】
【注释】
“想灭”:为凡外所修之无想定,此定抑制意识,令不起现行,而现出无想之状态,故称“想灭”。
“何因从定觉”:凡外修无想定,灰心泯智,命终后,可感生无想天,寿五百劫;其寿将尽时,又于定中有觉想生。此问:既然已灭了想,而入于无想之定,为何于寿将尽时,又会“从定”中生出“觉”想
【义贯】
凡外所修之无想定(“想灭”),其行相如何
又,无想天之天人于寿将尽时,“何因”又令其“从”无想“定”中生出“觉”想
【云何所作生,进去及持身(16)
】
【注释】
“所作生”:“所作”即禅定所起之神通妙用;“生”即生起。
“进去”:即往来。
“持身”:即持身不动。有二义:一、谓恒于定中;二、谓菩萨能身不离本处,而于各恒沙刹土现身度生,此乃得意生身之谓也。
【义贯】
为何从禅定中,有种种神通妙用(“所作”)“生”起
又为何此神通能令菩萨往来(“进去”)诸佛刹土,且又能令之“持身”不动,不离本处
【诠论】
此二句为问从禅定所起之神通妙用之行相。
【云何现分别(17)
云何生诸地(18)
】
【注释】
“云何现分别”:此问如来如何“现”身说法,而“分别”诸法之种种性相差别
“云何生诸地”:“诸地”即菩萨之十地。此问:菩萨云何而得悟入于诸地
此句唐译作:“云何入诸地
”
【义贯】
如何“现”身说法,而“分别”诸法之种种性相差别
菩萨如何而得悟入(“生”)于“诸地”
【破三有者谁
何处身云何
往生何所至(19)
】
【注释】
“三有”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亦即三界。
“何处身云何”:应作“何处、身、云何”,亦即“何处
(以何)身(及)云何
”。义为:此佛子破三有时,是在“何处”破
以何“身”破
及如何(“云何”)破
“往生何所至”:谓既破三有,出三界之后,又往何处去受生
【义贯】
能“破三有”而出三界的人是“谁”
此佛子在破三有之时,是在“何处”破
以何“身”破
又如何破法
且既破三有出三界之后,又到何处去受生
【云何最胜子(20)
何因得神通,及自在三昧
云何三昧心(21)
最胜为我说。】
【注释】
“云何最胜子”:“最胜”为佛,“最胜子”为佛子,亦即菩萨。此问:如何才能入菩萨位,为法王子
【义贯】
如何才能入菩萨位,堪称为“最胜子”
如何才能“得神通,及”身心“自在”之“三昧”
“三昧”之“心”相为何
希望“最”殊“胜”之法王“为我”解说。
【云何名为藏(22)
云何意及识(23)
云何生与灭
云何见已还(24)
】
【注释】
“藏”:即藏识,亦即第八识,阿赖耶识;以阿赖耶为我爱执藏,故名藏识。又此识亦是贮藏一切善恶业习之体,故名为藏。
“意及识”:“意”即第七末那识,又名第七意识,故简称“意”。“识”,即第六意识,以其功能为以了别为主,故简称“识”;“识”者,识别也。
“云何生与灭”:此问七识为何有生灭
“云何见已还”:“见”是指七识缘自心与外境诸法,而生起诸见。“见已还”,是指既起诸见之后,如何此诸见又于刹那之间“还”归无有
“还”,亦即灭之义。此末二句,魏译作:“何因见诸法
何因断所见
”唐译作:“云何起诸见
云何退诸见
”
【义贯】
为何第八识“名为藏”识
为何第七识称为“意”识,而第六识称为“识”
为何前七识缘自心、外缘六尘之境,而现有“生与灭”,而起种种“见”(亦见自心、外境有生灭之相)
又为何此种种见生起之后,又于刹那间“还”灭无余,是何道理
【云何为种性,非种及心量(25)
】
【注释】
“种性”:三乘共有五种性。
“非种”:指一阐提,一阐提为不信三宝之人,以其信不具,不在三乘之内,故称“非种”性。
“心量”:即唯“心”现“量”,谓一切法唯心现也。
【义贯】
众生为何会有三乘五“种性”及一阐提(“非种”)之种种差别
既然有各种种性之别,为何又说一切法为唯“心”现“量”
【云何建立相,及与非我义(26)
云何无众生
云何世俗说(27)
】
【注释】
“云何建立相”:“建立相”即如来所建立施设之种种法相。此句问:为何如来建立种种法相
“及与非我义”:“及与”,叠词,即是“及”、或“与”之义。“非我”,即无我。“义”,即理。此句问:又为何建立无我之义理
“云何无众生”:“无众生”即是一切法空,以第一义谛中,不见有一法生起,亦不见有众生生灭。又,一切法依众生而生,既无众生,则无一切法,是故一切法空。因此,“无众生”即是第一义谛一切法空之代词。
“云何世俗说”:“世俗说”唐译作“随俗说”。此即世谛。盖世谛乃如来随众生心所乐者而说,令其易入故。
【义贯】
为何如来“建立”施设种种法而显现有“相”
又同时亦建立诸法无我(“非我”)的道理(“义”)
