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年二十”時,那時雖仍“號”爲“年少”,然而二十歲時的“顔貌已”經“老”于我最“初十歲”之“時”;當我“叁十之年”時,“又衰”于年“二十”之時;“於今”年已“六十又過於二”,反“觀五十”歲“時”,真覺得那時還“宛然”比現在“強壯”些呢!“世尊,我見”色陰生滅變化,相似相續綿“密”遷“移,雖”然“此”身之盛年已經崩“殂”衰“落”,若要判別“其間”的遷“流”變“易”,我們權“且”只“限”于以每“十年”作一階段來觀察比較,則實每十年都有很大的變化。然而“若複令我”再“微細”一點“思惟”,則“其變”化“甯惟”(豈只)是在每“一紀”或每“二紀”都有所改變,“實惟”每一“年”都在“變”化;“豈惟”每“年”在“變”遷?“亦兼月”月皆在變“化”;“何直”(何止)每“月”都有變“化?兼又日”日“遷”改;若我更加“沈思”而“谛”實“觀”照,實則每一“刹那”每一“刹那”,乃至“念念之間”,都“不得停住”不變。“故知我”此“身終”究要“從”于“變”遷壞“滅”。
【诠論】
您看!波斯匿王的觀察多麼細密,思惟多麼深刻,論理表達多麼明白,清晰、流暢,實在不象個老邁之人!平常一般人,在此老耄之年,能不老糊塗就很不錯了。附及,有人說這段經文所述是“波斯匿王在觀“行陰”之相”,此說似是而非,是不正確的,應說他是在觀“色陰”才對;因爲“行陰”是心所有法,而波斯匿王在此所作的是觀“身”,並非觀“心”,因此他所觀的不是“行陰”,而是“色陰”。
【佛告大王:汝見變化遷改不停,悟知汝滅;亦于滅時,汝知身中有不滅耶?
波斯匿王合掌白佛:我實不知。佛言:我今示汝不生滅性。】
【注釋】
“亦於滅時,汝知身中有不滅耶”:你是否在觀自身念念遷滅的時候,同時也知覺你的現前色身之中,有常住不滅之本體嗎?
“我實不知”:波斯匿王已久證無生,然爲助佛轉輪,而示同凡夫。
“我今示汝不生滅性”:能現在就顯示給你看,你現前身中所具有的不生滅之性。
【義貫】
“佛告大王:汝”觀“見”自身之“變化”念念“遷改不停”,因而“悟知汝”之色身終淨殒“滅”;然而你“亦于”觀身念念“滅時,汝知”覺現前色“身”之“中有”常住“不滅”之性“耶?”“波斯匿王合掌白佛:我實不”覺“知。”“佛言:”那麼“我今”便顯“示”于“汝”你現前身中之“不生滅性”。
【诠論】
“于滅時,知身中有不滅者”這句話最關緊要,亦即于此父母所生身中,有能即身成佛之常住不動本性。若能了此,則不再隨逐種種生滅之相,而得一心趣入不生滅性矣。
【大王,汝年幾時見恒河水?王言:我生叁歲,慈母攜我谒耆婆天,經過此流,爾時即知是恒河水。佛言:大王,如汝所說,二十之時衰於十歲,乃至六十,日月歲時念念遷變;則汝叁歲見此河時,至年十叁其水雲何?”王言:“如叁歲時,宛然無異;乃至於今,年六十二,亦無有異。】
【注釋】
“谒(yè)”:見也。
“耆婆天”:梵文(jivadeva)。耆婆(jiva),命,長壽之義;(deva)爲天;故耆婆天即長壽天。印度風俗,子生叁歲,拜谒耆婆天廟,一來謝謝神能得生此子,二來求子得長壽。耆婆天爲帝釋天左右之十大天將之一,《長阿含經》雲:“釋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,隨從侍衛;何等爲十?一名因陀羅,二名瞿夷,叁名毘樓,四名毘樓婆提,五名陀羅,六名婆羅,七名耆婆,八名靈醯兔,九名物羅,十名難頭。”
“宛然”:此處爲依然之義。
【義貫】
佛言:“大王,汝”于“年”紀“幾”歲“時”第一次“見”到“恒河水”的?“王言:我生”後“叁歲,慈母攜”帶著“我”去拜“谒耆婆天”廟時,“經過此”河“流”,我于“爾時即知”那“是恒河水。”“佛言:大王,如汝”先前“所說”,你觀“二十”歲“之時”已“衰于十歲”之時等等,“乃至”于今日“六十”多歲隨著“日、月、歲”之“時”間推移,你說觀見自身“念念”都在“遷變;則”當“汝叁歲”初“見此河時,至”你“年十叁”時所見,“其水雲何?”有沒有什麼改變?“王言:”我十叁歲時所見的恒河水,正“如叁歲時”所見的,“宛然無異;乃至於今”我“年”已“六十二”了,現在所見之恒河水,與叁歲時所見,“亦無有異。”
【诠論】
這一段中,佛以極妙之善巧,引出“所見者不變”之理。又,此“所見者”是恒河之水,水性亘古不變,表“大種不變”,此是第一義谛之理。因爲以權教而言,四大無常,然于第一義谛實教之中,則六大之性皆是“如來藏不生滅性”,故六大之“性”不變。
【佛言:汝今自傷發白面皺,其面必定皺于童年;則汝今時觀此恒河,與昔童時,觀河之見,有童耄不?王言:不也,世尊。佛言:大王,汝面雖皺,而此見精性未曾皺;皺者爲變,不皺非變。變者受滅,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雲何于中受汝生死?而猶引彼末伽黎等,都言此身死後全滅?】
