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息;化城者,黃蘖大師所謂“爲止小兒啼”者是也。

  “生死妄想”:生死有兩種:

  一、分段生死,爲一切凡夫衆生所受一期一期之生死果報,以其分段而受,故稱分段生死。二、變易生死,爲菩薩及二乘所受者,以八識中仍有微細之生滅變異,《楞伽經》所說之“流注生滅”,故稱爲變易生死。唯有諸佛如來究竟斷一切生死,證不生不滅、二死永亡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告阿難:世間一切”凡、外、權、小“諸修學”之“人,現前雖成”就了第“九次第定,”而仍“不得”諸“漏”滅“盡”而“成阿羅漢”道的原因,“皆由”計“執此生死妄想”之第六識心,而“誤”以“爲”是“真實”之常住真心。“是故汝今雖得多聞”,亦因不能判別真妄,未見自己常住真心,以爲本修因,故仍“不”能“成”就“聖果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因正則果正,如是因、如是果。若不得本性爲本修因,則盡管再怎麼努力習禅,修到能得非想非非想定,乃至于第九次第定,也只落于無心定,仍居凡位,而與聖道菩提無緣。因此可知此本修因之重要及可貴難得,故稱爲“如來密因”,或“本起因地”(《圓覺經》)。

 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

  【阿難聞已,重複悲淚,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“自我從佛發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將謂如來惠我叁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雖身出家,心不入道。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重複悲淚”:又再悲從中來,而淚流不止。這次阿難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。

  “將謂如來惠我叁昧”:“將”,而。“惠”,嘉惠與我,惠贈,惠賜。這本乃人情之常,亦是凡情所在,因知如來有無量叁昧,而他又是佛的寵弟。

  “不知身心本不相代”:一切功德福報還是要自己修;如來雖有加持力,但自若不發心修行,與如來之加持力亦不相應,故如來亦無法加持。

  “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”:“窮子”,比喻六識妄心;“父”,比喻本心本性。如人自棄家中珍寶而逃家,出外流浪,莫知所之。衆生依六識妄心,亦複如是,向外奔馳,追逐聲色、五欲六塵,不知自返。

  “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”:若光口說種種美食,終不能令肚子不餓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聞”佛說“已,重複悲”傷地流“淚”,而“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,而白佛言:自我”隨“從佛發心出家”以來,仗“恃”著有“佛”之“威神”力加持,故“常”暗“自思惟:”因有佛力加持,便“無”須“勞”動“我”自己去苦苦“修”行,“將謂如來”一定會“惠”賜給“我”一些“叁昧”,而“不知身心本”來即“不”能“相代;”因我已迷“失我本”有真“心”,故“身雖”已“出家”,然“心”卻“不”能“入”于佛“道”;這“譬如”一個貧“窮”之浪“子”,之所以貧窮困頓匮乏,都是因爲他“舍”棄了他多富資財的“父”親而“逃逝”,故窮露路途,無有歸依。我“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”,則“與不聞”佛法是同“等”的,其多聞對他本人並沒有實際上的受用;這正“如”同有“人”雖口裏“說”著很多“食”物之名,但光口說,沒有實際行動去准備食物,肚子“終不能飽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在此,阿難真正是“悟今是而昨非”了,也開始真正發露忏悔。他所說:“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”此正可給與末世之好“文字般若”或“文字禅”,及僅僅以看《大藏經》而求多聞、光說不練者,一個警誡。

  【世尊,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願如來哀愍窮露,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二障”:煩惱障與所知障。煩惱障是由我執所起,以諸煩惱能障涅槃,故稱煩惱障;又煩惱因能障人天等勝妙之事,故亦稱爲“事障”。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,此法執爲執心外實有,不達唯心,以及于所修習,生起法愛,以此能障菩提,故稱所知障;又因能障所欲證法空之理,故又稱爲“理障”。

  “良由不知寂常心性”:“良”,誠,實在。“不知”,此不知有二義:一、不覺知,以迷內外,故日用而不能覺知。二、未聞知,凡夫若不聞佛開示,即連“常住心性”之名,亦不得知。“寂常心性”:寂靜常住之真心本性。

  “窮露”:“窮”,貧窮。“露”,無有遮護依靠。衆生之“窮”,爲無福慧莊嚴;衆生之“露”,爲無大涅槃可依止。

  “發妙明心”:開發本妙元明之心。

  “開我道眼”:眼爲能見,佛法中以般若之智爲能見,故此“道眼”即是般若智眼,以“五度如盲,般若智導”故般若智有如修道人之眼,亦即所謂“人天眼目”是也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世尊,我等今者”爲煩惱及所知“二障所纏”,不得解脫,“良由”于“不知寂”靜“常”住之真“, 心”, 本“性,惟願如來”,慈悲“哀愍”我等貧“窮”孤“露”,沒有真心本性之莊嚴華廈可以安身立命,而開“發”我們本“妙”元“明”之“心”,以啓“開我”們見“道”之智“眼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阿難在此以前,雖然責備自己不知自心在何處,但都還一直認六識爲心。現在聽如來開示說“妄想非真”之後,才責備自己不知真心。又,阿難現在也已知“認見屬眼”,與“認識爲心”,同樣是錯誤的,故現在求開“道眼”,以辨明奢摩他路,而照見楞嚴定體。

