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一

 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

  沙門釋成觀撰注

  【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楞伽”:楞伽是山名,也是城名,以此城在楞伽山頂,故以山名爲城名。楞伽爲梵語,中文譯爲“不可往”、“不可到”、“難入”。因爲此山城極高,原爲夜叉王所據,在此啖食生靈,無路可通,無神通者不可往,故名。又楞伽山在今之錫蘭島上,錫蘭古名斯裏蘭卡(SRILANKA),其中“蘭卡”即爲楞伽之今譯。再者,以佛在龍宮說法後,自龍宮出,降服夜叉王,即于此山城開演此大乘無上經典,故以楞伽爲經名。又,此經乃佛以自證境界,爲諸大菩薩開演之無上圓頓法門,非凡愚可入,故名不可入。

  “阿跋多羅寶”:阿跋多羅寶是梵語,中譯爲“無上”。阿跋多羅寶即是無上寶。以佛在此經中所開演之五法、叁性、二無我、八識,會歸于唯心現境界,乃爲無上之法寶,故名此經爲無上寶。

  “經”:梵語是修多羅(Sutra),中文譯爲契經,簡稱爲經,義爲契合、貫通。謂上契佛心自證境界,下契衆生根機。如是佛心與衆生心得以貫通,故名爲經。

  【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宋”:爲劉宋,非趙匡胤所立之趙宋。劉宋系在晉末南北朝,爲南朝之始,乃劉裕所立,故史稱“劉宋”,其年代爲從西元四二○年至四七七年。

  “天竺”:印度古譯名。

  “叁藏”:經、律、論爲佛法中之叁藏教典。後世乃以通達叁藏教典之法師名爲叁藏,或叁藏法師。

  “求那跋陀羅”:漢譯爲“功德賢”,中天竺人。因他好學大乘,故號爲“摩诃衍”(摩诃衍漢譯即是大乘之義。)求那跋陀羅法師于劉宋文帝、元嘉十二年(西元四叁六年)時,從海路來廣州。廣州刺史車朗,表奏文帝,文帝遂遣使迎至京師,深爲崇重,京城大臣多師事之,並請講《華嚴經》。

  法師以不精通華語,引以爲憾,便乞求觀音菩薩爲他增加智力,後夜裏夢見有天神替他換頭,于是遍通華語,便爲衆開講《華嚴》。

  【一切佛語心品之一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一切佛語心”:“一切佛語”就是一切諸佛所共說之法門。“心”是精要之義,以此品乃集一切諸佛所共說之法門之最精要者,故名此品爲“一切佛語心”。

  又,諸佛所說法門之最要者,無非心地法門。故《起信論》雲:“所言法者,謂衆生心,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。”故心爲一切佛法之本,是故名此品爲“一切佛語心”。

  又,此經共四品,即是四卷,每品皆名爲“一切佛語心品”,這是本經最大的特色。這表示諸佛所說之法門原無二致,又表示此無上圓頓法門,乃大菩薩頓修、頓證、頓入佛地之不二法門,故各品皆同一名,此不二之義也。

  “品”:即卷、目之義,等于現代所稱之章、節。

  “之一”:即第一品。

  【如是我聞,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,種種寶華以爲莊嚴,與大比丘僧,及大菩薩衆俱,從彼種種異佛刹來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如是我聞”:“我”是指阿難尊者,謂此經爲我親從佛聞。佛將入涅槃,阿那律教阿難問佛四件事:佛滅度後,佛弟子依誰而住

  以誰爲師

  結集經典時,一切經首當安何語

  惡性比丘如何處之

  佛答:依四念處住;以戒爲師;當來結集經時,一切經首當安“如是我聞、一時、佛在某處、與某某大衆俱”;惡性比丘,默而擯之。

  “一時”:因印度與中國記載年代之方法不一樣,故但稱一時,亦即:在某一個時候之義。

  “佛”:梵語“佛陀”,中譯爲覺或覺者。覺,即是離念、無念之義。故《起信論》雲:“所言覺義者,謂心體離念。離念相者,等虛空界、無所不遍,法界一相,即是如來平等法身。”此即以達無念,名之爲佛;若有念,則不名爲覺,故《起信論》雲:“一切衆生不名爲覺,以無始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。”又說:“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,則爲向佛智故。”故知離念方名爲覺,有念則不得名爲覺者。又覺有叁種意義:一、自覺:覺知自心本無生滅,是故心體離念。二、覺他:覺一切法無不是真如,亦以此法令衆生覺。叁、覺行圓滿:以上二覺皆達究竟圓滿,故稱覺行圓滿。

  又,以此經言之,所謂覺者,則爲覺自心現;以心外無境,一切唯心所現,若于此覺了,則名爲覺。

  “南海濱楞伽山頂”:“南海濱”,以楞伽山所在之錫蘭島位于印度南方之海中,故稱南海濱。“楞伽”,義如前說。

  “大比丘僧”:“大”是形容名高德著。“比丘”是梵語,有叁個意義:一、怖魔,二、乞士,叁、淨戒。“僧”梵語全文是“僧伽”,簡稱爲僧,意思是和合,或衆。因僧團是衆所和合,故名僧伽。