【注釋】
“觀河之見,有童耄不”:“童耄”,即老少。觀河之“能見之性”,是否有老少之變異?亦即這個能見之性有沒有也由少變老了。
“而此見精性未曾皺”:此第八識精,其性卻未曾起皺紋。
“皺者爲變,不皺非變”:有起皺紋的可說是有變異,但不皺的就不是有變異了。
“彼不變者元無生滅,雲何於中受汝生死?”:那亘古不變的能見之性本來就沒有生滅,你怎麼可以說它會在你的身中,與你同受生死?——你身有分段、變易生死,見性本自沒有變易生死,故它當前雖在你身中,並不隨著你的色身之生死,而跟著一起生死。如同頭自有搖動,而見性實未動。
“末伽黎”:全名爲末伽黎拘賒梨爲外道六師之第二師,亦是以斷滅爲宗,謂衆生之苦樂,皆無因無緣而生,爲屬自然外道,亦是斷滅論的一種。
【義貫】
“佛言:”大王,“汝今自傷”年耄而“發白面皺”,那麼“其面”如今“必定皺于”你在“童年”之時;“則汝”在“今時觀此恒河,與”在“昔”爲“童”子“時,觀河之”能“見”之性,兩者“有童耄”老少之變異“不?王言:不也,世尊。佛言:大王,汝面雖皺,而此”第八識之“見精”,其“性”卻“未曾”起“皺”紋;起“皺”紋“者爲”有“變”異,但“不”起“皺”紋的則“非”有“變”異;有“變”異“者”則“受”殒“滅”,而“彼不變”異“者,元”本即“無生滅”,它“雲何”會“于”你身“中”,同“受汝”色身之“生死?”你自不了正理,“而猶引彼”斷滅論外道“末伽黎等”所說,“都言此身死後”完“全”斷“滅”,無有因果。
【诠論】
此段中佛開示能見之性不變不滅,相對于面與身之有“皺”有“死”。又此能見之性,在此經中有時稱爲“見精”,這與“能見之本性”有所不同,因本性爲最純粹的,與佛性同義,也就是本經所說的“如來藏”。而見精是屬于第八識,但又有別于第八識,第八識是中性之詞,沒有什麼價值判斷的意涵;第八識體若起妄後,馬上變成有真有妄,而轉名爲阿賴耶,其體是“真”,其相是“妄”;在唯識學中,把第八識的真體,稱爲“自證分”,而把其“妄相”分析爲兩種:“見分”與“相分”。所以,本經所說的“見精”即相當于阿賴耶的真精之體(自證分),是阿賴耶的精華,不受染的本體,故稱爲“見精”;但它絕不是阿賴耶的“見分”,因爲見分是染汙的,這點在參究本經時,必須搞清楚。
其次,爲什麼斷滅論者這麼受佛及弟子所忌諱?斷滅論有什麼壞處?斷滅論的壞處如下:
一、因爲死後什麼都沒有了,一切都完了,所以大多數有斷滅論傾向的人,在面對死亡的時候,都會起恐懼、恐慌,尤其是重病垂死之人,以及老年人,在此波斯匿王就是因此種恐懼感而提出疑問。
二、斷滅論因爲計“一切罪福沒有因果”,所以若信受彼說,就會令原本修福、造善,乃至修道之人,都不再修福、修道,因此懈怠放逸,及時行樂,死後以廢修及無福故,墮于惡道。所以斷滅論者所教人的是愚癡之法,誤導衆生,爲害極大。
叁、有人因信斷滅論,計無罪無福、無因無果,墮惡取空,因而不但不修善,反而妄造惡事,而且不怖,不慚、不愧,死後墮于地獄受大苦楚。因此斷滅邪見是一切邪見中之最惡者,故又稱爲“斷滅惡見”。因此修行之人最須遠離此類惡知識、惡知見,以能斷壞行人一切善根種性故。
【王聞是言,信知身後舍生趣生;與諸大衆踴躍歡喜,得未曾有。】
【注釋】
“信知身後,舍生趣生”:波斯匿王不但“知”,而且“信”此身亡故之後,並不全都滅盡,而于舍掉此生之後,仍到他處受生。
“踴躍歡喜,得未曾有”:其聞法歡喜之心,從沒有這麼大。
【義貫】:
波斯匿“王聞”佛“是言”之後,便“信知”此身之中有不生滅性,而于此一期報“身”結束之“後”,雖“舍”此“生”,但仍“趣”至他處受“生”,因此仍有機會以此不生滅性而修大定,所以“與諸大衆”都“踴躍歡喜,得未曾有”之體驗。
【诠論】
以上即是十番顯見的第叁番:“顯示見性不滅”。
4、顯示見性不失
【阿難即從座起,禮佛合掌,長跪白佛:“世尊,若此見聞必不生滅,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?願興慈悲,洗我塵垢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名我等輩”:稱我們這些人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”此時“即從座”而“起,禮佛”之後,“合掌長跪”而“白佛”言:“世尊,若此”能“見”、能“聞”之性,是如世尊方才對波斯匿王所開示的是“必不生滅”的,那麼“雲何世尊”在先前卻“名我等輩”人是“遺失真”心本“性”,而爲“顛倒行事”之人呢?惟“願”如來再大“興慈悲”,以甘露法水“洗”卻“我”等之無明“塵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