  【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。其光晃昱,有百千色,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,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,旋至阿難及諸大衆。告阿難言:“吾今爲汝建大法幢,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,得清淨眼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:

  “從胸卍字”:卍,梵文Svastika,又作萬字、萬(繁體)字,卍字;意譯爲吉祥海雲,吉祥喜旋,爲佛叁十二相之一,也是八十種好之一;此爲顯現于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。《長阿含經》卷一《大本經》、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》卷六、《大般若經》卷叁八一等均記載佛之胸前、手足、腰間等處有卍字。于今印度阿摩羅婆提(Ama-ravati)出土之佛足石,亦刻有數個卍字。

  卍之形,原是古代印度表示吉祥之標志;除印度外,波斯、希臘、羅馬均有此類符號。然其最初來源則爲梵文,詳如後“诠論”中說。

  卍之漢譯,古來有數說,鸠摩羅什、玄奘等諸師譯爲“德”字,菩提流支則譯爲“萬”字,表功德圓滿,萬德具足之意。武則天長壽二年(西元693年)始製定此字讀爲“萬”,而謂其乃“吉祥萬德之所集”。

  又,據《佛光大辭典》稱,《華嚴經》中卍字共有十七處、但以梵文對勘,其原文共有四種:

  1、Srivatsa,音譯“室利靺(mò)蹉”,義爲吉祥臆,《華嚴經》卷四十八:“如來胸臆有大人相,形如卍字,名吉祥海雲。”

  2、Nandyavarta,音譯“難提迦物多”,義爲喜旋。《華嚴經》卷二十七:“其發右旋,光明潤澤,卍字嚴飾。”

  3、Svastika,音譯“濊(“穢”)阿悉底迦”;圓瑛法師簡稱之爲“阿悉底迦”意譯爲有樂。《華嚴經》卷二十七:“願一切衆生得如卍字發,螺文右旋發。”

  4、Purnaghata,音譯爲“本囊伽(qié)吒”,義爲增長。《華嚴經》卷二十七:“願一切衆生得輪相指,指節圓滿,文相右旋,願一切衆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。”

  《佛光大辭典》雖有如是發現,然一般提到卍字,其原文之讀者,皆以第叁種Svastika(濊怯阿悉底迦)爲主,請參見丁福保編《佛學大辭典(2683頁)》。此證之《韋氏國際大辭典》,及《牛津大辭典》亦然。

  “晃昱(yù)”:此二字都是明、明亮之義。

  “旋至阿難”:“旋”,還,回。

  “建大法幢”:“建”,立也。“幢”,旌旗的一種。建立大法幢,爲建立大佛頂首楞嚴大法,以其能摧邪顯正,樹立正因,故喻爲法幢,凡外邪小之人見之,靡不屈伏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即時如來,從”其“胸”臆上的“卍字,湧出”衆“寶”之“光,其光”明“晃昱”熾盛,“有百千色,十方”如“微塵”數的“普”遍諸“佛世界”于“一時”間都“周遍”,此光普“遍灌”注于“十方”世界“所有寶刹”中之“諸如來”之“頂,”然後即回“旋至阿難,及諸大衆。”

  佛“告阿難言:吾今”即將“爲汝建”佛頂首楞嚴王之“大法幢;亦”以此法“令十方”世界“一切衆生”悉能“獲”得殊“妙”幽“微”秘“密”本“性”清“淨”圓“明”之“心”,而“得清淨”無翳之智“眼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在此如來應允阿難要開他的道眼,亦即如來將開始“顯真”。前面七處爲“破妄”,如今妄既已破,便可開始顯真,所以這以下便是所謂的“十番顯現”。要顯真之前,如來又放光,此爲第叁度放光。前面兩次:佛頂及面門,此時爲胸前卍字,各代表不同意義:

  ⒈ 第一度,佛頂放光,爲代表全經總的法門,光從佛頂出,顯此法之尊貴無上。

  ⒉ 第二度從佛面門出,顯生佛一如,爲示此一如之法,故顯大神變,令十方世界震動,十方世界合成一界,一界者,一真如界也,亦一真法界也。

  ⒊ 第叁度,光從胸卍字出,胸即心也,卍字萬德莊嚴吉祥之記也,亦即如來累劫所修福德之徵也;此光,上供養十方世界如來,下庇陰一切衆生,普遍布施無遺。

  又,以密教言之:

  ⒈ 第一度放光從佛頂出,表降伏,降伏外道邪咒故;⒉ 第二度從面門出,表息災,震動十方世界,令和合一界無災故;

  ⒊ 第叁度從胸卍字出,表增益,加持弟子,令得白法故。

  又,關于卍字之寫法,《佛光大辭典》雲:“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,于印度教,男性神多用 表示,女性神多用卍表示,于佛教,現存于鹿野苑之古塔,其上之字全爲“卍”,該塔系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,爲紀念佛陀昔時于此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