  “菩薩”:梵語菩提薩埵之略。菩提是覺的意思,薩埵爲有情,合稱覺有情,意義爲:求覺的有情,及欲令有情覺悟之人。此即上求下化之義。

  “俱”:在一起。

  “從彼種種異佛刹來”:從各種不同的佛土來。“異”是不同。“佛刹”即佛土。一佛土即是叁千大千世界。

  【是諸菩薩摩诃薩無量叁昧自在之力,神通遊戲,大慧菩薩摩诃薩而爲上首;一切諸佛手灌其頂,自心現境界,善解其義。種種衆生,種種心色,無量度門,隨類普現,于五法、自性、識、二種無我究竟通達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菩薩摩诃薩”:“摩诃”,梵語,大的意思,合稱:大菩薩,通常是指住、行、向叁賢或登地以上的菩薩。尤于此經乃專爲根熟或地上菩薩所說,故與會當機多是登地之大菩薩。

  “叁昧”:梵語叁摩地(Samadhi),音譯爲叁昧,乃一音之轉。叁昧爲正受之義,俗稱爲定。“叁”是正,昧(摩地)爲受。正受者,謂一切受不受。一切受者,謂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或稱苦、樂、舍叁受。何以一切受不受名爲正受

  以此一切受皆爲依于意識取著分別六塵而有,修定者必須離于六塵之妄想分別取舍,故無所受,其心得于正定,名爲叁昧正受。

  “自在”:解脫、無礙之義。

  “神通遊戲”:其神通變化已達到自在無礙之境,故有如遊戲一般;又以其無所著故,故其視神通如遊戲。

  “上首”:即是“爲首”之義,亦即居大衆中之主位。

  “一切諸佛手灌其頂”:“灌頂”爲等覺或十地菩薩,受佛職位之儀式。有如王子在登基受王位前,由前王以水灌其頂;法王子(菩薩)亦如是,于十地中,由法王(諸佛)親“手”以一切智水“灌其”頭“頂”,令得一切智,與諸佛無二,而得成佛,即授其佛之職位。佛之職者,謂度一切衆生;佛之位者,謂佛果菩提。

  “自心現境界,善解其義”:此爲倒裝句,其序爲:“善解”“自心現境界”之(“其”)“義”。“自心現”,謂一切法唯是自心所現,外境實無,以心執著故有,不執即無,故一切境唯在一心之用,故稱“自心現”。菩薩修行達此境界者,稱爲通達而善解“自心現境界”。此實爲本經一經最重要之大旨。

  “種種衆生,種種心色,無量度門,隨類普現”:謂:爲度“種種衆生”,皆觀其“種種心色”不同,而以“無量度”化之法“門”,各“隨”其“類”,于十方佛土中“普”遍示“現”,而度化之。“種種”即各種之義。“心色”即是色心;色即是色身,故心色即是身心;以一切法由心所造,衆生色身之別亦由其心,故先言心,後言色。“種種心色”即是《金剛經》所稱之四生九有,以六道四生衆生之身心皆有所區別故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句謂大慧菩薩已得大神通智慧,爲度衆生,能化身千百億,化成與其同形同類,然後以無量方便法門度化之,此即菩薩四攝法中之同事攝。此亦即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,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而滅度之。”此爲菩薩之大機大用,亦即《普門品》中所雲:“若有國土衆生,應以佛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……”乃至“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,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。”佛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亦自說于因地爲菩薩修行時,爲度某類衆生,常示現與其同類,而度化之,如爲度鴿子,則示生爲鴿身,乃至示生爲鹿、牛、羊、豬、蜜蜂、昆蟲等,乃至示現生爲聾、盲、闇、啞、貧窮、屠夫,以至生于邊地、外道,而度化之。然此等示現皆爲菩薩以大悲願力之所成就,非是菩薩有此等罪報也。又,菩薩爲何隨類現身,以同事攝攝化衆生

  此有二義:一、以衆生皆著我相,若示與其同,則容易攝化;二、此亦菩薩之修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,亦是修行隨順衆生,即十大願王普賢菩薩之第九大願:恒順衆生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五法”:即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

  “自性”:即叁種自性:妄想自性,緣起自性、成自性,亦即唯識學上之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。

  “識”:即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

  “二種無我”:即人無我與法無我。

  【诠論】

  此段贊大慧菩薩于此諸法已究竟通達。上之“自心現境界”乃一經之總綱,此四類法門乃此一經之別目。佛所說種種法門,不外此一綱四目。

  【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,俱遊一切諸佛刹土,承佛神力,從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以偈贊佛: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爾時”:那時。

  “摩帝菩薩”:“摩帝”即叁摩地,意義爲正定;以此菩薩主定,故名摩帝。定與慧乃爲一體,而大慧菩薩主智,故摩帝菩薩常與之共行。

  “俱遊一切諸佛刹土”:“遊”字非爲遊玩義,乃現身度生之義,由于此二大菩薩已得自在神通,故視于十方佛土度生有如“遊”戲、或旅“遊”,故雲“遊”。

  “承佛神力”:以下大慧菩薩要以偈贊佛,所贊者,爲法王之境界,非大慧菩薩所能得知,故須承佛威神方能知而贊歎。

  “偏袒右肩”:“偏袒”是袒露之義。佛製將袈裟搭在左肩,露出右肩,表示恭敬…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