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晦”,昏。“瞑”,暗。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,下弦月,月不明亮,或又雲霧遮障而昏暗不明。此示暗相。
“戶牖之隙”:門窗的縫。此示通相。
“牆宇之間,則複觀壅”:“宇”屋宇。“壅”,塞。處在四面牆及屋頂之下,則所見的便被壅塞住了。此示塞相。
“分別之處,則複見緣”:眼前分別外境之處,如山、林、泉、池等,則可見到衆緣的差異之相。此示異相。
“頑虛之中,遍是空性”:于冥頑的虛空之中,我們可見的則是一片同樣的空性。此示同相。
“郁勃之象,則纡昏塵”:“郁”,積也。“勃”,塵起貌,即塵土飛揚之貌。“纡”,萦環,環繞。此示濁相。
“澄霁斂氛。又觀清淨”:“澄”,澄清。“霁”,雨停止或霜雪、雲霧等消散。“斂”,收斂。“氛”,氣氛,塵氛。此謂,大雨過後的澄清,收斂了空中的塵氛,便又令人看到了清靜之相。此示清相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,此大講堂”之大門“洞”然“開”向“東方”,所以:1、當“日輪升”上“天”際之時,“則”我們可見“有明”亮光“耀”之相(明相);2、到了“中夜”或是下半月的“黑月”之日,月不明亮,又加“雲霧”遮隔,天氣昏“晦”暗“暝”之時,“則”我們“複”見到“昏暗”之相(暗相);3、在“戶牖之”縫“隙”之處,“則”我們“複”可“見通”相(通相);4、但在“牆”壁與屋“宇之間”,因內外不通,“則”我們“複觀”見“壅”塞之相(塞相);5、放眼往外望去,即能矚了而“分別”諸外境“之處”,如山河泉林等,“則複”可“見”到種種外“緣”的差異之相,如山高、水低、林密等各皆不同(異相);6、然而在冥“頑”的“虛”空“之中”,則所見“遍是”一樣的“空性”(同相);7、積“郁”塵“勃”揚起“之象”出現時,“則”可見一片“纡”繞“昏”濁的“塵”相(濁相);8、但當“澄”清的雨“霁”(止),收“斂”了空中的塵“氛”之時,則我們“又”可“觀”見周遭一片“清淨”之相(清相)。“阿難:汝”在此“鹹”可“看”到“此諸變化”之“相,吾今”即示汝此八相“各還”其“本所”生“因”之“處。雲何”爲其“本”所生“因?阿難,此諸變化”之相,“明”相即“還”于“日輪”,隨著日輪而去,“何以故?”若“無日”即“不明”,故知“明”相之“因屬”于“日”(日來,明相即隨之而來),“是故”明相“還”隨于“日”之去而去。同理,“暗”相“還”隨于“黑月”;“通”相“還”隨于“戶牖,壅”塞之相“還”隨于“牆宇”,諸“緣”差異之相“還”隨于“分別”之六識,“頑虛”之相“還”隨于“空,郁勃”昏濁之相仍“還”隨于“塵,清明”之相即“還”隨于“霁”雨,“則諸世間一切所有”之相,“不出”于“斯類”,因緣生滅,緣聚則生,緣散還滅。
【诠論】
在這一段經文看起來比較複難,故先歸納分類簡化一下,比較清楚易解。在此如來提出八相(八種現象),這八相又分成四對:一、明暗;二、通塞;叁、同異(空性——見緣);四、清濁(清靜——昏塵)。這八相都是外象,故皆有來去。“還”即是去。這些相既有來,即現有:“緣聚即來,緣離則還”的現象。如來欲已這些粗顯有來去的“外相”,來反襯出無來去的“心性”,亦是以“所見”的相有來去,來托顯“能見性”的無來去。
【汝見八種見精明性,當欲誰還?何以故?若還於明,則不明時無複見暗;雖明暗等種種差別,見無差別。諸可還者自然非汝,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?則知汝心本妙、明、淨。汝自迷悶,喪本受淪,於生死中常被漂溺,是故如來名可憐愍。】
【注釋】
“汝見八種見精明性”:“見”,能見。“八種”,上說之明暗等八種相。“明性”,本明之性。此言,你能見此八種相的見精本明之性。
“當欲誰還”:“誰”,即八相中的哪一相?
“若還於明,則不明時無複見暗”:“若還于明”,若你的“見性”是還之于明相,是與明相俱去。“不明”,即暗。此言,如果你的見性是跟著明相去的話,則當暗相來時,因“能見性”已走了,你便不能再見到暗相了。(然而實非如此:“相”有來去,“能見之性”並不隨其來去;是故方能明來見明,暗來時又見暗。)
“雖明暗等種種差別,見無差別”:以“見性”並不隨“相”而滅,因此雖明暗等八相皆各有種種差別之相,而汝之“見精”卻無有差別。
“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”:“還”,去。若不離你而去(還)的,那不是你自己(的見性),還是什麼?
【義貫】
佛言:八相皆各有歸屬,而“汝”之能“見”此“八種”相之“見精”本“明”之“性”,你想“當欲誰還?”(應當跟哪一相去呢?——當然是回到你自己!)“何以故?”
