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入定而建者。在西藏,喇嘛教徒多用 ,棒教徒則用卍。我國曆代左右旋混用各半,《慧琳音義》與《高麗大藏經》皆主張 ,《日本大正藏》亦准之而采用 ;然宋、元、明叁版藏經均用卍。”
《佛光大辭典》接著又載:“卍字産生左右旋之分歧,主要系由于“立場”之差異。蓋經中多處有“右旋”之說,且佛眉間白毫亦右旋宛轉;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亦須右繞而行,故“右旋”一詞已成定說;惟究竟以“卍”爲右旋,抑或以“ ”爲右旋,則是爭論之關鍵。若以卍字置于吾人之前,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卍字,右旋則成 ;然若以卍字本身之立場言,則卍乃符右旋之方向。”(pp.2203—2204)
美國《韋氏第叁版大辭典》(Webster”s Third New Interna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nge),解釋 Swastika或Svastika條下雲:“此爲加上裝飾或象征的希臘式之十字,將十字之末端皆延長且彎曲成直角,並皆朝同一旋轉之方向,亦即是順時針之方向。”(⒈ a symbol or ornament in the form of a Greek cross with the ends of the arms extended at right angles all in the same rotary direction,…⒉ a swastika with arms extended clockwise.)(《韋氏大辭典》P2307)。又此大辭典,在此字之語源(Etymology)欄載:(Skt. Svastika,fr.Svasti,wel fare ,fr.Su-,well+asti,being;fr.the belief that it brings good luck.)此義爲:此卍字爲從梵文而來,梵文原文Svastika是從Svasti(福祉、幸福)而來,而此字則爲兩個字拼起來的:Su-(好、幸)加上asti(存在),且自古素有此信仰,即見此卍字者,皆獲吉祥、幸運。
又,英國最權威之大辭典,《牛津大辭典》(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),所說大略相似,茲不再引。
由此可知,西洋雖亦有卍字,然其來源系從梵文中來,此爲定論。不過西洋人卻把它當作是十字的一種變形或複雜體來解釋;羅馬帝國亦以此爲十字之代表。但無論如何,此字都保存了其原文具有吉祥、幸運之義。又,西洋人對此字之讀音爲“濊佉悉底迦”,此在古代及現代之西洋人皆然,這正好與中土傳統所讀的音一樣,也就是上引《佛光大辭典》的第叁種,而其他叁種讀音,東西方傳統上都沒這麼讀過。
至于此字之形狀,既然⑴鹿野苑的古塔上是卍;⑵宋、元、明的《大藏經》都作卍;則應以卍爲正。此外,更重要的是:既然此字應爲右旋,亦即“順時鍾”,則只有卍是正的,其它則爲誤寫,何以故?正如《佛光大辭典》中所說,此字寫法之所以分歧之因,爲由于立場的不同,看是站在我們觀看者的立場,還是卍字的立場——這就對了!須知,在佛像、及佛堂的擺設方向,所稱的左與右,都是以佛的右手邊爲右,不是以我們瞻仰者的右手爲右,所以:一、在佛殿上排班時,“男左女右”,的左邊即是指佛的左手那邊,非我們瞻禮者的左邊;二、經行佛塔、及佛殿上繞佛時,“右繞”,亦是以佛之右手爲右;叁、佛的眉間之白毫相爲右旋,當然是以佛之右手爲右方,循此而繞,當然不是以我們觀者的右手爲右——別忘了,那白毫相是他的,不是我們的!既是他的,怎會依我們的右方爲右?否則我們的方向若改變了,怎麼辦?四、同理,那卍字也是佛身上的吉祥相,不是我們觀者的,其左右方向怎能以我們爲准!?若佛的吉祥相是以我們的方向爲准,便生顛倒!那麼爲何有那麼多人弄錯,尤其是西洋人一概弄錯,日韓近代亦然,爲什麼?我想是衆生共業不可思議吧!因爲西洋人多爲外道,外道本自顛倒,所以想學佛法中的東西也學顛倒了——佛之正法多麼寶貴,心不正,怎能學得到?至于日、韓、及喇嘛教等,可能也是如此吧。
附帶提到,近代德國希特勒也用此卍字,不過他當然是用錯誤的好個寫法: ,而且把它傾斜四十五度,且彎出去的那個畫較短,變成: 。
由于希特勒使用此字爲納粹的標幟,因此近代西洋人幾乎無人不會讀這個字:Swastika。因此佛教徒若到西洋弘法或建寺院的,最好避免把卍字寫在牆上,或做成旗幟,否則極容易引起誤會,以爲此處是納粹的信奉者或叁K黨,而遭到反納粹及猶太人的暴力破壞。
第十二節 十番顯示見性——顯真(令見真性)
⒈ 顯示見性是心非眼
【阿難,汝先答我見光明拳;此拳光明因何所有?雲何成拳?汝將誰見?”
