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目次 序言 自序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奥的,除非是上上根熟众生,才能兼筹并顾。由于以上的原因,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,乃至于有后世性相二宗之行人于学理上互相冲突、攻伐,不相水火之事。然而从这部经来看,这些冲突、攻伐,都是莫须有的;因为佛说法度众生只在契机、契理、应病与药,各人的病不同,你吃你的药,我吃我的药,彼此并无妨碍,只要病好就行,而这“病好”即是契理,“各人病不同”即是契机;因此契机、契理并行不悖。是故佛随机而有种种善说,大根人则为说大法,小根人则为说小法。而本经则是为上上根熟众生所说的如来自证境界;佛之自证境界则是无复妄想,万法一如,于法性、法相毫不偏颇,因此性与相在本经所占的分量是一样多的,这是以内容而言;至于其方法则是藉相了性,及由相入性,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于达到性相一如的境界。若以图表示之,则如:

  1.内容:性—相(性相不偏)。

  2.方法:相→性(藉相了性,由相入性)。

  3.目的:性=相(性相一如,如水与波)。

  所以然者,一切法总括来讲就是性与相二者,于法性及法相若见有冲突,或见一、异、不一、不异,都是堕入经中所谓的四句之过。因此,性与相之争,在此是没有的,若有者,即是愚夫妄想,自心妄现。又,关于上表中的第三项“性=相”,有人可能会套个口头禅说是“性相圆融”,其实到此境界已无所谓圆融不圆融,而是性相一如,以诸法本如,本来是一个,如水与波,说什么圆不圆、融不融?又,诸法如《楞严经》中说“本如来藏妙真如性”,不是你要不要圆它、融它——法如是故,非造作故。

  B、细目——具体行法

  以上所谈是楞伽法门的大纲,其细目则是欲使行人顿了四门、顿离四门,及到如来自觉圣趣。兹分别说之如下:

  (A)了四门

  上面所提到的四门是: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种无我。

  ①五法: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众生以见种种“相”,认以为实,而依此种种相起种种“名”,然后更依此种种假名,作种种“妄想”;若知此等相、名、妄想皆是虚伪无实,如翳眼所见空中华,即入“正智”;复唯心直进,以此正智返熏七识,返照本性,即得登于“如如”之境。因此,相、名、妄想三者即是世谛、生灭门,亦是染法;正智、如如即是真谛、涅槃门,亦是净法。

  ②三自性:缘起自性、妄想自性、成自性。亦即是唯识法相宗所说的:依他起性、遍计所执性、圆成实性。名称略异,其义则同。以一切法皆依众缘和合而妄起,无有自性,故缘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。众生依种种缘生无性之法而横起种种妄想分别,普遍计度执著,故妄想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。一切法虽现有众缘和合、离散、若生若灭等相,及众生依此等妄相复起无边妄想,然一切法实本自圆成,从本以来,无有增损,故其本性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;亦如六祖大师所言“何其自性本自清净,何其自性本不生灭,何其自性本自具足。”故称此性名成自性,又称圆成实性;圆成实之“实”者,以此性不虚妄,远离一切虚妄故,是故如来性德非是空无一物,故能普覆一切,成就一切,不落断灭。

  ③八识:即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。本经于偈问偈答部分一开始,大慧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即是:“云何净其念?”“念”即是意念,意念即是心。这也就是问如何净其心。然而“净心”与“净念”还是有点微妙的差别,因为心是指心体,而念则是心之功能业用,所以一个是体,一个是用。因此说“净念”只是净心之功能,令其不妄用;若说“净心”,则是于心体本身上下功夫。然而心体无相,由用而显,故第一步入手先从其业用上下功夫,渐次能达到心体,因此大慧菩萨在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即问“云何净其念”。再者,“净心”既然是一切佛法中最首要的问题,而心之组成为八识,故后来大慧菩萨在长行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“诸识有几种生住灭?”这便与偈颂中的第一个问题“云何净其念”遥相呼应。问诸识生住灭的种类,即是要了解心识的生灭相,通达心识的生灭相后,才有可能离生灭而入不生灭的本体。此不生灭的本体即是如来藏。因此本经一开始即从对生灭的八识妄心幽微深入的探讨,渐次入于对不生灭的如来藏之显发,最后达到诸识即妄即真,七识不流转,如来藏受流转等甚深义之揭示。若达八识生灭之相,其所依者实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本体,即达不生之大旨。

  ④二种无我:即人无我与法无我,亦即是人空与法空。人与法之所以空者,是因为人与法具无自体性。二乘偏证人无我,达人空,法执未断,故证有余涅槃;佛与大菩萨证法亦无我,故于涅槃法亦不执,是故不出不入:不住生死,不爱涅槃。不出不入故,二死永亡,不生不灭,得大自在。

