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

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二

 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

  沙門釋成觀撰注

 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

  【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,世尊修多羅說: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;如大價寶,垢衣所纏;如來之藏常住不變,亦複如是。而陰界入垢衣所纏,貪欲、恚、癡、不實妄想塵勞所汙,一切諸佛之所演說。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,言有如來藏耶?世尊,外道亦說有常作者,離于求那,周遍不滅。世尊,彼說有我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如來藏”:“藏”者,寶藏也。以如來一切德性,具足藏于其中,故稱如來藏。此如來藏非只如來有之,而是一切含識所共有,所以一切衆生皆得作佛,即是由此。

  “轉叁十二相,入于一切衆生身中”:“轉”,轉變。此如來藏之性,本自清靜,從本以來不與染法相應。諸佛證此,成就叁十二種妙相,衆生迷此,變作八萬四千塵勞。然而衆生的一切動轉施爲,其實仍全是諸佛果德,奈何日用而不知,所以說是“轉叁十二相,入于衆生身中。”

  “一切諸佛之所演說”:比喻中說:無價大寶,雖爲破弊垢衣所纏,但寶體精光不壞;正如如來藏,雖爲陰界入塵勞之所汙染,而其清靜本性實不曾虧損,這是諸佛究竟之指歸,所以說是“一切諸佛之所演說”。

  “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,言有如來藏耶?”:“說我”,是說有我。這是說外道計五蘊中有神我,佛斥之爲邪見。現在大慧提出說:身中之如來藏性,佛指是真我,而此真我,豈不是與外道邪計的神我一樣了?因爲佛說藏性常住,離自性相,周遍十方,體無生滅;而外道也說神我常住,離于所作,周遍諸趣,體亦無滅。這樣看來,外道所計的神我,與佛所說的如來藏真實之我,有何差別?

  【義貫】

  “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,世尊”在“修多羅”中“說:如來藏”本來“自性清淨”,然卻“轉”變其勝妙的“叁十二相”,而“入于一切衆生身中,如”同“大價”之“寶”,爲“垢衣”之“所纏”裹;“如來之藏”本情清靜,“常住不變”,如彼寶珠,“亦複如是”。然“而”卻爲五“陰”、十八“界”,十二“入”之“垢衣所纏”裹,爲“貪欲”、瞋“恚”、愚“癡”等“不實妄想”而有之“塵勞所汙”染。此爲“一切諸佛之所”共開“演”闡“說”之無上理。然而,“雲何”諸佛“世尊”卻“同外道”一般,宣“說”有“我”,而“言有如來藏耶?世尊”,因爲“外道亦說有”恒“常”不變之“作者”神我,離于“求那(功德)”,不依諸緣,自然而有,自在“周遍”十方而“不滅。世尊”,此爲“彼”外道所“說有”神“我”之論,豈不與世尊所說之如來藏真我沒有差別?

  【诠論】

  關于如來藏轉叁十二相入衆生身中,有人或許會問:叁十二相是修心成就之德相,怎麼會入于衆生身中?

  回答是:此叁十二相是依心體而有,不可能沒有本性清靜的心體,而能成就叁十二相。現在本自清靜的心體既已在衆生身中,則萬德相好,便隨著心體而入于衆生之身中。又,此心體若出纏,則能生淨用;心體若在纏,則能生染用;染淨雖殊,其爲心體之用則一。若入于衆生身中,則是轉淨用爲染用,所以說“轉”、“入”。故知,用可轉,體則不可轉。所以雖在煩惱身中,然其自性實在還是清淨的,並不是說衆生實有叁十二相。如果說衆生身中實有淨用,不因修得,則成常見,過咎是非常大的。

  【佛告大慧:我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。大慧,有時說空、無相、無願;如、實際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;離自性、不生不滅;本來寂靜、自性涅槃,如是等句,說如來藏已,如來應供等正覺,爲斷愚夫畏無我句,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。大慧,未來、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。】

  【義貫】

  “佛告大慧:我”所說之“如來藏,不同”于“外道所說之”神“我。大慧”,除了說如來藏真我外,我“有時”亦“說空、無相、無願;如、實際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;離自性、不生不滅;本來寂靜、自性涅槃”,以“如是等”法“句”,來“說”明“如來藏”之性(因這些都是如來藏的異稱),如是說“已,如來應供等正覺”又“爲斷”除“愚夫”怖“畏無我”之法“句”,是“故”我便“說”:有“離”一切“妄想”分別、“無所有境界”之“如來藏”真我“門”,而並非除了空、無我之外,便什麼都沒有了。是故,“大慧,未來、現在”諸“菩薩摩诃薩”,于如來藏“不應作”爲神“我”之“見計著”。若著一絲我見,即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。

  【诠論】

  在此,佛先答二我相濫的問題。佛意爲:我說藏性爲我的含意在于常、樂、我、淨、無我真我之我,不同于外道我見、神我之我。因此,此二我,大不相同。接著佛說如來藏之種種異稱:空、無相、無願等。如來之意爲:我說如來藏,你便以同于神我來問難,然而我有時也說空、無相等,你又作何解呢?

