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目次 序言 自序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奧的,除非是上上根熟衆生,才能兼籌並顧。由于以上的原因,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,乃至于有後世性相二宗之行人于學理上互相沖突、攻伐,不相水火之事。然而從這部經來看,這些沖突、攻伐,都是莫須有的;因爲佛說法度衆生只在契機、契理、應病與藥,各人的病不同,你吃你的藥,我吃我的藥,彼此並無妨礙,只要病好就行,而這“病好”即是契理,“各人病不同”即是契機;因此契機、契理並行不悖。是故佛隨機而有種種善說,大根人則爲說大法,小根人則爲說小法。而本經則是爲上上根熟衆生所說的如來自證境界;佛之自證境界則是無複妄想,萬法一如,于法性、法相毫不偏頗,因此性與相在本經所占的分量是一樣多的,這是以內容而言;至于其方法則是藉相了性,及由相入性,而其終極目的則在于達到性相一如的境界。若以圖表示之,則如:

  1.內容:性—相(性相不偏)。

  2.方法:相→性(藉相了性,由相入性)。

  3.目的:性=相(性相一如,如水與波)。

  所以然者,一切法總括來講就是性與相二者,于法性及法相若見有沖突,或見一、異、不一、不異,都是墮入經中所謂的四句之過。因此,性與相之爭,在此是沒有的,若有者,即是愚夫妄想,自心妄現。又,關于上表中的第叁項“性=相”,有人可能會套個口頭禅說是“性相圓融”,其實到此境界已無所謂圓融不圓融,而是性相一如,以諸法本如,本來是一個,如水與波,說什麼圓不圓、融不融?又,諸法如《楞嚴經》中說“本如來藏妙真如性”,不是你要不要圓它、融它——法如是故,非造作故。

  B、細目——具體行法

  以上所談是楞伽法門的大綱,其細目則是欲使行人頓了四門、頓離四門,及到如來自覺聖趣。茲分別說之如下:

  (A)了四門

  上面所提到的四門是: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種無我。

  ①五法: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衆生以見種種“相”,認以爲實,而依此種種相起種種“名”,然後更依此種種假名,作種種“妄想”;若知此等相、名、妄想皆是虛僞無實,如翳眼所見空中華,即入“正智”;複唯心直進,以此正智返熏七識,返照本性,即得登于“如如”之境。因此,相、名、妄想叁者即是世谛、生滅門,亦是染法;正智、如如即是真谛、涅槃門,亦是淨法。

  ②叁自性:緣起自性、妄想自性、成自性。亦即是唯識法相宗所說的:依他起性、遍計所執性、圓成實性。名稱略異,其義則同。以一切法皆依衆緣和合而妄起,無有自性,故緣起自性又稱依他起性。衆生依種種緣生無性之法而橫起種種妄想分別,普遍計度執著,故妄想自性又稱遍計所執性。一切法雖現有衆緣和合、離散、若生若滅等相,及衆生依此等妄相複起無邊妄想,然一切法實本自圓成,從本以來,無有增損,故其本性“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”;亦如六祖大師所言“何其自性本自清淨,何其自性本不生滅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。”故稱此性名成自性,又稱圓成實性;圓成實之“實”者,以此性不虛妄,遠離一切虛妄故,是故如來性德非是空無一物,故能普覆一切,成就一切,不落斷滅。

  ③八識: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本經于偈問偈答部分一開始,大慧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即是:“雲何淨其念?”“念”即是意念,意念即是心。這也就是問如何淨其心。然而“淨心”與“淨念”還是有點微妙的差別,因爲心是指心體,而念則是心之功能業用,所以一個是體,一個是用。因此說“淨念”只是淨心之功能,令其不妄用;若說“淨心”,則是于心體本身上下功夫。然而心體無相,由用而顯,故第一步入手先從其業用上下功夫,漸次能達到心體,因此大慧菩薩在偈頌中的第一個問題即問“雲何淨其念”。再者,“淨心”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問題,而心之組成爲八識,故後來大慧菩薩在長行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即是“諸識有幾種生住滅?”這便與偈頌中的第一個問題“雲何淨其念”遙相呼應。問諸識生住滅的種類,即是要了解心識的生滅相,通達心識的生滅相後,才有可能離生滅而入不生滅的本體。此不生滅的本體即是如來藏。因此本經一開始即從對生滅的八識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討,漸次入于對不生滅的如來藏之顯發,最後達到諸識即妄即真,七識不流轉,如來藏受流轉等甚深義之揭示。若達八識生滅之相,其所依者實是不生滅的如來藏本體,即達不生之大旨。

  ④二種無我:即人無我與法無我,亦即是人空與法空。人與法之所以空者,是因爲人與法具無自體性。二乘偏證人無我,達人空,法執未斷,故證有余涅槃;佛與大菩薩證法亦無我,故于涅槃法亦不執,是故不出不入:不住生死,不愛涅槃。不出不入故,二死永亡,不生不滅,得大自在。