  以上略微介绍一下四门。《楞伽经》最初的宗旨,即是欲令行人入于此四门,通达此四门,因此顿断烦恼,分证法身,所谓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即是此义。这是第一步。第二步即是下面的“离四门”,所谓“入乎其中,出乎其外”亦即是大慧菩萨赞佛偈的“远离觉所觉”。

  (B)离四门——觉自心现量,离心意意识

  如何得离四门?谓须觉了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: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种无我皆是自心所现量,非有、非无、亦非非有无,离四句、绝百非,远离一切妄想,非言思所及,行者如是观察觉了,则得离心意意识。言“离心意意识”即是总言离四门,因为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种无我皆是心意意识之所变现故。因此若离心意意识,即得顿离一切相,亦即是“忽然超出世出世间”。

  (C)到自觉圣趣——入如来地

  若得离心意意识,即能二死(分段生死、变异生死)永尽,到自觉圣趣。“自觉圣趣”(或称自觉圣智)即是如来自证之境界,如能到此境界,即是入如来地,证如来法身。此即是本经最高的目的。又,此如来自证境界甚深不可思议,然本经最前头一开始,大慧菩萨承佛威神所说出的赞佛偈,即是暗示了如来此自觉圣趣的境界。行人发大心者,依此偈修,定当获福无量,亦当受十方如来慈愍摄受,以随佛学即是佛之真子故。

  丙、本书之体例

  本书分为经文、注释、义贯及诠论四大部分。兹条述之:

  (一)注释:为将经文中的字句,一条条分别注,尽量作到凡有点难懂的,不管是文字或义理、名相,皆条注之。

  (二)义贯:这可说是本书之特色。这是将一节经文,在注释之后,从头到尾“顺”一遍。因为笔者有鉴于有些佛经注解书中,常于注释中讲得很清楚,发挥得很透彻,读者在看注释时也觉得非常好;虽然如此,但是当读者看完注释,回头想再看一遍经文时,往往还是有很多看不懂,或有些地方接不上,或发现有些字句好像没解释,或解释很多却不知在哪里,要慢慢去找、慢慢试着把它们给对上,甚至有时觉得注释与经文不太有关系,乃至完全脱节,这些都是很容易令读者迷惑的地方,尤其是看《楞伽经》的注,更容易有这些困难产生。因为《楞伽经》的文字简古艰奥,而且义理上又牵涉了性相二宗中最深的道理,因此注家所须交待的东西很多。然而等到所须交待的东西都交待清楚后,读者再回头看经文时,常常又是一团迷雾。因此本书注者特地再将所注释的那节经文,全部再顺一次,以便现代读者一目了然,不用再去找注释与经文来比对,翻来覆去。不过有少数几段经文,因为文义明白易解,上下句也容易贯串,只须解释几个名相,碰到这种情形,那一节的义贯就省略了。

  (三)诠论:本书另一特点是:在注释及义贯中,尽量不加任何发挥。然而有些地方实在须要稍微详细一点说明,以令读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,例如一些背景知识,或申论、或经文上下段落的起承转合等结构方面的解释等,笔者就尽可能把这些资料放在“诠论”中,以避免“注释”文中变成很庞杂,增加读者的负担。依鄙浅见,这也是一般旧注中,易令读者看时觉得很好,看完注解后,却又常觉“回不去”经文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最后,本书还有一小特点,即是笔者于发心注解时,即决定要令经文每一个字都有意义(因为笔者深信佛经中应该是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的,不会有无义语的。),然而这一点于《楞伽经》来讲,特别难,因为其文字实在太简约、古奥。也许蒙佛菩萨护念,这一点作到了一些。至于真正作到多少,还得由读者诸君来决定。

  最后,尚祈十方大德慈悲赐正。

  成观识于美国纽约庄严寺

 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

  谢 启

  法不孤起,仗缘方生。本书得以顺利完成、付梓,除了佛菩萨护念,及古德的翻译、著述(尤其是菩提留支的魏译本、实叉难陀的唐译本,以及明·普真贵的《楞伽科解》帮助很大,特别是《楞伽科解》,笔者受益良多,本书“诠论”中很多资料是参考《科解》而得),除此之外,要感谢以下缁素诸大德:

  首先感谢林慧华居士为我护关三年,方能探研《楞伽》且【注释】之。感谢沈家桢居士让我从其菩提精舍中借了一套《楞伽科解》;德州休士顿崔常祥居士为我影印《大藏经》中的资料,深为感激;十分感谢李彩娥居士、刘锦桃居士、曾阿幼居士、果音法师,及大乘精舍热心发起的助印,李祖鹄居士发起美国方面的助印;大乘精舍乐崇辉居士、康裕鸿居士主事印刷及校稿事宜;张鸿洋居士、庄博惠居士影印原稿;成如法师热心校稿。以上诸大德热心相助,在此谨致最高谢意,愿与彼等及一切有情,速登觉岸。

  

  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目次 序言 自序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