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有生有死,而非涅槃之無生,故叁界又稱爲“叁有”;又,叁有亦即是叁界之生死;“欲有”即欲界之生死;“色有”即色界之生死;“無色有”即無色界之生死;以叁界皆有生死、有煩惱、有苦,故稱爲叁有。
二、“二十五有”——二十五有爲從叁界開出(“開出”之義爲:再進一步詳細分類,亦即“廣說”):
⑴欲界有“十四有”——四惡趣(阿修羅、地獄、惡鬼、畜生)、四大洲(東勝神洲、南瞻部洲、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)、六欲天(⒈四天王天、⒉忉利天、⒊焰摩天、⒋兜率天、⒌化樂天、⒍他化自在天)。
⑵色界有“七有”——四禅天、大梵天、淨居天、無想天。
⑶無色界有“四有”——即四空處(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)
以上十四加七加四,合共二十五,故稱“二十五有”。又所謂“二十五有”,亦即在叁界中共有二十五種果報之義,衆生于叁界中無始生死往來,不離此二十五處。此言:這些大比丘衆,都能以如來之妙善方便法門,超越叁界諸有生死之苦果。
“能于國土成就威儀”:“國土”,即佛土,亦即佛所化生之土,或稱一佛世界,即叁千大千世界。“威儀”,即行住坐臥四威儀,“成就威儀”,亦即是成就戒法莊嚴之義。此言:這些大比丘,都能于佛化之國土,具足戒品,一切時中成就四威儀。
“從佛轉輪”:隨從佛世尊轉正*輪,度化有情。“輪”有七義:一、摧輾:能摧輾煩惱故;二、運載:能載衆生至彼岸故;叁、圓滿:佛之法門初善、中善、後亦善,故究竟圓滿,譬之如輪;四、無量無盡:佛之法門無量無邊,譬如輪之轉動,無有始終可得;五、一切通達:佛之法門,譬如輪之有輻、有辏、諸輻通達于四方,而無障礙;六、萬法歸一:佛之法門無量,譬如輪之衆輻,然衆輻亦皆歸于一辏,如衆海水,等同一味,謂菩提味、涅槃味;七、萬法中空:佛之法門力用雖無量,譬如衆輻,然輻之用系于一毂(gǔ車輪中心的圓木,中有圓孔,可以插軸。),以毂中空,故有輪之用;如來法亦如是,諸法體空,無相,故成法之無盡力用,得度衆生出于有爲。
“妙堪遺囑”:“妙”,智慧殊妙。“堪”,能。“遺囑”,佛臨涅槃前,所附囑弟子度化有情之遺志。此言,這些大比丘,都證入了勝妙之智慧,而堪能紹繼如來度化一切有情之附囑。
“嚴淨毘尼”:“嚴”,莊嚴。“淨”,清淨、淨持。“毘尼”,梵文“毘奈耶(Vinaya)”、或“毘尼耶”之省言,戒律之總稱。此言:這些大比丘僧,于敬持如來律法方面,都能清淨、莊嚴。戒品清淨即不破戒、不漏戒、不缺戒、不汙戒。以戒品清淨,故得四威儀妙相莊嚴。
“弘範叁界”:“弘”,大。“範”,模範、師範。能爲叁界一切衆生之師範。
“應身無量”:“應”,應機、感應。“應身”,即叁乘賢聖,爲度衆生,應其根機及因緣,而示現之身。此隨機而應之“應身”,雖非其本身,然亦依于其本身(自受用法身)而得變化示現他受用身。阿羅漢已證神足,故能于自身作種種不思議變化。
“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”:“未來”,未來世之衆生。“塵累”,六塵之負累;衆生以緣取六塵,而自障蔽自心本明,而成爲靈明本性之負累。此言:這些大比丘僧,能拔濟未來之衆生,令其超越六塵之負累,而得解脫叁界苦難,因此不負如來之殷勤囑托。
【義貫】
這些大比丘僧“皆是”已證聖道,離欲“無漏”,煩惱永息之“大阿羅漢”;彼等皆是“佛”之真“子”,安“住”護“持”如來正法,自身“善”修如來無量妙法而得“超”脫叁界二十五有等“諸有”系縛,並且“能于”此娑婆“國土” (乃至十方佛土),“成就” 叁千“威儀”,隨“從佛”世尊“轉”正法“輪”;並且以其所證深“妙”之智慧,而“堪”能紹繼如來“遺囑”之度生事業,是故彼等皆能莊“嚴淨”持“毘尼”戒品,“弘範”于“叁界”(爲叁界衆生之師範),並能隨衆生之機緣,而示現“應身無量”,以“度”化解“脫”現在之“衆生”于生死中,更能救“拔”赈“濟”盡“未來”際無量有情,令皆超“越諸塵”勞之負“累”,而得解脫。
【诠論】
本段經文,看來與一般經文之“序分”中,陳述與會大衆之大比丘,好象沒什麼不同,而實際上,本段經文中即暗藏了許多玄機,此言何解?我們知道,所謂“佛子”,依理而言,即是指菩薩,以菩薩爲能紹隆佛種,故爲佛之真子,而堪稱佛子。但本經文中,明明是在講阿羅漢,爲什麼經文又稱阿羅漢爲佛子?豈不有違道理?接著又說這些阿羅漢“從佛轉輪,妙堪遺囑”,阿羅漢怎麼能紹繼如來遺志,度化衆生?他們不是都是“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”,此是“最後身”,即將入涅槃了嗎?既馬上要入涅槃,如何還能繼佛遺志?再下去,經文又說他們能“應身無量,度脫”現世“衆生”,不僅此也,而且更能“拔濟未來”之衆生,令“越諸塵累”,而得解脫——這豈不是菩薩境界了嗎?這正是本經的玄機,也是本經一經的大旨。何則?