  以上略微介紹一下四門。《楞伽經》最初的宗旨,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門,通達此四門,因此頓斷煩惱,分證法身,所謂“不曆僧祇獲法身”即是此義。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即是下面的“離四門”,所謂“入乎其中,出乎其外”亦即是大慧菩薩贊佛偈的“遠離覺所覺”。

  (B)離四門——覺自心現量,離心意意識

  如何得離四門?謂須覺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: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種無我皆是自心所現量,非有、非無、亦非非有無,離四句、絕百非,遠離一切妄想,非言思所及,行者如是觀察覺了,則得離心意意識。言“離心意意識”即是總言離四門,因爲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種無我皆是心意意識之所變現故。因此若離心意意識,即得頓離一切相,亦即是“忽然超出世出世間”。

  (C)到自覺聖趣——入如來地

  若得離心意意識,即能二死(分段生死、變異生死)永盡,到自覺聖趣。“自覺聖趣”(或稱自覺聖智)即是如來自證之境界,如能到此境界,即是入如來地,證如來法身。此即是本經最高的目的。又,此如來自證境界甚深不可思議,然本經最前頭一開始,大慧菩薩承佛威神所說出的贊佛偈,即是暗示了如來此自覺聖趣的境界。行人發大心者,依此偈修,定當獲福無量,亦當受十方如來慈愍攝受,以隨佛學即是佛之真子故。

  丙、本書之體例

  本書分爲經文、注釋、義貫及诠論四大部分。茲條述之:

  (一)注釋:爲將經文中的字句,一條條分別注,盡量作到凡有點難懂的,不管是文字或義理、名相,皆條注之。

  (二)義貫:這可說是本書之特色。這是將一節經文,在注釋之後,從頭到尾“順”一遍。因爲筆者有鑒于有些佛經注解書中,常于注釋中講得很清楚,發揮得很透徹,讀者在看注釋時也覺得非常好;雖然如此,但是當讀者看完注釋,回頭想再看一遍經文時,往往還是有很多看不懂,或有些地方接不上,或發現有些字句好像沒解釋,或解釋很多卻不知在哪裏,要慢慢去找、慢慢試著把它們給對上,甚至有時覺得注釋與經文不太有關系,乃至完全脫節,這些都是很容易令讀者迷惑的地方,尤其是看《楞伽經》的注,更容易有這些困難産生。因爲《楞伽經》的文字簡古艱奧,而且義理上又牽涉了性相二宗中最深的道理,因此注家所須交待的東西很多。然而等到所須交待的東西都交待清楚後,讀者再回頭看經文時,常常又是一團迷霧。因此本書注者特地再將所注釋的那節經文,全部再順一次,以便現代讀者一目了然,不用再去找注釋與經文來比對,翻來覆去。不過有少數幾段經文,因爲文義明白易解,上下句也容易貫串,只須解釋幾個名相,碰到這種情形,那一節的義貫就省略了。

  (叁)诠論:本書另一特點是:在注釋及義貫中,盡量不加任何發揮。然而有些地方實在須要稍微詳細一點說明,以令讀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,例如一些背景知識,或申論、或經文上下段落的起承轉合等結構方面的解釋等,筆者就盡可能把這些資料放在“诠論”中,以避免“注釋”文中變成很龐雜,增加讀者的負擔。依鄙淺見,這也是一般舊注中,易令讀者看時覺得很好,看完注解後,卻又常覺“回不去”經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最後,本書還有一小特點,即是筆者于發心注解時,即決定要令經文每一個字都有意義(因爲筆者深信佛經中應該是每一個字都有意義的,不會有無義語的。),然而這一點于《楞伽經》來講,特別難,因爲其文字實在太簡約、古奧。也許蒙佛菩薩護念,這一點作到了一些。至于真正作到多少,還得由讀者諸君來決定。

  最後,尚祈十方大德慈悲賜正。

  成觀識于美國紐約莊嚴寺

 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

  謝 啓

  法不孤起,仗緣方生。本書得以順利完成、付梓,除了佛菩薩護念,及古德的翻譯、著述(尤其是菩提留支的魏譯本、實叉難陀的唐譯本,以及明·普真貴的《楞伽科解》幫助很大,特別是《楞伽科解》,筆者受益良多,本書“诠論”中很多資料是參考《科解》而得),除此之外,要感謝以下缁素諸大德:

  首先感謝林慧華居士爲我護關叁年,方能探研《楞伽》且【注釋】之。感謝沈家桢居士讓我從其菩提精舍中借了一套《楞伽科解》;德州休士頓崔常祥居士爲我影印《大藏經》中的資料,深爲感激;十分感謝李彩娥居士、劉錦桃居士、曾阿幼居士、果音法師,及大乘精舍熱心發起的助印,李祖鹄居士發起美國方面的助印;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、康裕鴻居士主事印刷及校稿事宜;張鴻洋居士、莊博惠居士影印原稿;成如法師熱心校稿。以上諸大德熱心相助,在此謹致最高謝意,願與彼等及一切有情,速登覺岸。

  

  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目次 序言 自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