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色,熏成黑赤色、或孔雀咽色、或鴿色;缽之量:應已之食量而爲,極大亦不可超過叁升,最少也要能容下一升半。

  “次第循乞”:“循”,順也。僧衆分衛(即乞食)時,不揀別淨穢貧富,順著門戶之次第而行乞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爲齋主;無問淨穢、刹利尊姓,及旃陀羅,方行等慈,不擇微賤,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。】

  【注釋】 

  “心中初求”:“初”,本來之義。

  “最後檀越”:“檀越”一詞爲華梵合並。“檀”,梵語檀那,布施之義。“越”,超越。以行布施,而獲福報,得超越貧窮之海,故稱施者爲檀越。“最後檀越”,因大家都已准備供佛及僧,剩下還沒有准備供的,阿難稱爲最後的檀越。

  “無問淨穢”:小乘乞食,一向避開五種人家:一、官家;二、倡優家;叁、屠戶;四、沽戶(賣酒家);五、淫舍。阿難因發心等慈,所以決定不避穢戶。

  “刹利”:全文爲刹帝利,義爲王種,這便屬“淨家”。 

  “旃陀羅”:義爲殺者,即是以殺爲業者,是爲“穢家”。

  “方行等慈”:“方”,法也,效法之義,謂效法佛菩薩而行平等之慈心。 

  “發意”:即發心。

  【義貫】

  阿難“心中”最“初”只“求最後”一家尚未供佛菩薩的“檀越”家,“以爲”他的“齋主”,而“無問”其家是“淨”家還是“穢”戶,是屬“刹利”的“尊姓”之族,“及”行殺爲業的“旃陀羅”穢種,意欲效法(“方行”)佛菩薩之平“等慈”心,而“不”揀“擇”低“微”下“賤”種姓之人家,“發意”要“圓”滿“成”就“一切衆生無量”之“功德”。

  【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,爲阿羅漢、心不均平;欽仰如來開闡無遮,度諸疑謗。】

  【注釋】 

  “世尊”:梵文爲薄伽梵。因如來十號具足,能爲六凡、叁乘、九法界之所尊敬,故稱世尊。

  “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”:須菩提認爲富人好逸樂,難修行,故今世福報受盡,來世墮于惡道,爲愍此等,故舍貧乞富,令來世不墮落。大迦葉的想法正好相反:他認爲窮人因爲累世不修福,故世世貧窮,因而更加無法修行而超脫貧苦;因此大迦葉舍富就貧,令種善根。這兩位尊者之用意雖善,但心卻不平等,故爲世尊所诃。

  “無遮”:無遮限(亦即沒有預設什麼限製)之慈心,究竟平等。

  “度諸疑謗”:若專向貧人求乞,必致招俗人疑心;若專向富人求乞,則會招來毀謗。平等行乞則可度脫衆生的疑謗之心。

  【義貫】

  這是由于“阿難”早“已知如來世尊诃”責過“須菩提及大迦葉”兩位尊者,說他們身“爲阿羅漢”之聖者,而對待衆生之“心”卻“不均平”,有所偏頗。

  阿難心中非常“欽”敬“仰”慕“如來”所“開”示“闡”明的“無”有“遮”限的等慈之心,如是更可“度”化“諸”衆生的“疑”心及誹“謗”,令不造罪。

  【經彼城隍,徐步郭門,嚴整威儀,肅恭齋法。爾時阿難,因乞食次,經曆淫室,遭大幻術。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。淫躬撫摩,將毀戒體。】

  【注釋】 

  “城隍”:“隍”,爲城外的壕溝;無水的稱爲城隍,有水的叫城池。

  “徐步郭門”:“徐步”,安祥慢步。“郭門”,護城之門內門稱爲城門,外門稱爲郭門。

  “肅恭齋法”:肅穆恭敬,敬持化齋之法儀。

  “大幻術”:即虛幻之咒術,能變化物像,迷惑于人,令人失性,爲其咒術之力所攝,不覺而隨從其命。此幻術能咒令日月墮地,令梵天下降,威力強大,故名之爲大幻術。

  “摩登伽”:義爲小家種,或下賤種,爲其母之名,其女名爲缽吉蹄,義爲本性,謂雖墮爲淫女,然本性不失。

  “娑毗迦羅先梵天咒”:“娑毗迦羅”義爲黃發,又譯爲黃發外道。“先梵天咒”,此派外道僞稱其咒爲過去梵天所授。黃發外道將此咒傳給摩登伽。

  “攝入淫室”:摩登伽女因見阿難具佛之二十相好,心生愛染;又因過去五百世曾與阿難爲夫婦,愛業所感,一見歡喜,不能自已,必欲與之結爲夫婦。便求其母滿其所願。于是其母便持咒修法,引攝阿難,阿難不覺爲咒力所攝,心意恍惚,入于其家室、更至于摩登伽女之寢席。

  “戒體”:即是受戒之時,登壇白四羯磨竟,所得之妙善無漏色法,稱爲無作戒體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

 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,齋畢旋歸,王及大臣、長者、居士俱來隨佛,願聞法要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齋畢旋歸”:通常佛受齋供後,都會爲齋主說法,令其除得福之外,更得智慧,以令速入菩提解脫之道。“旋”,立刻。今日如來齋畢,便馬上要回精舍,必有非常之因緣。

  “俱來隨佛,願聞法要”:因佛在受供處未開示法要,所以國王等人都隨佛回到精舍,要聽佛開示法要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。

