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發“心”的學人,一“同來”到“佛所”,正“屬”(值遇)“諸比丘休”止一切活動,結“夏”安居叁月完畢,正要作“自恣”(自我檢討)的時候。

  【十方菩薩咨決心疑,欽奉慈嚴,將求密義。即時如來,敷座宴安,爲諸會中宣示深奧,法筵清衆,得未曾有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十方”:四方(東、南、西、北)加四隅(東北、東南、西南、西北),再加上、下,稱爲十方。

  “菩薩”:大道心有情,詳如經題中釋。

  “咨決心疑”:“恣”,詢、問。“決”,決斷、解決。“心疑”,心中的疑惑、疑問。又,疑在唯識五位百法中爲六大根本煩惱之一。(六大根本煩惱爲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以“疑”能令人于正法、正理心生猶豫,而踟蹰不前,不得安心如法修行,因而令心惱亂不安,故爲一大煩惱。一切修行人皆應速求善知識決疑——決斷心中疑惑,永斷疑網,否則智眼永遠被疑惑所障,不得開顯。)此言:來咨問決斷心中之疑惑。

  “欽奉慈嚴”:“欽”,敬也;又欽,重、殷重也。“奉”,奉事。“慈”,母。“嚴”,父。此言:諸菩薩衆,皆敬事如來,如奉事父母一般敬重、殷勤。

  “將求密義”:“將”,欲、想要。“求”,請問、請示。“密義”,此與《六祖壇經》中,道明法師問六祖大師:“上來密語密意外,還更有密意否?”中的“密意”相同。密義爲秘奧之道理,此理因爲凡愚障重不解、不相應,恐生疑謗,故如來不常開示,唯對大根器人說。以不常開示,故稱之爲“密”。又,此理幽隱高深,爲如來自行境界,非凡外權小能知能解,故稱之爲“密”。然而此“密”,雖爲“如來密因”,不與他共,而此密實爲一切衆生本具、共有,故六祖答道明上座雲:“若汝返照,密在汝邊。”是故,此密雖各人皆有,然迷而不悟、不知不覺,故非密成密,須求善知識指示,乃得開解、知見。

  “敷座宴安”:“敷”,鋪也。“宴”,即安也,恬然安祥寂靜之義。“安”,安坐,身心不動。

  “法筵”:“筵”,同宴、席也。法筵,猶法席。以法會爲供給大衆法食,故如同宴席。

  “得未曾有”:從來沒有這麼歡喜過;從來沒有聽到過這麼好的道理。

  【義貫】

  此時,“十方”世界的諸大“菩薩”,都爲了向如來“咨”問,以求“決”斷“心”中的“疑”惑,而來“欽”敬“奉”事如“慈”母“嚴”父的佛世尊(以如來爲一切衆生之法身父母故。)“將”欲“求”乞如來開示無上“密”要之“義”理。就在這時(“即時”)“如來”自行“敷座,宴”然“安”坐,身心不動,而“爲諸”與“會中”之法衆,“宣示深奧”之理,而令此“法筵”中的“清”淨大“衆”,皆“得未曾有”之法喜。

  【迦陵仙音遍十方界,恒沙菩薩來聚道場,文殊師利而爲上首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迦陵仙音”:“迦陵”,全名爲迦陵頻伽,義爲妙聲,是一種鳥名,此鳥之音和雅,令聽者皆觀悅;在此爲比喻如來的法音,如來梵音和雅,聞者莫不歡悅。“仙”,爲大仙,指如來。仙之原義爲已成正果之修行人。

  “道場”:有二義,一爲修道之場所,二爲講道、傳道之場所。這裏指祗桓精舍,爲衆僧自咨辦道,及如來宣說正法之場所。又,有人修道、有人傳道之處,即是道場,然若無“道”,縱有種種莊嚴具,亦不得謂爲真實道場。又,直心、深心、菩提心等,是菩薩道場。

  “文殊師利”:義爲妙吉祥,以其出生時有十種祥瑞。文殊主大智,曾爲七佛之師,其本爲過去龍種尊王佛,現在爲北方之觀喜摩尼寶積佛,未來成佛,名爲普現如來。

  “十方界”:爲十方之佛世界。一佛世界爲一叁千大千世界。

  【義貫】

  世尊如“迦陵”頻伽鳥的大覺金“仙”之美妙梵“音”,普“遍”至于“十方”佛世“界”,于是十方如“恒”河“沙”數一般的無量“菩薩”,皆聞聲而“來聚”集于此祗園“道場”,此菩薩衆中,以“文殊師利而爲上首”。

  【時波斯匿王爲其父王諱日營齋,請佛宮掖,自迎如來,廣設珍馐,無上妙味,兼複親延諸大菩薩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波斯匿王”:“波斯匿”,義爲月光,波斯匿王在過去龍光佛的時候,與釋迦菩薩同爲地上菩薩;那時釋迦位居第八地,而波斯匿王爲四地菩薩。今釋尊成佛,他就大權示現,內秘菩薩行,外現國王身,以助佛法化。

  “諱日”:即忌日,即去逝之周年紀念日。此日之所以稱爲忌日的原因,是因爲在這一天有許多避忌或忌諱之事,也就是不可作或不該做之事,尤其是歌舞、飲酒、歡樂之事。因爲此日既然是先亡之紀念日,理應哀悼,以示敬意及孝順之義,何況還在這天大肆暢飲、笑談、歡樂。

  “營齋”:營,辦。“齋”:素食飯菜。在父親的忌日那天供佛及僧,是爲了增進亡父的冥福。又,衆僧自恣之日,亦即佛歡喜日;在《盂蘭盆經》中,佛告目犍連,可于是日齋僧,以救拔其母,故波斯匿王遵教于此日設供,而修孝順。

