲何”于“是”本自清淨的法體之“中更容”立其“他”虛妄之“物”(妄知妄見)?

  3. 交蘆中性,空有俱非,解因次第,六解一亡

  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
  “真性有爲空,緣生故如幻;

  無爲無起滅,不實如空華。

  言妄顯諸真,妄真同二妄;

  猶非真非真,雲何見所見?

  中間無實性,是故若交蘆。

  結解同所因,聖凡無二路。

  汝觀交中性,空有二俱非。

  迷晦即無明,發明便解脫。

  解結因次第,六解一亦亡;

  根選擇圓通,入流成正覺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真性有爲空”:真如自性所現之有爲法,其根元爲是空。

  “無爲無起滅”:無爲法本無起滅,以無爲法是不生不滅之境界故;又,以無爲法是依有爲法而有故:有爲既已緣生如幻,而無爲又是依有爲而說,故知無爲法實不生。

  “言妄顯諸真”:之所以說有爲諸法是虛妄者,是爲了突顯無爲法之真。

  “妄真同二妄”:若說實有妄與真,則妄與真二者就都是虛妄了。

  “猶非真非真,雲何見所見”:真性絕待,猶非可說是真或非真,如何還有能見之根,及所見之塵?

  “中間無實性”:既然內根、外塵皆不可得,所以于根塵相接、中間所産生的識更加無實體性可得。

  “結解同所因”:“結解”,結縛與解脫。“所因”,所依。凡夫之爲結所縛、與聖人之得解脫諸縛,同是依于六根。

  “汝觀交中性,空有二俱非”:“交”,交蘆。你觀察交蘆中之性,則知空與有二者俱非。以若言其有,則中空無實體;若言其空,則蘆相宛然而有。故知空與有俱說不得。(交蘆用以比喻根與塵相依。)

  “迷晦即無明”:迷其爲有、或晦其爲空,二者皆是無明。亦即;若立空有二種知見,即爲迷與晦,即是結縛,是爲凡夫,即墮生死法。又,此義亦即“知見立知即無明本。”

  “發明便解脫”:開發本明,離于空有,便得解脫。

  “六解一亦亡”:“六”,六結,喻六根。“一”,一中,喻一真。六妄之結若解,則一真之名亦亡。以既無妄,何必立真?

  “入流成正覺”:“入流”,入聞性之流。(此非指須陀洹之“入流”。)

  【義貫】

  “真”如自“性”所現之“有爲”法其體本“空”,以其因“緣”而“生故”有“如幻”化。

  “無爲”法本“無起”無“滅”,以依有爲有故,(若無有爲,無爲亦無),故無爲法亦“不實如”虛“空華”,(故于無爲法中,亦無實法可得;若見無少法可得,此即真無爲。)

  之所以“言”有爲是“妄”者,是爲了托“顯”無爲“諸”法是“真”,故若說實有“妄”、或實有“真”,則此妄與真即“同”爲“二妄”。

  真性本來絕待,“猶非”可說“真”或“非真”,更“雲何”實有能“見”之根與“所見”之塵可得?

  根塵交接的“中間”所生之識本“無實”體“性,是故”知根塵二法有“若交蘆”,不能各自獨立而存在,故無自體;以無自體,故雖現有二相,無實二體。

  凡夫之“結”縛與聖人之“解”脫,“同”于“所因”,成“聖”成“凡”並“無二路”,俱依六根;若六根結縛則爲凡,六根解脫即成聖。

  “汝觀交”蘆“中性”,即知“空”與“有二”合“俱非”可得。

  “迷”其爲有與“晦”其爲空,皆“即”是“無明”;開“發”本“明”,離于空有,“便”得“解脫”。

  欲“解”纏“結”要“因次第”(要照次第),“六”妄之結既“解”,則“一”真之名“亦亡”;以既已無妄,何須立真?

  所修之“根”須“選擇圓通”之根,循此根而“入”于聞性之“流”即得見性“成正覺”。

  第二節  開示圓修之門

  【“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,

  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。

  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;

  不取無非幻,非幻尚不生,

  幻法雲何立?是名妙蓮華,

  金剛王寶覺,如幻叁摩提,

  彈指超無學。此阿毘達磨,

  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陀那微細識”:“陀那”,全名爲阿陀那,梵語adana,義爲執、執持、或執我。此爲第八識之別名。因爲阿陀那識能持有情之身體,令之不壞,又能執持善惡業之勢力,令不壞失,故以之爲第八識之別名。以此識之行相甚爲深細,乃衆生之本識,故稱爲“微細識”。

  “習氣成暴流”:“習氣”,指無明習氣。以衆生的習氣種子,熏成業力,業力之勢力流注不斷,故能令衆生之生死不斷,且其勢力強大,有如海洋底下之潮流,其力強大,不可遏抑;亦猶如懸崖之飛瀑,力量強大,如萬馬奔騰,莫不能禦。

