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謂“離”文“字”語言相也。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世尊自以說種種法而令“世間”之人“覺”悟,然卻又“說”:若欲自覺覺他,必須“離”于文“字”相,不著文字相

  (言與無言,如何調合

  )

  【離妄想者誰

  雲何虛空譬(41)

  】

  【義貫】

  能“離妄想”之人是“誰”

  離于妄想,即是離念,若離念,即等虛空界;故問:爲何以“虛空譬”喻離念之心相

  【如實有幾種(42)

  幾波羅蜜心(43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如實有幾種”:此句唐譯與魏譯皆作:“真如有幾種

  ”“如實”,即如實之理,亦即真如之理。

  “波羅蜜心”:即發心修行波羅蜜(到彼岸)之心,亦即自度度他之心。“波羅蜜”即是度。

  【義貫】

  真“如實”在之理“在幾種”

  欲自度度他,而修六“波羅蜜”之“心”有幾種

  (真如爲理,波羅蜜爲行,理與行必須調配,故問有幾種,以便應用。)

  【何因度諸地(44)

  誰至無所受(45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度諸地”:“度”是超越,“諸地”之“地”是地位,即十信以上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總名爲地位,在此稱“諸地”。“度諸地”即是不由階次,頓超諸地之義。

  “無所受”:即是無所得,此爲佛果之極證。

  【義貫】

  以“何”原“因”具圓頓根機之人能不由階次,而頓超“諸地”

  又,能達無所得之極證者爲誰

  【何等二無我

  雲何爾焰淨(46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二無我”:即人無我(人空),與法無我(法空)。

  “爾焰”:即智障,或理障。

  【義貫】

  如何即是達人法二空之境界

  如何方能淨除智障

  【諸智有幾種(47)

  幾戒衆生性(48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幾戒衆生性”:衆生之根性欲樂各不同,如來製戒爲適合衆生根性,故問戒及衆生根性各有幾種。

  【義貫】

  聖“智”共“有幾種”

  佛所製“戒”共有幾種以適應“衆生”之根“性”

  【誰生諸寶性,摩尼真珠等(49)

  誰生諸語言(50)

  衆生種種性(51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寶”:爲珠寶。

  “摩尼”:即摩尼珠;爲如意寶珠。

  【義貫】

  世間之一切珍寶如摩尼珠等,以及世間語言,衆生種種根性,究竟是誰生起的

  【明處及伎術,誰之所顯示(52)

  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明處”:即五明,爲印度最主要的五種學術。稱爲“明處”是指此五者爲學術中人所必須“明”了之“處”。五明(或五明處)爲:一、聲明,即文字音韻學;二、工巧明,即工技學;叁、醫方明,即醫學;四、因明,即邏輯學;五、內明,亦即各家學者的專長,如婆羅門以四吠陀爲內明,佛教以叁藏十二部經爲內明。

  “伎術”:“伎”同“技”字。伎術即種種世間方外之技藝學術。

  【義貫】

  五種學術(五“明處”)“及”世間種種“技”藝方“術”,最先是由“誰”所傳授的?

  【伽陀有幾種?長頌及短句,成爲有幾種?(53)雲何名爲論?(54)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伽陀”:亦即偈頌,亦稱孤起,與重頌不同。孤起頌爲單有頌,沒有長行;重頌則爲在長行後,再以偈頌重宣一次長行所說之大義。

  “成爲有幾種?雲何名爲論”:“成”,爲成就之義,亦即如來所成就之理。“論”爲解釋如來所成就之理者。

  【義貫】

  孤起的偈頌(“伽陀”)共“有幾種?長頌及短句”頌各有幾種?如來所“成”就的法“有幾種”?解釋這些法的“論”又有幾種?最後這兩句,魏譯作:“法複有幾種,解義複有幾?”唐譯作:“道理幾不同,解釋幾差別?”

  【雲何生飲食(55),及生諸愛欲(56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有“飲食”産“生”?衆生爲何會有種種“愛欲”産“生”?此爲問飲食、男女。蓋經雲:一切衆生依食而住;又雲: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(“正”爲得之義。義爲衆生皆因淫欲而得性命)。

  因此,飲食與愛欲爲衆生性命之最要者:飲食以維持此一期報身之性命,得以延續,淫欲爲延續後代之性命,而實亦爲衆生生死流轉之關鍵也?故問從何而生?

  【雲何名爲王,轉輪及小王(57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轉輪”:即“轉輪聖王”,略稱轉輪王,或輪王。轉輪王具叁十二相,即位時,由天感得輪寶,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,故曰轉輪王。轉輪王出世之時爲在增劫,人壽至二萬歲以上時,及在減劫,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之間時。轉輪王之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,金輪王統領四大洲;銀輪王統叁大洲,銅輪王統二大洲,鐵輪王統一大洲。《俱舍論》曰:“《契經》雲:若王生在刹帝利種,紹灑頂位,于十五日受齋戒時,沐浴首身,升高臺殿,臣僚輔佐,東方忽有金輪寶現,其輪千輻,毂辋具足……。”

  “小王”:爲臣屬于輪王,爲輪王所封之地方之王。

  【诠論】 此爲問人間之帝王。

  【雲何守護國(58)?諸天有幾種(59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世間之“國”土有許多人、神“守護”?及叁界之“天”人共“有幾種”?