  “宮掖(yè)”:宮殿中之旁舍,稱爲掖庭。

  “親延”:“延”,請也。“親”,親自。國王親自延請諸大菩薩,而非派人去請,表示十分尊重菩薩。

  【義貫】

  那“時”,“波斯匿王爲其父王”的忌日(“諱日”)而“營”辦素“齋”,敦“請佛”到他的“宮”中之“掖”庭裏受供;波斯匿王親“自”到祗桓精舍“迎”請“如來”,“廣設珍馐”皆爲“無上”之“妙味”;國王並(“兼複”)“親”身去“延”請“諸大菩薩”。

  【城中複有長者、居士,同時飯僧,伫佛來應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長者”:在佛法中稱長者,不只是說年紀高,而是應具有十德,方才配稱長者:一、姓貴;二、位高;叁、大富;四、威猛;五、智深;六、年耆;七、行淨;八、禮備; 九、上歎;十、下歸。

  “居士”:居家修道之士,即優婆塞、優婆夷。佛法中,須正式于僧中受叁皈、五戒,方得稱爲優婆塞、優婆夷。

  “飯僧”:設齋飯供僧。“飯”,在此爲動詞。

  “伫佛來應”:“伫”,等待。“應”,應供。“伫佛來應”,在此之義爲:城中長者及諸居士,知國王親自供佛,則各地一定有很多僧衆及菩薩來應供,他們在門口等待,希望佛慈悲,分派一些弟子及菩薩聖衆讓他們供養,以修無上之福。因爲國王如不請佛,平常便不可能有這麼多聖僧齊集一地,接受供養,所以這是一個很稀有難得的修福機會。

  【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,應諸齋主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敕”:誡也、教也、令也。

  “分領”:分配、領導。因文殊爲諸菩薩之上首,所以佛命文殊作分派之工作,諸菩薩及阿羅漢皆能信服。

  “齋主”:供齋之主人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

  第叁節 阿難示墮

  【唯有阿難先受別請,遠遊未還,不遑僧次;即無上座及阿阇黎,途中獨歸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阿難”:全名爲阿難陀,義爲慶喜,爲佛之堂弟,白飯王之子。阿難爲在佛成道之日出生,佛的父王淨飯王聽到太子成道,又聽皇弟得子,實爲一門雙喜,故賜小王子名爲慶喜。

  “別請”:“別”,特別,個別。指在家居士于僧衆中,特別指定某僧接受供養,稱爲“別請”。又,由僧衆中別請四人以上,稱爲“別請衆食”。出家人接受在家人之齋食供養,必須依照僧臘,次第赴請(相對于“別請”而言,這稱爲“僧次請”),這樣才如法;應知于平時受別請是戒律上所禁止的,犯者得波逸提罪。因爲施食之利養是屬于十方僧的,若受別請,即是取十方僧物,故大小乘律皆禁之。然而受“別請”亦有開緣(即于某些特別情況下,受而不犯),如病時、行時、作衣、施衣等時,無犯。現在因爲是自恣時,即是施衣之時,故阿難可受別請而無犯。

  “不遑(huáng)僧次”:“遑”,及,趕上。“次”,列。阿難因受遠地之人別請,而趕不及參與衆僧之列。

  “上座”:《毘尼母經》說:出家戒臘從二十夏到四十九夏,稱爲“上座”;(零夏到九夏稱“下座”;十夏到十九夏稱“中座”;戒臘五十夏以上稱一切沙門、國王所尊敬,稱爲“長老”)。又,依《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》,有叁種上座:

  1、生年上座——即戒臘二十夏以上者。此“生年”非指世間之年紀,而是指“出世間”之年紀,蓋佛說出家受具足戒,才是真生,以于法中出生,故出家受具名爲“生年”,非關世俗之年齡。2、法性上座——爲已證得涅槃法性之阿羅漢,不問其老少、戒臘,皆得爲上座。3、世俗上座——即大族大姓出身,有大眷屬、大徒衆、衆所推尊者。

  “阿阇黎”:梵文(Acarya),又譯爲阿阇黎耶,義爲執範師,爲能矯正弟子行爲,並爲其軌則、師範的高僧之敬稱。據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》卷上載:阿阇黎有五種:

  1、 出家阿阇黎:爲出家時授與沙彌十戒之師。

  2、 羯磨阿阇黎:爲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,又稱“受戒阿阇黎”。

  3、 教授阿阇黎:于受具足戒時,屏處問遮難,教令乞戒,及教授威儀之師。

  4、 授經阿阇黎:學人從其教授經典、法義,乃至四句偈者。

  5、依止阿阇黎:比丘依之而住,乃至一宿者。

  以上爲顯教之阿阇黎,此外尚有密教之“真言阿阇黎”,又稱金剛阿阇黎。《大日經疏》卷叁說:若對曼荼羅之種種支分,乃至一切諸尊、其真言、手印、觀行及悉地,皆悉通達,得傳法灌頂者,是名爲阿阇黎。

  “途中獨歸”:律製比丘五夏未滿,不得暫離依止。今阿難出家已十二年,故得無上座或阿阇黎相伴而獨行。

  【其日無供,即時,阿難執持應器,于所遊城次第循乞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其日無供”:即那一天在路上,沒有人請他到家裏受供養。

  “應器”:梵語爲缽多羅,義爲“應法器”,也就是缽。因爲僧人之缽,于體、色、量叁者,都須“應法”(即合法、如法),故稱爲應法器、簡稱應器。缽之體(亦即材質),有鐵、瓦(即陶、瓷)二種;缽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