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谓“离”文“字”语言相也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世尊自以说种种法而令“世间”之人“觉”悟,然却又“说”:若欲自觉觉他,必须“离”于文“字”相,不著文字相

  (言与无言,如何调合

  )

  【离妄想者谁

  云何虚空譬(41)

  】

  【义贯】

  能“离妄想”之人是“谁”

  离于妄想,即是离念,若离念,即等虚空界;故问:为何以“虚空譬”喻离念之心相

  【如实有几种(42)

  几波罗蜜心(43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如实有几种”:此句唐译与魏译皆作:“真如有几种

  ”“如实”,即如实之理,亦即真如之理。

  “波罗蜜心”:即发心修行波罗蜜(到彼岸)之心,亦即自度度他之心。“波罗蜜”即是度。

  【义贯】

  真“如实”在之理“在几种”

  欲自度度他,而修六“波罗蜜”之“心”有几种

  (真如为理,波罗蜜为行,理与行必须调配,故问有几种,以便应用。)

  【何因度诸地(44)

  谁至无所受(45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度诸地”:“度”是超越,“诸地”之“地”是地位,即十信以上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总名为地位,在此称“诸地”。“度诸地”即是不由阶次,顿超诸地之义。

  “无所受”:即是无所得,此为佛果之极证。

  【义贯】

  以“何”原“因”具圆顿根机之人能不由阶次,而顿超“诸地”

  又,能达无所得之极证者为谁

  【何等二无我

  云何尔焰净(46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二无我”:即人无我(人空),与法无我(法空)。

  “尔焰”:即智障,或理障。

  【义贯】

  如何即是达人法二空之境界

  如何方能净除智障

  【诸智有几种(47)

  几戒众生性(48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几戒众生性”:众生之根性欲乐各不同,如来制戒为适合众生根性,故问戒及众生根性各有几种。

  【义贯】

  圣“智”共“有几种”

  佛所制“戒”共有几种以适应“众生”之根“性”

  【谁生诸宝性,摩尼真珠等(49)

  谁生诸语言(50)

  众生种种性(51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宝”:为珠宝。

  “摩尼”:即摩尼珠;为如意宝珠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世间之一切珍宝如摩尼珠等,以及世间语言,众生种种根性,究竟是谁生起的

  【明处及伎术,谁之所显示(52)

  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明处”:即五明,为印度最主要的五种学术。称为“明处”是指此五者为学术中人所必须“明”了之“处”。五明(或五明处)为:一、声明,即文字音韵学;二、工巧明,即工技学;三、医方明,即医学;四、因明,即逻辑学;五、内明,亦即各家学者的专长,如婆罗门以四吠陀为内明,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为内明。

  “伎术”:“伎”同“技”字。伎术即种种世间方外之技艺学术。

  【义贯】

  五种学术(五“明处”)“及”世间种种“技”艺方“术”,最先是由“谁”所传授的?

  【伽陀有几种?长颂及短句,成为有几种?(53)云何名为论?(54)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伽陀”:亦即偈颂,亦称孤起,与重颂不同。孤起颂为单有颂,没有长行;重颂则为在长行后,再以偈颂重宣一次长行所说之大义。

  “成为有几种?云何名为论”:“成”,为成就之义,亦即如来所成就之理。“论”为解释如来所成就之理者。

  【义贯】

  孤起的偈颂(“伽陀”)共“有几种?长颂及短句”颂各有几种?如来所“成”就的法“有几种”?解释这些法的“论”又有几种?最后这两句,魏译作:“法复有几种,解义复有几?”唐译作:“道理几不同,解释几差别?”

  【云何生饮食(55),及生诸爱欲(56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有“饮食”产“生”?众生为何会有种种“爱欲”产“生”?此为问饮食、男女。盖经云:一切众生依食而住;又云: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(“正”为得之义。义为众生皆因淫欲而得性命)。

  因此,饮食与爱欲为众生性命之最要者:饮食以维持此一期报身之性命,得以延续,淫欲为延续后代之性命,而实亦为众生生死流转之关键也?故问从何而生?

  【云何名为王,转轮及小王(57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转轮”:即“转轮圣王”,略称转轮王,或轮王。转轮王具三十二相,即位时,由天感得轮宝,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,故曰转轮王。转轮王出世之时为在增劫,人寿至二万岁以上时,及在减劫,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时。转轮王之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,金轮王统领四大洲;银轮王统三大洲,铜轮王统二大洲,铁轮王统一大洲。《俱舍论》曰:“《契经》云:若王生在刹帝利种,绍洒顶位,于十五日受斋戒时,沐浴首身,升高台殿,臣僚辅佐,东方忽有金轮宝现,其轮千辐,毂辋具足……。”

  “小王”:为臣属于轮王,为轮王所封之地方之王。

  【诠论】 此为问人间之帝王。

  【云何守护国(58)?诸天有几种(59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世间之“国”土有许多人、神“守护”?及三界之“天”人共“有几种”?

