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始來有種種界,如惡叉聚,法爾而有。”惡叉聚之果實呈紫色,印度人多用來染色或榨油,其果核可作念珠之用。
“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”:前面是指一般凡夫之顛倒。凡夫起惑、造業,而受種種苦報,因果不斷,固然可憐,而諸修行人,縱使有心修行,如果不了本心,而以生滅爲本修因,而欲求佛乘之不生不滅無上菩提果,是不可得的,這便是修行人的顛倒。以如是顛倒而修行,不得所願,亦是十分可愍。
“乃至別成聲聞、緣覺”:“乃至”,甚至。“別”者,即非通途,而有岔道之義。此謂,有些修行人,雖有心求無上菩提,但以不了常住真心,以致錯亂修習,因此不但不能成就無上菩提,甚至還走出佛乘之坦途,入于岔道,而成二乘(聲聞、緣覺)。《大般若經》的魔事品中說:退墮二乘,是菩薩魔事。何以故?因爲菩薩墮爲二乘,不能成就佛道,諸魔歡喜。
“及成外道”:修行人志求無上菩提,而以本修因虛妄故,不能成就菩提。反而墮爲二乘,已經夠慘的了;但還有更糟的:不但迷失本性,更且于心外見法,而修行外道法。這就是《楞伽經》中所說的“學佛法成外道”及“佛法中外道”,這種魔事末法時期特別多,近日尤盛,許多人競相與外道打交道,互相交流、互學所長,邪正不分,越迷越遠矣。
“諸天”:即欲界六天、色界諸禅天、無色界諸空天。此諸天,除淨居天外,皆是凡夫所住;衆生之不發菩提心者,修福布施,命終承其所修福,得生六欲天;又,若不發菩提心而修凡夫禅,得四禅定,命終即生于色界四禅天;若不發菩提心而修四空定,命終即生無色界四空天。這些去處,對凡夫來講是很好的,因爲皆是善道;但對原本志求佛道的修行人來講,那就很糟糕,因爲天福彌久,一來耽誤了進趨無上菩提之路,二來天福受盡,便會墮落受苦。尤其是第一種,雖然發心學佛,若只知修福,而墮至叁乘之外,成爲凡夫之人天乘,尤爲可憐。猶如五祖大師對門人說:“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,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”但佛門中這類人,近年來越來越普遍了,乃至已蔚爲風氣,竟然成爲當今佛教之主流;佛子其觳觫(húsù害怕得發抖的樣子)乎?
“魔王、及魔眷屬”:“魔”,梵文“魔羅”(mara),義爲奪命、障礙、擾亂、破壞、殺者。有四種魔:煩惱魔、五陰魔、天魔、死魔。此中,死魔爲能奪衆生身命者,故爲奪命及殺者。其他叁者,皆能破壞修行,奪衆生之慧命,故亦是奪命者。又,“魔王”有兩種,一是欲界天的大自在天王,一是色界天的摩醯首羅天王。若修行人,修習禅定及福業,然以其心惡,或不由正道,命終即墮爲魔王;若其福業小者,不能成魔王,便成爲魔之眷屬。又,如來在世時,聽從或護持修行邪道魔業者,身壞命終,亦依本業而墮爲魔眷屬。
“二種根本”:爲世間衆生輪回之根本,及出世間一切衆生本具之成佛根本(亦即如來藏性)。
“錯亂修習”:錯修、亂修。由于自不能知二種根本,又不能親近善知識,或爲惡知識所誤,因此錯修二乘,乃至亂修外道、人天道、魔道,種種盲修瞎煉,皆以無知故。
“猶如煮沙欲成嘉馔”:比喻不可能之事,以“因”不對,則“果”必不能成。佛經中這麼妙的譬喻,吾人遍覽世界各國一切文學、哲學,皆無出其右者;乃知佛智之不可思議。
“塵劫”:如塵沙一般多的劫數,無量劫之義。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:一切衆生從無始”劫以“來,”迷真執妄,于自心中生“種種顛倒”妄想,如是起惑、造“業”,于八識中熏成“種”子,因此法爾“自然”而感生死之果報,此惑業苦叁者“如惡叉聚”之果實一蒂叁果,互不相離。但不僅凡夫由于自心顛倒而流轉生死,甚至“諸修行人”,雖本欲求佛道,由于不會本心,而以生滅心爲本修因,故“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”有的“乃至”偏離佛乘,修行“別”乘墮“成聲聞、緣覺、及成外道”,乃至有樂行世法,墮于人天乘,成爲“諸天”,或更有修行邪道成就而成“魔王及魔”之“眷屬”。凡此,“皆由”于“不知二種根本,”而“錯亂修習”,如是修行,不論再怎麼努力,仍“猶如煮沙欲成嘉馔,縱經”如“塵”沙“劫”數的時間,“終不能得”成菩提。
【诠論】
發心修行當然很好,但發心要正;以“因”正,“果”才能正。但如果不會本心,而只依生滅心去修,縱經塵劫也是徒勞;不但徒勞,還會走入小路(二乘)、邪路(外道)、岔路(諸天)、惡路(魔王及魔眷屬),都不自知,都還以爲自己是在佛道、菩薩道上!際此末法,佛在此之開示,不正說中了現在的世象?現在整個世界及佛教界越來越亂,百家爭鳴,各出新招,很少願意堅持如來所說的“原版”的佛教,多有所創作或“修正”,或增或損,以“符合時代的要求”(然卻可放棄菩提的要求),因此,學佛法成二乘道、成外道、成人天道、成魔道,比比皆是。尤其是成二乘道及人天道,特別多,俨然已成爲當今佛教之“顯學”:此中修佛法成二乘道者,例如不宣揚大乘,卻大倡阿含及四念處等小乘法,且視爲“根本”,乃至貶抑大乘修法,如是之人,若是出家衆,則罪過大矣,何則?一者背負佛恩,二者背負衆生恩。背負佛恩者,如來種種苦口,無非是要衆生發無上菩提心,入一佛乘,企求佛道;而彼等乃違背佛之大悲深心,自背大乘,教人背舍大乘,求于自了,斷滅佛種,豈非大過?又,若出家人,在此大乘的國度,爲大乘僧吃大乘信徒的飯(受大乘信徒的信施),卻提倡小乘,豈非有負衆生?