  【于時,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,光中出生千葉寶蓮,有佛化身結跏趺坐,宣說神咒,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;惡咒消滅,提獎阿難及摩登伽,歸來佛所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提獎”:“提”,提攜;[獎]勸勉也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

  【诠論】

  化佛居于佛頂,表尊中之尊,其所說之咒即爲密中之密。“佛頂”代表諸佛之極果,而“寶蓮花”則代表如來密因。“光”代表佛大無畏之智慧,故能破魔。“百寶”則代表佛所成就的無量功德。是故大佛頂法爲最殊勝之法,顯密皆然。

  第四節 阿難請定

  【阿難見佛,頂禮悲泣,恨無始來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。殷勤啓請十方如來,得成菩提,妙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最初方便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無始來”:長久以來,言時間之久遠。

  “一向多聞”:佛贊阿難有八不思議,其中之一爲“法不再問”,義即:阿難聞佛說法,一聽便記住,從不忘失一字,故爲佛弟子中之“多聞第一”。

  “未全道力”:“全”,完全,究竟成就之義。“道力”者,定慧之力;又,道力爲成就叁十七助道品所得之力用,稱爲道力,而叁十七品,從四念處開始,主要都是在修定或定慧等持。故“道力”具言之即定慧力,簡言之即定力。若有定力所持,便不會被邪咒所攝,即不會有示墮之事發生。

  “妙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”:阿難此時不知十方如來得證菩提所修的定之名稱爲何,故姑舉此叁種定之名而言,然實不了其中底蘊,只知其神用之奧妙,甚至可以放光,動地、化佛、救苦,故稱之爲“妙”,這個“妙”字在此貫其下之叁個定名,只是經文避免繁複而省略,具言應是:妙奢摩他、妙叁摩、妙禅那。這叁個,雖然都是定的名稱,但是有差別的:

  一、奢摩他:梵文Samatha,義爲止,止息亂心之義,若得奢摩他,即是所謂得定。這是一般修定的第一步功夫。

  二、叁摩:梵文全文爲叁摩缽底Samapatti,義爲觀。通常修定的程序是先止後觀,亦即先修奢摩他,令心得定後,再修觀,開大智慧,破除煩惱。

  叁、禅那:梵文Dhyana,此爲止觀雙運之法。禅那亦可爲一般定的通稱或總名,代表所有的禅定。若以叁觀而言,則奢摩他爲空觀,叁摩缽底是假觀,禅那爲中觀。

  “最初方便”:“方便”即法門,此亦即最初入手的法門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”被文殊菩薩帶回來,“見”到“佛”以後,便五體投地“頂禮”佛足,“悲”傷啜“泣”,悔“恨”自己從“無始”以“來”,“一向”只于教理上求“多聞”多知,而“未”能亦于思修上成“全”定慧“道”之“力”。于是“殷”切“勤”謹地“啓請”世尊開示,“十方如來”之所以“得成”就無上“菩提”,所修之奧“妙”的“奢摩他”,或微妙的“叁摩”缽底,或神妙的“禅那”等,這些佛定的“最初”入門的“方便”法門。

  【于時複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、辟支佛等,俱願樂聞,退坐默然,承受聖旨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于時”:于此時,當此之時。 

  “承受聖旨”:“聖”,聖人,指佛;“旨”,意旨,所言之要旨。

  【義貫】 本節從略

  【诠論】

  因爲阿難問的是佛定,也就是佛所行的境界,所以不只是阿難或初發心人,及未證道者想聽,連十方的大阿羅漢及菩薩等,也都想知道如來所行境界。

  【爾時,世尊在大衆中,舒金色臂摩阿難頂,告示阿難及諸大衆:“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;十方如來一門超出,妙莊嚴路。汝今谛聽!”

  阿難頂禮,伏受慈旨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爾時”:那時。

  “舒金色臂”:“舒”,張開。“金色臂”,如來叁十二大人相之一爲“身黃金色,如紫磨金”(見《中阿含經》卷第十一:《叁十二相經》第二——大正藏卷一,四九叁頁——四九四頁)。故佛身金色,爲佛世尊在大小乘經典中,皆如是金口親說,並非神話,或今世學者所謂“神格化”。(作)爲佛弟子,于佛親言,應一心谛受,不應依于凡夫六根境界以判聖人境界,而妄生疑、不信。

  “叁摩提”:梵文(Samadhi),又譯爲叁摩地,中國古代又省譯爲“叁昧”(而“叁昧”一詞雖是簡便,實是訛化)。叁摩地義爲等持,“等”爲定慧均等,又稱爲等引或等至,爲一切禅定修行最高成就之總名,亦即于一切禅定修習成就時,便得叁摩地,但由于所修的法門不同,而有種種不同的叁摩地(叁昧),如念佛叁摩地、法華叁摩地、般舟叁昧、一行叁昧、如幻叁昧等,而本經中佛所開示的,即“大佛頂首楞嚴叁昧”,亦即是佛定,或首楞嚴大定。

  “大佛頂首楞嚴王”:以此叁昧爲依于佛頂,力用無上,爲諸定之最上者,故稱爲王。又此定爲依于如來本修密因(亦即如來藏性)而起修,故此叁昧之行者,須先悟了本具之性,方得真修。

  “具足萬行”:因爲此“首楞嚴王”,不但具足一切叁昧,乃至具足諸波羅蜜,所以六度所攝之萬行,具在其中。

  “十方如來一門超出,妙莊嚴路”:“一門”,即此首楞嚴金剛叁昧門。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