“若”汝之見精“還”歸“於明”相,“則”當“不明”而暗相來“時”你就“無複”能“見暗”相了,(然而事實不然,明來能見明,暗來你又能見暗,故知見精並不隨明暗而來去,亦不隨明暗而增減;相有來去,性無增損。)因此“雖明暗等”相,皆各有“種種差別”之相,而汝之“見”精卻“無”有任何“差別”,不來不去,不增不減,亘古常然,無有歸屬,自作主翁。“諸可還”滅“者,自然非汝” 之真心,而其“不”舍“汝”而“還”滅“者,非汝” 自心“而”會是“誰”呢?因此“則知汝”之真如本“心本妙”、本“明”、本“淨”;只是“汝自”生“迷”惑昏“悶”不通,“喪”失“本”心而“受”沈“淪”,故“於生死”大海“中常被漂”流沈“溺,是故如來名”爲“可憐愍”者。
【诠論】:
“明暗、通塞、同異、清濁”此八相皆是眼所了別之境。所見之境變化無常,生滅不住;而能見之性則湛然常住,物來照物,物去不隨。永嘉禅師參六祖時說:“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。“這是見相未了性。六祖說:“何不體取無生,了無速乎。”這是教他離相、歸性。永嘉于是具威儀而拜。
6﹒顯示見性不雜
【阿難言:我雖識此見性無還,雲何得知是我真性?
佛告阿難:吾今問汝:今汝未得無漏清淨,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;而阿那律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庵摩羅果;諸菩薩等,見百千界;十方如來,窮盡微塵清淨國土,無所不矚;衆生洞視,不過分寸。阿難,且吾與汝,觀四天王所住宮殿,中間遍覽水、陸、空行,雖有昏明種種形像,無非前塵分別留礙。】
【注釋】
“承佛神力見于初禅”:承佛神力加持,而得見初禅的境界。
“阿那律”:全名應是“阿那律陀”,是佛的堂弟。在聽佛說法時常好睡眠,因此被佛喝斥雲:“咄咄何爲睡,螺蛳蚌蛤類,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”因此生慚愧心,起大精進,七日七夜不睡,因而失明。佛憐愍他,而教他修“樂見照明金剛叁昧”,而證得天眼智通,爲佛弟子中,天眼第一。
“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菴(庵)摩羅果”:“阿那律”所見爲一佛世界,叁千大千世界,其中有百億個閻浮提,此處爲舉一閻浮提爲代表。《維摩诘經》中阿那律答嚴淨梵王時亦說:“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,叁千大千世界,如觀掌中庵摩羅果。”
“諸菩薩等,見百千界”:初地菩薩可見百佛世界,二地菩薩可見千佛世界,乃至十地菩薩可見無量佛世界。佛見則無量。
“十方如來,窮盡微塵清淨國土,無所不矚”:一切佛土,以佛觀之,無不清淨,故說是“清淨國土”。此言十方一切如來,皆可見盡微塵數的無量佛國淨土。
“衆生洞視,不過分寸”:若與叁乘聖人相比,則凡夫衆生所能見到的,差不多等于分寸而已。
“四天王所住宮殿”:“四天王”,東方持國天王、西方增長天王、南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;此四天王之宮殿,在須彌山腰,離地四萬二千由旬。
“中間遍覽水、陸、空行”:“中間”,指大地上了,忉利天以下,此間的水居、陸棲、空中飛行的有情衆生,至于無情器界則有山、河、大地,虛空等境界。
“昏明”:即明、暗。
“無非前塵分別留礙”:這些有情及無情境界,雖有明暗等差殊之相,但無非是六識對現前塵境所作的分別,而得的留滯障礙之相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言:我雖”已“識”知了“此” 能“見”之“性” 並“無還”滅,然而“雲何”而“得”證“知”那就“是我”的“真”心本“性”,而非我所見的物之性呢?“佛告阿難:吾今問汝:今汝” 尚“未”斷煩惱而“得無漏” 之“清淨”法身、唯因仰“承佛”之“神力”加持,而得至至日月宮、“見于初禅”天之境界,“得無障礙;而阿那律”則能“見”此佛世界中之百億個“閻浮提”,猶“如觀”看他自己手“掌中”的一顆“庵摩羅果”一樣清楚。至于“諸菩薩等”,則各能“見”或“百”、或“千”佛世“界”;而“十方如來”之所見,則“窮盡微塵”沙數之“清淨”佛“國土”,皆“無所不矚”。然而一般凡夫“衆生”所能“洞視”的距離,若與叁乘聖人比起來,則“不過分寸”而已。“阿難,且”就“吾與汝”所“觀”的“四天王所住”之“宮殿”,以及于其“中間遍覽”一切“水”居“陸”棲、“空行”所有衆生之正報依報,這一切一切的情境,“雖有昏”暗或“明” 晰“種種形像”之差別,但“無非”皆是六識對“前塵” 境界所作“分別”而得的“留”滯障“礙”之影像。
【诠論】
此段大義,簡言之,即一切聖人所見及凡夫所見,姑不論其所見多遠或多近,涵蓋的境界的大與小,一切“所見”全都是前“塵的分別留礙”,亦即,“所見皆屬塵性”,而非見性本身。
【汝應于此分別自他,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?誰爲物象?阿難,極汝見源,從日月宮,是物非汝;至七金山,同遍谛觀,雖種種光,亦物非汝;漸漸更觀,雲騰鳥飛,風動塵起,樹木山川,草芥人畜,鹹物非汝。】
【注釋】
“分別自他”:“自”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