  【云何名为地,星宿及日月(60)?】

  【诠论】 此问欲界诸天、大地及日月星辰之相。

  【解脱修行者,是各有几种(61)?弟子有几种(62)?云何阿闍黎(63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解脱”:为已证解脱之无学人,亦即四果阿罗汉。

  “修行”:即未证第四果者,仍须有所修学,亦即是有学人,以四果以下,诸漏未断故。

  “阿闍黎”:为轨范师,亦名教授师。

  【义贯】

  已证“解脱”之无学人,与未证解脱而仍须有所“修行”之有学人,“各有几种”?佛“弟子有几种”?如何才能称为佛法中之教授师(“阿闍黎”)?

  【佛复有几种(64)?复有几种生(65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生”:即本生之义。

  【义贯】

  “佛”“有几种”?以佛有法佛、报佛、化佛三种之别,故问。又问佛有多少本“生”之事,亦即宿世所行事。

  【魔及诸异学,彼各有几种(66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魔”:梵语魔罗(Mara),译为能夺命、障碍、扰乱、破坏等,以其能害人命,障碍人之善事,欲界第六天(他化自在天)之天主为魔王,其眷属为魔民。魔共有四种:烦恼魔、五蕴魔、死魔、天魔。《大智度论》曰:“除诸法实相,余残一切法,尽名为魔……问曰:何以名魔?答曰:……夺慧命,坏道法功德善本,是故名为魔。”

  “异学”:九十六种外道皆称异学。

  【义贯】

  坏人功德善事之“魔,及诸”外道“异学”“各有几种”?

  【自性及与心,彼复各几种(67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“心”与“性”各有“几种”?(佛于此经中言有三种自性。)

  【云何施设量(68),唯愿最胜说。】

  【注释】

  “施设量”:“量”为凡是有名、有相之事、理等皆称为量,以其可以称“量”、比度、思“量”,故称为量。(如“现量”、“比量”、“非量”之量,亦是此义)。“施设”,为建立、设立、缔造、创设、及成就之义,亦含假设之义,故此第一句,魏译作:“云何施假名?”唐译作:“云何唯假设?”如来所以施设有名、有相、可称量、思量之量者,盖以法本无言、无相、不可言说,唯可顿契;然众生根器欲望种种不同,非皆是上上圆顿之根,故无法当下皆直趋第一义无相门,以无相门为无门故;于是如来以大悲愿力,方便设教,于不可说示之中,强而为说为示,以无住本立一切法,普令众生得悟得入,此为如来设教之本怀,即是以指指月之义也,非以指代月,行者当善思念之。

  “最胜”:即是佛,诸参见前注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佛设立(“施设”)此一切可以比度思“量”、有名有相之事、理、法?(义含:为何不称理单说无相?)请佛为我解脱。

  【云何空风云(69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“空”中有“风、云”产生?

  【云何念聪明(70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念”:即心念。

  “聪明”:即智慧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有情的心“念”能生出智慧?

  【云何为林树?云何为蔓草?(71)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有“林树”与“蔓草”之生长?此为问无情之生起之由,及其差别。

  【云何象马鹿(72)?云何而捕取(73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有“象马鹿”等种种傍生之出生?为何人欲“捕取”而杀之?

  【云何而卑陋?何因而卑陋(74)?】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有人生“而卑陋”下贱?(如为淫人、盗贼等);及他们是造作“何”业“而”今生感此“卑陋”之果报?

  【云何六节摄(75)?】

  【注释】

  “六节”:印度以两个月为一时,一年分为六节。

  【义贯】

  何以用一年“六”个时“节”来含“摄”岁月?

  【云何一阐提(76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一阐提”:梵语,义为信不具,亦即不具备信根,不信受三宝之人。以不信三宝故,不能修集善根,修出世道;又,以信根为一切善根之本,故一阐提人称为断善根者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会有不信三宝的“一阐提”之人?

  【男女及不男,斯皆云何生(77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不男”:即不男不女之阴阳人。

  【义贯】

  众生为何会有“男女,及不男”不女之阴阳人之别?他们各以何业而感“生”?

  【云何修行退?云何修行生(78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修行生”:“生”即是进之义。魏、唐二译皆作:“修行进”。

  【义贯】

  为何“修行”有“退”、有进(“生”)?盖修行之进退都因为勤与堕所致:精进,则修行进;懈怠,则修行退步。

  【禅师以何法,建立何等人(79)?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禅师”:《善住意天子所问经》云:“天子问文殊曰:何等比丘得名禅师?文殊曰:于一切法,一行思量,所谓不生,若如是者,得名禅师,乃至无有少法可取;不取何法?所谓不取此世后世,不取三界,…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