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作之善巧方便。
“爲莊嚴佛眷屬故”:其目的乃爲莊嚴佛之眷屬,輔佐佛化度有情。
【義貫】
“大慧白佛言:世尊,世尊”曾“說”有“叁種阿羅漢,此”處所“說”者爲“何等”之“阿羅漢?世尊,”此處所指是否“爲”以“得”住涅槃“寂靜”爲其“一乘道”之實行阿羅漢,抑“爲菩薩摩诃薩”以“方便”力所“示現”之“阿羅漢”?或“爲佛”之神通變“化”所“化”現者?
“佛告大慧”:此爲以“得”住涅槃“寂靜”爲其“一乘道”之實行“聲聞,”而“非”其“余”之權行聲聞。其“余”二“者”,實是“行菩薩行”者,以“及佛”之神通變“化”所“化”現者,乃爲善“巧方便”,以依菩薩之“本願”力“故”,而“于大衆中,示現受生”,其目的則“爲莊嚴佛”之“眷屬”,輔佐佛化度有情“故”。
【大慧,于妄想處,種種說法,謂得果、得禅、禅者入禅,悉遠離故,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,說名得果。】
【注釋】
“于妄想處,種種說法”:此指二種權行聲聞所示現之相。“妄想”指妄想分別之衆生。謂權行聲聞,爲度化應以二乘道而得度者,則于起二乘妄想之衆生處,說種種出離叁界苦惱之法。
“謂得果、得禅、禅者入禅”:謂如何能得果、得諸禅定、以及禅者如何能入諸禅定,而證解脫。權行聲聞爲小乘根機人說此等法。“禅者”爲能入之人,“入禅”爲所入之法。
“悉遠離故”:權此聲聞雖以大悲願力,爲諸小根機人說小法,然其心實皆遠離于有實法可得之相,知無能得所得、能入所入。
“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”:其心雖不著,然亦以大悲願力故,隨順衆生之心性根欲,而示現證得果位之相,然此果位,實是自心所現之量,無有自性,離于有無。
“說名得”:此名爲權行羅漢得果之相,非得而得,得而不住。
【義貫】
“大慧,”二種權行阿羅漢者,爲以大悲願力,“于”有二乘“妄想”之衆生“處”,權現阿羅漢相,而以“種種”方便爲“說”聲聞出要之“法”,令其度脫。其所說所行之法“謂:”如何“得果”、如何“得”諸“禅”定、以及“禅者”如何能“入”于諸“禅”而證解脫。雖說示此等法以利益衆生,然其心實皆“悉遠離”于有實法可證、可得、可入之相,知實無能得所得、能入所入“故”,然亦以大悲願力,隨順衆生之心性根機,而“示現”證“得自心現量”境界之“得果相”,而實離有無,此即“說名”爲權行阿羅漢“得果”之相。
【複次大慧,欲超禅、無量、無色界者,當離自心現量相。大慧,受想正受,超自心現量者,不然;何以故?有, 心量故。】
【注釋】
“欲超禅、無量、無色界者”:“超”,超越。“禅”,色界之四禅。“無量”,即四無量心,爲禅定之名。“無色界”,指無色界之四空定。此謂,若欲超越世間之種種禅定者。
“受想正受,超自心現量者,不然”:“受想正受”,即滅受想定。“正受”爲定,以離諸受,故不爲諸受所擾,故定。此句義爲:若謂阿羅漢之滅受想定,爲已超自心現量者,是則不然。之所以會這樣認爲,是因爲見阿羅漢既滅受想,一切心行寂滅,應該算是超越了自心現量;其實不然。
“有心量故”:以其仍存有能滅之禅定力,及所滅之受想,(能滅之智、所滅之法)等心量故。以此能滅之定,及所滅之受想,皆爲自心所現,若執其爲實有,且執實有滅者,則仍未超自心現量。
【義貫】
“複次大慧,”若“欲超”越色界之四“禅”、四“無量”心,及“無色界”之四空定而登如來禅“者,”應“當離”于“自心現量”之“相。大慧,”若謂滅“受想”之叁昧“正受”爲已“超”越“自心現量者,”是則“不然;何以故?”以其仍存“有”能滅、所滅之“心量故”。
【诠論】
此章從詳細闡釋聲聞乘四種果位修斷之相,以至于論及權行、實行二種阿羅漢,而終于開示超禅及超自心現量,以入如來禅,旨在令諸行人,皆舍小就大,趣于無上。
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諸禅四無量,無色叁摩提,一切受想滅,心量彼無有。須陀槃那果、往來及不還,
及與阿羅漢,斯等心惑亂。禅者禅及緣,斷知見真谛,此則妄想量,若覺得解脫。】
【注釋】
“無色叁摩提”:“叁摩提”,即叁摩地,亦即是定;這裏是指無色界之四空定。
“一切受想滅”:指滅盡定。
“心量彼無有”:這一切禅定境界,皆是取著自心現量,而于彼中實無有一法可得。
“須陀槃那果”:即須陀洹果。
“往來及不還”:“往來”,一往來,即二果斯陀含。“不還”,不還果,即叁果阿那含。
“斯等心惑亂”:斯等輩人皆是心迷惑癡亂,因其皆以入人空觀、取涅槃相,未離計著,不知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現,而取以爲實。
“禅者禅及緣”:行禅者及其所入之禅定,以及其于行禅中之所緣相。
“斷知見真谛”:“斷”,斷集。“知”,知苦。知苦、斷集、見真谛,此指二乘所修之四谛觀行。
“此則妄想量”:此則是自心妄想分別所現之量,了無自性。