  “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”:“真”,指此阿陀那識之體全真;“非真”,指阿陀那識所現之相實非真,並非真相,而是循業妄現。所以,阿陀那識的“真非真”,也就是所謂的“真妄和合”(但此“真妄和合”一詞,依本經而言,實是假名、方便之詞。因爲以第一義谛言,真與妄實不和合;不但真與妄實不和合,連“和合”一法亦非真,亦非實際,實無和合——所謂和合者,只是因緣妄現。故若以第一義言,阿陀那識,乃至阿賴耶識的所謂“真妄和合”,應是:“相妄性真”——其相虛妄,其性是真。是故莫爲其假相所迷惑,應直觀、透視、照見其真性。此亦即所謂“自見本性”,亦是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”)“恐迷”,指如來恐怕凡小權乘之腫,以無深智,故生迷惑,而執此阿陀那識爲“我”,而計實有“我”,如此則與如來的“二無我法”(人無我及法無我)相違背,反而不能見真性,且有因此將“阿陀那識”混同外道邪計的神我(靈魂、魂魄等)之虞。由于此等因緣,所以佛對淺機無智者,並不輕易開示阿陀那識的道理。

  “自心取自心”:衆生以愚迷顛倒,而以自心之“見分”取自心之“相分”。(此處之“心”指八識心)。

  “非幻成幻法”:以有此迷惑妄取,致令本來“非幻”之法也變成“幻化不實”之法。

  “不取無非幻”:“不取”,不取著。若自心不取著,則見一切沒有“幻”與“非幻”之二法差別,本是一真所現。然于實修中,欲“不取”須先“不緣”。又,“不取”即“不得”。此“不取”亦是十二有支中“取”支的還滅門。而于圓頓法門中,古德皆說是緊要的下手工夫,亦即解脫之本,蓋不起能取之心,不取內外根塵,則真、妄偕忘。“無非幻”,義爲無幻與非幻。以不取故,則幻與非幻皆不立,幻與非幻便成名言,而無實體,皆不相幹。

  “是名妙蓮華”:“蓮華”,喻真性,能出于淤泥而不受染,如衆生雖受長劫淪溺,然真性不失,故一切衆生畢竟成佛,乃至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生死涅槃猶如昨夢”(《圓覺經》語)。是故“蓮華”即代表衆生本具、本自清淨,不可汙染、不可破壞的金剛佛性。(也因此佛法以蓮花爲表徵;也因此,諸佛菩薩之相皆坐(或立)大寶蓮花之上:表示諸佛菩薩皆以此本具金剛佛性爲立足點,皆從此金剛佛性出生,皆住于此金剛佛性等義。)“妙”,不可思議之義,以真性長劫不動、不滅,似染而實不染,故名爲妙。

  “金剛王寶覺”:“金剛”,堅固、不可破壞、能破一切,以此而代表般若之智或佛性。以般若之智能破一切無明、煩惱、一切諸障,故如金剛;以佛性不動、堅固、不可破壞,故如金剛。“王”,至高,最上、至大之義。“寶覺”,即真性。

  “如幻叁摩提”:“叁摩提”,即叁昧,義爲正定或定慧等持。行者以般若智眼如實觀了一切法皆悉如幻,如是了悟已,其心不動,入于叁昧,得無漏智,即名此叁昧爲如幻叁昧。

  “彈指超無學”:“彈指”,一彈指頃,喻極短的時間內。“超無學”,其境界即超越阿羅漢之所證;又,“無學”在此代表二乘。此言,于極短時間內,即超越二乘所行境界。

  “阿毘達磨”:“阿毘”,無比。“達磨”,法。合言:無比法,以此法爲從如來頂出生,故此法爲最尊、最貴,是名“大佛頂法”,亦是最勝頂法。

  “薄伽梵”:梵語,Bhagavain,意譯爲有德、能破、世尊、尊貴。《佛地經論》雲:薄伽梵具有自在、熾盛、端嚴、名稱、吉祥、尊貴等六義。以多義故譯音而不譯義。

  “一路涅槃門”:此爲十方如來所共由的妙莊嚴路,由此而直通無上大涅槃之門。此經前四卷爲大開圓解,是“悟門”;此處開示圓修,是“修門”;第八卷成就圓證,即是“證門”。

  【義貫】

  阿“陀那”乃行相幽“微”深“細”之“識”,由于此識中所含之無明“習氣”種子熏轉本識,因而“成”就了衆生的生死業力之“暴流”;此識其體全“真”,而其無明習氣之相乃“非真”,“恐”無智之人“迷”其妄相爲真,或迷真作妄,故“我”于權小教中“常不開演”。

  衆生以愚迷顛倒而以“自心”之見分“取自心”之相分,至令本“非幻”之法,亦“成幻”妄之“法”;若于一切法皆“不取”,則一切法皆“無”幻與“非幻”,幻與非幻皆悉不立,以“非幻”之法“尚”且“不生”,無有起滅,何況“幻法雲何”而得“立”?如是頓了一切幻與非幻,“是名”爲不可思議之“妙蓮華;金剛王寶覺”真心妙門,成就“如幻叁摩提”;觀一切法如幻、而其心不動,如是即得于“彈指”頃而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