  【雲何名爲地,星宿及日月(60)?】

  【诠論】 此問欲界諸天、大地及日月星辰之相。

  【解脫修行者,是各有幾種(61)?弟子有幾種(62)?雲何阿闍黎(63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解脫”:爲已證解脫之無學人,亦即四果阿羅漢。

  “修行”:即未證第四果者,仍須有所修學,亦即是有學人,以四果以下,諸漏未斷故。

  “阿闍黎”:爲軌範師,亦名教授師。

  【義貫】

  已證“解脫”之無學人,與未證解脫而仍須有所“修行”之有學人,“各有幾種”?佛“弟子有幾種”?如何才能稱爲佛法中之教授師(“阿闍黎”)?

  【佛複有幾種(64)?複有幾種生(65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生”:即本生之義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”“有幾種”?以佛有法佛、報佛、化佛叁種之別,故問。又問佛有多少本“生”之事,亦即宿世所行事。

  【魔及諸異學,彼各有幾種(66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魔”:梵語魔羅(Mara),譯爲能奪命、障礙、擾亂、破壞等,以其能害人命,障礙人之善事,欲界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)之天主爲魔王,其眷屬爲魔民。魔共有四種:煩惱魔、五蘊魔、死魔、天魔。《大智度論》曰:“除諸法實相,余殘一切法,盡名爲魔……問曰:何以名魔?答曰:……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爲魔。”

  “異學”:九十六種外道皆稱異學。

  【義貫】

  壞人功德善事之“魔,及諸”外道“異學”“各有幾種”?

  【自性及與心,彼複各幾種(67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“心”與“性”各有“幾種”?(佛于此經中言有叁種自性。)

  【雲何施設量(68),唯願最勝說。】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施設量”:“量”爲凡是有名、有相之事、理等皆稱爲量,以其可以稱“量”、比度、思“量”,故稱爲量。(如“現量”、“比量”、“非量”之量,亦是此義)。“施設”,爲建立、設立、締造、創設、及成就之義,亦含假設之義,故此第一句,魏譯作:“雲何施假名?”唐譯作:“雲何唯假設?”如來所以施設有名、有相、可稱量、思量之量者,蓋以法本無言、無相、不可言說,唯可頓契;然衆生根器欲望種種不同,非皆是上上圓頓之根,故無法當下皆直趨第一義無相門,以無相門爲無門故;于是如來以大悲願力,方便設教,于不可說示之中,強而爲說爲示,以無住本立一切法,普令衆生得悟得入,此爲如來設教之本懷,即是以指指月之義也,非以指代月,行者當善思念之。

  “最勝”:即是佛,諸參見前注。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佛設立(“施設”)此一切可以比度思“量”、有名有相之事、理、法?(義含:爲何不稱理單說無相?)請佛爲我解脫。

  【雲何空風雲(69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“空”中有“風、雲”産生?

  【雲何念聰明(70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念”:即心念。

  “聰明”:即智慧。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有情的心“念”能生出智慧?

  【雲何爲林樹?雲何爲蔓草?(71)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有“林樹”與“蔓草”之生長?此爲問無情之生起之由,及其差別。

  【雲何象馬鹿(72)?雲何而捕取(73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有“象馬鹿”等種種傍生之出生?爲何人欲“捕取”而殺之?

  【雲何而卑陋?何因而卑陋(74)?】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有人生“而卑陋”下賤?(如爲淫人、盜賊等);及他們是造作“何”業“而”今生感此“卑陋”之果報?

  【雲何六節攝(75)?】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六節”:印度以兩個月爲一時,一年分爲六節。

  【義貫】

  何以用一年“六”個時“節”來含“攝”歲月?

  【雲何一闡提(76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一闡提”:梵語,義爲信不具,亦即不具備信根,不信受叁寶之人。以不信叁寶故,不能修集善根,修出世道;又,以信根爲一切善根之本,故一闡提人稱爲斷善根者。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會有不信叁寶的“一闡提”之人?

  【男女及不男,斯皆雲何生(77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不男”:即不男不女之陰陽人。

  【義貫】

  衆生爲何會有“男女,及不男”不女之陰陽人之別?他們各以何業而感“生”?

  【雲何修行退?雲何修行生(78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修行生”:“生”即是進之義。魏、唐二譯皆作:“修行進”。

  【義貫】

  爲何“修行”有“退”、有進(“生”)?蓋修行之進退都因爲勤與墮所致:精進,則修行進;懈怠,則修行退步。

  【禅師以何法,建立何等人(79)?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禅師”:《善住意天子所問經》雲:“天子問文殊曰:何等比丘得名禅師?文殊曰:于一切法,一行思量,所謂不生,若如是者,得名禅師,乃至無有少法可取;不取何法?所謂不取此世後世,不取叁界,…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