“若覺得解脫”:若能如是覺了,即得究竟解脫。此爲不得而得。
【義貫】
“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”
色界“諸禅”及“四無量”心、“無色”界之四種“叁摩提”(定)以及滅盡定之“一切受想”寂“滅”等禅定境界,皆是自“心”現“量”,而于“彼”中實“無有”一法可得。
初果“須陀槃那果”、二果一“往來,及”叁果“不還”果,“及與阿羅漢,斯等”輩人,其“心”皆是迷“惑”錯“亂”,計人空觀方涅槃相爲實有,而妄取著,不知唯心。
彼習“禅者”所入之“禅及”其于行禅中所“緣”之相,以及“斷”集、“知”苦、“見真谛,此則”皆爲自心“妄想”所見之“量”,了無自性,“若”能如是“覺”了,即“得”究竟“解脫”。
【複次大慧,有二種覺:謂觀察覺、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。大慧,觀察覺者,謂若覺性自性相,選擇離四句、不可得,是名觀察覺。】
【注釋】
“有二種覺”:因上面偈中說“若得解脫”,所以如來特再開示如何能證得覺知之道。此二種覺,據後面結論中所說,皆是菩薩摩诃薩之所成就,因此皆是大士所觀,其所觀者。分真俗二種,故其所成就之覺,亦有兩種:一、觀察覺,即真谛之覺;二、建立覺,即俗谛之覺。因爲菩薩皆觀真不舍俗,照俗不違真,所以須二者齊觀,方稱圓智。
“觀察覺”:謂觀察真理之覺。此即達真之覺。
“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”:通達凡夫妄想相所攝受計著之諸法相,而建立之覺。此即了俗之覺。菩薩爲欲度衆,必須了俗,且了其惑之所在,方能爲之破惑,令其入真。
“若覺性自性相”:若如實覺知一切法性之自性與自相,皆唯心所現。
“選擇離四句,不可得”:而以此真智去選取抉擇四句,則見諸法之性相,實離于四句,有無斷常等相,悉不可得。妄既不可得,則唯一真智獨露,無不朗照,此即是觀察所得之覺智,故稱觀察覺。
【義貫】
“複次大慧,有二種覺”智,“謂觀察”真理之“覺,及”通達凡俗“妄想相”所“攝受計著”之法相,而“建立”之“覺。大慧,觀察”真理之“覺者,謂若”如實“覺”知一切法“性”之“自性相”,唯是自心所現,而以此真智去“選”取抉“擇”四句,則見諸法實“離”于“四句”,有無斷常等相,悉“不可得,是名”爲“觀察覺”,此爲菩薩達真之智。
【大慧,彼四句者,謂離一、異、俱、不俱;有、無、非有非無;常、無常,是名四句。大慧,此四句離,是名一切法。大慧,此四句觀察一切法,應當修學。】
【注釋】
“一、異、俱、不俱”:“一”,即同。“俱”,雙亦,即“亦一亦異”。“不俱”,雙非,亦即“非一非異”。
“此四句離,是名一切法”:若于此四句能離,是名爲了達一切法。
“此四句觀察一切法”:以此四句,而觀察一切法之性相。
【義貫】
“大慧,彼”菩薩所選擇之“四句者,謂離”于“一、異、俱”(亦一亦異)、“不俱”(非一非異);“有、無、”亦有亦無、“非有非無;常、無常、”亦常亦無常、非常非無常,“是名”爲“四句。大慧,”若于“此四句”能“離”者,“是名”爲了達“一切法。大慧,”以“此四句”而“觀察一切法”之性相,“應當修學。”
【大慧,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?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,不實妄想相,四大種,宗、因相、譬喻計著,不實建立而建立,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,是名二種覺相。】
【注釋】
“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”:謂了知凡夫、外道人,由于不了諸法無性,而以自心妄想所現之相去攝取、妄計、執著四大之堅、濕、暖、動之性,以爲實有。
“不實妄想相,四大種、宗、因相、譬喻計著”:“宗、因相、譬喻”,即五分論之叁支比量:宗(立論)、因(理由)、喻(舉例說明)。此謂:更于此由不實妄想相所得之四大種之性相上,重以虛妄的叁支比量之辯證架構,去妄計執著之,以爲實有。
“不實建立而建立”:如是以種種不實虛妄之建立,而建立成就諸虛妄法。
【義貫】
“大慧,雲何”爲通達凡夫“妄想相”所“攝受”(攝取)“計著”之法,而“建立”之“覺?謂”如實了知凡夫外道人由不了諸法無性,而以自心“妄想”所現之“相”,去“攝受”(攝取)、妄“計”、執“著”四大之“堅、濕、暖、動”之性,以爲實有,更于此依“不實妄想相”所得之“四大種”之性相上,“重”以“宗、因”之假相,及種種不實“譬喻”等虛妄之辯證法,去妄想分別“計著”,以爲實有。如是以種種“不實”虛妄之“建立而建立”成就諸虛妄法,如是了知,“是名”爲通達凡夫“妄想相攝受計著”諸法,而“建立”之“覺”,是爲菩薩了俗之智。“是名”爲“二種覺”…
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