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超出”,爲超越出過九法界之二種生死(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)。“妙莊嚴路”,爲殊妙莊嚴之修行路,因此中行人,以首楞嚴之定慧而自莊嚴,故稱莊嚴;又此叁昧,可引導行人,速曆六十位修證,速達無上菩提,速獲法身,無量莊嚴,故稱此法門爲妙莊嚴路。
【義貫】
“爾時”(那時),“世尊”即“在大衆”之“中”,“舒”張其紫磨“金色”的手“臂”,而“摩阿難頂”,並“告示阿難及諸大衆”說“有”一種“叁摩提”,是如來所行,“名”爲“大佛頂首楞嚴王”,此叁昧即“具足”一切波羅蜜及阿難所問之叁觀等“萬行”,“十方如來”以此“一”妙法“門”,而得直“超”越“出”過九法界二死,達于無上殊“妙莊嚴”境界之修行“路”。“汝今”應舍虛妄分別之心,而以真心“谛聽”谛受。于是“阿難頂禮”而“伏”地聽“受”如來“慈”悲大法之妙“旨”。
【诠論】
在此,如來即正答阿難,佛所行定之名,既非奢摩他、或叁摩缽底,亦非禅那,而是大佛頂首楞嚴叁昧,因爲阿難所說那叁種定,是一般藏教及通教行人所修。佛之所修,非比尋常,乃一乘圓頓之法。
又,此節經文,系依圓瑛法師所言,應置于此處,經文方得順暢;雖然以前流通本都是放在“七處徵心”中,第一番破“執心在身內”以後。本人覺得圓瑛法師所言甚是,故亦從之,讀者請詳。
第五節 七處徵心——七處破妄(令明真心)
A﹒引言
【佛告阿難:“汝我同氣,情均天倫;當初發心,于我法中見何勝相,頓舍世間,深重恩愛?”阿難白佛:“我見如來叁十二相,勝妙殊絕,形體映徹,猶如琉璃;常自思惟:此相非是欲愛所生。何以故?欲氣粗濁,腥臊交遘,膿血雜亂,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——是以渴仰,從佛剃落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同氣”:同一祖宗之氣脈、氣血、氣質。
“情均天倫”:“均”,同也。在感情上猶如同胞兄弟。
“頓舍世間深重恩愛”:“恩”,特指父母;“愛”,指妻子、兄弟、奴婢等,以及其他一切如名位、田産、舍宅等。
“如來叁十二相”:這是百福莊嚴之相,如來于因地中修百福,果地方成一相,從“足下平滿相”,到頂上“肉髻相”,共有叁十二相。詳如《中阿含》卷十一;《叁十二相經》,或《叁藏法數》。
“形本映徹”:“映”,照,發亮。“徹”,透徹、透明。
“何以故”:爲什麼?
“粗濁”:“粗”,粗也。
“腥臊交遘”:“腥臊”,腥臭之氣味,“交遘”,交合。
“膿血雜亂”:“膿”,指父精。“血”,指母卵。
“剃落”:剃發有四義:一、離我相貪愛;二、清淨;叁、平等;四、斷煩惱。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:汝”與“我”爲屬“同”一祖宗之“氣”血傳承,“情”感則“均”如同胞之“天倫”。(因此你老實對我說,不要客氣,不要顧忌什麼——因爲我們是自己人嘛!)“當”你于最“初發心”時,“于我”佛“法中”,是“見”到了“何”等殊“勝”之“相”,才令你“頓舍世間”之“深重”的父母親“恩”及男女等之“愛”而出家?
“阿難白佛:我”是因爲“見”到“如來”之“叁十二相”如此“勝妙殊”特超“絕”一切,“形”貌“體”質內外“映”照透“徹”,“猶如琉璃”一般。因此我便“常”常“自”己如是“思惟”:如來“此”極其清淨之“相”絕“非是”由世間之淫“欲”染“愛”之“所生”,“何以故”?因爲淫“欲”之“氣”分“粗”重汙“濁”,味道極其“腥臊”之男女體液,“交”相“遘”合,如“膿”之精、含“血”之卵“雜亂”混合,如是汙濁之處絕“不”可“能”從其中“發生”如彼殊“勝”清“淨”絕“妙”光“明”,如“紫”磨“金”百“光”會“聚”之金剛不壞身。“是以”我極其“渴”求“仰”慕,因而“從佛剃落”發須而出家。
【诠論】
諸法因緣生。由于前面阿難表示他要開始好好修行,以全其道力,而問如來怎麼修。于佛法中,首重發心,因爲發心是因,因正則果才能正;若因不正,則果不得而正。發心亦如是,唯有正發心,才能正修行,發心不正,便與正修行不相應。因爲阿難問修行,所以如來釜底抽薪,窮源達本而問其最初發心爲何。以最初發心即是他當初心中所最想要達到的目標。但阿難答說是因爲見到如來的叁十二相殊妙而發心出家,如此便是見相而發心,如是見相發心,便非正發心,即使他所見的相是最爲清淨殊妙的如來相,亦然,何以故?依于六識分別,起于愛憎之心,如是之心即是妄心,非是真心,若複依如是之心而發心出家,便非正發心。又,如來所有功德,不只是在叁十二相,叁十二相只是如來大悲示現之他受用化身,非是如來之無上清淨法身。阿難不依法身,而依有相化身發心,故非究竟。
