】
【注釋】
“想滅”:爲凡外所修之無想定,此定抑製意識,令不起現行,而現出無想之狀態,故稱“想滅”。
“何因從定覺”:凡外修無想定,灰心泯智,命終後,可感生無想天,壽五百劫;其壽將盡時,又于定中有覺想生。此問:既然已滅了想,而入于無想之定,爲何于壽將盡時,又會“從定”中生出“覺”想
【義貫】
凡外所修之無想定(“想滅”),其行相如何
又,無想天之天人于壽將盡時,“何因”又令其“從”無想“定”中生出“覺”想
【雲何所作生,進去及持身(16)
】
【注釋】
“所作生”:“所作”即禅定所起之神通妙用;“生”即生起。
“進去”:即往來。
“持身”:即持身不動。有二義:一、謂恒于定中;二、謂菩薩能身不離本處,而于各恒沙刹土現身度生,此乃得意生身之謂也。
【義貫】
爲何從禅定中,有種種神通妙用(“所作”)“生”起
又爲何此神通能令菩薩往來(“進去”)諸佛刹土,且又能令之“持身”不動,不離本處
【诠論】
此二句爲問從禅定所起之神通妙用之行相。
【雲何現分別(17)
雲何生諸地(18)
】
【注釋】
“雲何現分別”:此問如來如何“現”身說法,而“分別”諸法之種種性相差別
“雲何生諸地”:“諸地”即菩薩之十地。此問:菩薩雲何而得悟入于諸地
此句唐譯作:“雲何入諸地
”
【義貫】
如何“現”身說法,而“分別”諸法之種種性相差別
菩薩如何而得悟入(“生”)于“諸地”
【破叁有者誰
何處身雲何
往生何所至(19)
】
【注釋】
“叁有”: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亦即叁界。
“何處身雲何”:應作“何處、身、雲何”,亦即“何處
(以何)身(及)雲何
”。義爲:此佛子破叁有時,是在“何處”破
以何“身”破
及如何(“雲何”)破
“往生何所至”:謂既破叁有,出叁界之後,又往何處去受生
【義貫】
能“破叁有”而出叁界的人是“誰”
此佛子在破叁有之時,是在“何處”破
以何“身”破
又如何破法
且既破叁有出叁界之後,又到何處去受生
【雲何最勝子(20)
何因得神通,及自在叁昧
雲何叁昧心(21)
最勝爲我說。】
【注釋】
“雲何最勝子”:“最勝”爲佛,“最勝子”爲佛子,亦即菩薩。此問:如何才能入菩薩位,爲法王子
【義貫】
如何才能入菩薩位,堪稱爲“最勝子”
如何才能“得神通,及”身心“自在”之“叁昧”
“叁昧”之“心”相爲何
希望“最”殊“勝”之法王“爲我”解說。
【雲何名爲藏(22)
雲何意及識(23)
雲何生與滅
雲何見已還(24)
】
【注釋】
“藏”:即藏識,亦即第八識,阿賴耶識;以阿賴耶爲我愛執藏,故名藏識。又此識亦是貯藏一切善惡業習之體,故名爲藏。
“意及識”:“意”即第七末那識,又名第七意識,故簡稱“意”。“識”,即第六意識,以其功能爲以了別爲主,故簡稱“識”;“識”者,識別也。
“雲何生與滅”:此問七識爲何有生滅
“雲何見已還”:“見”是指七識緣自心與外境諸法,而生起諸見。“見已還”,是指既起諸見之後,如何此諸見又于刹那之間“還”歸無有
“還”,亦即滅之義。此末二句,魏譯作:“何因見諸法
何因斷所見
”唐譯作:“雲何起諸見
雲何退諸見
”
【義貫】
爲何第八識“名爲藏”識
爲何第七識稱爲“意”識,而第六識稱爲“識”
爲何前七識緣自心、外緣六塵之境,而現有“生與滅”,而起種種“見”(亦見自心、外境有生滅之相)
又爲何此種種見生起之後,又于刹那間“還”滅無余,是何道理
【雲何爲種性,非種及心量(25)
】
【注釋】
“種性”:叁乘共有五種性。
“非種”:指一闡提,一闡提爲不信叁寶之人,以其信不具,不在叁乘之內,故稱“非種”性。
“心量”:即唯“心”現“量”,謂一切法唯心現也。
【義貫】
衆生爲何會有叁乘五“種性”及一闡提(“非種”)之種種差別
既然有各種種性之別,爲何又說一切法爲唯“心”現“量”
【雲何建立相,及與非我義(26)
雲何無衆生
雲何世俗說(27)
】
【注釋】
“雲何建立相”:“建立相”即如來所建立施設之種種法相。此句問:爲何如來建立種種法相
“及與非我義”:“及與”,疊詞,即是“及”、或“與”之義。“非我”,即無我。“義”,即理。此句問:又爲何建立無我之義理
“雲何無衆生”:“無衆生”即是一切法空,以第一義谛中,不見有一法生起,亦不見有衆生生滅。又,一切法依衆生而生,既無衆生,則無一切法,是故一切法空。因此,“無衆生”即是第一義谛一切法空之代詞。
“雲何世俗說”:“世俗說”唐譯作“隨俗說”。此即世谛。蓋世谛乃如來隨衆生心所樂者而說,令其易入故。
【義貫】
爲何如來“建立”施設種種法而顯現有“相”