为何如来开示“无”有“众生”生灭,无生无灭、一切法空之第一义谛,而同时又随世俗而开演世谛(“世俗说”)
(如是,真俗二谛如何并立
如何融通
)
【云何为断见,及常见不生(28)
】
【注释】
“不生”:为不起,即是不起断常二见。
【义贯】
如何是“断见、及常见”,以及如何方能远离、“不生”起此二邪见
此二句唐译作:“云何得不起,常见及断见
”魏译作:“何因不见常
何因不见断
”大意与宋译相同,然似乎宋译于意义上稍胜,虽然于文字上比较难了解一点。盖若依宋译,则为先问明什么是常见与断见,然后再问如何远离,于理较明。
【云何佛外道,其相不相违(29)
】
【义贯】
为何“佛”与“外道”,“其”行“相”上,多有“不相违”之处
如外道有苦行,而佛亦曾示现行苦行;外道亦有仿效佛行者。如是邪与正如何分辨
【云何当来世,种种诸异部(30)
】
【注释】
“当来世”:即未来之世。
“异部”:即不同之部派。
【义贯】
为何如来灭后,于未来世中,佛法中会产生“种种”不同之部派(“异部”)
【云何空何因(31)
云何刹那坏(32)
】
【注释】
“刹那”:梵语,中文译为一念,或念顷,为极短促之时间。《探玄记》云:“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”。《大藏法数》曰:“一念中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。”
“坏”:即变异与灭之义,亦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灭二相。
【义贯】
“云何”名为“空”
又,“何因”名为空
“云何”一切法生起之后,又于“刹那”间便变异“坏”灭
此问既然一切法性空,为何又有刹那变坏
【云何胎藏生(33)
云何世不动(34)
】
【注释】
“胎藏”:因含藏在胎中,故称胎藏。人、畜、龙、仙都是胎生。
“世不动”:“世”指世间。依理言,出世间方有不动者,世间而有“不动”者,指四禅天,因四禅天不受坏劫之三灾所及,故名世间之不动者。(三灾:为坏劫中最后一增减劫——即第二十增减劫——所起之火灾、水灾与风灾,此三灾为坏器世间。)
【义贯】
为何众生有从“胎藏”而“生”的
为何“世”间有“不”为坏劫之三灾所“动”之四禅天
(盖胎生即有动,以相对于四禅天之不动。)
【何因如幻梦,及揵闼婆城
世间热时焰,及与水月光(35)
】
【注释】
“如幻梦”:即“如幻”亦如“梦”。
“揵闼婆城”:即海市蜃楼。
“热时焰”:又称阳焰,亦即庄子所谓之“野马尘埃”。此为初春时,于原野上,由阳光照射空气中之浮尘,产生折射、反射等作用,而造成有如水波形相之幻象。因此渴鹿或其它动物见了,便会去趋向它。本经中佛说:“譬如群鹿,为渴所逼,见春时焰,而作水想,迷乱驰趣,不知非水。”
“水月光”:为水中之月光。
【义贯】
为何世间如梦似幻,如海市辱楼,如阳光与浮尘所产生的虚幻水影
及如水中之月,皆非实有而现有相
众生因此迷其表相,执以为实,趋之不舍。
【何因说觉支,及与菩提分(36)
】
【注释】
“觉支”:为七觉支(一、择法觉支,二、精进觉支,三、喜觉支,四、轻安觉支,五、念觉支,六、定觉支,七、行舍觉支)。
“菩提分”:即是三十七助菩提法,又称三十七助道品(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)。
【义贯】
佛因何“说”七“觉支”及三十七助道品法
【云何国土乱(37)
云何作有见(38)
】
【注释】
“国土”:即世间。
“乱”:即战乱。
“作有见”:即于空无一法中作有法之见。
【义贯】
为何世间(“国土”)会有战“乱”
为何众生会于空无一法中执有诸法之见
(此“作有见”实为一切争执,及国土有战乱之主因,以见有法可执取、可争,故兴战而争,若不见一法,见法实相,则国土无争无乱矣。)
【云何不生灭,世如虚空华(39)
】
【注释】
“虚空华”:谓生翳眼病之人,妄见空中有花,称为虚空花,翳眼比喻众生智眼本净,为妄想所迷覆,故于一真法界中妄见有诸法生起,此诸法犹如虚空华,本自无生,以翳眼故见有生,诸法亦如是,以众生迷真故见妄。故若言见虚空华,即知有翳眼,亦知空华为自心妄见之相,本无所有。
【义贯】
“云何”证悟“不生灭”之人,便可观一切“世”间犹“如虚空华”,无体无相
(因唯有悟无生者,始能解了空华相,非凡小境界,故问“云何”。)
【云何觉世间
云何说离字(40)
】
【注释】
“觉世间”:谓说法令世间人觉悟。
“离字”:…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