其次,近來佛教界提倡及力行人天乘的更多,幾乎舉目皆是,寺院道場大多受到波及,也都或多或少跟進(隨喜)——因爲大家都這樣作嘛!不這麼作就落伍了,就會被淘汰了!照這樣下去,也許不久,佛教界將有一片“新氣象”,那時,只講經律論、求戒定慧的大乘八宗“老貨色”,將被日新月異的“新産品”所全盤取代了。
【雲何二種?阿難,一者、無始生死根本: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爲自性者。二者、無始菩提涅槃,元清淨體: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,緣所遺者。由諸衆生遺此本明,雖終日行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】
【注釋】
“無始生死根本”:“根本”,所依之義。無始劫來,遭受無量生死的根本所依,那就是六識妄心,以此妄心種種顛倒,故受輪轉。
“則汝今者,與諸衆生,用攀緣心爲自性者”:“則”,即,那就是。“今者”,現前,目前。“與諸衆生”,不但是你,所有的衆生都是這樣。“用”,以,認,當。“攀緣心”,第六意識,因爲第六意識于外攀緣前五識所得五塵落謝之影子,于內攀緣第七末那識,故稱第六意識爲攀緣心。“自性”,真心,本性。此言,什麼是無始生死的根本呢?那就是現前你與一般衆生,錯把第六意識攀緣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
“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”:“菩提”,覺,覺性。“涅槃”,不生滅;涅槃有兩種:有馀依涅槃(即二乘之涅槃)及無馀依涅槃(即佛之涅槃)。“無始菩提涅槃”,無始以來,其性本自菩提、本自涅槃。“元”,同原,原來,原本。“元清淨體”,本來清淨之體。此言,從無始以來,本自菩提、本自涅槃,原來清淨之體,亦即佛性本體。言“原來清淨之體”者,爲指在此體中,究竟清淨,縱然已經隨著衆生經過無央數劫之生死,然其本體究竟清淨,一毫不染,不但毫無染汙之相,連菩提涅槃之相亦無,故究竟清淨,故稱“元清淨體”,以其如是究竟清淨,故是究竟之菩提(明覺)、涅槃(究竟不生不滅)。又,“生死根本”與此“元清淨體”皆稱“無始”,是由于衆生“相”有生死,而“性”實不生死,故其清淨乃無始以來本然。又,以衆生有生死相,故亦有菩提相、涅槃相,然以究竟實法而言,即此生死相,並菩提相皆是究竟一相、一性,如真金與礦中之金,非有二性。
“則汝今者,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”:“今者”,當前,當下。“識”,第八識,亦即阿賴耶識。“精”,精明體。“識精”,第八識之精明體。“元明”,本明。你現今當下的第八識的精明之體,本來明淨。若依唯識法相,則第八阿賴耶識爲“真妄相合”,以第八識體本真,由于受無始一念無明所熏,即當下不思議轉成染汙之相,而得“阿賴耶”之名(原本未受熏轉之前,只稱第八識——第八識爲中性之名,而沒有阿賴耶之名),阿賴耶有受染汙義,自此,其體雖真,然其相是妄,故稱之爲真妄和合,有如銅上長銅綠。此爲依唯識而言;然唯識雖爲大乘,但仍是權教,若以實教言之,則阿賴耶當體清淨,實無妄相可得,更無真妄和合之事,以八識、賴耶,全是如來藏清淨本體之用,故稱“識精元明”,此爲如來了義之教,而無權教之依相分別,而直指當體,是故本經之經題爲“如來密因……修多羅了義經”,學人至此,須頓舍一切教下之思議,乃能頓契佛心宗門之奧旨。
“能生諸緣”:“諸緣”,諸緣識,即七轉識(前七識)。第八識受熏轉爲阿賴耶後,即稱爲“自證分”,此自證分便立即生起“見分”與“相分”。見分即“能見分”,相分即“所見分”,亦即能緣與所緣。能緣即前七識,而所緣即六塵,是故能緣與所緣皆是阿賴耶自所變現,故實唯有識,而無外塵,故此教法名爲“唯識”,而示“萬法唯識”之義。故依唯識學,即萬法唯有識,且確定內識的確是有,並非沒有——所以才叫“唯識”。相對的,外塵爲虛妄幻假,以唯識所現故。然依如來最究竟了義之教如本經者,則唯一真,更無一法可厭可忻(xīn喜悅,快樂)、可取可舍。
“緣所遺者”:“緣”,即諸緣識,亦即前七識。“遺”,遺失,遺忘,遺落,迷失。七轉識本是從阿賴耶體的轉生出來的,但七識生起後,便好象遺忘了阿賴耶那個母體一樣,便就幾乎各自獨立,獨當一面,各司其所攀緣集取之業,可說念念忙碌得不遑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