【佛言:“善哉,阿難。汝等當知: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生死相續,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,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善哉”:此爲贊其直心。
“衆生”:生生死死,生死不斷,數數生,故稱衆生。又,數取趣,稱爲衆生;趣者,六趣也。“數取趣”以白話言,即是:一再地往六趣跑。
“常住真心”:“常住”,即不生不滅,此真心非生滅之心。
【義貫】
“佛言:善哉,阿難”,你能直心地自陳出家之發心因緣,直言不諱。“汝等”大衆“當知:一切衆生從無始”世以“來”,依惑造業,依業受報,因此無量劫中“生”與“死相續”不斷,生了又死,死已複生,此“皆由”于“不知”自身中具有“常住”不生不滅的“真心”,其“性”本“淨”、並具本“明”之“體”;衆生以不自見真心故,反“用諸妄想”心去思惟分別一切法,然“此”等妄“想”實在“不真”,但是虛妄(因爲妄想就是心中起惑,既起妄惑,故造妄業,而受妄報),“故有”六道生死“輪轉”之事。
【诠論】
衆生最大的問題,在于不見自心,以不見自心,故雖身受輪轉而不自知。爲什麼?因見心名爲悟,故“悟”字從心從吾,此字之義爲“見吾心者,名之爲悟”;反之不見自心者,即是迷,迷人以迷失自本心故,隨逐五欲六塵而去,而不知返,不知返觀自照,是故盡其一生悠悠忽忽,受六塵之擺布,爲五欲之所驅使,空造許多業,空受許多苦。斯皆由于不見自心之過。
【汝今欲研無上菩提,真發明性,應當直心酬我所問。十方如來同一道故,出離生死,皆以直心,心言直故,如是乃至終始地位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。】
【注釋】
“欲研無上菩提”:“研”,求。“無上菩提”,即佛菩提。因爲前面阿難請法時爲:“殷勤啓請:十方如來得成菩提,妙奢摩他,……”故即是請問成就無上菩提之法。
“真發明性”:“真”,即是真正地,而非虛僞、表面、作假的。“發”,開發;“明”,明了,即是悟。“性”,即如來藏性。
“應當直心,酬我所問”:“酬”,對也,答也。《維摩诘經》說:“直心是道場”。與直心相反的,即是谄曲心,心若谄曲,便會有吹牛、拍馬、谄上欺下、趨炎附勢等惡事,以及覆藏、委過、文過飾非之事,皆會發生,如是便無法修行,以谄曲者其心虛妄盛故,故與道不相應,與道格格不入,故修行人必須直心。
“十方如來同一道故”:十方如來皆是同行一直心之大道,行不由徑,不走險路,不由小道、邪道、不抄小徑。
“出離生死皆以直心”:一切衆生得以出離生死者,皆是以直心去修行,而不以邪心、曲心。
“心言直故”:“心言”,心與言。謂心與言皆不歪曲、扭曲。
“終始地位”:“終”,爲十地等妙(等覺、妙覺)。“始”,初發心。“地位”,菩薩修證的六十階位。
“中間永無諸委曲相”:“中間”,即過程。“諸”,種種、各種。“委”,彎曲。此言,菩薩從初發心至于成佛,其修行一直依于純一直心,在無量劫中,曆經六十階位,其過程中,永遠也沒有一點點彎曲、偏出直道之相。
【義貫】
“汝今”既“欲研”求“無上菩提”,“真”正去開“發明”見自己本具之如來藏“性”,便“應當”秉一純誠之“直心”,來“酬”答“我”以下“所”要“問”的問題。(我問什麼,你答什麼,不要顧忌、或諱疾忌醫,逃避問題。)“十方”世界的“如來”皆是“同”行“一”直心之大“道故”,而得證無上菩提;不僅諸佛如是,連一切衆生,之所以得“出離生死”輪轉,亦“皆”是“以”純一無曲之“直心”去修行,以其持“心”與“言”語皆一向“直”而不扭曲“故,如是乃至”在他們修行的最“終”之十地、金剛後心,及最初“始”發菩提心所經曆之十“地”、六十階“位”,于其“中間”的過程,亦“永無諸委”婉迂“曲”之“相”。
B﹒徵心
1、破計心在身內
【阿難,我今問汝:當汝發心,緣於如來叁十二相,將何所見?誰爲愛樂?”
阿難白佛言:“世尊,如是愛樂用我心目:由目觀見如來勝相,心生愛樂,故我發心,願舍生死。】
【注釋】
“緣于如來叁十二相”:以如來叁十二相爲緣。
“將何所見”:“將”,用,以。你是以什麼來看,而能有所見?換言之,即是問“誰見”?這個“誰”與“念佛是誰?”“拖死屍的是誰?”相同。
“誰爲愛樂”:誰爲能生愛樂?亦即:誰愛?誰樂?這個“誰”,亦與上條同。
“如是愛樂用我心目”:“如是”,這樣。這樣的愛樂之産生,是用我的心和眼。又,心有六種:
一、肉團心——梵文“纥栗馱耶”(舊譯爲“汗栗馱”),即是世間所稱的心髒。心的各種意義中,唯有這個是物質的,其他皆非物質的。
二、集起心——梵文(Citta),即第八識,阿賴耶識,此即心識之總體,以阿賴耶識之性能爲能蒐(sōu"搜")“集”諸業習之種子,又能生“起”諸現行法,故稱阿賴耶識爲集起心。
叁、思量心—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