  如來藏之所以有這麼多異稱,因爲藏性與空、無相等,名稱雖異,其體則本來是一,未曾有二。爲什麼呢?因爲如來藏性本一,以無我故,故能隨物而施設多名,名字雖多,不妨其體爲一。因此,(一)、爲執有者,以“空如來藏”,作空、無相、無願之異名而說之。因爲藏體清淨故曰“空”;藏體本離一切法,故是“無相”;藏體在衆生身中,自性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,所以稱“無願”爲如來藏之異名。(二)、爲執無者,則爲其開示“不空如來藏”之性,而作“真如”、“實際”、“法性”、“法身”、“菩提”、“涅槃”等異名來代表如來藏。因爲真如、涅槃于一切法恒常不變,所以不是空無一物。如是說,衆生才不會誤會,及不了如來藏真實之性。(叁)、爲執亦有亦無者,爲令其了知如來藏之性,則曉之以“空而不空藏”,作離自性、不生滅之異名來表示如來藏之性,令離邪證真。以離自性則非有,不生滅則非無,如是則破其執“亦有亦無”之邪執;既不再執邪見,自然得見如來藏之真性。(四)、爲執“非有非無”者,則以“非空、非不空藏”來開示如來藏之真性,而以本來寂靜、自性涅槃的異名來表示如來藏之性。以本來寂靜,故非“非有”;以自性涅槃,故非“非無”,如是則其邪執妄解法性之執即破,而可頓見如來藏之真性。這就是如來以種種異名來稱如來藏之真義,因爲衆生迷執不同,對于法性各生種種謬執,各執一偏,誤解法性,而藏性沒有如是之偏,故此等諸人,以其偏見而不能見真。因此如來針對其謬解之處,曉以真理,如是便得棄妄見真。

  再者,關于說如來藏爲我的理由。因佛見衆生有執四大假我爲我者,有認妄想之神我爲我者,佛爲破其迷執,便爲之開示說無我:亦即,四大之中實無我,神我亦爲自妄想生。奈何愚夫一聞說無我,便生恐怖,覺無著落,故佛告之曰,並非全無有,衆生身中實有如來藏佛性真我,是故莫執四大假我,及妄想之神我。汝等若欲證此如來藏佛性真我,但空妄想及諸境界,便可疾速證入。因爲空、無相等,乃是入如來藏之門;因此若能真修空、無相等,即離妄想,妄我既除,即證如來藏真我矣。然而“藏性真我”,亦是爲畏懼無我者言之,其實“真我”是毫無我相的,因此才是如來藏清淨心,因此佛最後勉諸菩薩,毋同外道著我見計執。

  【譬如陶家,于一泥聚,以人工、水、木、輪、繩方便,作種種器。如來亦複如是,于法無我,離一切妄想相,以種種智慧、善巧方便,或說如來藏,或說無我,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,不同外道所說之我,是名說如來藏。開引計我諸外道故,說如來藏,令離不實我見妄想,入叁解脫門境界,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,作如是說如來之藏;若不如是,則同外道。是故大慧,爲離外道見故,當依無我如來之藏。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陶家”:即陶師,比喻如來。

  “一泥聚”:比喻法無我之真理。“泥聚”,泥團。

  “人工、水、木、輪、繩方便”:比喻智慧方便。

  “作種種器”:即作出種種不同之器。比喻如來藏之種種異名。

  “若不如是,則同外道”:若但說有如來藏,而不說藏性體空、無相等,以破神我之邪執,則同于外道之說。

  【義貫】

  “譬如”製“陶”器之專“家”(陶師),“于一泥聚”之材料,施“以人工、水、木、輪、繩”等“方便”,而“作”出“種種器”皿。諸佛“如來亦複如是,于”一切“法無我”之極理,及遠“離一切妄想”分別“相”之境界,“以種種智慧、善巧方便”曉喻衆生如是之甚深實相境界。有時“或”巧“說”此實相境界名爲“如來藏,或”巧“說”此名爲“無我”、無相等等名義,以爲顯示,如彼陶師,以一團泥作成種種器,都是有用的,功不唐捐。“以是因緣故”,佛“說如來藏”,是故如來藏“不同”于“外道所說之”神“我,是名”佛所“說”之“如來藏”。爲“開”示“引”導“計”有神“我”之“諸外道故”,佛“說如來藏”真我以破邪計,“令”其“離”于虛妄“不實”神“我”邪“見”之“妄想”,而得“入”于空、無相、無願之“叁解脫門境界”,進而有“希望”速“疾”證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以“是”義“故,如來應供等正覺,作如是說”:有真我“如來之藏”。然而如來“若”但說有如來藏真我,而“不”說空、無相等爲藏體之性,以破其神我之邪執,“如是,則同”于“外道”之說。“是故大慧,爲離”一切“外道”邪“見故”,汝等應“當依”于“無我”相之“如來之藏”。

  【诠論】

  本段主要在以譬喻表示說:法無我之理本只有一個,而如來隨機成器,用來解釋前面所說:藏性有種種異名,而其體實在還是一個。陶家比喻如來;泥聚,比喻“法無我”之理;人工、水、木等,比喻如來之智慧方便;種種器,比喻爲如來所說之如來藏性及其衆名。泥團只是一個,因爲泥團無我相,(沒有自相),所以任憑陶家依種種因…
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