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目次 序言 自序

  佛海樞要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

  劉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

  沙門釋成觀法師撰注

  佛語谛實決定不虛——金剛法寶贊

  目 次

  《楞伽經義貫》第叁版序言

  初版自序

  謝啓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一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二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叁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四

  附錄一:宋·蔣之奇序

  附錄二:宋·蘇東坡序

  附錄叁:楞伽經曆代注疏十八種

  《楞伽經義貫》第叁版序言

  敝人于約二十年前(一九八四——一九八七)閉關時所注的《楞伽經義貫》、先後經由大乘精舍(一九九○年、初版)、佛陀教育基金會(一九九叁年、初版二刷)、及高雄文殊講堂(一九九五年、第二版),各印了叁千冊(至心銘感)。然至今皆已結緣一空,時有欲請閱者,乃至求一書而不可得。故今特再發起助印此書。

  《楞伽經》的重要性,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禅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,因此是曆來禅者修習如來禅、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之一。除此之外,佛于本經中詳示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種無我,而這些法門,也都是法相宗、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,尤其是叁自性(依他起性、遍計所執性、圓成實性)、以及八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)的體、相、用,更是唯識學的本色當行;甚至五法(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),以及二種無我(人無我及法無我)亦是相宗參究的主要內容之一。因此曆來習相宗者也都把它列爲與《解深密經》一樣是必讀的根本經典之一。由于《楞伽經》既是一部性相圓融、各宗共尊的聖典,不論在性宗或相宗的根本經典中,都列于首要之位。故知本經對修學大乘佛法來講,不論性宗或相宗,都極其重要。可惜本經的文字之古奧精簡,也是居所有經典之冠,因此十分難讀;加以曆來注解本很少,尤其是白話注解者更少,學者要研此經,十分辛苦。敝人有感于此,便于昔閉關後期,發心注出,俾使現代學者皆得易讀易解(且我原本之發心爲“不放過經文中任何一個字,令經文每一個字的意義都能明白呈現、令人解了。”)因此無可諱言的,其注解的過程是頗爲辛勤的。

  本書自初版以來,已曆十六寒暑,承蒙各界垂愛,衷心感激。如今再次印行第叁版,系由大毘盧寺發起(也是第一次由本寺發起,重新打字排版,因爲之前都沒有電腦檔案),辱蒙十方缁素大德,再次發心贊助、護持,願你我以此布施無上正法因緣,今生、來世速證無上菩提。

  釋成觀謹識于美國遍照寺

  二○○六年八月廿四日

  初版自序

  甲、緣起

  這部《楞伽經義貫》是我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閉關時,後面兩年期間,斷續完成的。這部經自古來是公認很艱深難讀的,我在關房看這部經時,深覺字句難懂,經義難顯,就發願要把它注出來,讓現代人能看得懂。本來打算將來注過其它幾部經後,最後才注這一部性宗最高的經典(也是相宗所依的經典)。但是看過兩遍後,雖然作了很多筆記,有引用、也有注釋、注解等,然而這些筆記遍滿雜布在字裏行間,看來很紊亂,不容易一目了然;于是在看第叁遍時,便著手把它整理出來。整理了一陣子以後,忽然便想:這樣整理很花時間,何不就把它寫在稿紙上,注出來?于是就開始注解此經。因緣如是,乃屬無心之造作;雖屬無心,亦從最初發心而來。注解的時間,前後雖延續了兩年之久,但全部的實際工作時間卻大約只有半年左右。因此,我閉關的後半期,主要便是依此經而修;注經、解經、依解起行,期能解行相應。如此想來,卻也甚合祖師咐囑行人之意。

  乙、楞伽經簡介

  一、譯本

  本經共有叁種譯本:

  (一)宋譯:劉宋時,中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(義譯爲功德賢)所譯之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,四卷,亦稱《四卷楞伽》,也就是本經,這是最早的譯本。

  (二)魏譯:爲元魏時,北天竺沙門菩提留支所譯之《入楞伽經》,十卷。

  (叁)唐譯:由唐時于阗叁藏法師實叉難陀所譯之〈大乘入楞伽經〉,七卷。

  以上叁種譯本《大藏經》中都有收;最近大乘精舍出了一本《楞伽經會譯》,即是把叁種譯本分段並列,很有參考價值,不過其中魏譯及唐譯部分,與大藏經中的文字,有些地方頗有出入。

  二、本經之傳承

  本經是達摩祖師在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後,親傳予二祖大師的,初祖說:“吾有《楞伽經》四卷,亦用付汝,即是如來心地要門,令諸衆生開示悟入。”(見《景德傳燈錄》)又道:“吾觀漢地惟有此經,仁者依行,自得度世。”(見道宣律師《續高僧傳》)因爲四卷《楞伽》是達摩祖師所傳,用以印心的,所以後世雖見有二種譯本,但大都只是當作參考用,而且一般談到《楞伽經》時,也多是指最初宋譯的《四卷楞伽》而言。