又同時亦建立諸法無我(“非我”)的道理(“義”)
爲何如來開示“無”有“衆生”生滅,無生無滅、一切法空之第一義谛,而同時又隨世俗而開演世谛(“世俗說”)
(如是,真俗二谛如何並立
如何融通
)
【雲何爲斷見,及常見不生(28)
】
【注釋】
“不生”:爲不起,即是不起斷常二見。
【義貫】
如何是“斷見、及常見”,以及如何方能遠離、“不生”起此二邪見
此二句唐譯作:“雲何得不起,常見及斷見
”魏譯作:“何因不見常
何因不見斷
”大意與宋譯相同,然似乎宋譯于意義上稍勝,雖然于文字上比較難了解一點。蓋若依宋譯,則爲先問明什麼是常見與斷見,然後再問如何遠離,于理較明。
【雲何佛外道,其相不相違(29)
】
【義貫】
爲何“佛”與“外道”,“其”行“相”上,多有“不相違”之處
如外道有苦行,而佛亦曾示現行苦行;外道亦有仿效佛行者。如是邪與正如何分辨
【雲何當來世,種種諸異部(30)
】
【注釋】
“當來世”:即未來之世。
“異部”:即不同之部派。
【義貫】
爲何如來滅後,于未來世中,佛法中會産生“種種”不同之部派(“異部”)
【雲何空何因(31)
雲何刹那壞(32)
】
【注釋】
“刹那”:梵語,中文譯爲一念,或念頃,爲極短促之時間。《探玄記》雲:“一彈指頃有六十刹那”。《大藏法數》曰:“一念中有九十刹那,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。”
“壞”:即變異與滅之義,亦即生住異滅四相中之異滅二相。
【義貫】
“雲何”名爲“空”
又,“何因”名爲空
“雲何”一切法生起之後,又于“刹那”間便變異“壞”滅
此問既然一切法性空,爲何又有刹那變壞
【雲何胎藏生(33)
雲何世不動(34)
】
【注釋】
“胎藏”:因含藏在胎中,故稱胎藏。人、畜、龍、仙都是胎生。
“世不動”:“世”指世間。依理言,出世間方有不動者,世間而有“不動”者,指四禅天,因四禅天不受壞劫之叁災所及,故名世間之不動者。(叁災:爲壞劫中最後一增減劫——即第二十增減劫——所起之火災、水災與風災,此叁災爲壞器世間。)
【義貫】
爲何衆生有從“胎藏”而“生”的
爲何“世”間有“不”爲壞劫之叁災所“動”之四禅天
(蓋胎生即有動,以相對于四禅天之不動。)
【何因如幻夢,及揵闼婆城
世間熱時焰,及與水月光(35)
】
【注釋】
“如幻夢”:即“如幻”亦如“夢”。
“揵闼婆城”:即海市蜃樓。
“熱時焰”:又稱陽焰,亦即莊子所謂之“野馬塵埃”。此爲初春時,于原野上,由陽光照射空氣中之浮塵,産生折射、反射等作用,而造成有如水波形相之幻象。因此渴鹿或其它動物見了,便會去趨向它。本經中佛說:“譬如群鹿,爲渴所逼,見春時焰,而作水想,迷亂馳趣,不知非水。”
“水月光”:爲水中之月光。
【義貫】
爲何世間如夢似幻,如海市辱樓,如陽光與浮塵所産生的虛幻水影
及如水中之月,皆非實有而現有相
衆生因此迷其表相,執以爲實,趨之不舍。
【何因說覺支,及與菩提分(36)
】
【注釋】
“覺支”:爲七覺支(一、擇法覺支,二、精進覺支,叁、喜覺支,四、輕安覺支,五、念覺支,六、定覺支,七、行舍覺支)。
“菩提分”:即是叁十七助菩提法,又稱叁十七助道品(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)。
【義貫】
佛因何“說”七“覺支”及叁十七助道品法
【雲何國土亂(37)
雲何作有見(38)
】
【注釋】
“國土”:即世間。
“亂”:即戰亂。
“作有見”:即于空無一法中作有法之見。
【義貫】
爲何世間(“國土”)會有戰“亂”
爲何衆生會于空無一法中執有諸法之見
(此“作有見”實爲一切爭執,及國土有戰亂之主因,以見有法可執取、可爭,故興戰而爭,若不見一法,見法實相,則國土無爭無亂矣。)
【雲何不生滅,世如虛空華(39)
】
【注釋】
“虛空華”:謂生翳眼病之人,妄見空中有花,稱爲虛空花,翳眼比喻衆生智眼本淨,爲妄想所迷覆,故于一真法界中妄見有諸法生起,此諸法猶如虛空華,本自無生,以翳眼故見有生,諸法亦如是,以衆生迷真故見妄。故若言見虛空華,即知有翳眼,亦知空華爲自心妄見之相,本無所有。
【義貫】
“雲何”證悟“不生滅”之人,便可觀一切“世”間猶“如虛空華”,無體無相
(因唯有悟無生者,始能解了空華相,非凡小境界,故問“雲何”。)
【雲何覺世間
雲何說離字(40)
】
【注釋】
“覺世間”:謂說法令世間人覺悟。
“離字”:…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