依藏教、通教、乃至別教,二乘與菩薩是有別的;形相與智慧皆別。但依于圓教,則心、佛、衆生平等無二,叁乘會歸一乘,唯一佛乘,無二無叁;叁乘、五乘只是如來大悲智慧之權說化導,一乘爲實,衆生畢竟成佛,此是《法華》之大旨,故《法華經》中佛與在家出家、叁乘賢聖皆授記成佛。而《法華》“一佛乘”之得以建立,乃依于《大般涅槃經》佛所開示之“一切衆生皆有佛性”,是故“一切衆生當得作佛”。是故,在通教中,聲聞人被斥爲“焦芽敗種”,然于圓教中,則得授記,將“回小向大”,當得作佛。
又,依《楞伽經》,阿羅漢有兩種,一爲“實法阿羅漢”,即是實取涅槃滅度者,二爲“權法阿羅漢”,乃爲菩薩依本願力,爲護持如來,及護正法而示現者,此類阿羅漢,以是菩薩示現故,故不實取涅槃,而繼佛種性,度化有情,盡未來際,象大迦葉尊者,現仍于雞足山入定,以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,而傳于釋尊衣法,即是菩薩示現之權阿羅漢。又如玄奘大師在《大唐西域記》中所載,羅喉羅亦爲護如來正法,不入涅槃,亦是權阿羅漢之一例。又賓頭盧尊者,表面上雖是受佛教敕,不准入涅槃,永住此世間受衆生供養,然亦是慈悲示現之“權阿羅漢”。菩薩悲心之深,不拘本身形相,于此可知。
本經因是如來開示真如本性之圓頓大經,故已超越“藏通別”教之叁乘分別,而以萬法皆“本如來藏妙真如性”,而會叁乘于一乘圓教,是故暗示此等大阿羅漢本身實亦是菩薩示現,並藉此以默示本經“真如一相”之深旨。
【其名曰:大智舍利弗、摩诃目犍連、摩诃拘絺羅、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、須菩提、優波尼沙陀等,而爲上首。】
【注釋】
“舍利弗”:梵語,“舍利”爲鹙(qiū一種水鳥);“弗”爲子。因舍利弗之母,其名爲鹙,印度人常以母之名爲名,故名爲“鹙子”。有時亦翻爲“舍利子”,即是華梵合並之翻譯。舍利弗爲佛十大弟子中,智慧第一,常代佛宣說法要,或重誦佛所講之經。諸佛菩薩之示現,皆有“本”、有“迹”,“本”即其本身;“迹”即其示現。舍利弗爲釋尊之十大弟子之首,此爲其迹現,而其本則爲過去之金龍如來,今倒駕慈航,助佛轉輪。
“摩诃目犍連”:梵文“摩诃(Maha)”,大之義。佛弟子中,仍有同名目犍連者,此言大目犍連,以示有別。目犍連爲佛十大弟子中,神通第一。《阿含經》雲:“我佛法中,神通輕舉,飛到十方者,目犍連爲第一。”
“摩诃拘絺羅”:梵文“拘絺羅”爲膝,大膝爲舍利弗之母舅,出家前又號“長爪梵志”。拘絺羅在佛弟子中,爲四辯才第一。
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”:“富樓那”義爲滿願;“彌多羅尼子”義爲慈子。故常合譯爲“滿慈子”。富樓那爲佛弟子中,論說第一。
“須菩提”:義爲空生、善現、善生。故《大般若經》中常譯爲“善現須菩提”。須菩提爲佛弟子中解空第一,其本爲過去青龍如來。
“優波尼沙陀”:義爲塵性,以觀塵性空而得道果。本經中,優波尼沙陀自陳圓通時說:“觀不淨相,生大厭離,悟諸色性以從不淨,白骨微塵歸于虛空,空色無二,成無學道,如來印我,名尼沙陀。”所以,“尼沙陀”這個名字是釋尊印許他所證的法,爲顯其法,而賜其如是名。
“而爲上首”:就是領衆帶頭在前之義。
【複有無量辟支無學,並其初心,同來佛所,屬諸比丘,休夏自恣。】
【注釋】
“辟支無學,並其初心”:“辟支”,即辟支佛道,亦即緣覺,亦譯爲獨覺。“緣覺”與“獨覺”所修雖同,但他們的修行因緣則不同:“緣覺”是出現在有佛之世,聞佛開示十二因緣之法,因而修行而得開悟“緣起無常”之理,得證涅槃者;“獨覺”是在無佛之世,自觀世間興衰法,得悟無常、因緣之理,證入涅槃者。辟支佛乘與聲聞乘人,因無度生之悲願,亦不趣求無上菩提,故在通教上合稱爲“二乘”。“無學”,爲二乘已證道果者,在此則爲指已證辟支佛果者。“初心”,爲指于辟支佛乘初發心之學人。
“屬”:值,正好碰到。
“休夏自恣”:“休夏”,即結夏。佛製比丘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,結夏安居專心辦道,不外出行乞,或作其他事。“自恣”,“恣”爲任之義,即于安居叁月完了,衆僧齊集,大家一齊共同檢討叁月修行的得失,通常是自舉所犯過錯,而不是自述功德。詳言之,即若自知已過,便自行陳說,若自不知過,則“恣任僧舉”。自恣時之白文爲:“大德長老,或見我過,或聞我罪,或疑我犯,恣任所舉,哀愍我語,我當忏悔”(——這是何等的境界!修行人當如是爲護法身慧命,不顧世間虛假顔面,如是庶幾速與“無我智”相應乎!然而末法時期,這種自恣之法,早已不能行了!)
【義貫】
“複有無量”的“辟支”佛乘已證道果的“無學”聖人,“並其初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