  從達摩祖師以後,正法眼藏的傳承,即以《楞伽經》爲印心之據;後來,正如達摩祖師所預言者,一百多年後,到了四祖道信大師以後,《楞伽》之學漸漸轉爲只是名相之學,因此五祖弘忍大師才開始以《金剛經》爲禅宗印心之經典。如六祖聞客誦《金剛經》而有所悟時,問客從哪裏來,客答說:“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,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……大師常勸僧俗,但持《金剛經》,即自見性,直了成佛。”因此《金剛經》開始盛行于世,而《楞伽經》即從隋末、初唐開始(約西元六○○年左右),便漸漸失傳了(請參見本書附錄一:宋·蔣之奇《楞伽經序》)。一直到了北宋仁宗時,有一朝庭大臣,官位太子太保,名張安道(樂全)先生,于仁宗慶曆(西元一○四一年)爲滁州牧時,才偶然之間,又發掘出《楞伽經》,自讀之後,如見故物,大有所悟,如蘇東坡的序中說:張公“至一僧舍,偶見此經,入手恍然,如獲舊物,開卷未終,夙障冰解,細視筆墨,手迹宛然,悲喜太息,從是悟入,常以經首四偈,發明心要。”(見本書附錄二:《蘇東坡序》)後來張公以此《楞伽經》親自教授蘇東坡,並且出錢叁十萬,請蘇東坡刻印此經,令流傳于世。蘇東坡的好友佛印和尚卻向他建議說:“與其刻印,不如由蘇東坡自己來書寫,然後再刻印,更能流傳得久(因爲東坡居士的書法是有名的,世人爲珍惜其墨寶,定會妥爲保存其手寫之經),蘇東坡于是將此經寫一遍,然後刻印傳世。現今所傳者,即是張公所傳、東坡居士所手書的。然而自隋末至北宋末期,此經失傳了將近四百五十年!我們有幸現在還能親睹這部無上甚深寶典,全拜張、蘇二大居士之賜。以其功德不可沒,故特志之。

  叁、楞伽經大義

  (一)楞伽經的結構

  A、以篇章來看

  本經共有四卷,且每卷皆依傳統的方式,于卷下分品。然而本經獨特的地方爲:每卷只有一品,四卷總共才四品,且每一品之品名都是“一切佛語心品”,這就非常獨特了。這四卷及四品,考其意,蓋可代表經中所闡發的四門(以下將稍加解說此四門);而四品同名,即表示四品會歸一義;一義者,即是第一義谛,且第一義即是不二之義,是故四品無有別名。又所謂不二之第一義,乃爲一切諸佛之所共說,而此經所要呈示者,即是一切諸佛之所共說第一義法門的心要:所謂“自覺聖趣”,這是一切如來的自證境界,一切諸佛皆以此爲心印,故稱各品爲“一切佛語心品”。

  B、以文體來看

  本經以文體來看,可分爲偈頌及長行(散文)二大部分。

  偈頌部分即是一開始大慧菩薩的一百零八問,大慧菩薩以偈問,接著世尊以偈回答此百八問。此百八問可說是本經的總問,而世尊的偈答可說是本經的總答。

  大慧菩薩的百八問即是于法有疑(大慧菩薩已位居十地,自然不會有這麼多疑問,當視爲菩薩以慈悲願力示現,代衆生問),世尊的偈答即是釋疑、決疑、破疑。然而總問總答這一部分,問與答都非常簡約,常只是點到爲止,因此是對最上上圓頓根熟的衆生所說的無上頓悟頓證之法門,所以很難領略;尤其是世尊的偈答,若不解者,很容易以爲是驢頭不對馬嘴,答非所問,乃至誤認世尊之偈答只是重複問句或顧而言他,令人如墮五裏霧中,摸不著頭腦,有點像後世祖師的某些公案一樣,如是便覺得世尊的回答好像毫無意義。也許是這個緣故,因此以前有人編印《楞伽經》的時候,就幹脆把這一部分完全省略掉,而從長行開始印起,這對讀者來說,實在是很大的損失。至于一般注釋本,也常只把這些偈頌照表面的字義講一遍,或照抄一遍,至于偈頌的問與答之間的相應、前後脈絡關系,以至潛藏在字裏行間的精義,以及言外之義、弦外之音,就很少有探索發微的,以致佛、菩薩在經中所要曲達的無上深義便無由得知了。關于偈問偈答的各層意義,本書中有詳細的分析探討,請閱正文便知,在此茲不贅述。(此非我能也,蓋佛菩薩護念也。)

  在偈問偈答之後,便是長行。如上所述,偈問偈答是總問總答:因爲大慧菩薩把他所有的問題都一口氣、沒間斷地提出來,接著世尊又一口氣全部一齊回答,故稱總問總答,而長行部分則是別問與別答,亦即是大慧菩薩把一百零八問,重新以長行的方式,有條理、次第地一條一條分別再提出來,然後世尊再一條一條很詳盡地回答,故稱別問別答,也就是分別廣說。這是因爲大慧菩薩恐怕當場會衆及末世衆生不能完全領會、悟入總問總答的境界,因此再以大悲力,承佛威神,條條別問。

  因此偈頌中的總問總答可說是頓中之頓;長行中的別問別答可說是頓中有漸。以上是從文體來看《楞伽經》的結構。

  (二)楞伽法門

  A、大綱——性與相

  佛在《楞伽經》所要開闡的就是性與相二門,而且是平均發展,這也是本經的特色之一。因此本經不但是性宗最高的經典,同時也被相宗行人奉爲圭臬,是學唯識法相學的人必讀的經典之一。佛在一般開示性相的經中,爲適應衆生的根機,不是偏于性上的闡發,即是偏向相上的探究,很少有二者並重的,因爲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門,都是很深…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目次 序言 自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