阿難言:“由佛全體閻浮檀金,赩如寶山清淨所生,故有光明;我實眼觀;五輪指端屈握示人,故有拳相。】
【注釋】
“汝先答我”:“先”,先前,剛才。
“閻浮檀金”:主爲勝金,此金産于須彌山南面之洲,其洲有樹名爲閻浮檀樹,其果汁入于河水,水中沙石皆成金,稱閻浮檀金。
“赩(xì)”:大紅色,亦即佛身金光赤焰閃爍。
【義貫】
佛言:“阿難,汝先”前回“答我”說你“見”到如來的“光明拳。”我現在再一次問你幾個問題:一、“此拳”之“光明”是“因何所有”(因何而有)的?二、“雲何”能“成”此“拳?”叁、“汝將誰”來“見?”(你用什麼來見?)
“阿難言:由”于“佛”的“全”身“體”皆如“閻浮檀金”一樣,其所放出的光皆赤“赩”閃耀有“如”一座“寶山”,而此全身金身及其金光,用由“清淨”之善法功德“所生”,非是欲愛所生,“故”如來之拳能“有光明”,是故如來拳之光明,爲因此而有的;“我實”在是以“眼”來“觀”見如來的光明拳的;因如來的“五”只千幅“輪”之“指端屈握”以“示人,故有拳相”産生。
【诠論】
從這裏開始是“十番顯現”的第一番:“顯見是心非眼”。
佛要建大法幢,開發真心之道眼之前,必須先把一切虛妄之見,作最後的釐(厘)清,故有此叁問,並以此叁問爲引子。又,此叁問,第一及第二問爲問“所見”,第叁問爲問“能見”。且第二問爲問“拳之本體”,第一問爲問“拳之用”。而請注意如來問的次序,爲先問拳之“用”,再問拳之“體”,最後再問“能見者”。這是有深義的:由“所見”之用,達“所見”之體,再達“能見”者,此即“由末返本,回光返照,返照自身,返見自性”之義,而不可逐色隨聲,往外奔逸而去。而阿難不體佛意,不知返觀自照,且其所答之次第,完全一團混亂,忽內忽外。
【佛告阿難:如來今日實言告汝;諸有智者,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阿難,譬如我拳,若無我手,不成我拳;若無汝眼,不成汝見;以汝眼根,例我拳理,其義均否?”阿難言:“唯然,世尊,既無我眼,不成我見;以我眼根,例如來拳,事義相類。
佛告阿難:汝言相類,是義不然。何以故?如無手人,拳畢竟滅;彼無眼者,非見全無。所以者何?汝試于途詢問盲人:“汝何所見?”彼諸盲人必來答汝:“我今眼前唯見黑暗,更無他矚。”以是義觀,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?】
【注釋】
“諸有智者”:這是指中根人,中根人若不解時,一聞譬喻便得開悟。上根人則直下便了,不須譬喻,下根人以無智故,即使多所譬喻,仍然難解。此處之開悟指“解悟”而言,而非“證悟”。
“以汝眼根,例我拳理,其義均否”:“例”,比對。“均”,同,似,相當。此句爲省文,其義爲:用你的眼根之能見,來比如我以手而成拳,這兩件事,道理相當不相當?
“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”:塵有明、暗兩種。此言,盲人只見前塵一片黑暗,而能見之性並無虧損;因爲眼根壞了,所以不能顯色,故見現前之色一片黑暗。正如照相機的鏡頭破了,便不能照像,但這並不表示軟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沒有了。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:如來今日”要將“實言告汝。諸有智”之中根器“者”須“要”假“以譬喻”來曉喻,“而得開悟。阿難,譬如我”的“拳”來說,“若無我手”,則一定“不”能“成我”的“拳;若無汝眼,”也一定“不”能“成汝”之“見;”若“以汝”之“眼根”之能見,來比“例我”以手成“拳”之“理,其義”理“均”等、相當“否?”
“阿難言:唯然”(是的),“世尊,既無我眼,”便“不”能“成我”之“見”;所以,“以我眼根”之能見,來比“例如來”之手能成“拳”,此二“事”之“義”理“相類”似。
“佛告阿難:汝言”此二事在道理上“相類”似,“是義不然,何以故?如”有個“無手”之“人”,他的“拳”便“畢竟滅”了;然而“彼無眼者,”並“非”其能“見”之性便都“全無”了。“所以者何?汝試”著“于”路“途”上“詢問盲人”說:“汝何所見?”而“彼諸盲人,必來答汝,我今眼前,唯見”一片“黑暗,更無他矚。”(再沒有看到別的什麼東西)。“以是義觀”之,只是現“前”的色“塵自”現“暗”澹( dàn),能“見”之性有“何虧損?”
【诠論】
爲何說“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”爲指中根人?因爲“譬喻”是比量;若依于聖言量之文字或教說,而得比量之智,是爲有智者;然上上根人則得入現量境界,即于聖言量而得離于其文字言說,直入離言法性,此非中根人之所能。
又,世尊在此所作的譬喻,其邏輯表列如下,或許對現代讀者較易了解:
其實世尊在此所要的,只是:“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”這個道理,亦即:“有眼能見”,這是人所共曉,但“無眼並非全然無見”這道理就不是那麼明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